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正室爭夫被打成骨折
36歲的劉倩(化名)是一家廣告公司的女老闆,美貌、氣質、財富……諸多令人羡慕的詞彙加諸一身。
但去年3月,一次朋友的聚會上,她認識了張強(化名)。第一次見面,劉倩就被他的英俊幽默、風流倜儻所吸引。聚會散後,兩人單獨聊天直至淩晨三、四點鐘。劉倩說:“那天真不想結束話題,因為我知道自己對他一見鍾情了。我能感覺到,他也喜歡上我了……”但令劉倩左右為難的是,
回憶起與張強幾個月時間的熱戀,劉倩至今難以割捨,她覺得,“和張強在一起,
每天下班後,張強都要陪劉倩直到淩晨,然後才回家。和劉倩一起時,張強從不會接聽妻子打來的電話,因為他覺得這樣是對劉倩的尊重。對此,劉倩覺得張強“很男人”,對他也分外鍾情。
劉倩說,換作任何一個女人,自己的丈夫長期深夜不歸,這種異常是絕對能夠發現的,她相信張強的妻子已經知道丈夫出軌了,
劉倩向張強提出過,希望他離婚,這樣兩人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在一起。但張強說,他的妻子背井離鄉跟著他,除了洗衣做飯外,什麼都不會做。如果離婚了,她沒有了依靠,會很可憐,會死的……張強說這話時,
不知道是不是這種半推半就、口是心非令張強“頓悟”了,去年11月,張強突然決然地對劉倩說:“我也受夠了!我們不來往了!”此後,張強再也不接劉倩的電話,瞬間把這份感情了斷得乾乾淨淨。
明知道當第三者的悲劇是無人同情,遭人唾棄,但劉倩堅信張強是愛自己的,可能是自己一再口是心非的態度令張強對這份感情緊急刹了車,於是她甘心,決定表明態度奪取這段感情。她找到張強家,開門的是他的妻子。當劉倩哭著要衝進門去見張強時,張強的妻子甩手給了她一耳光,把她推倒在了樓梯口,劉倩的手當場骨折。更令她傷心欲絕的是張強絕情而冷酷的一句話:“你把我的面子都掃光了,如果說之前我對你還有一點愧疚的話,今天也算兩清了,我什麼都不欠你!滾!”劉倩淚奔的同時徹底清醒:她與張強的這段情真的完了。
爾後,劉倩吞下了200片安眠藥……而在此前的幾天,她已做好一切準備,把公司關了,把幾套房子賣了,立下遺囑兒子是財產繼承人,把兒子的戶口遷到母親那裡,以便自己去後有人照顧他……
劉倩說,兒子非常懂事聽話。那段時間,她天天喝得爛醉,都是兒子為她收拾不堪的局面。自己心裡雖然千個萬個捨不得離他而去,但失戀之痛讓自己到了崩潰的邊沿,酒後失去理智的她還是做了傻事。好在兒子對她的情況一直非常警惕,她墜入昏迷後,被兒子及時發現,在醫院搶救了兩天才撿回命來。本以為在醫院裡,張強會來看自己,哪怕就一眼,她也會覺得自己沒有錯愛,但張強非但沒有出現,任憑兒子和朋友打去多少電話,語氣從要求變成了哀求,他都堅決表示不會再見她了。
在醫院兒子一直寸步不離地守護著她,直到她脫離生命危險。當劉倩睜開眼,第一眼看到的是兒子稚嫩的筆跡:“媽媽,我希望你不要這樣,不要為一棵樹而失去了一片森林。我也在手上劃了一個口子,因為你是我的媽媽,我最喜歡的人,所以我不想看到你為一個男人做出這麼極端的事情。你還有很多為你著想的人,那麼多人抵不過他嗎?我不相信。所以不要幹傻事了。”
看完留言,劉倩痛哭不已。她分不清,自己究竟是為那段已結束、不被人所同情的感情而哭、為那個不該愛卻愛上的絕情男人而哭,還是為兒子眷戀母親的那份親情而哭……
雖然命被搶救了過來,但劉倩卻心如死灰。出院後,她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為此還接受了心理治療。最嚴重時,為擺脫現實的痛苦,她竟把一個月的藥一口氣全吃光了。看著人不人、鬼不鬼的母親,兒子很害怕,他害怕的不是母親頹廢的模樣,而是那種死亡的預警、母親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離開永不回來的惶恐。
一天,劉倩對兒子說:你長大後會衣食無憂的,媽媽想到“天涯海角”去散散心……
對於劉倩來說,“天涯海角”具有特別的意義,不僅是浪漫的愛情之地,也是張強曾對她說過的希望帶著她私奔、就算死在那裡也幸福的地方。沒想到敏感于母親每句話的兒子馬上介面道:“媽媽,天涯海角在哪兒?我知道,你不是去天涯海角,你是不是想直接去天堂?……媽媽,你去哪兒我就去哪兒,你死了我就跟著你去死,我要陪著你……”
