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激勵員工?管理者首先要知道員工需要什麼
激勵,要知道員工需要什麼
作者:王勇
摘自:《企業管理》雜誌
有效激勵的出發點應該源于人的心理需求,落腳點也應該是人的需求的滿足程度,只有把人的巨大的內驅力釋放出來,組織或個人的目標才會實現。正如美國管理學家貝雷爾森和斯坦尼爾給激勵下的定義:“一切內心要爭取的條件、希望、願望、動力都構成了對人的激勵。它是人類活動的一種內心狀態。”
激勵的出發點是被激勵者的需求,而不是選擇手段
許多人往往關注於激勵手段,
也許有人認為,關於激勵管理的需求分析不是很多嗎?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及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理論等等。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日本佳能與卡西歐在小型計算器市場的競爭中連連失利,加上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打擊,佳能出現巨額赤字,瀕臨倒閉。
激勵應更關注員工的心理體驗,
許多人認為激勵管理就是交易管理,員工考量管理者的主要尺規就是物質利益的總和,這一點無可厚非。管理者為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會給下屬相應的報酬、實物獎勵、晉升機會、榮譽、外出旅遊、出國學習等等“實惠”,以滿足員工的需要與願望,以期喚起員工的積極性。不過,具體效果如何,是否體驗到激勵管理的“公平、公開、公正”,是否有發自內心的滿意,不是管理者一廂情願的事情,需要看管理者與下屬的心理契約狀況而定。
管理者設計激勵員工的措施時,一定要贏得員工的認可與贊同,切不可“我的地盤聽我的”,管理者不是家長,你喜歡的,員工未必喜歡,更不能強迫別人喜歡。要構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勵文化,通過健康向上、開拓進取的組織文化,來創設出一種奮發、進取、和諧、平等的組織氛圍和組織精神。
例如,某公司的企業文化有個主要的內容就是“敞開大門”。員工有什麼不滿可以直接找總裁、董事、經理等。這種感情上的聯繫營造了良好的組織和人際關係氣氛,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尤其是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激勵員工自覺地追求自我完善,通過自律、自勉來實現組織和個人的目標價值。
這樣的激勵文化會激發組織與員工共同信守“契約”所默示的各自對應的“承諾”,並且這樣的激勵文化可以傳承,可以為員工的內心體驗創設一個心理情景,為愉快、滿意的心理體驗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種氛圍下,還要研究員工心理需求的個性化,以便採取權變的對策,靈活地運用激勵與處罰的邊界,在適當的時機採用處罰,將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古代有個講激勵的故事。一次,國都失火,皇帝說救火者有賞。聰明的宰相說,這樣不行,建議改為,不救火者殺頭,效果奇好。這樣的激勵體驗不是我得到了什麼獎賞,反倒慶倖沒有被殺頭,這也是一種“獎賞”體驗。
激勵要關注持久性,而不是短期目標
激勵是管理的基本職能,不能僅僅為了完成一次任務去謀劃激勵,更不能僅僅為一件事情而設計激勵,激勵管理不是一錘子買賣,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更不能只見物而不見人。應注重激勵管理的長期性,注重激勵效應的持久性。我們知道,管理是為了正確地去做正確的事情,既要講究路徑與目標,更要講究效率與效益。多數人注重效率,因為,高效率可以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講究效益,尤其是長遠的綜合效益,則不是一般人所能夠洞悉的。
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有一個叫馮諼的門客去薛地收債並順便買回家裡缺的東西,馮諼假借孟嘗君的命令把債契全部燒毀,借債的百姓對孟嘗君感激涕零,馮諼為孟嘗君買回來了最大的所缺——對領地百姓的“大恩大德”,後來孟嘗君落難時,到領地避難,百姓知恩圖報,他才有安身之所,才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可見,激勵管理不能只講及時性,要有戰略眼光,要講究長期性。從時間維度看,激勵管理貫穿管理的始終,從這個意義上講,激勵管理就是管理的基本職能。當一個項目結束或當年底考評時,我們總要論功行賞,一般總要依據先設計好的績效考核指標,看看指標完成否,看看有沒有超額完成,決定給予物質的或精神的獎勵。
