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欲望都市》觀後感:別讓“付出感”殺死你的人脈
別讓“付出感”殺死你的人脈
——美劇《欲望都市》觀後感
作者:柳主任
最近在家重溫經典美劇《欲望都市》,感覺讀書的時候把她當上個世紀的gossip girl看是我當時年紀小沒看懂。比如說第六季裡面理想主義者夏洛特小姐在跟近100個男人約會後,終於找到了她理想的男人——一個各個方面都非常完美的男人。
可惜他是一個猶太教,並且母親的遺願就是讓他娶一個信奉猶太教的女人。而夏洛特出生以來就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她權衡再三,
直到有一天夏洛特把從不做飯的閨蜜們集中到家裡,大家手忙腳亂忙碌了一整天幫她準備猶太教復活節的晚餐,想要給她的理想先生過一個完美的復活節。完美先生下班回家後看到這一切非常的感動,
夏洛特就憤怒的說,我為你準備了一整天的我並不熟悉的復活節晚餐,難道你就不能關掉電視好好跟我說會兒話?理想先生反駁到:我很感激,但是我不過是想看一眼球賽。這場比賽很重要並且我已經調成靜音了,你繼續說,我聽著呢。
夏洛特忍不住歇斯底里的咆哮到:我為你放棄了上帝,放棄了耶誕節,
付出感才是扼殺愛情的首要元兇。
從夏洛特愛上理想先生的那一刻她就瞭解到他只能娶一個猶太教徒做妻子。然而為了他的那份完美,她心甘情願改變自己的宗教信仰去迎合他。
那麼她所有的付出都是自願的,怨不得任何人。只是漸漸的,她覺得不值得了,不平衡了,於是就歇斯底里的索取回報,卻忘記了這一切本就是她忠於自我的,心甘情願的選擇。
每個成年人都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買單,覺得不值得了也有隨時放棄的權利。而不是時時刻刻把"我為你做了多少,
一次兩次也許管用,時間久了這種沉重的愛只會讓人想要逃離。並且從你心理不平衡想要瘋狂的索取回報的時候這段感情已經走到窮途末路了。
愛情裡最棒的心態就是:我的一切付出都是一場心甘情願,我對此絕口不提。你若投桃報李,我會十分感激。你若無動於衷,我也不灰心喪氣。直到有一天我不願再這般愛你,那就讓我們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相對於愛情,這種強烈的付出感也在時刻謀殺著我們的友情。例如,你是否也聽到過:“上次那麼冷的天我都陪你出去做頭髮,你今天晚上來機場接一下我怎麼了?” “每次聚會都是我買單,哥們兒現在手頭緊你不會這點錢都不借給我吧?” “看在你蹺課我每次都幫你點名的份上,畢業論文你就幫我寫了吧!”
遇到這樣的朋友,我一般會滿足他當下提出的要求,然後不再參與他之後的人生。不是我小氣,只是我不想把交朋友這麼真誠的事變成一場赤裸裸的交易,把為朋友做過的事都放在天秤上去稱,一旦發現對方的回報缺斤少兩便立刻狗急跳牆,翻臉無情。
我從來都不是這樣的人,我也不想交任何一個這樣的朋友。我對於朋友圈子的挑選一向謹慎而又嚴格,因為朋友是我們後天選擇的家人,是要在我們父母百年之後繼續陪伴照顧彼此的家人。我認定了的朋友就會是一輩子的事,如果你沒有通過考驗或者半路撤離,我也不會把你在半夜哭著笑著只講給我一個人聽的秘密告訴任何人。我會微笑著和你告別,這是我們對走散的友誼最大的尊重。
不過無論是戀人還是朋友,相處下來發現大家不合適都是可以重新選擇的,只有家人是無法替換的。可通常我們的父母就是付出感最強烈的那個人。
小時候,我們常常會聽到:“我含辛茹苦把你養大,為什麼你不能像隔壁家的小孩一樣乖?” “我為了方便你讀書把家都搬到學校旁邊去了,為什麼你還是考不了前三名?”
長大後,這樣的聲音也不絕於耳。“你要是堅持跟某某結婚,我就當沒有你這個孩子。” “你去那麼遠的地方工作我們老了怎麼辦?這個孩子真是白養了!” “你要是還當我是你媽(爸)就安安心心做我給你安排的工作。”
我相信看到這篇文章的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的聽到過父母發出這樣的聲音。無論內容是什麼,其中心思想歸根結底就是:“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所以你一定要聽我話。”
毋庸置疑,每個做父母的都是愛孩子的。可有時候,就是這種沉甸甸的壓得人喘不過氣的愛讓無數孩子不顧一切的想要逃離。
可能我從小到大都是“不太聽話”的小孩,雖說成長軌跡裡也沒做過什麼真正出格的事,但是在考學,找工作,結婚生子這種大事上我從沒遵循過父母的任何安排。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媽媽質問我為什麼跟別人家的小孩不一樣,我非常肯定的告訴她:是的,我就是跟他們不一樣,我為什麼要跟他們一樣?
