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港灣

碎片化知識讓你難以正確思考


碎片化知識讓你難以正確思考

作者:Lachel

你所接受的一切資訊,

構成了你的思維方式。

所以,長期接受碎片資訊的後果,就是讓你的思維變得狹隘,難以進行複雜的思考。

碎片資訊通常具備這樣的特徵:

•它們往往是一些事實的集合而非邏輯

•它們往往大量簡化了推演過程

•它們往往將多路徑簡化為單一路徑

•它們往往不夠嚴謹、全面

簡而言之,碎片資訊為了達到易於習得的目的,通常會顯著降低認知成本,最明顯的方式就是:將複雜的事物簡單化。

它們往往只告訴你表面上的東西,卻不會告訴你背後的原理,以及它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繫。

我們所說的「知識」,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事實」(或曰「觀念」),二是「聯繫」。事實就是一個個點,聯繫則是把點連接起來的線,它們所構成的網路,就是我們的知識結構。

「事實」決定了你的知識廣度,「聯繫」決定了你的知識深度。如果你瞭解事物之間的聯繫,即使你只知道 ABC,

你也可以根據這三者的內在邏輯,得出 DE,甚至 F,這個過程就叫做思考。但如果你不瞭解它們的內在邏輯,即使你知道 ABCDE,你也是沒辦法得出 F 的——你不知道需要把它們放在一起,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後它們能夠呈現出怎樣的內在邏輯關係。

這就是碎片化資訊的弊端。當我們接受碎片資訊時,我們實際上是在擴充「事實」,但並沒有增加「聯繫」。長此以往,會使我們的知識結構變成一張浮點圖:孤零零的知識點漂浮在各個位置,

卻缺乏一個將它們有序串聯起來的網路。

這樣的結果是:

1. 碎片化知識通過連續的新鮮內容,不斷刺激你的大腦,讓你始終處於「啊!又知道了新的東西」的喜悅中,從而難以自拔,這也就是我們難以抑制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緣故,因為我們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獲得了新東西」的刺激裡面。

2. 但是,這些獲得的資訊,因為它們缺少跟其他資訊的「聯繫」,

因此難以被我們「提取」,而「提取」得越少的內容,會被提取得多的內容擠壓在記憶的底部——因此,這些碎片化的資訊極其容易被我們遺忘。你以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實你什麼都沒有得到。

3. 前文已經說過,我們的知識網路,決定了我們如何思考。那麼,長期接受碎片資訊,對你的思考能力並沒有提升——你的「網路」並沒有擴大;甚至是有害的——你已經習慣了用孤立的知識點去看待問題,

習慣了一層、兩層的思維,難以對事物進行五層、六層乃至更深入的剖析。長此以往,你將弱化對於複雜事物的思考能力。

這裡要注意一點:碎片化資訊,其實跟來源沒有太大關係。如果你習慣了接受「A 是 B」、「C 是壞的」、「因為 A 所以 B」的簡單觀念,那麼,無論你是在刷微博,還是在讀書、看公開課,其實接受的都是碎片化知識。

我之前在一個「聰明人的思考方式是什麼」的問題中,提到過:聰明人的思考方式,其實很簡單,就是三個字:元認知。同樣一個問題,較為聰明的人,會去思考這個問題產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他們會拔高一層去看待這個問題,從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線條,將它和遠處的某個固有的「觀念」聯繫在一起,從而拓展自己的思維網路。

所以,如果你有這樣的意識,那麼其實無論刷微博還是讀書,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認知。

具體的方式是:

1. 先花一點時間,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把你已經知道的東西梳理一遍。如何梳理呢?以你能夠說出某個知識點的影響因素,以及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為准。順著這樣的知識點捋一遍,這個網路就是你已經構建完成的知識網路。

2. 找到知識網路的觸點。亦即自己感興趣的、但尚未進行探索和瞭解的知識點。閱讀、學習的時候,有意識地去接觸這些觸點的知識,延展自己的知識網路。

3. 當接觸到一個新的知識點時,先考慮如何將其納入知識體系。亦即在腦子裡回想你的知識網路,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經知道的東西聯繫起來。

4. 如果找到了對應的點,弄通路徑。亦即,將這個新的知識點,跟已經知道的某個點之間的路徑,查清楚、弄清楚,將它們連接起來,使這個知識點成為你新的「觸點」,拓展你的思維網路。