其實,激勵措施實施之後的效果如何,往往很少有人關注。在人力資源管理中,也很少設計一個環節去考量激勵管理制度或者某次激勵管理的長遠成效如何,而這個環節又是真正需要關注的,否則,激勵管理的投資收益率大打折扣。
從價值觀的角度來說,職業發展成功還是失敗的判斷標準就是是否得到了真正想要的工作和生活,職業所帶來的生活工作方式是否符合個體的價值觀念,若符合,就會感覺幸福,反之則痛苦。這樣去提升職業價值觀,完善激勵機制,對提升員工積極性、創造性、忠誠度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延伸閱讀:
激勵員工的話不是管理者一廂情願的事情,需要看管理者與下屬的心理契約狀況而定。
管理者設計激勵員工的措施時,一定要贏得員工的認可與贊同,切不可“我的地盤聽我的”,管理者不是家長,你喜歡的,員工未必喜歡,更不能強迫別人喜歡。要構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勵文化,通過健康向上、開拓進取的組織文化,來創設出一種奮發、進取、和諧、平等的組織氛圍和組織精神。
例如,某公司的企業文化有個主要的內容就是“敞開大門”。員工有什麼不滿可以直接找總裁、董事、經理等。這種感情上的聯繫營造了良好的組織和人際關係氣氛,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尤其是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激勵員工自覺地追求自我完善,通過自律、自勉來實現組織和個人的目標價值。
這樣的激勵文化會激發組織與員工共同信守“契約”所默示的各自對應的“承諾”,並且這樣的激勵文化可以傳承,可以為員工的內心體驗創設一個心理情景,為愉快、滿意的心理體驗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種氛圍下,還要研究員工心理需求的個性化,以便採取權變的對策,靈活地運用激勵與處罰的邊界,在適當的時機採用處罰,將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古代有個講激勵的故事。一次,國都失火,皇帝說救火者有賞。聰明的宰相說,這樣不行,建議改為,不救火者殺頭,效果奇好。這樣的激勵體驗不是我得到了什麼獎賞,反倒慶倖沒有被殺頭,這也是一種“獎賞”體驗。
激勵要關注持久性,而不是短期目標
激勵是管理的基本職能,不能僅僅為了完成一次任務去謀劃激勵,更不能僅僅為一件事情而設計激勵,激勵管理不是一錘子買賣,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更不能只見物而不見人。應注重激勵管理的長期性,注重激勵效應的持久性。我們知道,管理是為了正確地去做正確的事情,既要講究路徑與目標,更要講究效率與效益。多數人注重效率,因為,高效率可以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講究效益,尤其是長遠的綜合效益,則不是一般人所能夠洞悉的。
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有一個叫馮諼的門客去薛地收債並順便買回家裡缺的東西,馮諼假借孟嘗君的命令把債契全部燒毀,借債的百姓對孟嘗君感激涕零,馮諼為孟嘗君買回來了最大的所缺——對領地百姓的“大恩大德”,後來孟嘗君落難時,到領地避難,百姓知恩圖報,他才有安身之所,才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可見,激勵管理不能只講及時性,要有戰略眼光,要講究長期性。從時間維度看,激勵管理貫穿管理的始終,從這個意義上講,激勵管理就是管理的基本職能。當一個項目結束或當年底考評時,我們總要論功行賞,一般總要依據先設計好的績效考核指標,看看指標完成否,看看有沒有超額完成,決定給予物質的或精神的獎勵。
其實,激勵措施實施之後的效果如何,往往很少有人關注。在人力資源管理中,也很少設計一個環節去考量激勵管理制度或者某次激勵管理的長遠成效如何,而這個環節又是真正需要關注的,否則,激勵管理的投資收益率大打折扣。
從價值觀的角度來說,職業發展成功還是失敗的判斷標準就是是否得到了真正想要的工作和生活,職業所帶來的生活工作方式是否符合個體的價值觀念,若符合,就會感覺幸福,反之則痛苦。這樣去提升職業價值觀,完善激勵機制,對提升員工積極性、創造性、忠誠度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延伸閱讀:
激勵員工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