漸漸地,我父母也接受了我的“不一樣”,沒有以愛的名義過分干涉我的人生。我始終記得我媽媽跟我說過的一句話:
“你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如果你一天都不願意工作,我們也可以保障你這輩子基本的生活。但是你想要的限量名牌包,豪車,環遊世界我沒有這個義務提供給你,你想要的一切基本生活以外的東西,都要靠自己去創造。我們對於晚年生活的一切都已安排妥當,並不需要你養老。你所有努力成果的受益人都是你自己。”
小時候,我覺得媽媽對我十分嚴格,不近人情的嚴格。長大後看到她口中那些“別人家的聽話的小孩”都還在做著父母安排的工作,跟父母安排的對象結婚,20多歲的人過著50多歲的生活。我突然很感謝她的“苛刻”也很慶倖自己堅持的“不聽話”。這讓我跟她都以一種更加輕鬆自在的方式去享受人生。
她不是那種照顧我飲食起居,整天給我買這買那的媽媽。所以我從小就比其他孩子獨立,畢業後也基本實現了經濟獨立。她從不把生活的重心放在我身上,比方說我發著高燒在家昏睡,她提前約好了牌局照樣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出門去。所以我絲毫沒有“公主病”,對於朋友,戀人的關心從來都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從不視作理所當然。
她對我沒有那種異常強烈的“付出感”自然也不會時時刻刻的索要回報。我對她沒有“媽媽為我操碎了心付出了一切,而我無以為報”的內疚感,所以我可以心安理得肆無忌憚的做自己。
我最近時常在思考,將來我結婚生子了,我會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因為當他成為我孩子的那一刻,我就欠下了他一份需要用一生去償還的人情。因為我可以完完全全的決定要不要這個孩子,而他卻是被動地,“無辜”的被我帶到了這個世界。
將來要成為我寶寶的那個人,媽媽不奢求你為我做任何事,甚至不會像你外公要求我那樣,去要求你“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你選擇了我做你的媽媽,可以讓我有機會孕育一個生命,聽你開口喊媽媽,可以參與你的成長,那便是你給我最好的禮物
至於你將來學文科還是學理科,搞體育還是搞藝術,喜歡男人還是喜歡女人,我都不干涉,我都支持你。你若成為對社會有用的棟樑之才,媽媽感恩欣喜。你如果只想做個普普通通的,站在路邊為棟樑之才鼓掌喝彩的平凡人,媽媽也一樣視你為我的驕傲。
畢竟我這一生,既不想跟人比出身好,也不想跟人拼嫁的好,那麼自然也不會把孩子當做跟街坊四鄰親戚同學炫耀的工具。我會儘量努力,讓你有個牛逼的媽媽,但絕不要求你成為牛逼的孩子。我沒有什麼未了的心願需要你替我完成,你想去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定居我也不會感慨什麼久病床前無孝子。
如果真要說媽媽對你有什麼要求,那麼我希望你是一個善良正直的人。如果再奢侈一點,我希望你的存在能夠利益他人,讓他人歡喜。就像打理鮮花一樣,無論何人看到,何人聞到,都會給他帶來歡喜心,這就是你在塵世最好的修行。
“付出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補償心理,但不代表這就是正確的。往往要順著天意做事,逆著個性做人,我們才能擁有更加精彩順遂的人生。那麼從現在起,別再讓付出感謀殺你的人際關係,全然的投入去愛自己身邊的人。你會發現,有機會為了自己熱愛的一切付出,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
延伸閱讀:
相對於愛情,這種強烈的付出感也在時刻謀殺著我們的友情。例如,你是否也聽到過:“上次那麼冷的天我都陪你出去做頭髮,你今天晚上來機場接一下我怎麼了?” “每次聚會都是我買單,哥們兒現在手頭緊你不會這點錢都不借給我吧?” “看在你蹺課我每次都幫你點名的份上,畢業論文你就幫我寫了吧!”
遇到這樣的朋友,我一般會滿足他當下提出的要求,然後不再參與他之後的人生。不是我小氣,只是我不想把交朋友這麼真誠的事變成一場赤裸裸的交易,把為朋友做過的事都放在天秤上去稱,一旦發現對方的回報缺斤少兩便立刻狗急跳牆,翻臉無情。
我從來都不是這樣的人,我也不想交任何一個這樣的朋友。我對於朋友圈子的挑選一向謹慎而又嚴格,因為朋友是我們後天選擇的家人,是要在我們父母百年之後繼續陪伴照顧彼此的家人。我認定了的朋友就會是一輩子的事,如果你沒有通過考驗或者半路撤離,我也不會把你在半夜哭著笑著只講給我一個人聽的秘密告訴任何人。我會微笑著和你告別,這是我們對走散的友誼最大的尊重。
不過無論是戀人還是朋友,相處下來發現大家不合適都是可以重新選擇的,只有家人是無法替換的。可通常我們的父母就是付出感最強烈的那個人。
小時候,我們常常會聽到:“我含辛茹苦把你養大,為什麼你不能像隔壁家的小孩一樣乖?” “我為了方便你讀書把家都搬到學校旁邊去了,為什麼你還是考不了前三名?”
