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是一把殺人的刀,如何不帶評價去聆聽一個人說話?
我們都缺一個用心聽你說話的人
作者:胡慎之(關係心理學專家)
常有人問我,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你怎樣“治癒”他人?我說:我很用心聽他說話。對方很驚訝,僅僅是這樣嗎?我反問他,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有一個人在身邊,很安靜地,感同身受地聆聽你說話,不做任何評價?不管你說自己多麼不堪,你不擔心對方會怎樣看你,你從對方神情能夠看到他的理解。
但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很少,人們熱衷於當評委,無論什麼事情都願意去評論一番。
為什麼我們那麼喜歡評價?
因為我們身處在一個評價系統中,相信大多數人都有類似的生活體驗,“我身邊不缺評價”,“我經常生活在他人的評價裡”,“他評價的不對,我不是他說的那樣”“那不是我所想的”……而這些評價系統,是我們從小開始建立的。
回顧童年時光,幾乎從父母最初的教育開始,
接著父母會按照一些標準去規範孩子的行為。這個標準五花八門,甚至很混亂。但是,對幼小的孩子來說,被父母認同非常重要,
有些父母會評價你的好壞,常見的開頭是,“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於是,我們又落入了一種競爭和比較的關係裡,並且,你不可能贏。隔壁家那個你永遠無法企及的小孩,
評價是一把殺人的刀
漸漸的,這套評價系統會成為我們認識世界和自己的標準,內化到我們的超我裡,成為我們的內在核心信念:在任何時候,
在這個成長過程中,我們漸漸成為一個懂得“為人”、懂得“是非”的人,具備了社會的基本道德,應對基本的社會活動了,我們變得很懂道理、也很愛講道理,而懂道理,也成為了一個褒揚他人的評價。
從小,我們都沒有聽眾,只看到了裁判。我們花了太多時間為了獲得父母點贊,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其實,那是一種特別孤獨的感覺,所以我們更渴望和人建立連接,連接建立在一個龐大的評價系統中,成為“好人”;我們和“好人”交往,隔絕“壞人”——假如我“壞”,會被這個系統邊緣化,那就意味著拋棄。
在我的來訪者裡面,許多人給我講類似的故事,“我對父母一般都是報喜不報憂”,“不好的事情我不能對家裡人說,他們會擔心”,似乎讓家人擔心都成了自己的罪過,他們很認真地執行著這套評價系統。
有個我印象很深的個案:一個中年女性,因為經濟條件很好,所以一直接濟自己的哥哥和姐姐,但是她自己有點心不甘情不願,卻又無法拒絕哥哥姐姐的要求。她告訴我,如果拒絕了,她不知道別人會怎樣看她。說的時候,一臉無奈,很擔心,甚至害怕。
是的,評價他人,是會激發起他人羞恥或者愧疚的感覺。常言道,人言可畏,其實人們的評價也會是一把殺人的刀。我做危機干預的時候,常常遇到一些有自殺傾向的人,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別人會怎麼看我”,“我對不起別人”。有些本來出自好意的人,看到有人要自殺,直接就說:你死了怎麼對得起你父母啊!本來當事人還猶豫,可也許就因為這一句評價,TA就選擇了死亡。因為這句評價,激發起了他的羞恥感,而TA的自殺,正是因為無法面對自己的羞恥感。
所以在做這樣的危機干預時,我們應該這樣對他們說:“我知道你已經有充分的理由讓自己做了選擇,之所以有猶豫,也許你還有什麼不能確定的。既然你這樣,要不你說說吧,我會聽”。
其實,在心理學的精神分析領域,評價可以視為一種攻擊。也就是說,當你開始評價別人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你再對TA進行攻擊,用你的價值系統和道德標準去套他人的行為,而不尊重他人的意志。
但為什麼我們又那麼喜歡評價?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與攻擊者認同”。意思是我們不想被攻擊,那就成為攻擊的那個人。評價,是因為我們害怕被掌控,被忽略,所以拼命擠進別人的世界裡,渴望和別人融合。我們不能自在獨處,又不知道如何建立關係。就好比是戀愛開始,一個一直以來外在評價來認同自己的男生對女生說:你覺得我怎樣?
但你評價他人,激發起別人內心中最害怕的應激開關,就開始引發了衝突。我們說一個人修養很好,情緒穩定,尊重他人,能夠理解別人並且支持別人,很正能量,願意聽別人說話而不與他人爭論。
如何不帶評價去聆聽一個人說話?
