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港灣

結婚多年,你要什麼,怎麼要

結婚那麼多年,你真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嗎?

女人們走入婚姻,

大多是因為愛情,或者是因為想要相信愛情。

我們這代人的婚姻觀已經和過去完全不同了,在過去,婚姻是最經濟的生活方式,而今,體貼包容、陪伴依賴,志同道合,在親密關係裡感受愛與被愛,才是我們的追求。可是好多人不懂得如何去愛,也不明白自己在婚姻裡要的是什麼。婚姻並不是愛情的保障,尤其是在這個“小三橫行”的年代,沒有磨合好的婚姻就好像海市蜃樓一般經不起琢磨。

35歲的美女A,大學本科畢業,有一份令人羡慕的金融業工作。父母都是高級知識份子,家庭經濟也不錯,不過在她13歲的時候離婚了。她老公1.83米,長的很帥,來自農村,家境貧寒,後來當了公務員,工資沒有A高,但也算穩定。他是一個很踏實、傳統的人、也是家庭觀念強、自尊心強的人,起碼A是這樣描述的。

可是目前,她的婚姻狀態是丈夫出軌。

第三者是個四十歲的離異女人。A知道這件事後,整個世界都崩潰了,她一直以來都認為哪怕全世界的男人出軌,自己的老公都不會出軌。因為她覺得以她的條件跟老公在一起根本就是低就了。

A從前是一個不婚主義者,看到太多失敗的婚姻,包括父母的婚姻。在一次朋友聚會中,

他被老公的個頭吸引了,更重要的是在交往中,不管她怎麼耍小性子,老公總是能包容她、接納她,讓她感到溫暖。

但是當有了孩子後,她就開始指責、抱怨老公。指責他生活習慣不好,抱怨他賺錢不多,甚至貶低他。老公也不像以前那樣哄她了,即使是哄也只是敷衍。後來陷入了一個怪圈:老公不在,她會很著急,心裡很空;但是老公在身邊,她又覺得很煩躁。尤其在這段時間情況更加劇烈:老公不在身邊時她會發微信滿世界去找,

當老公回到家後,又厭惡、憤怒。她甚至大聲喊:滾出家門,這個家不需要你!

最初,A看中的是老公的身高和學歷,正是這讓她下決心開始一段戀愛。促使她走進婚姻的是:老公對她無條件的接納和包容,

以及她親身體會到的親密關係。到了婚後,她感到老公掙錢沒她多,生活習慣也不好,等等。後面則出現了更嚴重的問題。

A說很後悔走到現在,不知道該不該離婚。我就問她:回憶當初,你為何選擇嫁給老公,現在你糾結離不離婚,你留戀的又是什麼?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一個需要層次理論,當一個需求被滿足後,下一個需求就會產生。婚姻也一樣,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日子才能越過越好。

A覺得丈夫變了,其實,這個改變,起源於她的婚姻訴求發生了轉變。

焦慮型,獨佔型…你在婚姻中的躁動,可追溯到母嬰依戀

小牛生下來沒多久,就能站立;小雞剛生下來一會,就能滿地跑,但是人類的嬰兒卻是那麼脆弱,只有人類的嬰兒和母親或重要的撫養人,有漫長的依戀期。就像寄居蟹一樣。

0—3歲的孩子,父母應該給他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包容和接納。如果父母能有足夠的時間與孩子接觸,及時地回饋孩子的需求,就會建立起安全依戀關係。

這種安全型的孩子在生活中也是健康的。如果媽媽把她帶入到陌生的環境中和陌生人一起玩,她會對陌生環境充滿好奇。媽媽跟陌生人交流時,孩子也會慢慢和陌生人玩。媽媽走開,她也會不舒服,焦慮,但當媽媽回來,她會跑到媽媽身邊,享受和媽媽重逢的喜悅。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完全給孩子他所需要的愛,一個孩子餓了,尿了,拉了,或者被嚇到了,都會哇哇大哭。孩子做出的各種努力,可能有以下兩種結果:

