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為人處世的觀念
佛家為人處世的觀念
念佛有種種的利益,使念佛人能夠消業障、增長福慧、消災免難、遇難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在很多的事相中,不知不覺被化解,不知不覺獲得圓滿的結果。
學佛的人,不管是依聖道門修行或是自淨土門而入,最終都是要降伏進而斷除我們的無明。
學佛的人瞭解這個業報道理,所以到了最後的關鍵時刻,要我們二選一的時候,我們就選擇極樂世界,不再選擇娑婆。我們不可以想要生生世世都在娑婆世間和現生配偶結為夫妻,生生世世都和子孫作眷屬,這是不可能的,各人的業都不同。所以我們要瞭解六道輪回是無常的,無常的本質就是苦,這就是「苦、空、無常、無我」,所以到了臨終之時,我們一定要完全放下。
所以,在生活的過程之中,我們都會留戀子孫,這是自然流露的,沒關係。但是,我們心底要明白,在那一刻來臨時,我們就要放下全部的心,歸投極樂世界。總之,我們要有這樣的觀念:一個念佛人是決定願生極樂世界;對往生來講,都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專靠南無阿彌陀佛,這樣他才是一個念佛人。
一個念佛人的心態,就是要知道,我們今生今世所遭遇的成敗得失、苦樂禍福,所有的點點滴滴,百分之百都是跟我們的過去世有關,是生生世世所造作而來的。我們就是生生世世以來有造那樣的因,所以今生今世才會出生在某個國家,做某人的子女,與某人結為夫妻,生幾個兒女,身體健康或病弱,頭腦聰明或愚鈍,事業成功或失敗,際遇是順或逆……我們要知道,所有的點點滴滴都是我們生生世世自己所造作而來的,不是別人導致我們那樣的。所以一個念佛人要瞭解三世因果,相信善惡報應的道理,要有安份守己,隨遇而安,逆來順受之心,不要對人以牙還牙,這樣來念佛才會感到自在喜樂;若念佛人不瞭解這種善惡報應、三世因果、自作自受的道理,就會凡事不平不滿、嫉妒計較、爭吵怨恨,他雖也念佛,依然是苦苦惱惱,乃至於會作出極端的行為,甚至於最後去自殺;這樣的話,怎麼可以怪罪阿彌陀佛說,我已經念佛了,怎麼使我步上自殺之路呢?我是一個念佛人怎麼還會這樣呢?如此怪罪阿彌陀佛都沒有庇佑,這樣對嗎?
我們要瞭解,既然我們的身體仍然處在這個家庭環境之中,與子孫家眷、親戚朋友互動往來,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應該有基本的做人態度,如果態度觀念有偏差就會導致自己的苦惱。譬如說,已經有幾天沒吃飯了,結果肚子餓、胃痛,甚至餓到瀕臨死亡。我們應知,肚子餓有肚子餓的因果,如果這個時候竟說:我都在念佛了,怎麼還使我肚子餓?這個因果就不符合了。又譬如說:幾天前氣溫很低,你故意只穿單薄的衣服,致使著涼感冒,卻又疑惑已經在念佛了,怎麼佛沒有保佑我、賜我健康,不受感冒生病之苦呢?這樣的想法也是不符合因果業報的道理。
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應該要互相謙卑體諒,多為對方設想,在態度方面要儘量親切和睦。但是,自己雖然念佛,習性依舊未變,思想偏激個性衝動,三言兩語就與人爭吵,這樣自然與親戚朋友,左鄰右舍不和了,這時怎麼可以怪罪說:我已經在念佛了,怎麼會使我因緣不好?所以,做為一個念佛人,要瞭解因緣果報的道理,要安份守己、隨遇而安、逆來順受、不要以牙還牙,不可以說你對我這樣,我也要這樣對你。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將所遭遇的逆境怪罪在子女、媳婦、丈夫、妻子、或是其它人身上,我們應該瞭解這都與曾互相欠債有關,這個逆境機緣,正是我們償還欠債的時候,因為那都是我們以前欠他們的,我們過去曾經得罪、傷害過他,今世才會遭受他這樣的對待。想想看,天底下的男人那麼多,天底下的女人那麼多,你為什麼卻會偏偏與這個人結婚,生育這種子女,與這種媳婦相處呢?這都是各有其相關的因果啊!所以,我們對於來到眼前的一切,都要歡喜做、甘願受,不可以牙還牙,否則前債不但未還,又再另造一個新業了。
一個學佛、念佛的人瞭解這個道理,所以第一會「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第二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三願生極樂世界。這個願生極樂世界,是講真的,不是講假的,是百分之百願生極樂世界,這種的心是堅固不移的。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對這個家庭還眷戀不舍,平時當然也盡責盡份,不過若到了臨終之時,自然就會放下。然而,這其實只是暫時的放下,因為到極樂世界之後,反而能夠達成我們持續照顧眷屬的願望,而且在達成這樣的願望時無凡夫心,境界更高超。
