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裡·佩奇的創業故事和google創業背後的故事
拉裡·佩奇是Google公司的創始人之一,2011年4月4日正式出任穀歌CEO 。2013年,拉裡·佩奇獲選2013美國40歲以下最有影響力CEO,並以230億美元資產榮登福布斯2013全球富豪榜第二十位。我們分享過《拉裡·佩奇給母校畢業生的演講》, 今天來講述拉裡·佩奇的創業故事和google創業成功背後的故事。
2001年7月的一天,拉裡·佩奇(Larry Page)決定解雇穀歌所有的專案經理。 當時的拉裡·佩奇還是一個年僅22歲的斯坦福大學研究生,這距離他半夜想到一個主意僅僅五年時間。根據這個主意, 他可以下載整個互聯網,查看不同頁面上的連結,進而能夠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查看全世界的資訊。 佩奇當天晚上寫成的代碼成為一種演算法的基礎。他稱之為PageRank,並將其用於支持一種全新的互聯網搜尋引擎BackRub。但這個名字並沒有使用多久。 到2001年7月,BackRub被更名為Google,而且發展得很好,擁有了數百萬用戶,獲得了不少知名投資者青睞,另外還有400名員工,包括數名項目經理。 解雇專案經理 與大多數創業公司一樣, 在第一年的穀歌,公司CEO佩奇與工程師之間沒有任何管理層級。但隨著公司的發展,CEO與工程師之間新增了一層管理者,他們可以見到佩奇和谷歌其他高管,然後給工程師下達命令和截止時間。 佩奇討厭這種格局。他認為谷歌只應聘請最優秀的工程師,過多的監督層級不僅沒有必要,而且會構成阻礙。他甚至懷疑穀歌的項目經理們引導工程師偏離對他個人非常重要的項目。 例如,佩奇曾經制定計劃,想要掃描世界上所有圖書並使其在互聯網上搜索可得,但幾乎沒有人從事這個項目。佩奇將其歸罪於專案經理。 他提出了一些大幅的精簡措施。所有的谷歌工程師將不再向項目經理報告工作,而是向新聘請的工程副總裁韋恩·羅辛(Wayne Rosing)彙報,而羅辛將直接向佩奇彙報工作。 道格拉斯·愛德華茲(Douglas Edwards)撰寫的關於穀歌早期內部觀點的著作《我很幸運》(Im Feeling Lucky)披露, 當時穀歌的人力資源主管史塔茜·蘇利文(Stacey Sullivan)是一位非常認真的女性,她認為佩奇的計畫太瘋狂了。“人們在遇到問題時需要有人去解決。”她說。 佩奇沒有理會她。 蘇利文將自己的擔心告訴了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那年3月份,施密特擔任谷歌董事長。所有人都預計,只要他離開Novell CEO的全職工作,就會擔任穀歌CEO。 施密特同意蘇利文的觀點,佩奇的執行教練比爾·坎貝爾(Bill Campbell)同樣如此。 所有人都稱坎貝爾為“教練”,是因為他曾經擔任哥倫比亞大學的橄欖球教練,他仍然像在場邊指揮比賽一樣邊走邊說。 正如史蒂芬·列維在自己的作品《In the Plex》裡所說,有天晚上,坎貝爾與佩奇就他的計畫發生了爭執。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坎貝爾把工程師一位接一位地叫到佩奇的辦公室,讓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一位又一位工程師告訴佩奇,他們確實要一位經理,這個人可以結束他們的分歧,並給團隊指明方向。 但佩奇已經下定了決心。 施密特可能是蘇利文尋求説明的最糟糕對象。佩奇從來沒有支持聘請施密特或者任何一位CEO,只是谷歌投資者迫使他不得不這樣做。 不久之後,施密特似乎成為佩奇實施計畫的障礙。但當時候是2001年7月,施密特尚未正式擔任穀歌CEO,因此佩奇的計畫得以實施。佩奇要求羅辛代表他宣佈這個消息。 當天下午,大約130名工程師和數名專案經理聚集到一起。穀歌的辦公室隔檔錯落有致,沙發等傢俱是從其他失敗的創業公司裡淘來的廉價貨。這些人就站在佩奇辦公室外面。 最後,戴著眼鏡、禿頂的羅辛開始說話。他解釋說工程部門將進行重組:所有工程師將向他報告工作,所有的專案經理將被解雇。這個消息沒有引起積極的回饋。項目經理們都驚呆了,他們事先沒有得到任何警告,而且當著所有同事的面被炒了魷魚。 工程師們要求一個解釋。佩奇做出了解釋。他臉上幾乎沒有任何表情,用標誌性的平緩、機器人式的語調,佩奇解釋說他不喜歡由非工程師來監督工程師。工程師們不應接受科技知識有限的經理們監督。最後,他說,谷歌專案經理們的工作也不能令人滿意。 佩奇說話的時候,他的眼神漂到別處,避免與他人直接接觸。儘管他的身高高於平均水準,一頭黑發令其外表英俊,但他在社交場合顯得很靦腆。 這個消息遭到了大量的抱怨。最後,房間裡一位名叫羅恩·道林(Ron Dolin)的工程師開始向佩奇發難。他說,全體大會並不是進行業績評估的場合,佩奇的所作所為“非常荒謬”,“一點都不職業”。 “太扯了,”一位當時在場專案經理後來說,“我感到很受侮辱。拉裡當著全公司的面說我們不需要經理,說他不喜歡我們。他的話傷害了很多人。” 最後,裁員並沒有進行下去。佩奇那天想要截掉的項目經理全都轉到穀歌日益發展的運營部門,由烏爾斯·霍茲勒(Urs Hozle)領導。佩奇的重組也沒有持續太久。儘管一些工程師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成果豐碩,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專案所需資源並沒有保障到位。重複冗餘問題出現。工程師希望得到回饋,並想知道他們的職業生涯會如何發展。 最後,穀歌再次開始招聘專案經理。“我盡全力解釋管理的真正價值,你可以為如何管理定一個基調。”史塔茜·蘇利文在《我很幸運》一書裡回憶說,“希望拉裡可以從中吸取教訓。” 穀歌的約伯斯 到2001年8月,施密特卸到了自己在Novell的全部職責,成為穀歌CEO,也就是對佩奇和另外一位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進行所謂的成人監護。 很長一段時間,拉裡·佩奇感覺很不開心。 每個人都知道史蒂夫·約伯斯(Steve Jobs)的故事,知道他被自己創立的蘋果公司解雇,流亡幾十年後又回歸並拯救了公司。但很少有人理解蘋果董事會和投資者當時解雇約伯斯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在職業生涯早期,約伯斯非常任性和自私,容易造成破壞。離開蘋果之後,他才知恥而後勇,在Pixar取得了第二次成功,進而成為一名成熟的領袖。回到蘋果之後,他帶領蘋果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具價值的公司。 拉裡·佩奇就是穀歌的史蒂夫·約伯斯。與約伯斯一樣,佩奇也有另外一位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但佩奇一直是公司真正的夢想家和推動力。就像蘋果投資者將約伯斯掃地出門一樣,谷歌投資者也沒有滿足佩奇的意願,迫使他聘請一位CEO實施成人監護。 