一種是,父母被吸引來了,關照了,儘管不是高品質的;還有一種是我哭鬧、喊叫、蹬腿、感到害怕,父母就是沒有來。

如果持續發生第一種情況,孩子會形成這樣的固定認識:我哭了、鬧了,媽媽才來。她可能不是真心愛我,這個愛會隨時消失。即便父母在我身邊,我也很焦慮,沒有安全感。我會做出各種行為,嗷嗷大哭,鬧小脾氣,留住父母的愛。孩子會變得獨佔母親,這樣就形成了焦慮型依戀。

焦慮型依戀孩子的表現:媽媽把孩子帶到陌生的環境,和陌生人一起玩的時候,當媽媽暫時要離開時,孩子會哭鬧、會發脾氣。過一陣媽媽回來後,她也會撲向媽媽,她做的是踢打、抱怨,指責:你剛才幹什麼去了,一方面特別希望媽媽回來,但回來後滿是怨恨、抱怨。她是矛盾的,充滿了不安全感。

如果持續發展另一種情況,孩子會防禦性的回避各種接觸和關係,慢慢會對分離和重聚,表現得極為冷漠。因為關係帶給她的都是痛苦的經驗,母親不在身邊,帶給她的孤獨和拋棄感,沒有關注和回饋,帶來的疏離感和自卑,無論自己多麼熱切和渴望,付出了什麼樣的努力,卻仿佛越爭取越失去,越追求越受傷。經驗會告訴這個小寶寶:小心,對關係要保持距離,親密往往意味著危險和傷害,早早逃跑和放棄吧,或者更早的防禦,根本就不要進入親密關係,這就是冷漠型。

冷漠型的孩子在陌生的環境裡一看到玩具就不管媽媽了,就和陌生人玩了,媽媽走了,走了就走了,回來就回來了,根本就不在意。還有一種冷漠型,不和陌生人玩,也不和媽媽玩,就自己一個人玩,對外界沒有任何反應和好奇。

上面三種依戀類型: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冷漠型依戀,這是0-3歲孩子和母親最初建立情感關係的分類,這個關係會直接影響成人後的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

於是,成人的情感依戀也分為以下三種類型:安全型、獨佔型、冷漠型。

安全型的人:安全感好的人,她對世界是友善的、好奇的、想探索的,心裡很踏實。她知道自己被愛,被關注,她有自信心。她不需要第二次從婚姻家庭中來修補,她在婚姻中要的是共同成長,共同探索,更需要的是同盟。比如:兩個人一塊對抗困難、外敵,共同學習,一起成長,這是安全型的人。

焦慮型在成人世界裡也叫獨佔型:在親密關係中,這樣的人一開始讓人覺得特別的溫暖,體貼,讓人覺得和他一起太放鬆了。時間長了,他就開始指責、抱怨。我做了那麼多,你就不懂我的心,你粗心大意。你關心他,照顧他,他說:這都是我的付出換來的,你沒有主動來,你愛我,我也不滿意。

獨佔型的人在戀愛中關係很好,但談婚論嫁了,還會經常問:你愛不愛我,要不我們分手吧,我們離婚吧。如果真的分手,他會很纏人。放著好日子不過,非要想盡辦法考驗對方。沒辦法放下心中的不安全感和疑慮。

焦慮型的女性很多,男性也有。在過去,獨佔型的男性生怕自己的伴侶跟別人跑,甚至會用家暴來表現不安全感。當老婆提出離婚,他會下跪乞求,然後家暴,周而復始。但是,現在的男孩子,也會用女孩子的方式來表示他的不安全感。

冷漠型的人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能明白別人是怎麼回事。不能投入感情,是因為他已經受過傷了,他害怕了。比如說:紅樓夢的林黛玉,賈寶玉說:希望天天開宴席,姐姐妹妹在一起。林黛玉卻說:早晚都得散,還不如不開宴席呢。

因此冷漠型人會覺得,既然我們有可能吵架、會有矛盾衝突,有可能分手,那麼為了避免受傷,就把感情給封住了。

這就是我們依戀關係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婚姻本來就是一種關係,體現這種親密關係時有一種模式,每個人的模式是不同的。回頭再看我們的A女士,是不是也是偏焦慮型。她也說了,她終於明白了她不能下決心離婚的原因了,其實自己就是獨佔型,總想控制對方。

