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同城分居 週末夫妻正流行
新近學得一個在時尚族眼裡可能並不新的新詞,
“半糖夫妻”週末走鵲橋,據稱“是為了保持婚姻活力”。
“半糖夫妻”在非團聚日子裡會用這個資訊發達時代的一切通訊方式聯絡,偶然戀人約會般地一起吃吃飯看看電影,但隨後,他們會像朋友般友好離別各自散去。假如在不該見面的日子裡,一方要到另一方的住處,
可不是每一對男女都做得了“半糖”。據說,“半糖”們大體有以下特徵:受過高等教育、輕易接受新事物、生活在發達大城市、可方便獲得各種資訊、兩個人的職業有較高社會聲望、有良好收入、各有自己的住房———總之聽起來挺白領的。
一個八卦調查更印證了“"半糖夫妻"在白領階層中興起”所言非虛。
這個結論,讓我相當的失落,因為,關於“半糖夫妻”之間是怎樣一種男女之愛———甚至,有沒有愛,我是徹底的悲觀主義者。“受過高等教育、生活在發達城市、兩個人的職業具有較高社會聲望”,上述“半糖族”的部分特徵,
從來不相信婚姻裡存在“距離產生美”,也不相信所謂的“小別勝新婚”。能夠天天黏在一起———自然,這對越來越社會化的職業男女而言實在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婚姻狀態,但確實是我個人之所以結婚的最大動機。
讓一個婚姻持續鮮活,確實需要時時保鮮,但是不是“相見不如懷念”,就是對鮮活婚姻的良性刺激?
在我看,家,不僅僅是一個物理意義上的屋子,人才是家的要義,在這個家,是吃現做的熱飯還是打包回來的剩菜都無所謂,但一定要有兩個人的聲音———不管是笑聲還是哭聲甚至是兩口子的吵鬧聲打架聲。勞累一天,我巴望著趕緊回這樣一個有人氣的家。在這樣一個家裡,衣冠不整又怎樣,睡眼惺忪又如何,坐姿不雅又怎樣,脾氣急躁又怎樣,哪怕言語不合立馬頂起嘴動起手呢,沒關係,因為這就是“一頭豬在有房頂的屋子裡”所構成的“家”,是想起就感覺暖和的所在。
而兩個宣稱要攜手走過風雨無論生老病死永不離棄的男女,出於所謂的保持個性,所謂的存留隱私空間,故意“只做生疏人”,在各自的屋子裡笑,在各自的屋子裡哭,再歡快再悲傷,也僅僅屬於一個人,無人分享,有誰共鳴。兩個人再富有,兩套屋再豪華,還是構不成一個有化學意義上具有暖和質感的家。
所以,那種渴望擺脫對方對自己的“黏”,渴望保有一種朦朦朧朧若即若離的關係,倘若存在于情人之間,當可理解,但在一個婚姻裡,這樣一種有距離的愛,是我所不能瞭解的事。
跟某個人牽手前,也曾有過懼怕和茫然。但既然牽手,最大期待始終未變———兩廂廝守,最好永不分開———假如可能的話。這樣的想法,未免老土了些,在那些“輕易接受新事物”的人士眼裡。
好在,我的另一半在這一點上跟我一樣凡俗不堪守舊不化。於是,在“半糖男女”時尚亮相的當下,我們,希望繼續波瀾不驚地做一對連體嬰兒似的夫妻。
讓一個婚姻持續鮮活,確實需要時時保鮮,但是不是“相見不如懷念”,就是對鮮活婚姻的良性刺激?
在我看,家,不僅僅是一個物理意義上的屋子,人才是家的要義,在這個家,是吃現做的熱飯還是打包回來的剩菜都無所謂,但一定要有兩個人的聲音———不管是笑聲還是哭聲甚至是兩口子的吵鬧聲打架聲。勞累一天,我巴望著趕緊回這樣一個有人氣的家。在這樣一個家裡,衣冠不整又怎樣,睡眼惺忪又如何,坐姿不雅又怎樣,脾氣急躁又怎樣,哪怕言語不合立馬頂起嘴動起手呢,沒關係,因為這就是“一頭豬在有房頂的屋子裡”所構成的“家”,是想起就感覺暖和的所在。
而兩個宣稱要攜手走過風雨無論生老病死永不離棄的男女,出於所謂的保持個性,所謂的存留隱私空間,故意“只做生疏人”,在各自的屋子裡笑,在各自的屋子裡哭,再歡快再悲傷,也僅僅屬於一個人,無人分享,有誰共鳴。兩個人再富有,兩套屋再豪華,還是構不成一個有化學意義上具有暖和質感的家。
所以,那種渴望擺脫對方對自己的“黏”,渴望保有一種朦朦朧朧若即若離的關係,倘若存在于情人之間,當可理解,但在一個婚姻裡,這樣一種有距離的愛,是我所不能瞭解的事。
跟某個人牽手前,也曾有過懼怕和茫然。但既然牽手,最大期待始終未變———兩廂廝守,最好永不分開———假如可能的話。這樣的想法,未免老土了些,在那些“輕易接受新事物”的人士眼裡。
好在,我的另一半在這一點上跟我一樣凡俗不堪守舊不化。於是,在“半糖男女”時尚亮相的當下,我們,希望繼續波瀾不驚地做一對連體嬰兒似的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