後來,兩個人都經歷了長時間的迷失。史蒂夫·約伯斯的流亡形勢更加嚴峻,但佩奇也在幾年時間裡沒有涉足穀歌的日常工作。與約伯斯一樣,只有在經歷了長時間流亡後,佩奇才能夠成熟起來,瞭解到自己的優點與缺點。 後來,與約伯斯一樣,佩奇帶著雄心壯志與堅定決心回歸公司。 Google的管理原則 谷歌成立於1998年9月4日,也就是佩奇在夢裡構思出用內置連結進行網頁排名的想法之後兩年。他自己擔任CEO,他最好的朋友謝爾蓋·布林被任命為聯合創始人。 聯合創始人經常被歷史遺忘。史蒂夫·約伯斯在蘋果有兩位聯合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在Facebook有四位聯合創始人。 謝爾蓋·布林是一位與佩奇截然不同的搭檔。他們在斯坦福大學相識,當時布林非常外向和精力充沛,教授們都知道他喜歡不敲門就直接進入辦公室。 在佩奇的創業公司發展為國際科技公司的過程中,布林提供了穀歌必需、但佩奇缺乏的外向性格。布林擅長戰略和品牌,以及發展穀歌與其他公司的關係。他是佩奇的合作夥伴,最後成為兄長。 儘管穀歌經常被看作是布林和佩奇這兩位元電腦天才的產物,實際上穀歌是拉裡·佩奇的創造物,謝爾蓋·布林只是幫手。 佩奇和布林為成立這家公司從好友和家裡籌集了100萬美元,並從斯坦福大學校園裡搬到了租來的車庫。 到1999年2月,這家創業公司的發展規模已非車庫能容納,於是搬到了位於加州帕洛艾托(Palo Alto)一個自行車商店樓上的辦公室裡。七個月之後,這個辦公室的規模也不再夠,於是公司又搬到了山景城附近距離高速公路幾英里的一個辦公園區裡一座毫無特徵的樓上。 在這座樓外面的一片柏油停車場,有一個黃色警用膠帶標識的區域,佩奇、布林和穀歌其他員工在這裡玩滑輪曲棍球。他們的遊戲是全身體接觸,因此員工們都戴著護具,回到辦公室的時候一定是汗流浹背,有時候還會有出血和淤腫。“在場上對抗創始人的時候,沒有人會收斂一點。”道格拉斯·愛德華茲寫道, “你玩得越激烈,贏得的尊重越多。” 在這座褐色大樓內部,遊戲要激烈得多。是的,這裡為所有員工提供免費食物,以及一位現場按摩治療師。另外還有色彩明亮的餐廳和沙發,整個區域看起來就像一個幼稚園和大一新生宿舍的混合體。 但是對於佩奇的員工而言,在穀歌工作就像是一場無休止的論文答辯。放眼望去,到處都是飽讀聖賢書的人才隨時想要與你辯論。佩奇曾經每天與布林進行激烈的爭論,這也是他們關係發展的方式。他們的辯論並不是相互爭吵,而是一方陳述觀點,然後另一方陳述,很少有打斷對方的情況發生。佩奇會說布林的想法很愚蠢,布林則會說佩奇的主意太幼稚。他們相互都會稱對方為混蛋。 佩奇從來沒有感覺到他與布林的關係因為這些爭論而有所惡化,因此他也用同樣未經任何修飾的方式與其他穀歌員工進行溝通。佩奇曾經對滿屋子的穀歌首批行銷員工說,他們的職業就是建立在說謊的基礎之上。 佩奇還喜歡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想法。如果他的眉毛會上揚,說明他認為你的想法很愚蠢。如果你說了一些讓他感覺憤怒或不舒服的話,他會用更加平靜的語調回應,而且說話的時候絕對不會看著你。 佩奇因為缺乏社交技能而帶來了不好的名聲。產品演示時應用程式載入過慢也會令他咆哮如雷。 佩奇鼓勵公司高管像他和布林那樣相互挑戰。在新招聘員工的見面會上,兩位聯合創始人之一經常會挑起一場關於企業或產品決策的論戰。然後他們就靜靜坐在一邊,觀看下屬們相互之間的爭論。只要任何一個論點說到了點子上,佩奇就會說:“我不想再聽下去了。就這樣做。” 這並不是說他是個專制的統治者,而是說明他與人溝通靠的是想法,而不是感覺。 谷歌早期的人力資源主管希瑟·凱恩斯(Heather Cairns)還記得有一次遇到佩奇在下班後與谷歌清潔工專心致志地聊天。隨後她問佩奇,他們如此嚴肅地都聊了些什麼。 他回答說。“我想知道每個人工作的情況。”隨後他詳細回憶了這位清潔工的方法:把空垃圾袋放到垃圾桶底部,這樣就可以方便地更換。“這種方法非常有效,”佩奇肯定地說,“他這樣做可以節約時間,我也從中學到了東西。” 在社交上,佩奇就像個孩子。在大學和研究生期間,他能夠借外部事物與他人交流:對未來的構想,超酷的技術。在穀歌,他仍然用這個層面的東西與員工交流,卻忽略了情感溝通。 在被問及他管理公司的方法時,佩奇曾經對一位穀歌員工介紹說,他解決複雜問題的方法就是將其簡化到二選一,然後選擇最佳答案。無論此舉會帶來什麼附加損害,他都能接受。 佩奇在獲得密西根州立大學的電腦科學學士學位之後,前往斯坦福大學就讀碩士研究生。當時他認為自己需要在學術與創建公司之間二選一。選擇前者意味著放棄成為發明家的機會,但創建公司將迫使他以自己不喜歡的方式與諸多人打交道。在穀歌的前幾年,他在兩個方面都遊刃有餘:既能開發出數百萬人廣泛使用的產品,又培養了專注于理念和成果,而非細微情感的人際文化。 多年來,穀歌一直在這種管理方式下繁榮發展。 對於很多員工而言,這種相互競爭的氛圍是在一個目標真正明確的公司工作的合理代價。 即便有時候這種環境造成傷害,最後也是有價值的理念獲勝。在《In The Plex》一書中,史蒂芬·列維介紹說2000年時穀歌聘請了一位名叫衛斯理·陳(Wesley Chan)的產品經理助理,並指定他負責開發一款名叫穀歌工具列的產品。 這款產品原本是希望使用者無需打開微軟IE流覽器就進行搜索,但衛斯理·陳發現沒有人使用這項功能,因為它沒有任何特別之處。他決定將其轉化為一款彈出廣告的攔截工具。 在一次會議上,他向佩奇提出了這個想法。“這真是我聽過的最愚蠢的想法!”佩奇回答說,“我們從哪把你招來的?” 然而,衛斯理·陳並沒有因此而退縮,他悄悄把改進後的工具列安裝到佩奇的電腦上。後來佩奇有一次在會上說他看到的彈出廣告變少了,衛斯理·陳才把原因說了出來。於是,這款工具列正式推出。 拉裡·佩奇後來總結了他的管理原則: -不要推諉:親自做事,加快進度。 -如果不能增加價值,就不要干涉其中。讓那些真正做事的人去相互討論,你去做其他事情吧。 -不要官僚主義。 -想法比年齡重要。年齡小並不意味著他不值得尊重與合作。 -你所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用一個“不”字就阻止別人做事。如果說出不,你就要幫助他們找到更好的方法。 社交溝通時的瑣碎並不是佩奇唯一不願遵守的規則。 例如,1999年,eBay、雅虎和穀歌這樣的大型互聯網公司擴大伺服器的方法已經相當普及。他們購買伺服器,然後將其安裝到協力廠商所有的龐大倉儲中心。這些倉儲空間提供商支付電費確保伺服器運行,購置空調為伺服器降溫,而網站所有者則根據面積支付費用。佩奇認為,既然穀歌要按每平方英尺的面積來付費,他就要在固定的空間裡安裝盡可能多的伺服器。於是,他拆開伺服器,尋找縮小伺服器體積的方法。最先被佩奇砍掉的就是所有的關閉開關。 “你何必要關閉伺服器?”他多次這樣問。 將沒有用的零件去掉之後,再裝到軟木板裡,防止線纜纏繞在一起,於是谷歌開發出了全新的輕薄型伺服器。這些伺服器外觀醜陋,但不久之後,穀歌就用早期競爭對手Inktomi支持50台伺服器的價格,支援了1500台伺服器。因此,穀歌的搜索速度更快,而Inktomi與穀歌的其他搜索競爭對手一樣,逐漸消失在塵埃裡。 