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港灣

節後“跳槽季”,不想工作老想辭職怎麼辦?

文|黑天鵝圖書

工作滿十年時,我遇到了職業發展瓶頸,

每天早上醒來後得勸自己二十分鐘左右,才蠻不情願地去上班。自己也知道這個狀態非常不好,於是靜下心來進行自我診斷,結論是:這是辭職綜合征的典型發作。

你的辭職綜合征,多久發作

問了周圍的人,每個人都有辭職綜合徵發作的時候。總結下來,導致該綜合徵發作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種:

1. 對於職場新人,最常見的原因是掙錢不夠多;

2. 對於職場中層,最常見的原因是沒有上升空間;

3. 對於職場高層,最常見的原因是搞不定內部政治鬥爭;

4. 對於職場所有階層,最常見的共同原因是和老闆不對路。

當時我給自己設計了幾種治療方案:

1. 看看在現有工作上能否做出積極的改變,讓自己願意繼續幹下去;

2. 開始找新工作,

找到了就換地兒;

3. 離開職場,休息一段時間再說。

第三個方案是最先被否決的,原因很簡單:得還房貸。

第二個方案隨即也被否決,當時市場大環境很一般,儘管有不少質地不錯的公司在招人,但幹的活兒都是自己早已做膩了的,實在沒興趣折回去再做一遍——我很瞭解自己的喜好,

其中一個是不斷嘗試新鮮事物,而不是重複自己。

最後就剩下第一個方案,也是最困難的。

這個親身經歷對我影響很大,中心思想說來很簡單:在多數情況下,拍屁股走人不是最佳方案,往往也不是最現實的方案,無論你怎麼退,總有退無可退的時候。與其這樣,還不如迎難而上。

亞伯拉罕·林肯老師早就說過:Things may come to those who wait,but only things left by those who hustle.我要加上一句:There is nothing left for those who quit.

在評估上述方案各自的可行性時,

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無論是現有的還是新的,判斷一份工作是否值得去做,到底應該有哪些考慮因素?”

邊想邊和朋友們聊,很快就出來了一個模型,要素如下:

1. 這份工作能否讓我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確保自己增值?

2. 這份工作能否讓我不斷擴大人脈網路,

獲得更多優質資源?

3. 這份工作能否讓我有安全感、滿足感和成就感?

4. 這份工作能否讓我有足夠收入確保生活品質不斷提高?

這個次序,是當年自己的排序,按照各因素的權重來的。

拿著這個模型向多個同學朋友徵求意見,基本回饋是:“挺好挺全面,既有物質文明,也有精神文明,兩手都在抓而且都很硬。”我還覺得沒有足夠把握,又寫信問了好幾個各自都有三十多年從業經驗的洋大佬,基本回饋是:“該模型涵蓋了技術因素(Know-How)和人脈因素(Know-Who),還有工作與生活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很齊全。”這樣總算放心。

這個模型我一直用到現在。

不同職業階段,不同應對方法

不同人在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上述各因素的權重和排序應該是不同的。比如剛出校門,有穩定經濟收入、不必啃老就能養活自己,對多數人來說可能是最重要的,因此一份工作錢多錢少是擇業的最重要標準。工作了一段時間,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後,多數人會想著如何提高自己,改善職場際遇——錢多錢少依然還會是重要因素,但其他因素的權重會比初出茅廬時有很大上升。到了C什麼O級別,大約會意識到個人所需所耗終歸有限,錢成了符號,擇業目標調整為能給公司、業界、社會做什麼貢獻,留下什麼樣的名聲,要比掙了多少錢還重要——最起碼你得這樣對外宣稱才算符合身份地位。再往上,大概就可以Cosplay天使投資人玩玩了,或者乾脆退休,享受人生去也——當不當乾爹,您請便。

有朋友問:“你這個模型裡怎麼沒提到老闆這麼關鍵的因素?”我答:“自古以來,老闆就是一份工作無可辯駁、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上述模型裡各要素已經涵蓋老闆因素。但鑒於此因素確實重要且極富特色,你完全可以拿老闆為維度問自己以下問題:

1. 你老闆能不斷指導或支援你,讓你在技術上持續提高嗎?

2. 你老闆能為你在公司內外擴大人脈、提高職場曝光率嗎?

3. 你跟著老闆幹,有安全感、滿足感和成就感嗎?

4. 在錢方面,你老闆能否做到不虧待你、賞罰分明、公正公平?

至此,你可以看到,職業發展路線圖的初始座標已經確定。

1. 認清你自己的喜好與能力;

2. 認清你所處的時代與大環境;

3. 認清你所思所想所圖所懼;

4. 不要指望能改變別人,不要輕言退卻,改變自己,提高自己,與他人友好相處,是職場進階最現實的路線。

機會只垂青於有準備之人。你比別人更早找到上述初始座標,就意味著你沒輸在起跑線上。

圖|網路

基本回饋是:“挺好挺全面,既有物質文明,也有精神文明,兩手都在抓而且都很硬。”我還覺得沒有足夠把握,又寫信問了好幾個各自都有三十多年從業經驗的洋大佬,基本回饋是:“該模型涵蓋了技術因素(Know-How)和人脈因素(Know-Who),還有工作與生活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很齊全。”這樣總算放心。

這個模型我一直用到現在。

不同職業階段,不同應對方法

不同人在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上述各因素的權重和排序應該是不同的。比如剛出校門,有穩定經濟收入、不必啃老就能養活自己,對多數人來說可能是最重要的,因此一份工作錢多錢少是擇業的最重要標準。工作了一段時間,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後,多數人會想著如何提高自己,改善職場際遇——錢多錢少依然還會是重要因素,但其他因素的權重會比初出茅廬時有很大上升。到了C什麼O級別,大約會意識到個人所需所耗終歸有限,錢成了符號,擇業目標調整為能給公司、業界、社會做什麼貢獻,留下什麼樣的名聲,要比掙了多少錢還重要——最起碼你得這樣對外宣稱才算符合身份地位。再往上,大概就可以Cosplay天使投資人玩玩了,或者乾脆退休,享受人生去也——當不當乾爹,您請便。

有朋友問:“你這個模型裡怎麼沒提到老闆這麼關鍵的因素?”我答:“自古以來,老闆就是一份工作無可辯駁、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上述模型裡各要素已經涵蓋老闆因素。但鑒於此因素確實重要且極富特色,你完全可以拿老闆為維度問自己以下問題:

1. 你老闆能不斷指導或支援你,讓你在技術上持續提高嗎?

2. 你老闆能為你在公司內外擴大人脈、提高職場曝光率嗎?

3. 你跟著老闆幹,有安全感、滿足感和成就感嗎?

4. 在錢方面,你老闆能否做到不虧待你、賞罰分明、公正公平?

至此,你可以看到,職業發展路線圖的初始座標已經確定。

1. 認清你自己的喜好與能力;

2. 認清你所處的時代與大環境;

3. 認清你所思所想所圖所懼;

4. 不要指望能改變別人,不要輕言退卻,改變自己,提高自己,與他人友好相處,是職場進階最現實的路線。

機會只垂青於有準備之人。你比別人更早找到上述初始座標,就意味著你沒輸在起跑線上。

圖|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