那麼,如何才能不帶評價地去聆聽一個人說話呢?依筆者之見,需具備如下幾個能力:
一、尊重邊界的能力。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你清楚地知道你是你,別人是別人。許多閨蜜之間的對話往往這樣:一個人哭訴自己遇到渣男,另一個人同仇敵愾的罵那個男人。沒多久,這個人又和渣男和好了,閨蜜之間很尷尬。這就是你我的邊界不分。
二、自知的能力。告訴自己,自己不是道德的制定者,沒有權利去評價他人。有一次,我約了朋友,時間已到,但我等了一個小時他還未來,打電話給他電話關機。我有些不高興,感覺自己被怠慢,心裡有了怨氣,腦子裡想了好幾個結果,甚至想到要與對方斷了來往。這個時候,我覺察下自己的內心,發現也許是因為我的自尊被挑戰了,我卻沒有思考對方有可能發生意外。這樣想的時候,我就開始開始擔心對方是不是出事了,果然事情是朋友匆忙赴約,從樓梯上摔了下來,受了蠻嚴重的傷,手機也摔壞了。
三、理解的能力。當你能真正理解他人的時候,對於他人做的事情,才能夠更寬容地看待,也就不會隨意責怪他人。而理解他人的重點在於,你要聽到事情完整的情況,才是理解的基礎,以及看到整個事情的真相。經常會有這樣的逆轉現象,比如電影《人在?途》中,當徐崢和王寶強遇到女騙子時候,憤怒異常,當他們看到女騙子是為了給養女急救手術而不得已時,憤怒消失了,反而是深深的同情和羞愧。再比如一個孩子,考試得了高分,有的媽媽說:兒子你好聰明!但一個有理解和共情能力的媽媽會對孩子說:你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
四、陪伴的能力。現在有很多人,都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手裡拿著手機,心不在焉,專注在自己的世界裡。陪伴,讓他人體驗到存在感,能夠去用心聽他人說話。很多孩子看到蝴蝶很漂亮,去和媽媽分享,媽媽很忙,敷衍著說:自己玩去吧,孩子帶著傷,默默走開。
五、節制力。話語權其實是人和人之間的控制權,在交流中,競爭會無意識中被激發出來。比如觀點不同,特別想表達;比如理念不同,特別想糾正等等。而這一切,需要很好的節制力。節制自己想控制改變他人,節制自己想評價他人;節制自己秀自己的自戀行為等等。
六、最關鍵的,是一個人做容器的能力,“有容乃大”。當別人在評價和攻擊你時候,你如何接受下來;當別人的情緒觸發到你的情緒點的時候,如何去支持對方的情緒表達。常有有女性哭訴:你們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那麼這個時候你如何應對?
婚姻輔導的個案中,許多妻子會抱怨自己的丈夫不願意聽自己說話,所以她們很委屈,也憤怒,而丈夫抱怨說,回家很累了,想清靜。有“情感大師”認為,女人天生喜歡嘮叨,又有情感大師說:一個女人願意和你嘮叨說明她還在乎你。其實,嘮叨真正內在的需求是,沒人真正聽她說,假如花上點時間用心去聽,你會發現,嘮叨越來越少。
七、聆聽,不評價。即愛和尊重的能力。
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其實,那是一種特別孤獨的感覺,所以我們更渴望和人建立連接,連接建立在一個龐大的評價系統中,成為“好人”;我們和“好人”交往,隔絕“壞人”——假如我“壞”,會被這個系統邊緣化,那就意味著拋棄。
在我的來訪者裡面,許多人給我講類似的故事,“我對父母一般都是報喜不報憂”,“不好的事情我不能對家裡人說,他們會擔心”,似乎讓家人擔心都成了自己的罪過,他們很認真地執行著這套評價系統。
有個我印象很深的個案:一個中年女性,因為經濟條件很好,所以一直接濟自己的哥哥和姐姐,但是她自己有點心不甘情不願,卻又無法拒絕哥哥姐姐的要求。她告訴我,如果拒絕了,她不知道別人會怎樣看她。說的時候,一臉無奈,很擔心,甚至害怕。
是的,評價他人,是會激發起他人羞恥或者愧疚的感覺。常言道,人言可畏,其實人們的評價也會是一把殺人的刀。我做危機干預的時候,常常遇到一些有自殺傾向的人,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別人會怎麼看我”,“我對不起別人”。有些本來出自好意的人,看到有人要自殺,直接就說:你死了怎麼對得起你父母啊!本來當事人還猶豫,可也許就因為這一句評價,TA就選擇了死亡。因為這句評價,激發起了他的羞恥感,而TA的自殺,正是因為無法面對自己的羞恥感。
所以在做這樣的危機干預時,我們應該這樣對他們說:“我知道你已經有充分的理由讓自己做了選擇,之所以有猶豫,也許你還有什麼不能確定的。既然你這樣,要不你說說吧,我會聽”。
其實,在心理學的精神分析領域,評價可以視為一種攻擊。也就是說,當你開始評價別人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你再對TA進行攻擊,用你的價值系統和道德標準去套他人的行為,而不尊重他人的意志。
但為什麼我們又那麼喜歡評價?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與攻擊者認同”。意思是我們不想被攻擊,那就成為攻擊的那個人。評價,是因為我們害怕被掌控,被忽略,所以拼命擠進別人的世界裡,渴望和別人融合。我們不能自在獨處,又不知道如何建立關係。就好比是戀愛開始,一個一直以來外在評價來認同自己的男生對女生說:你覺得我怎樣?
