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靜:愛需要你反復練習
她17歲跨入影視圈,張著一雙沉醉迷茫的大眼睛,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安妮公主”。
這個女子可謂才氣美女——她說她寧願做一朵山百合,野生地長在岩縫裡,在山間肆意地開放。她喜歡讀村上春樹、王小波、瑪律赫斯,她把自己浸染在文字的海洋裡;她對丈夫與家庭始終堅守,她寫著一些細小的情話,並且彙集成了書籍;她保持著孩童般的心懷,沒有因為算計而蒼老;她更有了自己的孩子,
那麼,伊能靜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複雜而透明、純真而世故的內心世界?她為什麼總是在尋找安全感的路上,而在筆下又流出很多出色又不確定的文字,這些文字的源流到底在何方呢?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瞭解一個新的伊能靜,看看她的內心蛻變。
流浪的小孩,淚為自己流
童年時代伊能靜的命運 “悲慘”,母親已經生了三個女兒。作為軍人的父親,男權主義非常嚴重,一心只想要個男孩子。然而,當小伊能靜呱呱墜地時,父親再次失望了,父親決定和母親離婚。
可以說,從出生那時起,伊能靜就沒有真正感受過父母之愛,尤其是父愛。她長大後,回憶自己非凡害怕一個人過生日,因為小時候父母從不跟自己過生日,
從小父母分離的家庭狀況,養成伊能靜學會孤單面對生命的習慣。小時候她會拿著一個小木板凳坐著,看窗外的汽車開過去,然後就在那裡數:黃色的一,黑色的一,黃色的二,黑色的二……處於一個非常封閉獨處的狀態。
16歲那年,伊能靜又一次面臨著人生打擊:父親去世了。雖然父親在生前和她的接觸並不多,但伊能靜一直覺得應該要彌補一下父女的感情,
心理分析:被拋棄的陰影讓她封閉退縮
在新書《愛的練習本》中,伊能靜透露:“因為童年陰影,一生都在害怕自己若失去愛將痛不欲生。”這形象地描述了童年經歷給她帶來的負面影響。童年形成了一個人的心理底色,而伊能靜的心理底色上,透露著失望、分離、絕情、悔恨、孤單、封閉……她很早就經歷了人世間的離合磨難,看到了人與人之間最冷漠無情的一面。母親的那種脆弱和無助給了她深刻的印象,這讓她也變得具有某種深刻的無助與失落,莫名其妙地敏感憂鬱。
童年就呈現出一種孤獨而有點退縮的女孩子,很輕易掉入一個人的世界中去,並與四周的世界漸漸疏離,讓夢想和虛幻來填滿自己的內心,以抵禦缺愛的命運。不相信人,不大相信感情,經常為了安全感而拼命需索或者自我退縮——那是一種透露著分裂特徵的性格,你會發覺她對四周事物的關心程度並不如對自己內心的缺口關心得多。她有一種獨特的氣場,你很輕易被她攪動,掉進她那無邊無際的夜空。這個女子最後獻身了演藝圈和文學,那種懷著傷痛的歌聲和文字來表達命運的殘缺,希望自己給自己光亮,餵養自己的靈魂。但那時,她是不快樂的,懼怕和人建立關係的。
父親的去世給了她更大打擊,但同時也釋放了她的某些恨意和悲哀。在心理學上,人們更輕易原諒那些已經去世了的親人,寬容他們曾經的錯誤。死亡,是最後的宣判和解脫。父親雖然生前做出離棄伊能靜和她母親的決定,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但上天已經懲罰了他。可能從父親死的那一天開始,伊能靜就放下了心中的怨念,她知道,自己必須得學習獨立和堅強,必須得靠著自己成長起來。
他是她生命中最美好的人
伊能靜和庾澄慶是一見傾心的,雖然年齡相差較大,但卻不妨礙愛情的萌發,並終成眷屬。伊能靜曾經說:“很多人覺得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但我更覺得婚姻才是愛情的開始,因為你正式進入一個柴米油鹽醬醋茶現實的生活時,你才更需要愛的力量來鞏固你們兩個,在那一刻愛才真正的產生,你才會意識到原來我是這麼愛這個人。在目前為止,我生命裡最美好的東西就是我先生,因為從我17歲就熟悉這個人,我的17歲裡面有他,我的22歲裡面有他,我的30歲裡有他,拿不走,就是這樣子。”
心理分析:他是她的愛情學習班
兩個人,從內而外看上去是那麼地不同。庾澄慶給人很有活力、比較搞怪的感覺。家庭中父母都愛他,養成了樂觀的心態,他不輕易憂鬱,超級頑皮,很輕易化解鬱悶。而這樣一個外向而陽光的男人,愛上了這樣一個頗有點內向而憂鬱的女人。正是前者的快樂把後者給感染帶動出了更多的活力,引導她走出了陰霾。