儘管在前兩年管理穀歌的過程中取得了諸多令人讚歎的成功,但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拉裡·佩奇即將丟掉自己的工作。 慘遭流放 1999年上半年,穀歌經歷了瘋狂的增長,這種使用者使用量的增長需要新的資金注入,購買更多的伺服器,招聘更多的員工。但穀歌當時候還沒有賺到一分錢。 佩奇和布林開始尋找新的投資者的時候,佩奇提出了一個首要的條件:他和布林要保留公司的大多數投票股,並保持對穀歌的絕對控制權。 最初,矽谷風投資本家們對這個想法嗤之以鼻。 隨著穀歌不斷發展壯大,這種嘲笑也逐漸散去。不久之後,矽谷兩家最知名的風投公司,Kleiner Perkins和紅杉資本,同意向穀歌投資2500萬美元,同時答應佩奇提出的條件。 但投資者仍然有自己的懷疑。作為允許佩奇和布林保留穀歌大多數股權的交換條件,他們要求年僅26歲的佩奇從CEO位置上退下來。他們要為他實行成人監護。 正如史蒂芬·列維所寫,Kleiner Perkins合夥人約翰·多爾(John Doerr)告訴佩奇說,一位世界級的CEO能夠“幹出更優秀的工作,打造出世界級的管理團隊”。 佩奇接受了這個條件。谷歌確實需要這筆錢。 然而,這筆協議達成之後幾個月,投資者已經無法撤回資金的時候,佩奇打電話給多爾說,他和布林改變了主意。“事實上,我們認為我們兩個人能夠把公司管理得很好。”他說。 或許佩奇最初答應了多爾提出的條件,認為穀歌確實需要一位元世界級的CEO,只是後來改變了主意。但也許並非如此。佩奇一直是一個控制狂。一位大學好友回憶說,早在密西根大學時期,佩奇就是“控制狂和偏執狂”,因為“他想要把一切都做對、做好”。 1998年,佩奇和布林決定帶著穀歌的全部8名員工把公司搬到Lake Tahoe。他們租了一輛廂式貨車之後,發現如果指定一位司機,可以每天節約2.5美元。佩奇決定自己擔任司機。於是,他開著貨車一路前行,其他人則在後面玩數學遊戲。 道格拉斯·愛德華茲說,這是天生的。“拉裡不想把自己的生活交到任何人手裡。”他說。真相就是,佩奇認為他不需要任何人説明管理穀歌,至少是除了布林提供的幫助之外。他也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新的投資者。 多爾大發雷霆。很顯然,他認為佩奇並不適於領導一家大型公司,而且他表達觀點的方式也令人沮喪。 他建議佩奇與多位大型科技公司CEO見面,包括蘋果CEO史蒂夫·約伯斯、英特爾CEO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亞馬遜CEO傑弗·貝索斯(Jeff Bezos),並諮詢他們關於工作的建議。多爾認為,佩奇回來的時候,肯定會認為自己需要幫助。 佩奇很爽快地答應了。所有會見結束之後,他給多爾打電話,說出了令人驚訝的觀點。佩奇認為,如果說穀歌真的需要一位元CEO,那只有史蒂夫·約伯斯能夠任勝。 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但多爾很高興聽到佩奇認為世界上終究還是有人能夠提供幫助。於是他們共同面試其他候選人。多爾向佩奇和布林推薦了Novell公司CEO埃裡克·施密特。 谷歌聘請了施密特。2001年3月,他以董事長的身份加盟,8月份成為CEO。 佩奇同意了這個安排,但卻並不感到開心。他對自己在新權力結構裡的地位感到不滿,他的頭銜是產品總裁。他甚至開始懷疑他是否在這家公司已經可有可無。 就在這段不確定時期內,2001年7月,佩奇推動穀歌實施了那次設計拙劣的工程業務重組。此舉立即向大多數觀察人士證明,多爾一直以來都是正確的。 佩奇這樣做還有一個動機:擺脫那些向施密特報告工作的專案經理,這樣就可以保持自己的控制權。 在佩奇的領導下,谷歌已經在滑輪曲棍球和論文答辯的道路上走了很遠。但是漸漸地,穀歌員工對於由一位更加靈活、更加體貼的人來管理公司感到越來越高興。 打造Android 穀歌已經可以從廣告中獲取大量收益,施密特對公司的管理也進入了穩步發展階段,佩奇開始認識到,他終於可以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了。 到2005年,佩奇的其中一個理想是研發手持電腦,它可以把穀歌服務裝到地球上每個人的口袋裡。因此,當年佩奇要求谷歌企業開發部門收購一家擁有同樣夢想的小型創業公司。這家創業公司名叫Android,公司CEO和聯合創始人名叫安迪·魯賓(Andy Rubin),他曾是蘋果高管,他曾經開發出風靡一時,但最終失敗的互聯網電話Sidekick。 收購Android是拉裡·佩奇一手促成的。佩奇沒有將這筆花費5000萬美元的交易告訴施密特,直到交易完成。布林知道這筆交易,但他沒有絲毫興趣。 佩奇將Android定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它只是名義上屬於穀歌。因此,魯賓可以有很大的經營自主權,不必受到母公司的干涉。Android甚至有自己的辦公樓,普通谷歌員工戴著工作證也無法進入。施密特就當這個部門根本不存在,因為對於當時坐擁大量資產的穀歌來說,5000萬美元花得值不值根本不必擔心。 佩奇把Android當作一個熱心的項目,他大量的時間都是與魯賓在一起,甚至因為對穀歌其他方面關注不夠而感到愧疚。再一次,這應當是施密特的工作。 接下來兩年裡,魯賓開發出了自認為技術水準最高的移動作業系統。不久之後,2007年前往拉斯維加斯時,魯賓在計程車上打開自己的筆記型電腦,看到史蒂夫·約伯斯發佈了蘋果的互聯網手機。這就是iPhone,相當有魅力的產品。 魯賓心想,老天爺,我們要重新做自己的手機。他讓計程車停下來,以便更好地觀看約伯斯接下來的演示。 大約一年之後,2008年9月,T-Mobile推出了第一款使用魯賓團隊開發的移動作業系統的手機G1。這款作業系統就像iPhone的翻版,但卻是一個不錯的翻版,而且可以免費提供給手機生產商安裝。 手機生產商想要追趕蘋果,運營商想要與iPhone在美獨家運營商AT&T 保持同步,於是穀歌的這款作業系統迅速普及。2009年第二季度,Android手機占手機總銷量的1.8%,到2010年第二季度,Android銷量已經占到了17.2%的市場份額,超過了蘋果的14%,這也是Android首次超越蘋果。不久之後,Android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手機作業系統。 到2010年,佩奇已經在打造兩項隨處可見的科技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這兩項科技都改善了世界上人們的生活。穀歌,這家最初從論文答辯開始的公司,使得互聯網成為日常生活中一個更加強大的工具。後來,在沒有任何成人監護的情況下,佩奇維持了Android的發展。現在,Android已經使智慧手機成為日常生活用品,世界上所有人都可以用電腦連接互聯網只是時間問題。 實現如此巨大的二次成功,而且是作為一名經理取得成功,大大提升了佩奇對自己的管理能力的自信心。佩奇也認識到自己職業生涯早期的錯誤。他很高興能夠與魯賓合作取得成功。 佩奇一直存在信任別人的問題,但這個問題正在改變,或許是因為他有了家庭。