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菡談女兒的育兒經:父母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活
《非誠勿擾》嘉賓,心理學教授黃菡關於孩子教育的經驗分享:父母對孩子的最壞影響,
我理解的養育孩子最重要的兩點:一是,維護健康親密的夫妻關係;二是,讓自己努力成為你希望孩子成為的那種人,而不是讓孩子努力。
對於長久地維繫一段親密關係而言,好的性情比好的外貌重要,反思自我比洞悉對方重要,修養品德比掌握技巧重要。而對於獲得更多的人生的滿足感而言,
做父母,要學
親子關係,作為一種長久、親密的關係,要學會經營。需要我們用心,用智慧,用知識和理論去“經營”。並且要學,真的要學。我覺得不僅僅怎麼做一個合格的媽媽要學,還有很多其他方面也要學。
在親子關係中,我應該算是那種特別有尊重對方,跟對方平等相處意識的家長,這還是比較難能可貴的。
對孩子的尊重最主要的一個表現就是,他們的事情,一定要獨立。總結一句就是“非請莫幫,請了必幫”。像是那種從小追著“吃啊吃啊你還沒吃呢”“穿啊穿啊今天冷啦”的情況,就很不好。
還有就是要儘量去理解她。說到理解,我覺得理解都容易,
孩子的學習,我不會去輔導
對女兒的學科學習,我從來沒有輔導過,就算是我能輔導的,
如果她碰到困難,她要學會尋求幫助,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譬如我會問她,你最近這段時間,學習上有困難嗎?這個困難是正常的還是不正常的?如果是不正常的,譬如說在一門學科一段知識上的接受上確實有障礙,我就會問,你需不需要找老師來輔導?你想找哪裡的老師來輔導?這些我都會“依賴”她的經驗。
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不順,我先做調整
在女兒現在正值青春期時,我與她的相處遇到一些困難。我一直覺得我和女兒相處得挺好的,但青春期時有點不順利,總覺得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雙方都覺得對方不能體諒自己,覺得對方有一點太過情緒化,太過官腔,互相的要求太過苛刻。
後來我就意識到自己要先做調整。認識上面,還是儘量去理解,就想“她小我大嘛,她淺薄我深刻嘛”,我應該多去理解她;行動上面,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兩個人有可能產生衝突的時候,我控制自己的情緒更多一些。
十八歲的女兒對她四十八歲的媽媽說:“你知不知道?我們這個年齡的人最不願意跟你們這個年齡的人交流!”冷靜地想想,可以理解。沒關係呀,我願意等我們都過了現在的年齡,再做回親密如初的母女。
我明確反對一種態度:一切為了孩子
何為良母?說不好,但我明確反對一種態度:一切為了孩子。
我覺得奇怪的是,為什麼有些家長會認為只有上各種培訓班才是讓孩子接受教育,為什麼帶著孩子看電影、唱歌、打球、旅遊,讓孩子上網、看小說、玩遊戲、跟同學聚會,或者純粹而簡單的一家人的晚餐就不是對孩子更為不可或缺的教育?
女兒說到家庭。她說,我關於家的感覺不是媽媽在廚房忙碌地準備早餐,或者大雨瓢潑裡從身後遞來一把傘。我心虛地追問,那是什麼呢?她說,是沮喪時有人會跟我說一些話,然後我就振作了。看我有點失望,她說,這就夠不容易的了,好些人沮喪時聽父母說了一些話,然後就更沮喪了。
一家三人出遊,日均爭執三次。女兒總結我們的家風是:不吝自我表揚,不惜相互詆毀,不斷共同進步。
女兒過生日時我錄節目,今晚提前請她吃飯。想起十餘年前,我出差剛回家又要出門,她哇哇大哭不讓我走,後來不斷打電話要我回家,後來我手機上有她18個未接電話……再後來她越來越獨立,再後來她經常不接我的電話。現在常想的是,我該怎樣避免離不開她。
父母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活
我理解的養育孩子最重要的兩點:一是,維護健康親密的夫妻關係;二是,讓自己努力成為你希望孩子成為的那種人,而不是讓孩子努力。
父母也要有自己的生活。這裡我想引用一句榮格的話:父母對孩子的最不好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他們的父母沒有好好過日子。從我的理解來說,這裡面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過程當中,最主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夫妻關係,讓孩子看到,在工作之外,你還能處理好你和配偶的關係,並且是帶著愛的感覺的。第二層是,他們的父母有自己的日子,任何一方都有自己的價值,都有自己努力和追求的東西。如果父母一切為了孩子,那麼他們自己在哪裡,如果父母可以沒有的話,那孩子會覺得他也可以沒有。
父母若想影響孩子的擇偶,就在孩子成年之前做工作
父母若想影響孩子的擇偶,那該早在兒女成年之前做工作,等到他們已經戀愛了再去干涉,那多半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每遇五、六十歲的父母為子女的婚戀抱怨,我僅建議,喜歡的就多幫幫,不喜歡的就少來往。像孩子一樣,重新學著獨立。
