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教授的反思:最難的一課 我們卻沒教給學生
一位臺灣大學教授關於教育的反思:最難的一課 我們卻沒教給學生
“老師,您可以幫我寫推薦信嗎?這是我過去七個學期的成績單。”最近一位大四女同學來看我,希望我能為她撰寫申請研究所的推薦信。
看了她的成績,我嚇一跳,從大一到大四的過去七個學期,她每學期都是書卷獎得主!在臥虎藏龍、會念書的學生比比皆是的台大校園,這並不容易,可見她多麼用功!
但我一開口,卻是潑了她一頭冷水,“同學,你能不能不要繼續拿第一名?”“為什麼?追求好成績有什麼不對嗎?要申請國外的好學校念碩士、博士,
說實話,在台大教學十八年,我最擔心的學生,不是成績吊車尾的同學,反而恰恰相反,竟是每一科都拿第一名的傳統好學生,最讓我放心不下……
這個故事,就從多年前一個很認真、也常拿書卷獎的台大學生說起。
曾經,有一個高中念建中、大學讀台大,在別人眼中考起試來一帆風順的臺灣年輕人,在長期努力不懈下,終於如願以償來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與博士。當時,在他心中,“成功”的人生像是一條有軌跡可尋的直線,從麻省理工以漂亮成績畢業,等於拿到“成功”的第一個入門磚。
他告訴自己:“我來美國可是來讀書不是來玩的,好好拼功課吧!”這個臺灣學子,
在麻省理工,A就是最高的分數了,科科都拿A,真是不容易的好成績。
他內心不免小小驕傲,頗以自己為榮,也一直以為,自己的指導教授,一定也為他高興,畢竟置身于一群天才學生中,
全A成績,終於碰到大鐵板了。有一門陌生卻又必修的重要課程,他上了幾個月後,內心有數,成績大概不會太理想,雖然及格絕對沒問題,但A恐怕拿不到了。這個“好學生”乾脆壯士斷腕,期末考前,毅然退選這門課,避免成績單出現B的“恐怖”危機。
很多美國同學不理解,老師更覺得奇怪,學分費交了,也認真上了幾個月,為什麼他要退選?只為了避免成績單不好看?這個理由對美國人來說,
沮喪的他,有點難為情的去見了美國指導教授,甚至,帶著歉意去的。然而,指導教授卻十分開心的恭喜他!恭喜他沒拿到A!教授語重心長的說:“我真是太替你開心了!你從今日起,再也不必為拿A、拿高分而念書,你總算可以放膽,去做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情了!”
那,什麼才是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教授笑著回答:“去犯錯與創新吧!借著課本教你的基礎,然後去有計畫的犯錯、嘗試創新。這才是有價值的!”
臺灣小子,如當頭棒喝般醒悟:什麼才是追求知識的本質?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尋求突破,繼續為下一代累積新知,以創新動能造福人類社會,才是知識的本質。好吃的蛋糕是本質;而好成績,只是裝飾的美麗奶油花朵罷了。
“怕輸”心態造成保守的選擇
我,就是那上面故事裡的主角、曾經認錯方向的臺灣小子。
當我被MIT指導教授,點出求學觀念上的根本錯誤後,其實是非常受用的。在此之前,我把所有的精神力氣、大概有九成,都放在完成作業、求取高分,而只拿一分的餘力,用以做研究。
但後來,我大幅度更改比例,變成了兩成力氣做功課,八成心思做新研究。以前,一拿到作業,就認真埋頭苦寫,確保盡善盡美以得好成績,後來卻變成了要交作業的前一天,才開始熬夜趕報告。
這並不是說我偷懶,而是我發覺,做新的研究才是更大的挑戰,收穫更多,所以我選擇先做研究。
研究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無底洞,回報會比較慢,不像考試成績馬上就出來,但這才是真正的學習過程,而且雖然回報慢,收穫卻是扎扎實實、屬於自己的,不是考完試就一半還給老師的表面好成績。可以說:那個當下椎心刺骨的B,釋放我長久以來讀書是為了追求漂亮成績的功利迷思,轉向真正的學習本質。
