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港灣

天道忌巧,曾國藩的成功之道

“天道忌巧”,語出曾國藩,當時的晚清,在一種虛浮、圓滑、取巧的氛圍中,

因此曾國藩大膽“去偽而崇拙”。

其實不論什麼時代,大道至簡,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天才往往困于他的天才,超前時代,並因此隕落,而腳踏實地的庸才,才運籌帷幄,臻至成功。

為什麼天才失敗了,而庸才成功了?這是曾國藩的答案

理念:志之所向,金石為開

許多人心目中的曾國藩是權謀家的代表,這是對他的誤解。曾國藩的領導藝術雖不無權謀因素,但其核心卻是“忠義血性”的儒家理念。

曾國藩生於雍、乾後,舉國風氣的敗壞,幾乎達到了頂點。在曾國藩看來,最可怕的不是太平軍的造反,而是統治階級本身的人心陷溺、人欲橫流。

因此,曾國藩與羅澤南等人,宣講舉世都不宣講的儒家學說,以傳承聖人的價值體系為己任,最終排除千難萬險,成就了“以轉移社會風氣來造就一代之人次”的功業。

用人:尚樸實,耐勞苦

如果說在理念上曾國藩高揚的是“血性忠義”,那麼在人才的選拔上,他選擇的則是能夠切實認同這種理念並加以踐行的“樸拙之人”。

曾國藩從最根本的選人環節入手,提出軍官一定要選“質直而曉軍事之君子”,兵勇則一定要選“樸實而有土氣之農夫”。

湘軍靠什麼打勝仗?靠什麼持續地打勝仗?就是這種“尚樸實,

耐勞苦”的作風。曾國藩的用人,從表面看來迂闊笨拙,其實正是他的過人之處。

治事: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管理最忌諱的就是全無實際而空談誤事。曾國藩從一開始就對此有深刻的認識,他強調“軍事是極質之事”,來不得半點虛浮的東西。他厭惡聽到高談闊論,只喜歡平實之言、平實之行。

曾國藩的管理風格亦是以“勤、實”二字為核心。

他認為,帶兵一定要腳踏實地,勤勤懇懇,一步步地從小事做起,才能日積月累,見到成效。

作戰:紮硬寨,打死仗

曾國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勝的戰例,他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對手的智商,由此發展出了一套“紮硬寨,打死仗”的笨工夫,穩慎徐圖,穩紮穩打,反而一步步地在與太平軍的作戰中占盡了上風。

為什麼天才失敗了,而庸才成功了?這是曾國藩的答案

組織:還我真面,

複我固有

曾國藩說過:“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在曾國藩的身體力行之下,湘軍形成了一種坦誠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援的組織文化。這種坦誠相待的“湘軍精神”,也是湘軍凝聚力和戰鬥力的來源。

心性:成敗聽之於天,毀譽聽之于人

曾國藩的一生,可以說是屢戰屢敗,充滿了挫折與逆境,但他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以“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的意志力量堅持到了最後。

曾國藩說:“天下事,未有不由艱苦得來,而可大可久者也。”取巧只是小聰明,只會得利於一時;拙誠才是大智慧,方可奠基于長遠。

梁啟超這樣評價:曾國藩並沒有超群絕倫的才華,在當時的著名人物中,他被認為是最遲鈍愚拙的一位。他的一生,也一直在逆境之中,然而他立德、立功、立言,達到了古人所說的三不朽的境界,這是什麼原因呢?

他一生得力的地方,就在於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盡百千險阻而不屈服,如此而已!如此而已!

曾國藩說:“天下事,未有不由艱苦得來,而可大可久者也。”取巧只是小聰明,只會得利於一時;拙誠才是大智慧,方可奠基于長遠。

梁啟超這樣評價:曾國藩並沒有超群絕倫的才華,在當時的著名人物中,他被認為是最遲鈍愚拙的一位。他的一生,也一直在逆境之中,然而他立德、立功、立言,達到了古人所說的三不朽的境界,這是什麼原因呢?

他一生得力的地方,就在於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盡百千險阻而不屈服,如此而已!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