所以,一個念佛的人,他深刻清楚,往生是專靠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但是,對於人情世事,也要恪盡本份,不可以假藉念佛之名,而回避應盡的責任。因此為人子女,應當孝順父母;為人父母應該好好栽培子女;為人兄弟要互相和睦友愛;對其他人要儘量包容、援助對方;即佛教所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己要隨緣隨份隨力去做自己做得來的善事。不過,他有一個觀念,就是做任何的善事,對於往生而言,是沒有增減影響的。因為不是靠這些善事,來回嚮往生,來輔助阿彌陀佛的救度,不是這樣的;他只不過是隨緣隨份,隨順一個學佛人的本份和境緣,遵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他知道往生極樂世界,不是靠這些善行;要往生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已經全部具足。所以,這六字名號稱為萬德洪名,這個「萬」不是百、千萬數目的萬,這個萬是圓滿具足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這六字名號就已圓滿具足,沒有絲毫欠缺,而且超越所有六度萬行的功德。這樣說來,他所作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對往生而言,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而且也不相關。因為他不是靠這些來往生的,所以他作這些事情,不屬於正行,不屬於雜行,不屬於自力,也不屬於他力;正行雜行,自力他力,是針對往生而言的。如果與往生沒有關係,那就沒有自力他力、正行雜行的分別了,因為這些都談不上。
一個念佛人,第一要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逆來順受,隨遇而安。第二要願生極樂世界。第三要專念彌陀。
如此說來,一個念佛人若自殺會往生嗎?倘若他是平生就已決定往生身份的念佛人,則不管他自殺與否,都決定往生,也就是說,不管他是壽終正寢,有無疾病,甚至於遭遇空難、水災、火災、車禍……致死,都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那他怎麼會選擇自殺呢?我們應知,凡事都有原因,這個人若有依照剛才所講的三項觀念,他不會隨便自殺,他知道人生的際遇再怎麼樣的苦厄,都是自己造作而來,不是別人致使我這樣的,這都是要償還的,因此他不會像世俗的人一樣,抱著一死了之的逃避觀念;所以,假設他會自殺,一定有他的特別原因。他的原因是什麼呢?他知道自己沒有虧欠別人,在這個世間,拖著病重的身軀,除了使自己痛苦,也增加他人負擔以外,已經沒有意義和價值了,加上他一心一意要趕快往生極樂世界,不想再拖了,這才採取自殺的方式來結束生命。所以,若是因為這種的念頭而自殺的,就決定往生;反之,如果不是這種的念頭而自殺的,則不一定往生,總之,要看他存的是什麼樣的心念而定。
剛才提到專念彌陀的名號,要怎麼樣念呢?念佛方式有: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心中默念四種。平時我們以金剛念為主,金剛念就是動嘴唇不出聲音,自己聽得到別人聽不到;因為金剛念比較不累,可以從早到晚的長久持念。那麼還需要大聲念、小聲念嗎?這要視情況而定,若是大眾共修的時候,大家都出聲念佛,這樣大家就都大聲念,但是如果隨眾大聲念,念累了,沒力氣念了,那就轉為小聲念;若是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念佛,則以金剛念為主,如果有時候自己想要大聲念或小聲念,那就隨己意大聲念、小聲念或心中默念,最主要的則是金剛念。
一個人的念佛不是散心念佛,就是專心念佛。所以,念佛有散心念佛及專心念佛二種。我們一天有多少空閒的時間來專心念佛呢?24小時之中,有8小時要工作,8小時要睡眠,三餐飲食、盥洗、娛樂……,除此之外,都是沒有在做事情,沒有在動腦筋的時候,我們一天當中有多少這樣的時間?初學的人,可以自我要求,利用這樣的閒置時間來念佛,可以念幾千句、幾萬句的佛號,將它變成固定的功課。在這段念佛的時候,用念珠來計數,自己念了多少句的佛號?因為有加以計數,心才能夠專注於佛號;不可以在有空閒的時候,東摸西摸,虛度光陰時間,白白浪費掉難得的專心念佛因緣;也不可以因為自己有在動嘴念佛,當有空閒的時候,也是東摸西摸,說自己有在散心念佛,不應該如此,有空閒的時候,我們就專門用來專心念佛。所以,散心念佛,乃是因為一個念佛人,不論任何時間、任何場所、任何事情、任何境緣,亦即行住坐臥,時處諸緣,理所當然都要念佛。若有專心念佛時間,就要專心念佛,不能只因有在散心念佛就忽略了專心念佛。