在2009年5月密西根大學的畢業演講上,佩奇談到了自己的父親、母親、新婚妻子露茜·索斯沃斯(Lucy Southworth)和他們的孩子。“和我一樣,你們的家人把你送到這裡,你又把他們帶回到這裡。”他說,“請靠近他們,要記住:他們是你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 問題接踵而至 就在Android普及和佩奇逐漸成熟的同時,穀歌基於搜索和廣告的核心業務也在施密特的管理下不斷發展。到2010年,穀歌市值達到1800億美元,擁有2.4萬名員工。真是一家大公司。 它也遇到了一些大公司特有的問題。《紐約時報》記者克雷爾·凱恩·米勒(Claire Cain Miller)在2010年11月的一篇題為《穀歌發展壯大,但要保持靈活思維》的文章中詳細剖析了這些問題。 在這篇報導中,米勒援引了多位穀歌員工和前員工的話,他們稱這家公司過於官僚和膨脹。她寫道,穀歌過去將工程師所從事的項目限制為10個,但近年來已經增加到20個,甚至40個項目。更糟糕的是,“工程師稱公司鼓勵他們更少地開發新產品,而是專注于現有產品的改進。” 一位項目經理透露,他覺得是時候從穀歌辭職了,原因就是他需要在電子郵件裡添加抄送很多人。另外一位專案經理告訴米勒說,他考慮離職是因為在穀歌工作意味著自己研發的產品公眾曝光度太低。 除了官僚主義,到2010年時施密特領導下的谷歌還要應對另外一個大公司問題。它不再是矽谷的新興巨頭,Facebook才是。 到2010年,Facebook公司1700名員工當中,有142名從穀歌而來。 在谷歌高管當中,公司的老化以另外一種方式呈現出來。施密特從來沒有真正改變佩奇時代形成的做決策時激烈爭論的做法。十年之後,反復的衝突使得高管成為對手,甚至不願彼此共事。 2010年秋天,佩奇感受到了穀歌的這些問題。他還感受到另外一個令他更加擔心的問題。在施密特較為成功的任期內,該公司的進取心反而有所退步。 2009年,穀歌實現了65億美元的利潤,擁有2萬名員工。佩奇看著這些數字想,我們有這麼多錢,這麼多人,為什麼不做更多的事情?他禁不住想,為什麼穀歌最近所做的最大項目就是Android,是一個施密特並不感興趣的項目。 2010年秋天,佩奇在一次產品評估會上公開表達了自己的沮喪之情。埃裡克·施密特、布林、佩奇,穀歌的頂級高管,以及他們的代表共同出席會議。與平常一樣,佩奇安靜地坐在那裡看手機。一開始,一位高管介紹了一款幫助用戶找到恰當的線下購物商店的新產品。 這位高管正在介紹,突然佩奇打斷了他。“不,”佩奇直接說,“我們不做它。” 整個房間陷入一片沉靜。 “我們要開發的產品,應當是利用科技解決數億人面臨的大問題。”他繼續說,“看看Android,看看Gmail,看看穀歌地圖,看看穀歌搜索。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要開發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產品。而這並不是。” 佩奇並沒有大聲說話,他不需要這樣做。他所表達的資訊已經足夠嘹亮和明確。 那年12月,佩奇、布林和施密特坐到一起進行了一次討論。在2011年1月20日的穀歌電話會議上,施密特宣佈他將結束穀歌CEO生涯,這個職位將由拉裡·佩奇重新擔任。施密特將轉任谷歌執行董事長。當天晚些時候,他發了一條Twitter消息:“成人監護再無必要。” 重新出山 佩奇帶著快速執行的決心重新擔任CEO。 首先,他對公司高級管理層進行了重組,親自負責了公司的大多數重要產品部門,包括YouTube、廣告和搜索,並且在每個部門頂層任命一位類似于CEO的經理。佩奇希望複製他和魯賓在Android取得的成功。 隨後,佩奇和穀歌終於對Facebook的威脅做出了回應,推出了自己的社交網路Google+。到第一年夏天為止,穀歌依據統一、連貫的介面重新設計了所有產品。 2012年,佩奇斥資120億美元收購了摩托羅拉,這主要是為了收購該公司旗下的大量專利,保護Android不受蘋果和其他公司的訴訟困擾。 穀歌進入了硬體領域,推出了Chromebook,這是一款基於穀歌作業系統的超輕薄筆記型電腦,以及使用者可以佩戴的計算設備,例如穀歌眼鏡。 到2012年底,穀歌開始在坎薩斯城安裝超高速光纖網路,為城市裡所有人提供免費的互聯網連接,而且速度比寬頻快100倍。 隨著佩奇重新執掌穀歌進入第四年,這家公司也處於極佳的狀態。股價已經漲到700美元以上,不難想像總有一天穀歌將是一家年營收超過千億美元的公司。 然而,佩奇認為,穀歌仍然面臨著一個存在意義的問題。繼搜索之後,穀歌還能否開發出另一項偉大的業務?通過穀歌搜索和Android,佩奇和穀歌可以說創造了兩個全世界幾十億人都在使用的科技平臺。 但穀歌免費授權Android使用,因此Android對於谷歌業績的意義僅在於它把穀歌搜索和穀歌搜索廣告裝進了世界上數千萬用戶的口袋。在這個意義上,它並不是谷歌的全新業務,僅僅是穀歌主要業務的拓展。穀歌仍然有90%的收入來自廣告,其中總收入的70%來自搜索廣告。 穀歌面臨的一個危險在於,最終——不是今年,也不是這個十年,但不可避免——穀歌會發展得極其巨大,並獲取世界上所有企業在廣告方面的幾乎所有支出。聽起來雖然瘋狂,但並非遙不可及。谷歌營收已經超過了廣告主在雜誌和報紙上投放的廣告支出的總額。穀歌已經主導了線上廣告市場。穀歌搜索已經走出家門繼續發展。 對於佩奇而言,這意味著,他現在經常要問自己,未來是什麼樣的,我們如何創造未來?他產生了很多想法,現在他負責穀歌,可以讓工程師們投入足夠的時間來完成他的夢想。 他從來沒有放棄曾經向密西根大學提出的公共交通系統建議,所以現在穀歌正在研發無人駕駛汽車。 還有人工智慧。除了統治視頻遊戲,穀歌的人工智慧還能夠觀看YouTube視頻,從經驗中學習,還會畫貓。 穀歌還有一家名叫Calico的子公司,它正在研發老齡化和死亡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法。 穀歌的另外一家子公司名叫Google Fiber,它用比寬頻快100倍的互聯網連接坎薩斯城的家庭。Google Fiber可能會在不久後擴大到另外九座城市,包括費尼克斯、夏洛特和波特蘭等。 2013年,佩奇把安迪·魯賓從Android主管位置挪開,問他是否願意開發機器人。佩奇幻想著這樣一個世界,機器人可以完成很多工作,包括照顧老人,把雜物和家庭生活用品裝到無人駕駛汽車上,等等。2013年底,穀歌收購了一家名叫Boston Dynamics的公司,後者可以生產仿人類和仿動物機器人,其中一些可以投入軍事使用。 同樣是在2013年,佩奇與前蘋果高管托尼·法德爾(Tony Fadell)見面,這個傢伙曾經設計過iPod播放機。佩奇說服他將自己新成立的公司Nest以32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穀歌。Nest可以生產連接互聯網的恒溫器。就在這個月,穀歌又收購了一家公司Titan Aerospace,它可以生產無人機。 在穀歌,他們將最大膽的想法稱為登月。這種想法很多,包括用熱汽球為世界落後地區提供互聯網服務,以及生產基於Android作業系統的手錶。 佩奇承認,大量想法的多樣性令公司的一些投資者感到擔憂。