長大後,這樣的聲音也不絕於耳。“你要是堅持跟某某結婚,我就當沒有你這個孩子。” “你去那麼遠的地方工作我們老了怎麼辦?這個孩子真是白養了!” “你要是還當我是你媽(爸)就安安心心做我給你安排的工作。”
我相信看到這篇文章的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的聽到過父母發出這樣的聲音。無論內容是什麼,其中心思想歸根結底就是:“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所以你一定要聽我話。”
毋庸置疑,每個做父母的都是愛孩子的。可有時候,就是這種沉甸甸的壓得人喘不過氣的愛讓無數孩子不顧一切的想要逃離。
可能我從小到大都是“不太聽話”的小孩,雖說成長軌跡裡也沒做過什麼真正出格的事,但是在考學,找工作,結婚生子這種大事上我從沒遵循過父母的任何安排。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媽媽質問我為什麼跟別人家的小孩不一樣,我非常肯定的告訴她:是的,我就是跟他們不一樣,我為什麼要跟他們一樣?
漸漸地,我父母也接受了我的“不一樣”,沒有以愛的名義過分干涉我的人生。我始終記得我媽媽跟我說過的一句話:
“你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如果你一天都不願意工作,我們也可以保障你這輩子基本的生活。但是你想要的限量名牌包,豪車,環遊世界我沒有這個義務提供給你,你想要的一切基本生活以外的東西,都要靠自己去創造。我們對於晚年生活的一切都已安排妥當,並不需要你養老。你所有努力成果的受益人都是你自己。”
小時候,我覺得媽媽對我十分嚴格,不近人情的嚴格。長大後看到她口中那些“別人家的聽話的小孩”都還在做著父母安排的工作,跟父母安排的對象結婚,20多歲的人過著50多歲的生活。我突然很感謝她的“苛刻”也很慶倖自己堅持的“不聽話”。這讓我跟她都以一種更加輕鬆自在的方式去享受人生。
她不是那種照顧我飲食起居,整天給我買這買那的媽媽。所以我從小就比其他孩子獨立,畢業後也基本實現了經濟獨立。她從不把生活的重心放在我身上,比方說我發著高燒在家昏睡,她提前約好了牌局照樣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出門去。所以我絲毫沒有“公主病”,對於朋友,戀人的關心從來都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從不視作理所當然。
她對我沒有那種異常強烈的“付出感”自然也不會時時刻刻的索要回報。我對她沒有“媽媽為我操碎了心付出了一切,而我無以為報”的內疚感,所以我可以心安理得肆無忌憚的做自己。
我最近時常在思考,將來我結婚生子了,我會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因為當他成為我孩子的那一刻,我就欠下了他一份需要用一生去償還的人情。因為我可以完完全全的決定要不要這個孩子,而他卻是被動地,“無辜”的被我帶到了這個世界。
將來要成為我寶寶的那個人,媽媽不奢求你為我做任何事,甚至不會像你外公要求我那樣,去要求你“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你選擇了我做你的媽媽,可以讓我有機會孕育一個生命,聽你開口喊媽媽,可以參與你的成長,那便是你給我最好的禮物
至於你將來學文科還是學理科,搞體育還是搞藝術,喜歡男人還是喜歡女人,我都不干涉,我都支持你。你若成為對社會有用的棟樑之才,媽媽感恩欣喜。你如果只想做個普普通通的,站在路邊為棟樑之才鼓掌喝彩的平凡人,媽媽也一樣視你為我的驕傲。
畢竟我這一生,既不想跟人比出身好,也不想跟人拼嫁的好,那麼自然也不會把孩子當做跟街坊四鄰親戚同學炫耀的工具。我會儘量努力,讓你有個牛逼的媽媽,但絕不要求你成為牛逼的孩子。我沒有什麼未了的心願需要你替我完成,你想去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定居我也不會感慨什麼久病床前無孝子。
如果真要說媽媽對你有什麼要求,那麼我希望你是一個善良正直的人。如果再奢侈一點,我希望你的存在能夠利益他人,讓他人歡喜。就像打理鮮花一樣,無論何人看到,何人聞到,都會給他帶來歡喜心,這就是你在塵世最好的修行。
“付出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補償心理,但不代表這就是正確的。往往要順著天意做事,逆著個性做人,我們才能擁有更加精彩順遂的人生。那麼從現在起,別再讓付出感謀殺你的人際關係,全然的投入去愛自己身邊的人。你會發現,有機會為了自己熱愛的一切付出,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