觀念一改變,學習反而突飛猛進。大多數人要念六年方能結束的博士班,我四年就畢業了;因為我把時間與精神,花在對的地方、並做出了新的研究成果,最終得到了教授的肯定,畢業論文順利通過。
“怕輸”文化造成保守的心態
回到臺灣教書後,這些年來,我對當時的心情又有一層新的體悟。當年我對科科A的追求,除了從小相信認真念書就是為了追求好成績的迷思,背後,更深的原因是“怕輸”。怕輸、怕沒面子的心理框架,一直到現在,仍然在很多個體、甚至很多企業發展上看到,形成一種保守的文化,妨礙創新的嘗試。
台大管理學院每年都送很多學生到國外著名大學做交換學生。最近一個同學從北歐的大學交換半年回來,與我分享心得。
她的班上有一半是當地學生,另一半是來自義大利、法國、德國、韓國、印度等全球各地的交換學生,有很多分組討論和報告要做。她發現,臺灣去的學生,理論學得很扎實,程度一點也不輸外國學生,但自信心明顯比較不足,即使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與觀點,但不那麼能夠系統化組織與勇於提出思辯討論。相較之下,“歐洲的年輕學生可能理論基礎比不上我們,但他們不害怕,很敢說出口,討論激蕩,發現真的有興趣的地方,再去深入鑽研,很有創意和想像力。”
她的心得我完全瞭解。因為怕輸怕被別人笑的心理,出現在許多層面上,例如阻礙學習新語言(不敢開口怕被笑)、討論課上沉默者占多數,發言的永遠那幾個,但下了課大家卻七嘴八舌意見多多。
我曾經反省,為何必須到了美國求學、從別人的文化反射出來,才看清自己的迷思?為什麼在臺灣時,從來沒有發現過、從來沒有反省過?
答案很簡單。在臺灣現有的升學制度下,包含高中基測、大學學測,我們的遊戲規則就是,誰會考試,誰就是贏家!30年前,我念書時如此,現在亦然。
或許,大學前的遊戲規則,真是如此,但是,我們的人生,從考完大學起,就再也不是科科得A者保證勝利了。
唯有能認清環境變化,敢於跨出舒適區,追求本質的創新,才能永保成長動能。從此刻起,掙脫只求第一的魔咒,擺脫怕輸的包袱,大步往前走吧!
最珍貴的一堂課,找尋自己的人生導師
我的前半生,在別人眼中,該也是標準的“金榜題名”、算得上是超級好學生。先後考取建中、台大,而之後的碩士、博士學位,則都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完成。畢業後,在矽穀找到年薪數百萬的工程師職缺,然後娶回了美嬌娘、回台大擔任教授,也有了兩位小朋友。
我必須承認,有一段時間,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幸運,也深信只要自己夠努力,無論是“美國夢”、“臺灣夢”,我都能美夢成真。
然而,從人生進入下半場開始,我陸續遭逢變故,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做深深的無力感。
先是我自己在壯年之時,就得了癌症。跟死神第一次拔河,我雖僥倖得勝,卻也大傷元氣。而沒幾年後,我又遭逢中年喪妻!失去了最愛的人,心裡什麼也不剩,只有空空蕩蕩,整個人渾渾噩噩……但卻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自怨自艾,因為我還得拉拔兩個正要經歷青春期的小男孩長大。
原來發生在我們意料之外的,才是真實的人生……
最難的一課,我們卻沒教給學生
看看自己走過的人生路,再想一想每一天,我在校園內觸目所見,年輕快樂、對未來滿懷想像與盼望的學生們。不禁感歎:在我人生的求學過程中,大多時刻,學校只教如何考第一名、如何過關斬將在大小的考試中勝出?幾乎沒有人告訴我,考不上“好”學校、“好”科系之後該怎麼辦?如何勇敢站起來面對挑戰?
聯考制度強調的是,不管喜不喜歡,先搶第一志願就對了!從來沒有人認認真真地鼓勵我們:尋找自己獨特的天賦能力,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再找出獨屬自己而非主流價值一致鍾愛的“第一志願”?
我們從小經常聽到的童話故事是,王子好不容易排除萬難與公主結婚,然後呢?就沒了。從沒有告訴我們,王子公主可能吵架啊!人生的本質就是無常的變動。如果有一天,公主離開了,王子該如何?