再者,每個人的根機、因緣各不相同,有出家眾、在家眾,有士農工商的上班族,也有退休養老的銀髮族;有根器佳的人,一念佛就獲得心清淨的;也有三不五時煩惱重重的人,念佛時妄想雜念極多。十方眾生的根器,各個不同,這都沒有關係,只要以他的根器去念佛就可以了。他是什麼樣的根器,阿彌陀佛就會怎麼樣的去救度他,不會因為他是在家眾,念佛時妄想雜念很多,或是每天的念佛不太多,這樣子阿彌陀佛就不去救度他。因為阿彌陀佛知道眾生的根器,是各個不同,有的人比較有時間可以念佛,念得比較多;有的人比較沒有時間,所以念佛念得比較少;有的人比較精進,有的人比較懈怠,有的心比較清朗,有的心比較煩惱,這就是千差萬別的十方眾生呀。但是,阿彌陀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冤親平等,自他一體的,沒有任何的差別觀念,所以,只要他是決心要往生極樂世界,完全依靠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都可以平等的往生極樂世界!因此我們念佛人也不要彼此互相比較,做比較會引致苦惱不安,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隨自己的身份、力量,來約束、要求自我,一有時間就念佛。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乃至十念」,就是要我們就自己的時間來念佛,所以我們就要隨順阿彌陀佛的願,有時間就念佛。
再進一步而言,一切眾生都有心念,既然有心念,我們如果沒有念佛,一定是念妄想雜念,念念都是業,《地藏經》雲:「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如果我們瞭解這一點,我們就轉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個學佛的人,就要時時刻刻觀照自心,這樣才是一個學佛的人;當心念浮起的時候,自己要能察覺到,自己在察覺到當下的念頭時,當下要警惕自己就將這個念頭消解;但是,我們知道自己沒有這樣的消解力量,所以我們將這個念轉來念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人瞭解佛心,他對往生就沒有懷疑驚懼,為什麼呢?經典雲:「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一個念佛人,他時時刻刻、永永遠遠、從現在到臨終,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之中!猶如水盛在這個杯子內,它不會流到外面。我們念佛人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之中,而且到了臨終之時,《阿彌陀經》雲:「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阿彌陀佛就會帶著觀音、勢至、清淨海眾,顯現在我們的面前。是阿彌陀佛先來,然後我們在命終之時,才能夠心不顛倒,正念現前,決定往生!這個時候,還沒有斷氣之前,稱之為臨終,在尚未斷氣臨終的時候,我們念佛人就會看到阿彌陀佛出現;不管他是否昏迷,即使昏迷,也會在昏迷中看到阿彌陀佛。如果在病痛中,他也知道不是他不想念佛,只因現在痛苦到無法念佛,但是他的心中有安慰,知道時間一到,阿彌陀佛就會來接引他!所以靜靜地等待阿彌陀佛的出現,像這樣的念佛人,在這個時候,他的心中有極大的歡喜踴躍,知道人生輪回的苦,肉體的苦,世間的苦,已經要盡了,眼前有極樂之樂,平白地要送給他了。
一個念佛人,對阿彌陀佛的救度,對佛心有這樣的瞭解,他在臨終病苦,無法念佛的時候,他的心中依然有安慰,有極大的喜樂。如果念佛卻對阿彌陀佛的佛心不瞭解,或是對阿彌陀佛的慈悲智慧、神通願力不瞭解,這樣他就會苦惱。很多念佛的人,往往因不瞭解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本願救度道理,他雖然有在念佛,卻心生不安,到了臨終之時,也還苦苦惱惱,甚至於讓別人擔心他到底是否有往生,那都是因為他對佛心不瞭解。所以,如果瞭解佛心,瞭解念佛的道理,不管他怎麼樣的念佛,他的心都是安穩的,不會懷疑。所以,我們就是這樣在念佛的:你是什麼樣的根器,就以你現在的根器去念佛;對往生而言,你就是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只是在人情世事方面要看淡,對於應盡的本份仍要盡力。一個身為佛教徒的人,對於佛教界,他也會隨緣隨份去做,但是,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自苦、不自惱。若他去做了之後,覺得很辛苦懊惱,這樣就不妥當,就不需要去做,因為我們要做就做到讓自己感到喜樂,感到有價值感,感到有需要感,否則若做得苦苦惱惱,會使自己不安樂、不歡喜,而且也會或多、或少與他人結怨,這樣就不適當了。