孩子對人性的理解可能會經歷三個階段,先是頻繁地發現盡情地指責他人的狹隘自私和虛偽,然後痛苦地發現艱難地自責自己的無知貪婪和軟弱,之後認為這就是真實的人性所以漠然淡然坦然。希望她有機會再向後,雖然我不確定向上向善必然會有更多世俗的快樂。
我當然希望,女兒有足夠的知識理解所有人,足夠的慈悲接受絕大多數人,有好的性情喜歡上一些人,好的運氣深愛一個人。我希望她從現在開始學習承擔責任,“男人愛你就能給你免除一切生活責任”,這是幻想。即便男人願意掙錢養家,你還得負責貌美如花呢。年輕時容易被那些憤世嫉俗的人吸引,以為他們有深刻不俗的生活。但還是多跟那些自覺幸福的人在一起吧,真正幸福的人多對外部世界有正面回饋,不易傷害到你。也正是因此,我們會期望而不是嫉妒別人幸福。
對於長久地維繫一段親密關係而言,好的性情比好的外貌重要,反思自我比洞悉對方重要,修養品德比掌握技巧重要。而對於獲得更多的人生的滿足感而言,成就一個自強獨立的自我比成功地維繫一段親密的兩性關係更重要。
還是儘量去理解,就想“她小我大嘛,她淺薄我深刻嘛”,我應該多去理解她;行動上面,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兩個人有可能產生衝突的時候,我控制自己的情緒更多一些。
十八歲的女兒對她四十八歲的媽媽說:“你知不知道?我們這個年齡的人最不願意跟你們這個年齡的人交流!”冷靜地想想,可以理解。沒關係呀,我願意等我們都過了現在的年齡,再做回親密如初的母女。
我明確反對一種態度:一切為了孩子
何為良母?說不好,但我明確反對一種態度:一切為了孩子。
我覺得奇怪的是,為什麼有些家長會認為只有上各種培訓班才是讓孩子接受教育,為什麼帶著孩子看電影、唱歌、打球、旅遊,讓孩子上網、看小說、玩遊戲、跟同學聚會,或者純粹而簡單的一家人的晚餐就不是對孩子更為不可或缺的教育?
女兒說到家庭。她說,我關於家的感覺不是媽媽在廚房忙碌地準備早餐,或者大雨瓢潑裡從身後遞來一把傘。我心虛地追問,那是什麼呢?她說,是沮喪時有人會跟我說一些話,然後我就振作了。看我有點失望,她說,這就夠不容易的了,好些人沮喪時聽父母說了一些話,然後就更沮喪了。
一家三人出遊,日均爭執三次。女兒總結我們的家風是:不吝自我表揚,不惜相互詆毀,不斷共同進步。
女兒過生日時我錄節目,今晚提前請她吃飯。想起十餘年前,我出差剛回家又要出門,她哇哇大哭不讓我走,後來不斷打電話要我回家,後來我手機上有她18個未接電話……再後來她越來越獨立,再後來她經常不接我的電話。現在常想的是,我該怎樣避免離不開她。
父母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活
我理解的養育孩子最重要的兩點:一是,維護健康親密的夫妻關係;二是,讓自己努力成為你希望孩子成為的那種人,而不是讓孩子努力。
父母也要有自己的生活。這裡我想引用一句榮格的話:父母對孩子的最不好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他們的父母沒有好好過日子。從我的理解來說,這裡面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過程當中,最主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夫妻關係,讓孩子看到,在工作之外,你還能處理好你和配偶的關係,並且是帶著愛的感覺的。第二層是,他們的父母有自己的日子,任何一方都有自己的價值,都有自己努力和追求的東西。如果父母一切為了孩子,那麼他們自己在哪裡,如果父母可以沒有的話,那孩子會覺得他也可以沒有。
父母若想影響孩子的擇偶,就在孩子成年之前做工作
父母若想影響孩子的擇偶,那該早在兒女成年之前做工作,等到他們已經戀愛了再去干涉,那多半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每遇五、六十歲的父母為子女的婚戀抱怨,我僅建議,喜歡的就多幫幫,不喜歡的就少來往。像孩子一樣,重新學著獨立。
孩子對人性的理解可能會經歷三個階段,先是頻繁地發現盡情地指責他人的狹隘自私和虛偽,然後痛苦地發現艱難地自責自己的無知貪婪和軟弱,之後認為這就是真實的人性所以漠然淡然坦然。希望她有機會再向後,雖然我不確定向上向善必然會有更多世俗的快樂。
我當然希望,女兒有足夠的知識理解所有人,足夠的慈悲接受絕大多數人,有好的性情喜歡上一些人,好的運氣深愛一個人。我希望她從現在開始學習承擔責任,“男人愛你就能給你免除一切生活責任”,這是幻想。即便男人願意掙錢養家,你還得負責貌美如花呢。年輕時容易被那些憤世嫉俗的人吸引,以為他們有深刻不俗的生活。但還是多跟那些自覺幸福的人在一起吧,真正幸福的人多對外部世界有正面回饋,不易傷害到你。也正是因此,我們會期望而不是嫉妒別人幸福。
對於長久地維繫一段親密關係而言,好的性情比好的外貌重要,反思自我比洞悉對方重要,修養品德比掌握技巧重要。而對於獲得更多的人生的滿足感而言,成就一個自強獨立的自我比成功地維繫一段親密的兩性關係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