伊能靜是水深(雙魚座),庾澄慶是火熱(獅子座),他們分別把陽剛和陰柔、大氣與細膩演繹得恰到好處。這兩個人從很多方面都相配,因為彼此可以把屬於自身性別的東西充分地發揮出來,並很好地互補,並把對方當作鏡子,反觀到自身的不足。
和庾澄慶在一起後的伊能靜顯然開朗了許多。愛真的改變了許多東西,其原因可以參見伊能靜的文字:“你(庾澄慶)非常不愛思考,逃避著思緒的困擾,不像我,我思考的方式總是綿綿密密,多而龐雜,你的思考,總是直接的就進入生命的核心,那關於生滅的最後總結。”庾澄慶讓伊能靜的那種多愁善感的複雜有了改變,變得簡單、直接而且深刻。
庾澄慶的存在給伊能靜最大的思考,就是讓她學習不再為難自己。假如少女時期的她顯得有點分裂,總是思慮過多,甚至不夠愛惜自己,庾澄慶則幫助她走出這種不快樂的。每一次,當她覺得像要放棄時,他總是用自己的沉默、堅持和深情拉她回來,告訴她,愛是值得相信,可以用一生託付的。因此,他的愛就是對她的心理創傷的治療,把她從自我分裂、放逐與不安的邊緣拖回到現實當中。在這個反反復複的過程中,她領悟道:“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需要愛的,就算一次次地被傷害,仍要勇敢去愛,千萬不要對愛灰心。”是的,和庾澄慶倖福的關係成為了伊能靜的愛的學習班。讓她的生活更為快樂、坦然、深邃地展開起來。
許小哈林一個真正的童年
伊能靜在接受採訪時曾說:"有了孩子,一定要給他很多的愛和責任。從來沒有一個母親像我那樣和孩子撒嬌,我和他在一起的時候,總是不停地奉承他巴結他,說'你好帥哦'、'你好可愛哦'。我自己的童年被忽略掉了,但我希望給孩子一個真正的童年。"這個孩子無疑就是她生活的延續和希望。伊能靜自言自己所寫的《生死遺言》,是給自己,給庾澄慶的,同時也是留給小哈林的,她要讓孩子知道他父母的“愛情宣言”,那是他健康成長的強有力保障。她寫道:“在最愛你、看你微笑時,心底暗暗起誓,讓我多你一天就好,多活一天就好,我要陪伴你到最後,我要給你最初也是最終的深情,我要照顧你。"
心理分析:孩子讓她再進行了一遍成長
在經歷了自己童年的不幸之後,伊能靜只想給兒子一個幸福完整、擁有安全感的童年。而跟這個孩子的感情連接,讓她有一種真正的擁有感。她自己的童年經歷了被拋棄、被疏離等負面情緒,令她對自己有一種深深的不自信,對別人也帶著患得患失,心情非凡起伏波動,難以形成穩定的信心。
有了兒子後,她經常陪伴、照顧和讚揚自己的孩子,讓他能夠充分地感覺到愛和安全,讓他擁有一個真正的愉悅的童年。這在心理學上叫做一種投射和代償的機制——當自己的童年快樂缺失的時候,假如把這種心理學要投射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對他加倍關愛呵護,通過他的健康成長來讓自己也成長一遍,在幫助孩子進步的過程中,自己也獲得了心理上的撫慰。
相信伊能靜通過疼愛兒子,又對自己過去遺留的心理問題進行了一遍自我疏導和處理。這是她生命的一次重生,難怪她那麼地愛兒子,覺得兒子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她通過餵養兒子來餵養童年的自己,內心變得越來越強大。
看到了人與人之間最冷漠無情的一面。母親的那種脆弱和無助給了她深刻的印象,這讓她也變得具有某種深刻的無助與失落,莫名其妙地敏感憂鬱。
童年就呈現出一種孤獨而有點退縮的女孩子,很輕易掉入一個人的世界中去,並與四周的世界漸漸疏離,讓夢想和虛幻來填滿自己的內心,以抵禦缺愛的命運。不相信人,不大相信感情,經常為了安全感而拼命需索或者自我退縮——那是一種透露著分裂特徵的性格,你會發覺她對四周事物的關心程度並不如對自己內心的缺口關心得多。她有一種獨特的氣場,你很輕易被她攪動,掉進她那無邊無際的夜空。這個女子最後獻身了演藝圈和文學,那種懷著傷痛的歌聲和文字來表達命運的殘缺,希望自己給自己光亮,餵養自己的靈魂。但那時,她是不快樂的,懼怕和人建立關係的。
父親的去世給了她更大打擊,但同時也釋放了她的某些恨意和悲哀。在心理學上,人們更輕易原諒那些已經去世了的親人,寬容他們曾經的錯誤。死亡,是最後的宣判和解脫。父親雖然生前做出離棄伊能靜和她母親的決定,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但上天已經懲罰了他。可能從父親死的那一天開始,伊能靜就放下了心中的怨念,她知道,自己必須得學習獨立和堅強,必須得靠著自己成長起來。