我們就是生生世世以來有造那樣的因,所以今生今世才會出生在某個國家,做某人的子女,與某人結為夫妻,生幾個兒女,身體健康或病弱,頭腦聰明或愚鈍,事業成功或失敗,際遇是順或逆……我們要知道,所有的點點滴滴都是我們生生世世自己所造作而來的,不是別人導致我們那樣的。所以一個念佛人要瞭解三世因果,相信善惡報應的道理,要有安份守己,隨遇而安,逆來順受之心,不要對人以牙還牙,這樣來念佛才會感到自在喜樂;若念佛人不瞭解這種善惡報應、三世因果、自作自受的道理,就會凡事不平不滿、嫉妒計較、爭吵怨恨,他雖也念佛,依然是苦苦惱惱,乃至於會作出極端的行為,甚至於最後去自殺;這樣的話,怎麼可以怪罪阿彌陀佛說,我已經念佛了,怎麼使我步上自殺之路呢?我是一個念佛人怎麼還會這樣呢?如此怪罪阿彌陀佛都沒有庇佑,這樣對嗎?
我們要瞭解,既然我們的身體仍然處在這個家庭環境之中,與子孫家眷、親戚朋友互動往來,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應該有基本的做人態度,如果態度觀念有偏差就會導致自己的苦惱。譬如說,已經有幾天沒吃飯了,結果肚子餓、胃痛,甚至餓到瀕臨死亡。我們應知,肚子餓有肚子餓的因果,如果這個時候竟說:我都在念佛了,怎麼還使我肚子餓?這個因果就不符合了。又譬如說:幾天前氣溫很低,你故意只穿單薄的衣服,致使著涼感冒,卻又疑惑已經在念佛了,怎麼佛沒有保佑我、賜我健康,不受感冒生病之苦呢?這樣的想法也是不符合因果業報的道理。
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應該要互相謙卑體諒,多為對方設想,在態度方面要儘量親切和睦。但是,自己雖然念佛,習性依舊未變,思想偏激個性衝動,三言兩語就與人爭吵,這樣自然與親戚朋友,左鄰右舍不和了,這時怎麼可以怪罪說:我已經在念佛了,怎麼會使我因緣不好?所以,做為一個念佛人,要瞭解因緣果報的道理,要安份守己、隨遇而安、逆來順受、不要以牙還牙,不可以說你對我這樣,我也要這樣對你。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將所遭遇的逆境怪罪在子女、媳婦、丈夫、妻子、或是其它人身上,我們應該瞭解這都與曾互相欠債有關,這個逆境機緣,正是我們償還欠債的時候,因為那都是我們以前欠他們的,我們過去曾經得罪、傷害過他,今世才會遭受他這樣的對待。想想看,天底下的男人那麼多,天底下的女人那麼多,你為什麼卻會偏偏與這個人結婚,生育這種子女,與這種媳婦相處呢?這都是各有其相關的因果啊!所以,我們對於來到眼前的一切,都要歡喜做、甘願受,不可以牙還牙,否則前債不但未還,又再另造一個新業了。
一個學佛、念佛的人瞭解這個道理,所以第一會「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第二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三願生極樂世界。這個願生極樂世界,是講真的,不是講假的,是百分之百願生極樂世界,這種的心是堅固不移的。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對這個家庭還眷戀不舍,平時當然也盡責盡份,不過若到了臨終之時,自然就會放下。然而,這其實只是暫時的放下,因為到極樂世界之後,反而能夠達成我們持續照顧眷屬的願望,而且在達成這樣的願望時無凡夫心,境界更高超。