他們擔心穀歌能否保持專注?或者穀歌會不會像過去的大量科技巨頭一樣,把戰線拉得太長,追求過多的狂野夢想?確實,有誰需要一台能夠在視頻遊戲裡擊敗人類的電腦? 佩奇對這些擔憂的回答分為兩個方面。首先,他堅信穀歌完成登月式的項目比從事普通研究更容易。他的邏輯是:這方面競爭更少。另外,最優秀的人才願意為穀歌工作,因為最優秀的人才希望從事最有野心的專案。 其次,佩奇認為,所有這些項目都能夠為世界帶來更好的搜索。 這些年來,佩奇一直在給穀歌搜索總結一個寬泛的定義。 2012年,他對一名記者說,“完美的搜尋引擎應當理解你的任何需求,它可以深入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並給你提供你所需的一切。” 在2013年一次穀歌會議上發表主題演講時,佩奇表示,長遠來看,他希望穀歌的軟體能夠“理解你哪方面知識豐富,哪方面知識缺乏,以及如何構建世界,以便解決重要問題”。 所以,在佩奇看來,如果你回到家感覺有些冷,你的穀歌手錶將會進行搜索,進而理解這種感覺。搜索結果就是打開基於穀歌軟體的恒溫器進行加熱升溫。 與此類似,如果你的牛奶喝完了,家裡基於穀歌軟體的電冰箱就會通知同樣基於穀歌軟體的無人駕駛汽車,帶著谷歌機器人到附近的商店買一些牛奶回來(當然,用的是穀歌錢包進行支付),這都是搜索的功能。 理解穀歌登月專案的關鍵在於理解佩奇對“完美搜索”的觀點,他認為只有與你互動的一切產品都相互相容,才能實現完美搜索。例如,谷歌當前最先進的搜索產品Google Now能夠做很多事情。如果Android用戶要趕飛機,Google Now就會發出提醒,告訴用戶該出發了。但這需要讀取Android使用者的收件箱、穀歌地圖、穀歌航班搜索、穀歌日程,當然還有用戶的智慧手機。 所以,儘管穀歌進入汽車、恒溫器、機器人、電視等看似雜亂無章的領域,但背後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佩奇理想的世界,是我們觸及的一切都能夠通過人工智慧電腦連接和理解,這種電腦還能總結我們的活動規律,預測我們的需求,甚至比我們自己還要早知道。佩奇曾多次說,總有一天,這種人工智慧將與大腦直接相連,或許可以通過移植來實現。 如果佩奇的表達更清楚,其中一些想法會令人們害怕。畢竟,他每年都會把數十億美元投入到快速實現這些夢想的努力中。他曾多次表示,穀歌應當聘請100萬名工程師。穀歌有這麼多資金,這並非不可能。 佩奇希望創造出普遍連接的人工智慧,並理解和滿足我們的需求。但是這樣做的目的並不針對人類,對於世界而言,這是一個好消息。從內心來講,佩奇是一個熱情的烏托邦主義者,他堅信科技已經極大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並將繼續改善。 在2013年穀歌大會的問答環節,佩奇對與會者說,未來人們回顧今天的生活,就像我們回顧老祖宗每天用大量的時間來打獵和農耕一樣,感覺非常“瘋狂”。 “你所想像到的任何事都有可能是可行的,”佩奇在2012年對谷歌投資者說,“你只需要想像,然後為此努力。”這個人可以結束他們的分歧,並給團隊指明方向。 但佩奇已經下定了決心。 施密特可能是蘇利文尋求説明的最糟糕對象。佩奇從來沒有支持聘請施密特或者任何一位CEO,只是谷歌投資者迫使他不得不這樣做。 不久之後,施密特似乎成為佩奇實施計畫的障礙。但當時候是2001年7月,施密特尚未正式擔任穀歌CEO,因此佩奇的計畫得以實施。佩奇要求羅辛代表他宣佈這個消息。 當天下午,大約130名工程師和數名專案經理聚集到一起。穀歌的辦公室隔檔錯落有致,沙發等傢俱是從其他失敗的創業公司裡淘來的廉價貨。這些人就站在佩奇辦公室外面。 最後,戴著眼鏡、禿頂的羅辛開始說話。他解釋說工程部門將進行重組:所有工程師將向他報告工作,所有的專案經理將被解雇。這個消息沒有引起積極的回饋。項目經理們都驚呆了,他們事先沒有得到任何警告,而且當著所有同事的面被炒了魷魚。 工程師們要求一個解釋。佩奇做出了解釋。他臉上幾乎沒有任何表情,用標誌性的平緩、機器人式的語調,佩奇解釋說他不喜歡由非工程師來監督工程師。工程師們不應接受科技知識有限的經理們監督。最後,他說,谷歌專案經理們的工作也不能令人滿意。 佩奇說話的時候,他的眼神漂到別處,避免與他人直接接觸。儘管他的身高高於平均水準,一頭黑發令其外表英俊,但他在社交場合顯得很靦腆。 這個消息遭到了大量的抱怨。最後,房間裡一位名叫羅恩·道林(Ron Dolin)的工程師開始向佩奇發難。他說,全體大會並不是進行業績評估的場合,佩奇的所作所為“非常荒謬”,“一點都不職業”。 “太扯了,”一位當時在場專案經理後來說,“我感到很受侮辱。拉裡當著全公司的面說我們不需要經理,說他不喜歡我們。他的話傷害了很多人。” 最後,裁員並沒有進行下去。佩奇那天想要截掉的項目經理全都轉到穀歌日益發展的運營部門,由烏爾斯·霍茲勒(Urs Hozle)領導。佩奇的重組也沒有持續太久。儘管一些工程師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成果豐碩,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專案所需資源並沒有保障到位。重複冗餘問題出現。工程師希望得到回饋,並想知道他們的職業生涯會如何發展。 最後,穀歌再次開始招聘專案經理。“我盡全力解釋管理的真正價值,你可以為如何管理定一個基調。”史塔茜·蘇利文在《我很幸運》一書裡回憶說,“希望拉裡可以從中吸取教訓。” 穀歌的約伯斯 到2001年8月,施密特卸到了自己在Novell的全部職責,成為穀歌CEO,也就是對佩奇和另外一位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進行所謂的成人監護。 很長一段時間,拉裡·佩奇感覺很不開心。 每個人都知道史蒂夫·約伯斯(Steve Jobs)的故事,知道他被自己創立的蘋果公司解雇,流亡幾十年後又回歸並拯救了公司。但很少有人理解蘋果董事會和投資者當時解雇約伯斯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在職業生涯早期,約伯斯非常任性和自私,容易造成破壞。離開蘋果之後,他才知恥而後勇,在Pixar取得了第二次成功,進而成為一名成熟的領袖。回到蘋果之後,他帶領蘋果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具價值的公司。 拉裡·佩奇就是穀歌的史蒂夫·約伯斯。與約伯斯一樣,佩奇也有另外一位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但佩奇一直是公司真正的夢想家和推動力。就像蘋果投資者將約伯斯掃地出門一樣,谷歌投資者也沒有滿足佩奇的意願,迫使他聘請一位CEO實施成人監護。 後來,兩個人都經歷了長時間的迷失。史蒂夫·約伯斯的流亡形勢更加嚴峻,但佩奇也在幾年時間裡沒有涉足穀歌的日常工作。與約伯斯一樣,只有在經歷了長時間流亡後,佩奇才能夠成熟起來,瞭解到自己的優點與缺點。 後來,與約伯斯一樣,佩奇帶著雄心壯志與堅定決心回歸公司。 