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效應實驗的啟示:做一隻特立獨行的羊
科學家們經過觀察發現,羊群是一種散亂無序的組織,
羊群效應是不好意思的心理根源之一。由於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個人不可能掌控所有的事情,
美國人詹姆斯•瑟伯寫過一段十分形象的文字,來描述人的從眾行為:
突然,一個人跑了起來。也許是他猛然想起了與情人的約會,雖然已經遲到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麼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來,向東跑去。另一個人也跑了起來,這可能是個興致勃勃的報童。第三個人,一個有急事的胖胖的紳士,也小跑起來……十分鐘之內,這條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來。嘈雜的聲音逐漸清晰了,可以聽清“大堤”這個詞。“決堤了!”這充滿恐怖的聲音,
這段文字雖然是虛構的,卻形象地反映了從眾行為。從眾行為並非文學家的憑空捏造,心理學家阿希在1956年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招募了一批實驗參與者,
1.只有大約25%-30%的被試者保持了獨立性,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
2.所有被試者平均從眾行為百分比為35%。
3.大約有15%的被試者,從眾行為的次數占實驗判斷次數的75%。
為了探究從眾行為的心理根源,阿希在實驗後對從眾的被試者作了訪談,並將訪談結果歸納成從眾的三種情況:
1.被試者將他人的反應當作參考,發生了觀察上的錯誤,導致知覺歪曲。
2.被試者意識到自己所看與所想的與他人不同,但不相信自己比多數人的答案正確,選擇了否定自己,發生了判斷歪曲。
3.被試者明知其他人都錯了,卻不由自主地跟著錯,發生了行為歪曲。
阿希經過分析,將從眾行為發生的原因歸納為個體在群體中受到資訊上和規範上的壓力。
1.信息壓力:經驗使人們認為,多數人的正確幾率比較高,在模棱兩可的情況下,人們更容易相信多數人,導致從眾。
2.規範壓力:群體中的個人因害怕與眾不同而被其它成員視為異常者,被孤立,往往不願意違背群體標準而選擇採納多數人的意見。
從眾心理對人的影響是一種客觀存在。可能每個人都曾發生過或正發生著從眾行為,卻不自知。根據心理學家的調查,他們發現,性格內向、自卑的人從眾多于外向、自信的人,社會閱歷淺的人從眾多于社會閱歷豐富的人。這個調查結果無疑為人們指明了一個防止羊群效應的方向。
【羊群效應實驗的啟示】:做一隻特立獨行的羊
當代社會,人人都在標榜個性,往人群中乍看上去,似乎有個性的人真的越來越多:奇裝異服,怪異髮型,談吐間充斥著各種網路新詞彙。然而,細究一番卻不難發現,這些“個性”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差異,在內在方面,人們不但沒有從思想創意上標新立異,還越發的一哄而上。
比如,當米蘭時裝周推出了某款衣服,某種顏色,一時間,全世界便隨處可見那種款式和顏色了,很少有人去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適合這種顏色,誰也不願意“落伍”。再如,網路裡一旦出現某個新的網路詞彙,常會在一夜之間被人們爭相“傳誦”,有的人也不管是否理解了該詞的意思,也不管語境場合適不適用該詞,總之,從自己嘴裡說出來的話裡必須要帶上這個流行詞,否則就“OUT”了。更有甚者,網路裡某件事曝光了,人們爭相評論,即使並未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即使真相還未揭開,卻要高談闊論一番,以顯示自己沒有與世界脫節。
這些,就是當代社會典型的羊群效應,無數人就像盲從的羊跟著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資訊胡亂轉,得意洋洋地以為自己在追逐時尚,孰不知自己根本不知方向。
羊群效應,使人們變得缺乏創造力,看似充滿差異的群體中,其實已經喪失了思想上和行為上的獨立性。對社會而言,這是阻礙發展的重大因素,對個人而言,是限制個人能力的潛在殺手。當一個人變得人云亦云,不懂得自己去判斷,拒絕了自己去探索,拋棄了獨立思維,他不過是眾多盲目的羊中普通的一隻,跟著別人亂轉,沒有自己的方向,沒有自己的目標,也不會被人所賞識。