所以,一個念佛的人,他深刻清楚,往生是專靠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但是,對於人情世事,也要恪盡本份,不可以假藉念佛之名,而回避應盡的責任。因此為人子女,應當孝順父母;為人父母應該好好栽培子女;為人兄弟要互相和睦友愛;對其他人要儘量包容、援助對方;即佛教所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己要隨緣隨份隨力去做自己做得來的善事。不過,他有一個觀念,就是做任何的善事,對於往生而言,是沒有增減影響的。因為不是靠這些善事,來回嚮往生,來輔助阿彌陀佛的救度,不是這樣的;他只不過是隨緣隨份,隨順一個學佛人的本份和境緣,遵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他知道往生極樂世界,不是靠這些善行;要往生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已經全部具足。所以,這六字名號稱為萬德洪名,這個「萬」不是百、千萬數目的萬,這個萬是圓滿具足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這六字名號就已圓滿具足,沒有絲毫欠缺,而且超越所有六度萬行的功德。這樣說來,他所作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對往生而言,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而且也不相關。因為他不是靠這些來往生的,所以他作這些事情,不屬於正行,不屬於雜行,不屬於自力,也不屬於他力;正行雜行,自力他力,是針對往生而言的。如果與往生沒有關係,那就沒有自力他力、正行雜行的分別了,因為這些都談不上。
一個念佛人,第一要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逆來順受,隨遇而安。第二要願生極樂世界。第三要專念彌陀。
如此說來,一個念佛人若自殺會往生嗎?倘若他是平生就已決定往生身份的念佛人,則不管他自殺與否,都決定往生,也就是說,不管他是壽終正寢,有無疾病,甚至於遭遇空難、水災、火災、車禍……致死,都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那他怎麼會選擇自殺呢?我們應知,凡事都有原因,這個人若有依照剛才所講的三項觀念,他不會隨便自殺,他知道人生的際遇再怎麼樣的苦厄,都是自己造作而來,不是別人致使我這樣的,這都是要償還的,因此他不會像世俗的人一樣,抱著一死了之的逃避觀念;所以,假設他會自殺,一定有他的特別原因。他的原因是什麼呢?他知道自己沒有虧欠別人,在這個世間,拖著病重的身軀,除了使自己痛苦,也增加他人負擔以外,已經沒有意義和價值了,加上他一心一意要趕快往生極樂世界,不想再拖了,這才採取自殺的方式來結束生命。所以,若是因為這種的念頭而自殺的,就決定往生;反之,如果不是這種的念頭而自殺的,則不一定往生,總之,要看他存的是什麼樣的心念而定。
剛才提到專念彌陀的名號,要怎麼樣念呢?念佛方式有: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心中默念四種。平時我們以金剛念為主,金剛念就是動嘴唇不出聲音,自己聽得到別人聽不到;因為金剛念比較不累,可以從早到晚的長久持念。那麼還需要大聲念、小聲念嗎?這要視情況而定,若是大眾共修的時候,大家都出聲念佛,這樣大家就都大聲念,但是如果隨眾大聲念,念累了,沒力氣念了,那就轉為小聲念;若是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念佛,則以金剛念為主,如果有時候自己想要大聲念或小聲念,那就隨己意大聲念、小聲念或心中默念,最主要的則是金剛念。
一個人的念佛不是散心念佛,就是專心念佛。所以,念佛有散心念佛及專心念佛二種。我們一天有多少空閒的時間來專心念佛呢?24小時之中,有8小時要工作,8小時要睡眠,三餐飲食、盥洗、娛樂……,除此之外,都是沒有在做事情,沒有在動腦筋的時候,我們一天當中有多少這樣的時間?初學的人,可以自我要求,利用這樣的閒置時間來念佛,可以念幾千句、幾萬句的佛號,將它變成固定的功課。在這段念佛的時候,用念珠來計數,自己念了多少句的佛號?因為有加以計數,心才能夠專注於佛號;不可以在有空閒的時候,東摸西摸,虛度光陰時間,白白浪費掉難得的專心念佛因緣;也不可以因為自己有在動嘴念佛,當有空閒的時候,也是東摸西摸,說自己有在散心念佛,不應該如此,有空閒的時候,我們就專門用來專心念佛。所以,散心念佛,乃是因為一個念佛人,不論任何時間、任何場所、任何事情、任何境緣,亦即行住坐臥,時處諸緣,理所當然都要念佛。若有專心念佛時間,就要專心念佛,不能只因有在散心念佛就忽略了專心念佛。