Google的管理原則 谷歌成立於1998年9月4日,也就是佩奇在夢裡構思出用內置連結進行網頁排名的想法之後兩年。他自己擔任CEO,他最好的朋友謝爾蓋·布林被任命為聯合創始人。 聯合創始人經常被歷史遺忘。史蒂夫·約伯斯在蘋果有兩位聯合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在Facebook有四位聯合創始人。 謝爾蓋·布林是一位與佩奇截然不同的搭檔。他們在斯坦福大學相識,當時布林非常外向和精力充沛,教授們都知道他喜歡不敲門就直接進入辦公室。 在佩奇的創業公司發展為國際科技公司的過程中,布林提供了穀歌必需、但佩奇缺乏的外向性格。布林擅長戰略和品牌,以及發展穀歌與其他公司的關係。他是佩奇的合作夥伴,最後成為兄長。 儘管穀歌經常被看作是布林和佩奇這兩位元電腦天才的產物,實際上穀歌是拉裡·佩奇的創造物,謝爾蓋·布林只是幫手。 佩奇和布林為成立這家公司從好友和家裡籌集了100萬美元,並從斯坦福大學校園裡搬到了租來的車庫。 到1999年2月,這家創業公司的發展規模已非車庫能容納,於是搬到了位於加州帕洛艾托(Palo Alto)一個自行車商店樓上的辦公室裡。七個月之後,這個辦公室的規模也不再夠,於是公司又搬到了山景城附近距離高速公路幾英里的一個辦公園區裡一座毫無特徵的樓上。 在這座樓外面的一片柏油停車場,有一個黃色警用膠帶標識的區域,佩奇、布林和穀歌其他員工在這裡玩滑輪曲棍球。他們的遊戲是全身體接觸,因此員工們都戴著護具,回到辦公室的時候一定是汗流浹背,有時候還會有出血和淤腫。“在場上對抗創始人的時候,沒有人會收斂一點。”道格拉斯·愛德華茲寫道, “你玩得越激烈,贏得的尊重越多。” 在這座褐色大樓內部,遊戲要激烈得多。是的,這裡為所有員工提供免費食物,以及一位現場按摩治療師。另外還有色彩明亮的餐廳和沙發,整個區域看起來就像一個幼稚園和大一新生宿舍的混合體。 但是對於佩奇的員工而言,在穀歌工作就像是一場無休止的論文答辯。放眼望去,到處都是飽讀聖賢書的人才隨時想要與你辯論。佩奇曾經每天與布林進行激烈的爭論,這也是他們關係發展的方式。他們的辯論並不是相互爭吵,而是一方陳述觀點,然後另一方陳述,很少有打斷對方的情況發生。佩奇會說布林的想法很愚蠢,布林則會說佩奇的主意太幼稚。他們相互都會稱對方為混蛋。 佩奇從來沒有感覺到他與布林的關係因為這些爭論而有所惡化,因此他也用同樣未經任何修飾的方式與其他穀歌員工進行溝通。佩奇曾經對滿屋子的穀歌首批行銷員工說,他們的職業就是建立在說謊的基礎之上。 佩奇還喜歡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想法。如果他的眉毛會上揚,說明他認為你的想法很愚蠢。如果你說了一些讓他感覺憤怒或不舒服的話,他會用更加平靜的語調回應,而且說話的時候絕對不會看著你。 佩奇因為缺乏社交技能而帶來了不好的名聲。產品演示時應用程式載入過慢也會令他咆哮如雷。 佩奇鼓勵公司高管像他和布林那樣相互挑戰。在新招聘員工的見面會上,兩位聯合創始人之一經常會挑起一場關於企業或產品決策的論戰。然後他們就靜靜坐在一邊,觀看下屬們相互之間的爭論。只要任何一個論點說到了點子上,佩奇就會說:“我不想再聽下去了。就這樣做。” 這並不是說他是個專制的統治者,而是說明他與人溝通靠的是想法,而不是感覺。 谷歌早期的人力資源主管希瑟·凱恩斯(Heather Cairns)還記得有一次遇到佩奇在下班後與谷歌清潔工專心致志地聊天。隨後她問佩奇,他們如此嚴肅地都聊了些什麼。 他回答說。“我想知道每個人工作的情況。”隨後他詳細回憶了這位清潔工的方法:把空垃圾袋放到垃圾桶底部,這樣就可以方便地更換。“這種方法非常有效,”佩奇肯定地說,“他這樣做可以節約時間,我也從中學到了東西。” 在社交上,佩奇就像個孩子。在大學和研究生期間,他能夠借外部事物與他人交流:對未來的構想,超酷的技術。在穀歌,他仍然用這個層面的東西與員工交流,卻忽略了情感溝通。 在被問及他管理公司的方法時,佩奇曾經對一位穀歌員工介紹說,他解決複雜問題的方法就是將其簡化到二選一,然後選擇最佳答案。無論此舉會帶來什麼附加損害,他都能接受。 佩奇在獲得密西根州立大學的電腦科學學士學位之後,前往斯坦福大學就讀碩士研究生。當時他認為自己需要在學術與創建公司之間二選一。選擇前者意味著放棄成為發明家的機會,但創建公司將迫使他以自己不喜歡的方式與諸多人打交道。在穀歌的前幾年,他在兩個方面都遊刃有餘:既能開發出數百萬人廣泛使用的產品,又培養了專注于理念和成果,而非細微情感的人際文化。 多年來,穀歌一直在這種管理方式下繁榮發展。 對於很多員工而言,這種相互競爭的氛圍是在一個目標真正明確的公司工作的合理代價。 即便有時候這種環境造成傷害,最後也是有價值的理念獲勝。在《In The Plex》一書中,史蒂芬·列維介紹說2000年時穀歌聘請了一位名叫衛斯理·陳(Wesley Chan)的產品經理助理,並指定他負責開發一款名叫穀歌工具列的產品。 這款產品原本是希望使用者無需打開微軟IE流覽器就進行搜索,但衛斯理·陳發現沒有人使用這項功能,因為它沒有任何特別之處。他決定將其轉化為一款彈出廣告的攔截工具。 在一次會議上,他向佩奇提出了這個想法。“這真是我聽過的最愚蠢的想法!”佩奇回答說,“我們從哪把你招來的?” 然而,衛斯理·陳並沒有因此而退縮,他悄悄把改進後的工具列安裝到佩奇的電腦上。後來佩奇有一次在會上說他看到的彈出廣告變少了,衛斯理·陳才把原因說了出來。於是,這款工具列正式推出。 拉裡·佩奇後來總結了他的管理原則: -不要推諉:親自做事,加快進度。 -如果不能增加價值,就不要干涉其中。讓那些真正做事的人去相互討論,你去做其他事情吧。 -不要官僚主義。 -想法比年齡重要。年齡小並不意味著他不值得尊重與合作。 -你所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用一個“不”字就阻止別人做事。如果說出不,你就要幫助他們找到更好的方法。 社交溝通時的瑣碎並不是佩奇唯一不願遵守的規則。 例如,1999年,eBay、雅虎和穀歌這樣的大型互聯網公司擴大伺服器的方法已經相當普及。他們購買伺服器,然後將其安裝到協力廠商所有的龐大倉儲中心。這些倉儲空間提供商支付電費確保伺服器運行,購置空調為伺服器降溫,而網站所有者則根據面積支付費用。佩奇認為,既然穀歌要按每平方英尺的面積來付費,他就要在固定的空間裡安裝盡可能多的伺服器。於是,他拆開伺服器,尋找縮小伺服器體積的方法。最先被佩奇砍掉的就是所有的關閉開關。 “你何必要關閉伺服器?”他多次這樣問。 將沒有用的零件去掉之後,再裝到軟木板裡,防止線纜纏繞在一起,於是谷歌開發出了全新的輕薄型伺服器。這些伺服器外觀醜陋,但不久之後,穀歌就用早期競爭對手Inktomi支持50台伺服器的價格,支援了1500台伺服器。因此,穀歌的搜索速度更快,而Inktomi與穀歌的其他搜索競爭對手一樣,逐漸消失在塵埃裡。 儘管在前兩年管理穀歌的過程中取得了諸多令人讚歎的成功,但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拉裡·佩奇即將丟掉自己的工作。 慘遭流放 1999年上半年,穀歌經歷了瘋狂的增長,這種使用者使用量的增長需要新的資金注入,購買更多的伺服器,招聘更多的員工。但穀歌當時候還沒有賺到一分錢。 