5. 檢驗並輸出。將這兩個點之間的聯繫講清楚。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通過口述、寫文章,去教會別人這個知識。或者,在心裡把它講一遍,看是否能夠講得清晰易懂,沒有障礙。只有能夠輸出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

6. 不符合以上方式的內容,果斷捨棄。如果一個東西無法納入你的認知體系,那說明你現在還不能掌握它,那就果斷放棄,因為它對你來說是沒有價值的,或者說(記憶的)成本是遠高於收益的。

再多談幾點:

1. 讀書不用追求「讀完一本書」,而應該追求「從這本書中獲得了什麼東西」。

一本書的內容不可能 100%對你有用,其中肯定有你所不感興趣的東西,也有你所無法接受的東西,沒關係,接受你所能接受的即可。不用務求全部讀完。甚至,讀一半,放回去,再跳著讀別的書,也是很好的方式。讀書應該為自己所用而不是讓自己去遷就它。

2. 如何處理微博上、知乎上那些有趣的碎片化知識?個人建議,最好的方式,是將它們作為起點。如果你覺得一個知識很有趣,就以它為出發點,去探索它背後的原理、背景、應用,去查資料、Google,順藤摸瓜。這個知識點本身是沒有太大價值的,有價值的是你去探索的過程。你經過探索瞭解到的東西,才能納入你的知識體系,成為你思維的一部分。

3. 以上種種都需要不菲的時間,但學習本就是一件艱難的事情,所以優秀的人永遠是鳳毛麟角,所謂聰明的人,無非他們把走路、等車、休息等更多的時間花在這上面罷了。再說,學習本身,豈非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希望對你有用。
提到過:聰明人的思考方式,其實很簡單,就是三個字:元認知。同樣一個問題,較為聰明的人,會去思考這個問題產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他們會拔高一層去看待這個問題,從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線條,將它和遠處的某個固有的「觀念」聯繫在一起,從而拓展自己的思維網路。

所以,如果你有這樣的意識,那麼其實無論刷微博還是讀書,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認知。

具體的方式是:

1. 先花一點時間,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把你已經知道的東西梳理一遍。如何梳理呢?以你能夠說出某個知識點的影響因素,以及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為准。順著這樣的知識點捋一遍,這個網路就是你已經構建完成的知識網路。

2. 找到知識網路的觸點。亦即自己感興趣的、但尚未進行探索和瞭解的知識點。閱讀、學習的時候,有意識地去接觸這些觸點的知識,延展自己的知識網路。

3. 當接觸到一個新的知識點時,先考慮如何將其納入知識體系。亦即在腦子裡回想你的知識網路,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經知道的東西聯繫起來。

4. 如果找到了對應的點,弄通路徑。亦即,將這個新的知識點,跟已經知道的某個點之間的路徑,查清楚、弄清楚,將它們連接起來,使這個知識點成為你新的「觸點」,拓展你的思維網路。

5. 檢驗並輸出。將這兩個點之間的聯繫講清楚。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通過口述、寫文章,去教會別人這個知識。或者,在心裡把它講一遍,看是否能夠講得清晰易懂,沒有障礙。只有能夠輸出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

6. 不符合以上方式的內容,果斷捨棄。如果一個東西無法納入你的認知體系,那說明你現在還不能掌握它,那就果斷放棄,因為它對你來說是沒有價值的,或者說(記憶的)成本是遠高於收益的。

再多談幾點:

1. 讀書不用追求「讀完一本書」,而應該追求「從這本書中獲得了什麼東西」。

一本書的內容不可能 100%對你有用,其中肯定有你所不感興趣的東西,也有你所無法接受的東西,沒關係,接受你所能接受的即可。不用務求全部讀完。甚至,讀一半,放回去,再跳著讀別的書,也是很好的方式。讀書應該為自己所用而不是讓自己去遷就它。

2. 如何處理微博上、知乎上那些有趣的碎片化知識?個人建議,最好的方式,是將它們作為起點。如果你覺得一個知識很有趣,就以它為出發點,去探索它背後的原理、背景、應用,去查資料、Google,順藤摸瓜。這個知識點本身是沒有太大價值的,有價值的是你去探索的過程。你經過探索瞭解到的東西,才能納入你的知識體系,成為你思維的一部分。

3. 以上種種都需要不菲的時間,但學習本就是一件艱難的事情,所以優秀的人永遠是鳳毛麟角,所謂聰明的人,無非他們把走路、等車、休息等更多的時間花在這上面罷了。再說,學習本身,豈非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希望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