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格是如何塑造的?性格的所有線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
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分享謝可慧的一篇關於性格特點的一篇文章:性格的所有線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
曾看到在《歷史不忍細看》中看到對張愛玲的評價,“張愛玲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恐懼和懷疑,在心裡築起一道堅硬的屏障,把她與世界隔開。在這種陰沉冷酷的環境裡長大,青春期遭受過如此殘酷的折磨,心理上不發生一些畸變,幾乎是不可能的。那麼,且不說,張愛玲筆下《金鎖記》裡的曹七巧,有一種官方考證說是張愛玲的庶母,
其實,無論你信不信,性格的所有線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一個人長大後的樣子,或多或少是童年許多個瞬間堆積而成的。這件華麗的袍子充滿著時間的蝨子,它們牢牢地抓著,怎麼也甩不掉。
有一個小姑娘,
席間,這個外婆與別人聊得歡,但很少聽到這個姑娘出聲,連想夾遠處的菜,都是用手點點,向外婆示意。時不時的,外婆也煩了,
後來,我從我母親口中得知,這個姑娘的母親性格極其暴力,時不時地就在家裡動粗,每每與姑娘的父親吵架,除了摔碗以外,還常常把小姑娘的玩具摔碎。不過,給小姑娘影響最大的,大約是在她還只有三歲的時候,她的母親出軌,與另一個男人好上了。那個男人當著小姑娘的面,狠狠地把他父親撲倒在地,並扇了她的父親好幾個巴掌,
我一度覺得她不願意叫我先生“叔叔”是因為童年那一次看到她父親被一個陌生男人暴力後留下的陰影。我的母親告訴我的一件事從側面斷定了我的猜測,她說,某次她和我父親一起去她家,那時還小,她看到父親就大哭,嘴上叨叨著“壞人,壞人”。我問母親,是不是因為童年那件事,母親說,也許是,她對所有陌生男人都這樣。
凱薩琳·凱利-萊內曾經有一句話是,為什麼童年的記憶特別真切,那是因為它們是最初的人生體驗,帶著某種特殊的味道。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心理學家M. Ehresnsaft教授也曾發表一篇為期20年的調查研究報告,針對540名孩子及其母親進行研究,研究表明,幼時曾被人虐待、毆打或性侵犯者,長大成人後較易有行為上的問題。
我們國人面對孩子的時候,時常會說一句話:小孩子那麼小,懂什麼。然而,當我們能夠清晰地回憶起自己年幼的時候,自己看到的一切溫暖的、心酸的、暴力的畫面,也該順勢想到孩子的明天是否也會如此,而記憶是否美好,全在於童年的人、事、物。我們的成長,是經歷了時間的灌木叢,而童年紮根在灌木叢的最底端,一刻不曾離去,終究是誰也離不開誰,誰也影響著誰的。
壞人”。我問母親,是不是因為童年那件事,母親說,也許是,她對所有陌生男人都這樣。
凱薩琳·凱利-萊內曾經有一句話是,為什麼童年的記憶特別真切,那是因為它們是最初的人生體驗,帶著某種特殊的味道。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心理學家M. Ehresnsaft教授也曾發表一篇為期20年的調查研究報告,針對540名孩子及其母親進行研究,研究表明,幼時曾被人虐待、毆打或性侵犯者,長大成人後較易有行為上的問題。
我們國人面對孩子的時候,時常會說一句話:小孩子那麼小,懂什麼。然而,當我們能夠清晰地回憶起自己年幼的時候,自己看到的一切溫暖的、心酸的、暴力的畫面,也該順勢想到孩子的明天是否也會如此,而記憶是否美好,全在於童年的人、事、物。我們的成長,是經歷了時間的灌木叢,而童年紮根在灌木叢的最底端,一刻不曾離去,終究是誰也離不開誰,誰也影響著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