兒子這似懂非懂的一席話,令一心向死的劉倩內心受到極大的震顫!那些天,兒子會在每堂課的課間給母親打來電話,為的是能親耳聽到母親的聲音,證明她沒有拋下自己而去;每天一放學,兒子也不再和同學一起踢球玩耍,總是第一時間急趕回家,以便隨時守著母親,怕一眨眼間母親就想不開走了……而自己呢,先是沉溺在一段荒唐愛情裡不能自拔,忽略兒子的情感需求,減少了對兒子成長的必要關注,繼而又陷入成天尋死覓活的泥沼裡,讓年幼的兒子日日夜夜擔驚受怕,惶惶不可終日,這種無形的折磨對於尚未成年的兒子來說,何其自私,何其殘忍,真不該是一個母親對自己的兒子所做的。
試想一下,一個13歲的男孩,成天活得提心吊膽,只因不知最愛的母親何時就會棄自己而去。他需要時時刻刻守著母親,看到她的身影,聽到她的聲音,以證明自己唯一的依靠還活著,這是一種何等痛苦的守候……
“前一個多月的時間,我每天整夜整夜地睜眼到天亮,我不敢睡覺,因為一閉上眼睛,他的樣子就浮現在我腦海裡。那段時間,我瘦了15斤……”
【心理問診】
學會愛的能力
劉倩隨身帶著兒子寫給她的信,我要她大聲念出信上的每一個字。她讀著信,雙手顫抖,泣不成聲。“我要讓你感受到兒子對你的愛!這份愛能使你勇敢起來。”我說。
劉倩是典型的情感依賴型人格。依賴型人格的人對親近和歸屬有種盲目而過分的渴求。為了能找到一個可靠的肩膀,時刻得到對方的溫情,甚至可以放棄自己的人生觀和個人趣味,但這種行為會使其越來越脆弱、失去自主性。她明知道這份愛不道德,不該得到,最後卻非要強奪,她對張強過分依賴,使她沉溺於低層面的精神欲望中,進而迷失了真正的愛情。當情感欲望得不到滿足時,這種依賴就會在衝動時構築心理短路,出現一些過激的言行,比如自殺,以死相逼,這樣反而會嚇跑對方,更不敢再與之交往,對雙方的傷害則更深。
對待兒子,劉倩口口聲聲說愛,但行動卻在隨時暗示性地威脅兒子——“媽媽要走了……”就在我對她進行心理疏導的短短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裡,她兒子打來幾個電話,問她“好不好”、“幾點回家”……看得出,她口中很乖很懂事的兒子,其實心裡非常恐懼,母親的行為已經對孩子的心理構成了極大陰影,因為從她的講述中,從孩子寫的信中可以看出,這個孩子已經沒有了13歲孩子該有的純真、活力和無憂無慮的生活。
無論是對待愛情還是親情,劉倩就像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沒有愛的能力。而現在最重要的,是學會去愛兒子,與兒子進行一次溝通,誠懇地對兒子說,“媽媽以前真的做錯了,請你原諒我,媽媽永遠不會再丟下你不管了……”
所以一天24個小時,她每天仍然需要享受與張強“20個小時的愛戀時間”,但卻又不停地催促張強,“你該回家了,你的妻子和孩子還等著你呢。”不知道是不是這種半推半就、口是心非令張強“頓悟”了,去年11月,張強突然決然地對劉倩說:“我也受夠了!我們不來往了!”此後,張強再也不接劉倩的電話,瞬間把這份感情了斷得乾乾淨淨。
明知道當第三者的悲劇是無人同情,遭人唾棄,但劉倩堅信張強是愛自己的,可能是自己一再口是心非的態度令張強對這份感情緊急刹了車,於是她甘心,決定表明態度奪取這段感情。她找到張強家,開門的是他的妻子。當劉倩哭著要衝進門去見張強時,張強的妻子甩手給了她一耳光,把她推倒在了樓梯口,劉倩的手當場骨折。更令她傷心欲絕的是張強絕情而冷酷的一句話:“你把我的面子都掃光了,如果說之前我對你還有一點愧疚的話,今天也算兩清了,我什麼都不欠你!滾!”劉倩淚奔的同時徹底清醒:她與張強的這段情真的完了。
爾後,劉倩吞下了200片安眠藥……而在此前的幾天,她已做好一切準備,把公司關了,把幾套房子賣了,立下遺囑兒子是財產繼承人,把兒子的戶口遷到母親那裡,以便自己去後有人照顧他……
劉倩說,兒子非常懂事聽話。那段時間,她天天喝得爛醉,都是兒子為她收拾不堪的局面。自己心裡雖然千個萬個捨不得離他而去,但失戀之痛讓自己到了崩潰的邊沿,酒後失去理智的她還是做了傻事。好在兒子對她的情況一直非常警惕,她墜入昏迷後,被兒子及時發現,在醫院搶救了兩天才撿回命來。本以為在醫院裡,張強會來看自己,哪怕就一眼,她也會覺得自己沒有錯愛,但張強非但沒有出現,任憑兒子和朋友打去多少電話,語氣從要求變成了哀求,他都堅決表示不會再見她了。