而那些真正有思想有頭腦的人,他們即使外表看起來普普通通,與他人無異,但他們的內心是獨立的,他們的思想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有清晰的目標,能夠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不輕易跟隨別人的腳步,不為了維持表面的和諧隨意附和他人。在遇到分歧時,他們相信自己的判斷,並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不管是在什麼樣的群體中,他們絕不盲從,總是充滿勇氣,堅持做一隻特立獨行的“羊”。而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會成為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才會充滿個性魅力,被他人發自內心地欣賞和敬佩。
為了探究從眾行為的心理根源,阿希在實驗後對從眾的被試者作了訪談,並將訪談結果歸納成從眾的三種情況:
1.被試者將他人的反應當作參考,發生了觀察上的錯誤,導致知覺歪曲。
2.被試者意識到自己所看與所想的與他人不同,但不相信自己比多數人的答案正確,選擇了否定自己,發生了判斷歪曲。
3.被試者明知其他人都錯了,卻不由自主地跟著錯,發生了行為歪曲。
阿希經過分析,將從眾行為發生的原因歸納為個體在群體中受到資訊上和規範上的壓力。
1.信息壓力:經驗使人們認為,多數人的正確幾率比較高,在模棱兩可的情況下,人們更容易相信多數人,導致從眾。
2.規範壓力:群體中的個人因害怕與眾不同而被其它成員視為異常者,被孤立,往往不願意違背群體標準而選擇採納多數人的意見。
從眾心理對人的影響是一種客觀存在。可能每個人都曾發生過或正發生著從眾行為,卻不自知。根據心理學家的調查,他們發現,性格內向、自卑的人從眾多于外向、自信的人,社會閱歷淺的人從眾多于社會閱歷豐富的人。這個調查結果無疑為人們指明了一個防止羊群效應的方向。
【羊群效應實驗的啟示】:做一隻特立獨行的羊
當代社會,人人都在標榜個性,往人群中乍看上去,似乎有個性的人真的越來越多:奇裝異服,怪異髮型,談吐間充斥著各種網路新詞彙。然而,細究一番卻不難發現,這些“個性”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差異,在內在方面,人們不但沒有從思想創意上標新立異,還越發的一哄而上。
比如,當米蘭時裝周推出了某款衣服,某種顏色,一時間,全世界便隨處可見那種款式和顏色了,很少有人去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適合這種顏色,誰也不願意“落伍”。再如,網路裡一旦出現某個新的網路詞彙,常會在一夜之間被人們爭相“傳誦”,有的人也不管是否理解了該詞的意思,也不管語境場合適不適用該詞,總之,從自己嘴裡說出來的話裡必須要帶上這個流行詞,否則就“OUT”了。更有甚者,網路裡某件事曝光了,人們爭相評論,即使並未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即使真相還未揭開,卻要高談闊論一番,以顯示自己沒有與世界脫節。
這些,就是當代社會典型的羊群效應,無數人就像盲從的羊跟著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資訊胡亂轉,得意洋洋地以為自己在追逐時尚,孰不知自己根本不知方向。
羊群效應,使人們變得缺乏創造力,看似充滿差異的群體中,其實已經喪失了思想上和行為上的獨立性。對社會而言,這是阻礙發展的重大因素,對個人而言,是限制個人能力的潛在殺手。當一個人變得人云亦云,不懂得自己去判斷,拒絕了自己去探索,拋棄了獨立思維,他不過是眾多盲目的羊中普通的一隻,跟著別人亂轉,沒有自己的方向,沒有自己的目標,也不會被人所賞識。
而那些真正有思想有頭腦的人,他們即使外表看起來普普通通,與他人無異,但他們的內心是獨立的,他們的思想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有清晰的目標,能夠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不輕易跟隨別人的腳步,不為了維持表面的和諧隨意附和他人。在遇到分歧時,他們相信自己的判斷,並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不管是在什麼樣的群體中,他們絕不盲從,總是充滿勇氣,堅持做一隻特立獨行的“羊”。而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會成為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才會充滿個性魅力,被他人發自內心地欣賞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