再者,每個人的根機、因緣各不相同,有出家眾、在家眾,有士農工商的上班族,也有退休養老的銀髮族;有根器佳的人,一念佛就獲得心清淨的;也有三不五時煩惱重重的人,念佛時妄想雜念極多。十方眾生的根器,各個不同,這都沒有關係,只要以他的根器去念佛就可以了。他是什麼樣的根器,阿彌陀佛就會怎麼樣的去救度他,不會因為他是在家眾,念佛時妄想雜念很多,或是每天的念佛不太多,這樣子阿彌陀佛就不去救度他。因為阿彌陀佛知道眾生的根器,是各個不同,有的人比較有時間可以念佛,念得比較多;有的人比較沒有時間,所以念佛念得比較少;有的人比較精進,有的人比較懈怠,有的心比較清朗,有的心比較煩惱,這就是千差萬別的十方眾生呀。但是,阿彌陀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冤親平等,自他一體的,沒有任何的差別觀念,所以,只要他是決心要往生極樂世界,完全依靠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都可以平等的往生極樂世界!因此我們念佛人也不要彼此互相比較,做比較會引致苦惱不安,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隨自己的身份、力量,來約束、要求自我,一有時間就念佛。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乃至十念」,就是要我們就自己的時間來念佛,所以我們就要隨順阿彌陀佛的願,有時間就念佛。
再進一步而言,一切眾生都有心念,既然有心念,我們如果沒有念佛,一定是念妄想雜念,念念都是業,《地藏經》雲:「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如果我們瞭解這一點,我們就轉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個學佛的人,就要時時刻刻觀照自心,這樣才是一個學佛的人;當心念浮起的時候,自己要能察覺到,自己在察覺到當下的念頭時,當下要警惕自己就將這個念頭消解;但是,我們知道自己沒有這樣的消解力量,所以我們將這個念轉來念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人瞭解佛心,他對往生就沒有懷疑驚懼,為什麼呢?經典雲:「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一個念佛人,他時時刻刻、永永遠遠、從現在到臨終,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之中!猶如水盛在這個杯子內,它不會流到外面。我們念佛人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之中,而且到了臨終之時,《阿彌陀經》雲:「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阿彌陀佛就會帶著觀音、勢至、清淨海眾,顯現在我們的面前。是阿彌陀佛先來,然後我們在命終之時,才能夠心不顛倒,正念現前,決定往生!這個時候,還沒有斷氣之前,稱之為臨終,在尚未斷氣臨終的時候,我們念佛人就會看到阿彌陀佛出現;不管他是否昏迷,即使昏迷,也會在昏迷中看到阿彌陀佛。如果在病痛中,他也知道不是他不想念佛,只因現在痛苦到無法念佛,但是他的心中有安慰,知道時間一到,阿彌陀佛就會來接引他!所以靜靜地等待阿彌陀佛的出現,像這樣的念佛人,在這個時候,他的心中有極大的歡喜踴躍,知道人生輪回的苦,肉體的苦,世間的苦,已經要盡了,眼前有極樂之樂,平白地要送給他了。
一個念佛人,對阿彌陀佛的救度,對佛心有這樣的瞭解,他在臨終病苦,無法念佛的時候,他的心中依然有安慰,有極大的喜樂。如果念佛卻對阿彌陀佛的佛心不瞭解,或是對阿彌陀佛的慈悲智慧、神通願力不瞭解,這樣他就會苦惱。很多念佛的人,往往因不瞭解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本願救度道理,他雖然有在念佛,卻心生不安,到了臨終之時,也還苦苦惱惱,甚至於讓別人擔心他到底是否有往生,那都是因為他對佛心不瞭解。所以,如果瞭解佛心,瞭解念佛的道理,不管他怎麼樣的念佛,他的心都是安穩的,不會懷疑。所以,我們就是這樣在念佛的:你是什麼樣的根器,就以你現在的根器去念佛;對往生而言,你就是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只是在人情世事方面要看淡,對於應盡的本份仍要盡力。一個身為佛教徒的人,對於佛教界,他也會隨緣隨份去做,但是,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自苦、不自惱。若他去做了之後,覺得很辛苦懊惱,這樣就不妥當,就不需要去做,因為我們要做就做到讓自己感到喜樂,感到有價值感,感到有需要感,否則若做得苦苦惱惱,會使自己不安樂、不歡喜,而且也會或多、或少與他人結怨,這樣就不適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