沒有人教過我們,我們也從來不會教學生,關於人生,種種的真實與艱難,種種的難堪與不堪。這些,反而是我在歷經人生後,最想要獻給學生的禮物。
人生總有悲歡離合,但我希望我的學生,都比我更有能力,去面對課堂以外的人生挑戰。
如何做?其實很簡單,提前把這些人生問題,丟給學生去想,讓他們從年輕時就開始思索、有心理準備;提前為他們灌注一些力量,而不是哪一天他們突然面對了,竟只有手足無措的份。人生不會永遠順遂、悲歡離合總無情,畢業之後的人生更不會有標準答案,我想教會學生的,是他們如何為自己找尋答案?甚至是,能不能在犯錯後,鼓起勇氣選擇補考,而不是沮喪放棄,勇敢做唯一的自己。
人生說穿了,就是由無數的大小考驗組合而成,懂得為自己找到“人生導師”,絕對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加分不少。
而什麼是人生導師?“他”,可能是一份信仰、一場演講、一部電影、一本好書,重點是裡頭的精神,能不能讓你在歷經悲歡離合時,多一點力量與勇氣,繼續朝能發揮自己最大價值的方向走下去?
我不是完美無缺的老師,但真心祝福每一位學生,打開心胸、主動出擊,每天都能遇見自己的人生導師、每天都能茁壯成長。
再也不必為拿A、拿高分而念書,你總算可以放膽,去做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情了!”那,什麼才是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教授笑著回答:“去犯錯與創新吧!借著課本教你的基礎,然後去有計畫的犯錯、嘗試創新。這才是有價值的!”
臺灣小子,如當頭棒喝般醒悟:什麼才是追求知識的本質?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尋求突破,繼續為下一代累積新知,以創新動能造福人類社會,才是知識的本質。好吃的蛋糕是本質;而好成績,只是裝飾的美麗奶油花朵罷了。
“怕輸”心態造成保守的選擇
我,就是那上面故事裡的主角、曾經認錯方向的臺灣小子。
當我被MIT指導教授,點出求學觀念上的根本錯誤後,其實是非常受用的。在此之前,我把所有的精神力氣、大概有九成,都放在完成作業、求取高分,而只拿一分的餘力,用以做研究。
但後來,我大幅度更改比例,變成了兩成力氣做功課,八成心思做新研究。以前,一拿到作業,就認真埋頭苦寫,確保盡善盡美以得好成績,後來卻變成了要交作業的前一天,才開始熬夜趕報告。
這並不是說我偷懶,而是我發覺,做新的研究才是更大的挑戰,收穫更多,所以我選擇先做研究。
研究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無底洞,回報會比較慢,不像考試成績馬上就出來,但這才是真正的學習過程,而且雖然回報慢,收穫卻是扎扎實實、屬於自己的,不是考完試就一半還給老師的表面好成績。可以說:那個當下椎心刺骨的B,釋放我長久以來讀書是為了追求漂亮成績的功利迷思,轉向真正的學習本質。
觀念一改變,學習反而突飛猛進。大多數人要念六年方能結束的博士班,我四年就畢業了;因為我把時間與精神,花在對的地方、並做出了新的研究成果,最終得到了教授的肯定,畢業論文順利通過。
“怕輸”文化造成保守的心態
回到臺灣教書後,這些年來,我對當時的心情又有一層新的體悟。當年我對科科A的追求,除了從小相信認真念書就是為了追求好成績的迷思,背後,更深的原因是“怕輸”。怕輸、怕沒面子的心理框架,一直到現在,仍然在很多個體、甚至很多企業發展上看到,形成一種保守的文化,妨礙創新的嘗試。
台大管理學院每年都送很多學生到國外著名大學做交換學生。最近一個同學從北歐的大學交換半年回來,與我分享心得。
她的班上有一半是當地學生,另一半是來自義大利、法國、德國、韓國、印度等全球各地的交換學生,有很多分組討論和報告要做。她發現,臺灣去的學生,理論學得很扎實,程度一點也不輸外國學生,但自信心明顯比較不足,即使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與觀點,但不那麼能夠系統化組織與勇於提出思辯討論。相較之下,“歐洲的年輕學生可能理論基礎比不上我們,但他們不害怕,很敢說出口,討論激蕩,發現真的有興趣的地方,再去深入鑽研,很有創意和想像力。”
她的心得我完全瞭解。因為怕輸怕被別人笑的心理,出現在許多層面上,例如阻礙學習新語言(不敢開口怕被笑)、討論課上沉默者占多數,發言的永遠那幾個,但下了課大家卻七嘴八舌意見多多。
我曾經反省,為何必須到了美國求學、從別人的文化反射出來,才看清自己的迷思?為什麼在臺灣時,從來沒有發現過、從來沒有反省過?