他是她生命中最美好的人
伊能靜和庾澄慶是一見傾心的,雖然年齡相差較大,但卻不妨礙愛情的萌發,並終成眷屬。伊能靜曾經說:“很多人覺得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但我更覺得婚姻才是愛情的開始,因為你正式進入一個柴米油鹽醬醋茶現實的生活時,你才更需要愛的力量來鞏固你們兩個,在那一刻愛才真正的產生,你才會意識到原來我是這麼愛這個人。在目前為止,我生命裡最美好的東西就是我先生,因為從我17歲就熟悉這個人,我的17歲裡面有他,我的22歲裡面有他,我的30歲裡有他,拿不走,就是這樣子。”
心理分析:他是她的愛情學習班
兩個人,從內而外看上去是那麼地不同。庾澄慶給人很有活力、比較搞怪的感覺。家庭中父母都愛他,養成了樂觀的心態,他不輕易憂鬱,超級頑皮,很輕易化解鬱悶。而這樣一個外向而陽光的男人,愛上了這樣一個頗有點內向而憂鬱的女人。正是前者的快樂把後者給感染帶動出了更多的活力,引導她走出了陰霾。
伊能靜是水深(雙魚座),庾澄慶是火熱(獅子座),他們分別把陽剛和陰柔、大氣與細膩演繹得恰到好處。這兩個人從很多方面都相配,因為彼此可以把屬於自身性別的東西充分地發揮出來,並很好地互補,並把對方當作鏡子,反觀到自身的不足。
和庾澄慶在一起後的伊能靜顯然開朗了許多。愛真的改變了許多東西,其原因可以參見伊能靜的文字:“你(庾澄慶)非常不愛思考,逃避著思緒的困擾,不像我,我思考的方式總是綿綿密密,多而龐雜,你的思考,總是直接的就進入生命的核心,那關於生滅的最後總結。”庾澄慶讓伊能靜的那種多愁善感的複雜有了改變,變得簡單、直接而且深刻。
庾澄慶的存在給伊能靜最大的思考,就是讓她學習不再為難自己。假如少女時期的她顯得有點分裂,總是思慮過多,甚至不夠愛惜自己,庾澄慶則幫助她走出這種不快樂的。每一次,當她覺得像要放棄時,他總是用自己的沉默、堅持和深情拉她回來,告訴她,愛是值得相信,可以用一生託付的。因此,他的愛就是對她的心理創傷的治療,把她從自我分裂、放逐與不安的邊緣拖回到現實當中。在這個反反復複的過程中,她領悟道:“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需要愛的,就算一次次地被傷害,仍要勇敢去愛,千萬不要對愛灰心。”是的,和庾澄慶倖福的關係成為了伊能靜的愛的學習班。讓她的生活更為快樂、坦然、深邃地展開起來。
許小哈林一個真正的童年
伊能靜在接受採訪時曾說:"有了孩子,一定要給他很多的愛和責任。從來沒有一個母親像我那樣和孩子撒嬌,我和他在一起的時候,總是不停地奉承他巴結他,說'你好帥哦'、'你好可愛哦'。我自己的童年被忽略掉了,但我希望給孩子一個真正的童年。"這個孩子無疑就是她生活的延續和希望。伊能靜自言自己所寫的《生死遺言》,是給自己,給庾澄慶的,同時也是留給小哈林的,她要讓孩子知道他父母的“愛情宣言”,那是他健康成長的強有力保障。她寫道:“在最愛你、看你微笑時,心底暗暗起誓,讓我多你一天就好,多活一天就好,我要陪伴你到最後,我要給你最初也是最終的深情,我要照顧你。"
心理分析:孩子讓她再進行了一遍成長
在經歷了自己童年的不幸之後,伊能靜只想給兒子一個幸福完整、擁有安全感的童年。而跟這個孩子的感情連接,讓她有一種真正的擁有感。她自己的童年經歷了被拋棄、被疏離等負面情緒,令她對自己有一種深深的不自信,對別人也帶著患得患失,心情非凡起伏波動,難以形成穩定的信心。
有了兒子後,她經常陪伴、照顧和讚揚自己的孩子,讓他能夠充分地感覺到愛和安全,讓他擁有一個真正的愉悅的童年。這在心理學上叫做一種投射和代償的機制——當自己的童年快樂缺失的時候,假如把這種心理學要投射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對他加倍關愛呵護,通過他的健康成長來讓自己也成長一遍,在幫助孩子進步的過程中,自己也獲得了心理上的撫慰。
相信伊能靜通過疼愛兒子,又對自己過去遺留的心理問題進行了一遍自我疏導和處理。這是她生命的一次重生,難怪她那麼地愛兒子,覺得兒子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她通過餵養兒子來餵養童年的自己,內心變得越來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