但你評價他人,激發起別人內心中最害怕的應激開關,就開始引發了衝突。我們說一個人修養很好,情緒穩定,尊重他人,能夠理解別人並且支持別人,很正能量,願意聽別人說話而不與他人爭論。
如何不帶評價去聆聽一個人說話?
那麼,如何才能不帶評價地去聆聽一個人說話呢?依筆者之見,需具備如下幾個能力:
一、尊重邊界的能力。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你清楚地知道你是你,別人是別人。許多閨蜜之間的對話往往這樣:一個人哭訴自己遇到渣男,另一個人同仇敵愾的罵那個男人。沒多久,這個人又和渣男和好了,閨蜜之間很尷尬。這就是你我的邊界不分。
二、自知的能力。告訴自己,自己不是道德的制定者,沒有權利去評價他人。有一次,我約了朋友,時間已到,但我等了一個小時他還未來,打電話給他電話關機。我有些不高興,感覺自己被怠慢,心裡有了怨氣,腦子裡想了好幾個結果,甚至想到要與對方斷了來往。這個時候,我覺察下自己的內心,發現也許是因為我的自尊被挑戰了,我卻沒有思考對方有可能發生意外。這樣想的時候,我就開始開始擔心對方是不是出事了,果然事情是朋友匆忙赴約,從樓梯上摔了下來,受了蠻嚴重的傷,手機也摔壞了。
三、理解的能力。當你能真正理解他人的時候,對於他人做的事情,才能夠更寬容地看待,也就不會隨意責怪他人。而理解他人的重點在於,你要聽到事情完整的情況,才是理解的基礎,以及看到整個事情的真相。經常會有這樣的逆轉現象,比如電影《人在?途》中,當徐崢和王寶強遇到女騙子時候,憤怒異常,當他們看到女騙子是為了給養女急救手術而不得已時,憤怒消失了,反而是深深的同情和羞愧。再比如一個孩子,考試得了高分,有的媽媽說:兒子你好聰明!但一個有理解和共情能力的媽媽會對孩子說:你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
四、陪伴的能力。現在有很多人,都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手裡拿著手機,心不在焉,專注在自己的世界裡。陪伴,讓他人體驗到存在感,能夠去用心聽他人說話。很多孩子看到蝴蝶很漂亮,去和媽媽分享,媽媽很忙,敷衍著說:自己玩去吧,孩子帶著傷,默默走開。
五、節制力。話語權其實是人和人之間的控制權,在交流中,競爭會無意識中被激發出來。比如觀點不同,特別想表達;比如理念不同,特別想糾正等等。而這一切,需要很好的節制力。節制自己想控制改變他人,節制自己想評價他人;節制自己秀自己的自戀行為等等。
六、最關鍵的,是一個人做容器的能力,“有容乃大”。當別人在評價和攻擊你時候,你如何接受下來;當別人的情緒觸發到你的情緒點的時候,如何去支持對方的情緒表達。常有有女性哭訴:你們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那麼這個時候你如何應對?
婚姻輔導的個案中,許多妻子會抱怨自己的丈夫不願意聽自己說話,所以她們很委屈,也憤怒,而丈夫抱怨說,回家很累了,想清靜。有“情感大師”認為,女人天生喜歡嘮叨,又有情感大師說:一個女人願意和你嘮叨說明她還在乎你。其實,嘮叨真正內在的需求是,沒人真正聽她說,假如花上點時間用心去聽,你會發現,嘮叨越來越少。
七、聆聽,不評價。即愛和尊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