婚姻是因有愛還是功能的滿足
A朋友是優秀的公務員,多年前,另一半辭去工作,陪她一起外放到中南美。
最近,丈夫帶兩頭松獅犬回家,把原本已經不甚寬敞,
剪不斷,理還亂,女方家人主張長痛不如短痛,但朋友只是眉頭深鎖,卻絲毫沒有結束這個婚姻的打算。對女兒的辛苦、委屈,做母親的越看越心疼,打算寫一封勸告信給女婿,
我問B朋友,這是什麼情況?為什麼婚姻如此難受,還要繼續忍受?她冷靜分析:一定是這個婚姻對她有功能性,而那個功能還存在!
什麼意思,功能?不是因為愛嗎?不是因為還有感情才會維繫著嗎?
她馬上用她現在的婚姻狀況來向我解釋。
她的先生小她八歲,但六年前中風以後就開始宅在家裡,明明醫生說可以複健得更好,卻不去積極複健,家計全靠她辛勤筆耕,用有限的稿費支撐一家三口的開銷。眼看著怎麼都勸不動丈夫了,她乾脆放棄,從此界定和另一半僅是“共同陪伴女兒長大”的合夥關係,因為她必須經常外出採訪,不想把孩子交給陌生的保姆,
回看A朋友,雖然外形高大、強勢,但內心卻是十足的小女人,她的另一半英挺帥氣,頗有人緣,可以想像依偎在這樣的男人身邊,是洋溢著幸福滋味的。或許就是因為這種旁人無法覺察的功能,一直都被好好地滿足著,才使得所有的不快樂都可以忍受。外人替她著急、不舍又有什麼用?
我對婚姻的理想性一向偏高,難免有點不食人間煙火。我一直認為婚姻是我們練習“慈悲和愛”的道場,是幫助我們靈性進化的一種設計,如果對身邊最親密的人都無法忍耐、付出愛,又何苦跟對方簽一紙契約,彼此折磨?
但是,看多了無可奈何的婚姻現實,我很難再批評人們以“功能性”的角度來看待婚姻,認為這樣是物化婚姻、破壞婚姻的神聖性。畢竟要兩個不同成長背景、生活習慣、甚至不同價值觀和信仰的人一起生活一輩子,是很不容易的。更何況人都會改變,腳步不一,豈能苛求?
然而,為什麼要與某個男人進入婚姻關係?又為什麼縱然百般不快樂了,還要繼續守著?真正的原因不足為外人道,只有自己知道。
婚姻,不見得是兩個人的戰鬥,卻絕對是自己跟自己的戰爭。
是幫助我們靈性進化的一種設計,如果對身邊最親密的人都無法忍耐、付出愛,又何苦跟對方簽一紙契約,彼此折磨?但是,看多了無可奈何的婚姻現實,我很難再批評人們以“功能性”的角度來看待婚姻,認為這樣是物化婚姻、破壞婚姻的神聖性。畢竟要兩個不同成長背景、生活習慣、甚至不同價值觀和信仰的人一起生活一輩子,是很不容易的。更何況人都會改變,腳步不一,豈能苛求?
然而,為什麼要與某個男人進入婚姻關係?又為什麼縱然百般不快樂了,還要繼續守著?真正的原因不足為外人道,只有自己知道。
婚姻,不見得是兩個人的戰鬥,卻絕對是自己跟自己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