答案很簡單。在臺灣現有的升學制度下,包含高中基測、大學學測,我們的遊戲規則就是,誰會考試,誰就是贏家!30年前,我念書時如此,現在亦然。
或許,大學前的遊戲規則,真是如此,但是,我們的人生,從考完大學起,就再也不是科科得A者保證勝利了。
唯有能認清環境變化,敢於跨出舒適區,追求本質的創新,才能永保成長動能。從此刻起,掙脫只求第一的魔咒,擺脫怕輸的包袱,大步往前走吧!
最珍貴的一堂課,找尋自己的人生導師
我的前半生,在別人眼中,該也是標準的“金榜題名”、算得上是超級好學生。先後考取建中、台大,而之後的碩士、博士學位,則都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完成。畢業後,在矽穀找到年薪數百萬的工程師職缺,然後娶回了美嬌娘、回台大擔任教授,也有了兩位小朋友。
我必須承認,有一段時間,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幸運,也深信只要自己夠努力,無論是“美國夢”、“臺灣夢”,我都能美夢成真。
然而,從人生進入下半場開始,我陸續遭逢變故,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做深深的無力感。
先是我自己在壯年之時,就得了癌症。跟死神第一次拔河,我雖僥倖得勝,卻也大傷元氣。而沒幾年後,我又遭逢中年喪妻!失去了最愛的人,心裡什麼也不剩,只有空空蕩蕩,整個人渾渾噩噩……但卻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自怨自艾,因為我還得拉拔兩個正要經歷青春期的小男孩長大。
原來發生在我們意料之外的,才是真實的人生……
最難的一課,我們卻沒教給學生
看看自己走過的人生路,再想一想每一天,我在校園內觸目所見,年輕快樂、對未來滿懷想像與盼望的學生們。不禁感歎:在我人生的求學過程中,大多時刻,學校只教如何考第一名、如何過關斬將在大小的考試中勝出?幾乎沒有人告訴我,考不上“好”學校、“好”科系之後該怎麼辦?如何勇敢站起來面對挑戰?
聯考制度強調的是,不管喜不喜歡,先搶第一志願就對了!從來沒有人認認真真地鼓勵我們:尋找自己獨特的天賦能力,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再找出獨屬自己而非主流價值一致鍾愛的“第一志願”?
我們從小經常聽到的童話故事是,王子好不容易排除萬難與公主結婚,然後呢?就沒了。從沒有告訴我們,王子公主可能吵架啊!人生的本質就是無常的變動。如果有一天,公主離開了,王子該如何?
沒有人教過我們,我們也從來不會教學生,關於人生,種種的真實與艱難,種種的難堪與不堪。這些,反而是我在歷經人生後,最想要獻給學生的禮物。
人生總有悲歡離合,但我希望我的學生,都比我更有能力,去面對課堂以外的人生挑戰。
如何做?其實很簡單,提前把這些人生問題,丟給學生去想,讓他們從年輕時就開始思索、有心理準備;提前為他們灌注一些力量,而不是哪一天他們突然面對了,竟只有手足無措的份。人生不會永遠順遂、悲歡離合總無情,畢業之後的人生更不會有標準答案,我想教會學生的,是他們如何為自己找尋答案?甚至是,能不能在犯錯後,鼓起勇氣選擇補考,而不是沮喪放棄,勇敢做唯一的自己。
人生說穿了,就是由無數的大小考驗組合而成,懂得為自己找到“人生導師”,絕對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加分不少。
而什麼是人生導師?“他”,可能是一份信仰、一場演講、一部電影、一本好書,重點是裡頭的精神,能不能讓你在歷經悲歡離合時,多一點力量與勇氣,繼續朝能發揮自己最大價值的方向走下去?
我不是完美無缺的老師,但真心祝福每一位學生,打開心胸、主動出擊,每天都能遇見自己的人生導師、每天都能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