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裡,父母如何給孩子傳遞正能量?
家長常做5件小事,就能給孩子傳遞正能量
養育孩子,
第一件事:多跟孩子一塊吃飯
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發現,經常和家人共餐的孩子在學習表現、生活習慣等方面優於其他孩子,
第二件事:常聊聊家人的故事
美國心理學家杜克博士招募了來自48個家庭的孩子,詢問了一些問題:“你知道爺爺在哪裡長大嗎?你知道爸爸媽媽在哪裡認識嗎?”隨後的心理測試發現,對自己的家事瞭解得越多,孩子的自尊心越強,而且更善於緩解壓力,更能掌控好自己的生活。古代家庭的宗祠、家譜其實就起到了類似作用。建議家長多跟孩子聊聊家裡的事情,讓他們瞭解並認同自己的家庭。
第三件事:經常接老人來家裡住
美國研究發現,經常和祖父母在一起的孩子更有同情心,懂得體諒父母,善於和他人合作,社交能力更強。儘管“隔代教育”非議不斷,但與祖輩的相處仍然能給孩子的心理成長帶來“必需營養”。老人經歷的故事底蘊悠長,能給孩子展示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老人相對脆弱,
第四件事:不要總在孩子面前展示壓力
美國家庭與工作關係研究所負責人埃倫•加林斯基曾對1000個家庭進行了調查。當詢問孩子“最想幫父母實現的願望是什麼”時,
第五件事:給孩子更多選擇和權利
美國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能自己安排時間、設立目標的孩子,大腦前額葉皮層能更好地發揮認知控制能力,長大後更專注、自律,面對人生選擇時頭腦更清醒。建議家長多給孩子做決定的機會,給予他們發言權。比如,孩子的事讓他們自己做,即便最初做得並不完美,也要給予機會去嘗試;或讓孩子負責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他們理解責任是怎麼回事。
延伸閱讀:
一流的家長是榜樣,三流的家長是保姆
第五件事:給孩子更多選擇和權利
美國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能自己安排時間、設立目標的孩子,大腦前額葉皮層能更好地發揮認知控制能力,長大後更專注、自律,面對人生選擇時頭腦更清醒。建議家長多給孩子做決定的機會,給予他們發言權。比如,孩子的事讓他們自己做,即便最初做得並不完美,也要給予機會去嘗試;或讓孩子負責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他們理解責任是怎麼回事。
延伸閱讀:
一流的家長是榜樣,三流的家長是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