佩奇和布林開始尋找新的投資者的時候,佩奇提出了一個首要的條件:他和布林要保留公司的大多數投票股,並保持對穀歌的絕對控制權。 最初,矽谷風投資本家們對這個想法嗤之以鼻。 隨著穀歌不斷發展壯大,這種嘲笑也逐漸散去。不久之後,矽谷兩家最知名的風投公司,Kleiner Perkins和紅杉資本,同意向穀歌投資2500萬美元,同時答應佩奇提出的條件。 但投資者仍然有自己的懷疑。作為允許佩奇和布林保留穀歌大多數股權的交換條件,他們要求年僅26歲的佩奇從CEO位置上退下來。他們要為他實行成人監護。 正如史蒂芬·列維所寫,Kleiner Perkins合夥人約翰·多爾(John Doerr)告訴佩奇說,一位世界級的CEO能夠“幹出更優秀的工作,打造出世界級的管理團隊”。 佩奇接受了這個條件。谷歌確實需要這筆錢。 然而,這筆協議達成之後幾個月,投資者已經無法撤回資金的時候,佩奇打電話給多爾說,他和布林改變了主意。“事實上,我們認為我們兩個人能夠把公司管理得很好。”他說。 或許佩奇最初答應了多爾提出的條件,認為穀歌確實需要一位元世界級的CEO,只是後來改變了主意。但也許並非如此。佩奇一直是一個控制狂。一位大學好友回憶說,早在密西根大學時期,佩奇就是“控制狂和偏執狂”,因為“他想要把一切都做對、做好”。 1998年,佩奇和布林決定帶著穀歌的全部8名員工把公司搬到Lake Tahoe。他們租了一輛廂式貨車之後,發現如果指定一位司機,可以每天節約2.5美元。佩奇決定自己擔任司機。於是,他開著貨車一路前行,其他人則在後面玩數學遊戲。 道格拉斯·愛德華茲說,這是天生的。“拉裡不想把自己的生活交到任何人手裡。”他說。真相就是,佩奇認為他不需要任何人説明管理穀歌,至少是除了布林提供的幫助之外。他也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新的投資者。 多爾大發雷霆。很顯然,他認為佩奇並不適於領導一家大型公司,而且他表達觀點的方式也令人沮喪。 他建議佩奇與多位大型科技公司CEO見面,包括蘋果CEO史蒂夫·約伯斯、英特爾CEO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亞馬遜CEO傑弗·貝索斯(Jeff Bezos),並諮詢他們關於工作的建議。多爾認為,佩奇回來的時候,肯定會認為自己需要幫助。 佩奇很爽快地答應了。所有會見結束之後,他給多爾打電話,說出了令人驚訝的觀點。佩奇認為,如果說穀歌真的需要一位元CEO,那只有史蒂夫·約伯斯能夠任勝。 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但多爾很高興聽到佩奇認為世界上終究還是有人能夠提供幫助。於是他們共同面試其他候選人。多爾向佩奇和布林推薦了Novell公司CEO埃裡克·施密特。 谷歌聘請了施密特。2001年3月,他以董事長的身份加盟,8月份成為CEO。 佩奇同意了這個安排,但卻並不感到開心。他對自己在新權力結構裡的地位感到不滿,他的頭銜是產品總裁。他甚至開始懷疑他是否在這家公司已經可有可無。 就在這段不確定時期內,2001年7月,佩奇推動穀歌實施了那次設計拙劣的工程業務重組。此舉立即向大多數觀察人士證明,多爾一直以來都是正確的。 佩奇這樣做還有一個動機:擺脫那些向施密特報告工作的專案經理,這樣就可以保持自己的控制權。 在佩奇的領導下,谷歌已經在滑輪曲棍球和論文答辯的道路上走了很遠。但是漸漸地,穀歌員工對於由一位更加靈活、更加體貼的人來管理公司感到越來越高興。 打造Android 穀歌已經可以從廣告中獲取大量收益,施密特對公司的管理也進入了穩步發展階段,佩奇開始認識到,他終於可以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了。 到2005年,佩奇的其中一個理想是研發手持電腦,它可以把穀歌服務裝到地球上每個人的口袋裡。因此,當年佩奇要求谷歌企業開發部門收購一家擁有同樣夢想的小型創業公司。這家創業公司名叫Android,公司CEO和聯合創始人名叫安迪·魯賓(Andy Rubin),他曾是蘋果高管,他曾經開發出風靡一時,但最終失敗的互聯網電話Sidekick。 收購Android是拉裡·佩奇一手促成的。佩奇沒有將這筆花費5000萬美元的交易告訴施密特,直到交易完成。布林知道這筆交易,但他沒有絲毫興趣。 佩奇將Android定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它只是名義上屬於穀歌。因此,魯賓可以有很大的經營自主權,不必受到母公司的干涉。Android甚至有自己的辦公樓,普通谷歌員工戴著工作證也無法進入。施密特就當這個部門根本不存在,因為對於當時坐擁大量資產的穀歌來說,5000萬美元花得值不值根本不必擔心。 佩奇把Android當作一個熱心的項目,他大量的時間都是與魯賓在一起,甚至因為對穀歌其他方面關注不夠而感到愧疚。再一次,這應當是施密特的工作。 接下來兩年裡,魯賓開發出了自認為技術水準最高的移動作業系統。不久之後,2007年前往拉斯維加斯時,魯賓在計程車上打開自己的筆記型電腦,看到史蒂夫·約伯斯發佈了蘋果的互聯網手機。這就是iPhone,相當有魅力的產品。 魯賓心想,老天爺,我們要重新做自己的手機。他讓計程車停下來,以便更好地觀看約伯斯接下來的演示。 大約一年之後,2008年9月,T-Mobile推出了第一款使用魯賓團隊開發的移動作業系統的手機G1。這款作業系統就像iPhone的翻版,但卻是一個不錯的翻版,而且可以免費提供給手機生產商安裝。 手機生產商想要追趕蘋果,運營商想要與iPhone在美獨家運營商AT&T 保持同步,於是穀歌的這款作業系統迅速普及。2009年第二季度,Android手機占手機總銷量的1.8%,到2010年第二季度,Android銷量已經占到了17.2%的市場份額,超過了蘋果的14%,這也是Android首次超越蘋果。不久之後,Android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手機作業系統。 到2010年,佩奇已經在打造兩項隨處可見的科技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這兩項科技都改善了世界上人們的生活。穀歌,這家最初從論文答辯開始的公司,使得互聯網成為日常生活中一個更加強大的工具。後來,在沒有任何成人監護的情況下,佩奇維持了Android的發展。現在,Android已經使智慧手機成為日常生活用品,世界上所有人都可以用電腦連接互聯網只是時間問題。 實現如此巨大的二次成功,而且是作為一名經理取得成功,大大提升了佩奇對自己的管理能力的自信心。佩奇也認識到自己職業生涯早期的錯誤。他很高興能夠與魯賓合作取得成功。 佩奇一直存在信任別人的問題,但這個問題正在改變,或許是因為他有了家庭。在2009年5月密西根大學的畢業演講上,佩奇談到了自己的父親、母親、新婚妻子露茜·索斯沃斯(Lucy Southworth)和他們的孩子。“和我一樣,你們的家人把你送到這裡,你又把他們帶回到這裡。”