我們的訴求能否得到,就要看我們如何在婚姻中與愛人修復這個依戀關係。

婚姻其實是第二次建立、修復安全和依戀的機會。如果發現自己太獨佔了,太冷漠了,就跟對方磨合,如果能碰見可以磨合的對方,就可以共同成長,依戀關係得到修正。焦慮型的你會發現,其實我沒必要那麼不踏實,擔心,從而放下焦慮。冷漠型的人也慢慢明白,人和人是用心、用情感交流的。這樣婚姻的交集就會越來越多。

不要悲觀,婚姻是慢慢磨合的。交集越來越多時,這個婚姻就有意義了。我們也有各自獨立生活的空間,交集的那個部分,才是婚姻的部分。我們把那個內容填的多一些,豐富一些,品質高一些,這就是我們需要磨合的一點。

如果在婚姻中沒有自然成長,可能就需要外力了。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回到最初的依戀需求上,有三個點:一個是足夠的時間、一個是足夠的關注,還有一個是及時的回饋。從這三個方面去補償、去給足,讓依戀關係得到修復。

如果發現你自己或對方偏焦慮或冷漠,第一點,彼此給對方共同的時間。在這個時間裡,兩個人的身心是同在的。比如:兩個人在一周裡有時間共同吃飯、聊天等。

第二點,給予對方足夠的情感上的關注。要積極主動些,不要等到對方生氣、發怒了,才去哄。比如:老公下班不開心,老婆給予情感的關注。我看到你不開心,你想不想跟我說一說。聊一聊。

第三點:回饋要及時。這是夫妻二人在想法和行動上的互動。這裡面我強調的是持續、足夠的及時回饋,依戀關係肯定能夠修復。有時,做了一次,就希望有天大的變化,這種期待就很不現實。修復需要很長時間。這個耐心對自己、對婚姻來說是很重要的。

最後還有些需要注意的:

1、我們分享婚姻中的依戀類型,不是要用你學到的知識,去攻擊對方,到處去貼標籤。這反而給婚姻製造出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2、我們能做什麼?如果你對你們的關係不是太滿意,你可以主動,先給對方需要的。如果他是冷漠的,你可以去暖他。他是焦慮的,你要耐心跟他磨合。他沒給你的,你要學著耐心問他去要。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10次。也可以直接跟老公分享,我大概是什麼型的,我需要老公多鼓勵我,關照我。

3、依戀理論和分型是毫無質疑的,影響也是深遠的。瞭解它是為了更好地瞭解自己、剖析自己,找到成長的方向,經營我們的婚姻;而不是為了責怪我們的母親。我們已經為人妻、為人母了,更多的是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修復自己,和父母在情感上和解。不僅能接納自己的不安全感和內心的冷漠,而且這種冷漠和不安全感還會得到修復。

4、可能有很多家庭有外遇、出軌,會影響親密關係。是不是非得離婚,不見得。出軌很複雜,原因也很多。忠誠對婚姻的確很重要。但婚姻不等於忠誠,婚姻家庭中有很多東西支撐他的存在。曾經的愛有些殘缺,但不等於沒有感情和親情。孩子、財產分割都制約著你離不離婚,關鍵看你想不想過好。如果一直陷入,非要證明老公是錯的,他道德敗壞,他對不起我,那肯定是過不好的。只要你猶豫,說明還有留戀,情感在。你能否意識自己或對方存在的問題,還有沒有修復的動力和訴求。如果有,重建親密肯定是可以的,愛和親密的內容會更有沉澱感、更有閱歷感。

我們的日子才能越過越好。

A覺得丈夫變了,其實,這個改變,起源於她的婚姻訴求發生了轉變。

焦慮型,獨佔型…你在婚姻中的躁動,可追溯到母嬰依戀

小牛生下來沒多久,就能站立;小雞剛生下來一會,就能滿地跑,但是人類的嬰兒卻是那麼脆弱,只有人類的嬰兒和母親或重要的撫養人,有漫長的依戀期。就像寄居蟹一樣。

0—3歲的孩子,父母應該給他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包容和接納。如果父母能有足夠的時間與孩子接觸,及時地回饋孩子的需求,就會建立起安全依戀關係。