在醫院兒子一直寸步不離地守護著她,直到她脫離生命危險。當劉倩睜開眼,第一眼看到的是兒子稚嫩的筆跡:“媽媽,我希望你不要這樣,不要為一棵樹而失去了一片森林。我也在手上劃了一個口子,因為你是我的媽媽,我最喜歡的人,所以我不想看到你為一個男人做出這麼極端的事情。你還有很多為你著想的人,那麼多人抵不過他嗎?我不相信。所以不要幹傻事了。”
看完留言,劉倩痛哭不已。她分不清,自己究竟是為那段已結束、不被人所同情的感情而哭、為那個不該愛卻愛上的絕情男人而哭,還是為兒子眷戀母親的那份親情而哭……
雖然命被搶救了過來,但劉倩卻心如死灰。出院後,她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為此還接受了心理治療。最嚴重時,為擺脫現實的痛苦,她竟把一個月的藥一口氣全吃光了。看著人不人、鬼不鬼的母親,兒子很害怕,他害怕的不是母親頹廢的模樣,而是那種死亡的預警、母親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離開永不回來的惶恐。
一天,劉倩對兒子說:你長大後會衣食無憂的,媽媽想到“天涯海角”去散散心……
對於劉倩來說,“天涯海角”具有特別的意義,不僅是浪漫的愛情之地,也是張強曾對她說過的希望帶著她私奔、就算死在那裡也幸福的地方。沒想到敏感于母親每句話的兒子馬上介面道:“媽媽,天涯海角在哪兒?我知道,你不是去天涯海角,你是不是想直接去天堂?……媽媽,你去哪兒我就去哪兒,你死了我就跟著你去死,我要陪著你……”
兒子這似懂非懂的一席話,令一心向死的劉倩內心受到極大的震顫!那些天,兒子會在每堂課的課間給母親打來電話,為的是能親耳聽到母親的聲音,證明她沒有拋下自己而去;每天一放學,兒子也不再和同學一起踢球玩耍,總是第一時間急趕回家,以便隨時守著母親,怕一眨眼間母親就想不開走了……而自己呢,先是沉溺在一段荒唐愛情裡不能自拔,忽略兒子的情感需求,減少了對兒子成長的必要關注,繼而又陷入成天尋死覓活的泥沼裡,讓年幼的兒子日日夜夜擔驚受怕,惶惶不可終日,這種無形的折磨對於尚未成年的兒子來說,何其自私,何其殘忍,真不該是一個母親對自己的兒子所做的。
試想一下,一個13歲的男孩,成天活得提心吊膽,只因不知最愛的母親何時就會棄自己而去。他需要時時刻刻守著母親,看到她的身影,聽到她的聲音,以證明自己唯一的依靠還活著,這是一種何等痛苦的守候……
“前一個多月的時間,我每天整夜整夜地睜眼到天亮,我不敢睡覺,因為一閉上眼睛,他的樣子就浮現在我腦海裡。那段時間,我瘦了15斤……”
【心理問診】
學會愛的能力
劉倩隨身帶著兒子寫給她的信,我要她大聲念出信上的每一個字。她讀著信,雙手顫抖,泣不成聲。“我要讓你感受到兒子對你的愛!這份愛能使你勇敢起來。”我說。
劉倩是典型的情感依賴型人格。依賴型人格的人對親近和歸屬有種盲目而過分的渴求。為了能找到一個可靠的肩膀,時刻得到對方的溫情,甚至可以放棄自己的人生觀和個人趣味,但這種行為會使其越來越脆弱、失去自主性。她明知道這份愛不道德,不該得到,最後卻非要強奪,她對張強過分依賴,使她沉溺於低層面的精神欲望中,進而迷失了真正的愛情。當情感欲望得不到滿足時,這種依賴就會在衝動時構築心理短路,出現一些過激的言行,比如自殺,以死相逼,這樣反而會嚇跑對方,更不敢再與之交往,對雙方的傷害則更深。
對待兒子,劉倩口口聲聲說愛,但行動卻在隨時暗示性地威脅兒子——“媽媽要走了……”就在我對她進行心理疏導的短短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裡,她兒子打來幾個電話,問她“好不好”、“幾點回家”……看得出,她口中很乖很懂事的兒子,其實心裡非常恐懼,母親的行為已經對孩子的心理構成了極大陰影,因為從她的講述中,從孩子寫的信中可以看出,這個孩子已經沒有了13歲孩子該有的純真、活力和無憂無慮的生活。
無論是對待愛情還是親情,劉倩就像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沒有愛的能力。而現在最重要的,是學會去愛兒子,與兒子進行一次溝通,誠懇地對兒子說,“媽媽以前真的做錯了,請你原諒我,媽媽永遠不會再丟下你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