這種安全型的孩子在生活中也是健康的。如果媽媽把她帶入到陌生的環境中和陌生人一起玩,她會對陌生環境充滿好奇。媽媽跟陌生人交流時,孩子也會慢慢和陌生人玩。媽媽走開,她也會不舒服,焦慮,但當媽媽回來,她會跑到媽媽身邊,享受和媽媽重逢的喜悅。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完全給孩子他所需要的愛,一個孩子餓了,尿了,拉了,或者被嚇到了,都會哇哇大哭。孩子做出的各種努力,可能有以下兩種結果:

一種是,父母被吸引來了,關照了,儘管不是高品質的;還有一種是我哭鬧、喊叫、蹬腿、感到害怕,父母就是沒有來。

如果持續發生第一種情況,孩子會形成這樣的固定認識:我哭了、鬧了,媽媽才來。她可能不是真心愛我,這個愛會隨時消失。即便父母在我身邊,我也很焦慮,沒有安全感。我會做出各種行為,嗷嗷大哭,鬧小脾氣,留住父母的愛。孩子會變得獨佔母親,這樣就形成了焦慮型依戀。

焦慮型依戀孩子的表現:媽媽把孩子帶到陌生的環境,和陌生人一起玩的時候,當媽媽暫時要離開時,孩子會哭鬧、會發脾氣。過一陣媽媽回來後,她也會撲向媽媽,她做的是踢打、抱怨,指責:你剛才幹什麼去了,一方面特別希望媽媽回來,但回來後滿是怨恨、抱怨。她是矛盾的,充滿了不安全感。

如果持續發展另一種情況,孩子會防禦性的回避各種接觸和關係,慢慢會對分離和重聚,表現得極為冷漠。因為關係帶給她的都是痛苦的經驗,母親不在身邊,帶給她的孤獨和拋棄感,沒有關注和回饋,帶來的疏離感和自卑,無論自己多麼熱切和渴望,付出了什麼樣的努力,卻仿佛越爭取越失去,越追求越受傷。經驗會告訴這個小寶寶:小心,對關係要保持距離,親密往往意味著危險和傷害,早早逃跑和放棄吧,或者更早的防禦,根本就不要進入親密關係,這就是冷漠型。

冷漠型的孩子在陌生的環境裡一看到玩具就不管媽媽了,就和陌生人玩了,媽媽走了,走了就走了,回來就回來了,根本就不在意。還有一種冷漠型,不和陌生人玩,也不和媽媽玩,就自己一個人玩,對外界沒有任何反應和好奇。

上面三種依戀類型: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冷漠型依戀,這是0-3歲孩子和母親最初建立情感關係的分類,這個關係會直接影響成人後的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

於是,成人的情感依戀也分為以下三種類型:安全型、獨佔型、冷漠型。

安全型的人:安全感好的人,她對世界是友善的、好奇的、想探索的,心裡很踏實。她知道自己被愛,被關注,她有自信心。她不需要第二次從婚姻家庭中來修補,她在婚姻中要的是共同成長,共同探索,更需要的是同盟。比如:兩個人一塊對抗困難、外敵,共同學習,一起成長,這是安全型的人。

焦慮型在成人世界裡也叫獨佔型:在親密關係中,這樣的人一開始讓人覺得特別的溫暖,體貼,讓人覺得和他一起太放鬆了。時間長了,他就開始指責、抱怨。我做了那麼多,你就不懂我的心,你粗心大意。你關心他,照顧他,他說:這都是我的付出換來的,你沒有主動來,你愛我,我也不滿意。

獨佔型的人在戀愛中關係很好,但談婚論嫁了,還會經常問:你愛不愛我,要不我們分手吧,我們離婚吧。如果真的分手,他會很纏人。放著好日子不過,非要想盡辦法考驗對方。沒辦法放下心中的不安全感和疑慮。

焦慮型的女性很多,男性也有。在過去,獨佔型的男性生怕自己的伴侶跟別人跑,甚至會用家暴來表現不安全感。當老婆提出離婚,他會下跪乞求,然後家暴,周而復始。但是,現在的男孩子,也會用女孩子的方式來表示他的不安全感。

冷漠型的人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能明白別人是怎麼回事。不能投入感情,是因為他已經受過傷了,他害怕了。比如說:紅樓夢的林黛玉,賈寶玉說:希望天天開宴席,姐姐妹妹在一起。林黛玉卻說:早晚都得散,還不如不開宴席呢。

因此冷漠型人會覺得,既然我們有可能吵架、會有矛盾衝突,有可能分手,那麼為了避免受傷,就把感情給封住了。

這就是我們依戀關係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婚姻本來就是一種關係,體現這種親密關係時有一種模式,每個人的模式是不同的。回頭再看我們的A女士,是不是也是偏焦慮型。她也說了,她終於明白了她不能下決心離婚的原因了,其實自己就是獨佔型,總想控制對方。

我們的訴求能否得到,就要看我們如何在婚姻中與愛人修復這個依戀關係。

婚姻其實是第二次建立、修復安全和依戀的機會。如果發現自己太獨佔了,太冷漠了,就跟對方磨合,如果能碰見可以磨合的對方,就可以共同成長,依戀關係得到修正。焦慮型的你會發現,其實我沒必要那麼不踏實,擔心,從而放下焦慮。冷漠型的人也慢慢明白,人和人是用心、用情感交流的。這樣婚姻的交集就會越來越多。

不要悲觀,婚姻是慢慢磨合的。交集越來越多時,這個婚姻就有意義了。我們也有各自獨立生活的空間,交集的那個部分,才是婚姻的部分。我們把那個內容填的多一些,豐富一些,品質高一些,這就是我們需要磨合的一點。

如果在婚姻中沒有自然成長,可能就需要外力了。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回到最初的依戀需求上,有三個點:一個是足夠的時間、一個是足夠的關注,還有一個是及時的回饋。從這三個方面去補償、去給足,讓依戀關係得到修復。

如果發現你自己或對方偏焦慮或冷漠,第一點,彼此給對方共同的時間。在這個時間裡,兩個人的身心是同在的。比如:兩個人在一周裡有時間共同吃飯、聊天等。

第二點,給予對方足夠的情感上的關注。要積極主動些,不要等到對方生氣、發怒了,才去哄。比如:老公下班不開心,老婆給予情感的關注。我看到你不開心,你想不想跟我說一說。聊一聊。

第三點:回饋要及時。這是夫妻二人在想法和行動上的互動。這裡面我強調的是持續、足夠的及時回饋,依戀關係肯定能夠修復。有時,做了一次,就希望有天大的變化,這種期待就很不現實。修復需要很長時間。這個耐心對自己、對婚姻來說是很重要的。

最後還有些需要注意的:

1、我們分享婚姻中的依戀類型,不是要用你學到的知識,去攻擊對方,到處去貼標籤。這反而給婚姻製造出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2、我們能做什麼?如果你對你們的關係不是太滿意,你可以主動,先給對方需要的。如果他是冷漠的,你可以去暖他。他是焦慮的,你要耐心跟他磨合。他沒給你的,你要學著耐心問他去要。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10次。也可以直接跟老公分享,我大概是什麼型的,我需要老公多鼓勵我,關照我。

3、依戀理論和分型是毫無質疑的,影響也是深遠的。瞭解它是為了更好地瞭解自己、剖析自己,找到成長的方向,經營我們的婚姻;而不是為了責怪我們的母親。我們已經為人妻、為人母了,更多的是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修復自己,和父母在情感上和解。不僅能接納自己的不安全感和內心的冷漠,而且這種冷漠和不安全感還會得到修復。

4、可能有很多家庭有外遇、出軌,會影響親密關係。是不是非得離婚,不見得。出軌很複雜,原因也很多。忠誠對婚姻的確很重要。但婚姻不等於忠誠,婚姻家庭中有很多東西支撐他的存在。曾經的愛有些殘缺,但不等於沒有感情和親情。孩子、財產分割都制約著你離不離婚,關鍵看你想不想過好。如果一直陷入,非要證明老公是錯的,他道德敗壞,他對不起我,那肯定是過不好的。只要你猶豫,說明還有留戀,情感在。你能否意識自己或對方存在的問題,還有沒有修復的動力和訴求。如果有,重建親密肯定是可以的,愛和親密的內容會更有沉澱感、更有閱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