他說,“請靠近他們,要記住:他們是你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 問題接踵而至 就在Android普及和佩奇逐漸成熟的同時,穀歌基於搜索和廣告的核心業務也在施密特的管理下不斷發展。到2010年,穀歌市值達到1800億美元,擁有2.4萬名員工。真是一家大公司。 它也遇到了一些大公司特有的問題。《紐約時報》記者克雷爾·凱恩·米勒(Claire Cain Miller)在2010年11月的一篇題為《穀歌發展壯大,但要保持靈活思維》的文章中詳細剖析了這些問題。 在這篇報導中,米勒援引了多位穀歌員工和前員工的話,他們稱這家公司過於官僚和膨脹。她寫道,穀歌過去將工程師所從事的項目限制為10個,但近年來已經增加到20個,甚至40個項目。更糟糕的是,“工程師稱公司鼓勵他們更少地開發新產品,而是專注于現有產品的改進。” 一位項目經理透露,他覺得是時候從穀歌辭職了,原因就是他需要在電子郵件裡添加抄送很多人。另外一位專案經理告訴米勒說,他考慮離職是因為在穀歌工作意味著自己研發的產品公眾曝光度太低。 除了官僚主義,到2010年時施密特領導下的谷歌還要應對另外一個大公司問題。它不再是矽谷的新興巨頭,Facebook才是。 到2010年,Facebook公司1700名員工當中,有142名從穀歌而來。 在谷歌高管當中,公司的老化以另外一種方式呈現出來。施密特從來沒有真正改變佩奇時代形成的做決策時激烈爭論的做法。十年之後,反復的衝突使得高管成為對手,甚至不願彼此共事。 2010年秋天,佩奇感受到了穀歌的這些問題。他還感受到另外一個令他更加擔心的問題。在施密特較為成功的任期內,該公司的進取心反而有所退步。 2009年,穀歌實現了65億美元的利潤,擁有2萬名員工。佩奇看著這些數字想,我們有這麼多錢,這麼多人,為什麼不做更多的事情?他禁不住想,為什麼穀歌最近所做的最大項目就是Android,是一個施密特並不感興趣的項目。 2010年秋天,佩奇在一次產品評估會上公開表達了自己的沮喪之情。埃裡克·施密特、布林、佩奇,穀歌的頂級高管,以及他們的代表共同出席會議。與平常一樣,佩奇安靜地坐在那裡看手機。一開始,一位高管介紹了一款幫助用戶找到恰當的線下購物商店的新產品。 這位高管正在介紹,突然佩奇打斷了他。“不,”佩奇直接說,“我們不做它。” 整個房間陷入一片沉靜。 “我們要開發的產品,應當是利用科技解決數億人面臨的大問題。”他繼續說,“看看Android,看看Gmail,看看穀歌地圖,看看穀歌搜索。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要開發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產品。而這並不是。” 佩奇並沒有大聲說話,他不需要這樣做。他所表達的資訊已經足夠嘹亮和明確。 那年12月,佩奇、布林和施密特坐到一起進行了一次討論。在2011年1月20日的穀歌電話會議上,施密特宣佈他將結束穀歌CEO生涯,這個職位將由拉裡·佩奇重新擔任。施密特將轉任谷歌執行董事長。當天晚些時候,他發了一條Twitter消息:“成人監護再無必要。” 重新出山 佩奇帶著快速執行的決心重新擔任CEO。 首先,他對公司高級管理層進行了重組,親自負責了公司的大多數重要產品部門,包括YouTube、廣告和搜索,並且在每個部門頂層任命一位類似于CEO的經理。佩奇希望複製他和魯賓在Android取得的成功。 隨後,佩奇和穀歌終於對Facebook的威脅做出了回應,推出了自己的社交網路Google+。到第一年夏天為止,穀歌依據統一、連貫的介面重新設計了所有產品。 2012年,佩奇斥資120億美元收購了摩托羅拉,這主要是為了收購該公司旗下的大量專利,保護Android不受蘋果和其他公司的訴訟困擾。 穀歌進入了硬體領域,推出了Chromebook,這是一款基於穀歌作業系統的超輕薄筆記型電腦,以及使用者可以佩戴的計算設備,例如穀歌眼鏡。 到2012年底,穀歌開始在坎薩斯城安裝超高速光纖網路,為城市裡所有人提供免費的互聯網連接,而且速度比寬頻快100倍。 隨著佩奇重新執掌穀歌進入第四年,這家公司也處於極佳的狀態。股價已經漲到700美元以上,不難想像總有一天穀歌將是一家年營收超過千億美元的公司。 然而,佩奇認為,穀歌仍然面臨著一個存在意義的問題。繼搜索之後,穀歌還能否開發出另一項偉大的業務?通過穀歌搜索和Android,佩奇和穀歌可以說創造了兩個全世界幾十億人都在使用的科技平臺。 但穀歌免費授權Android使用,因此Android對於谷歌業績的意義僅在於它把穀歌搜索和穀歌搜索廣告裝進了世界上數千萬用戶的口袋。在這個意義上,它並不是谷歌的全新業務,僅僅是穀歌主要業務的拓展。穀歌仍然有90%的收入來自廣告,其中總收入的70%來自搜索廣告。 穀歌面臨的一個危險在於,最終——不是今年,也不是這個十年,但不可避免——穀歌會發展得極其巨大,並獲取世界上所有企業在廣告方面的幾乎所有支出。聽起來雖然瘋狂,但並非遙不可及。谷歌營收已經超過了廣告主在雜誌和報紙上投放的廣告支出的總額。穀歌已經主導了線上廣告市場。穀歌搜索已經走出家門繼續發展。 對於佩奇而言,這意味著,他現在經常要問自己,未來是什麼樣的,我們如何創造未來?他產生了很多想法,現在他負責穀歌,可以讓工程師們投入足夠的時間來完成他的夢想。 他從來沒有放棄曾經向密西根大學提出的公共交通系統建議,所以現在穀歌正在研發無人駕駛汽車。 還有人工智慧。除了統治視頻遊戲,穀歌的人工智慧還能夠觀看YouTube視頻,從經驗中學習,還會畫貓。 穀歌還有一家名叫Calico的子公司,它正在研發老齡化和死亡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法。 穀歌的另外一家子公司名叫Google Fiber,它用比寬頻快100倍的互聯網連接坎薩斯城的家庭。Google Fiber可能會在不久後擴大到另外九座城市,包括費尼克斯、夏洛特和波特蘭等。 2013年,佩奇把安迪·魯賓從Android主管位置挪開,問他是否願意開發機器人。佩奇幻想著這樣一個世界,機器人可以完成很多工作,包括照顧老人,把雜物和家庭生活用品裝到無人駕駛汽車上,等等。2013年底,穀歌收購了一家名叫Boston Dynamics的公司,後者可以生產仿人類和仿動物機器人,其中一些可以投入軍事使用。 同樣是在2013年,佩奇與前蘋果高管托尼·法德爾(Tony Fadell)見面,這個傢伙曾經設計過iPod播放機。佩奇說服他將自己新成立的公司Nest以32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穀歌。Nest可以生產連接互聯網的恒溫器。就在這個月,穀歌又收購了一家公司Titan Aerospace,它可以生產無人機。 在穀歌,他們將最大膽的想法稱為登月。這種想法很多,包括用熱汽球為世界落後地區提供互聯網服務,以及生產基於Android作業系統的手錶。 佩奇承認,大量想法的多樣性令公司的一些投資者感到擔憂。他們擔心穀歌能否保持專注?或者穀歌會不會像過去的大量科技巨頭一樣,把戰線拉得太長,追求過多的狂野夢想?確實,有誰需要一台能夠在視頻遊戲裡擊敗人類的電腦? 佩奇對這些擔憂的回答分為兩個方面。首先,他堅信穀歌完成登月式的項目比從事普通研究更容易。他的邏輯是:這方面競爭更少。另外,最優秀的人才願意為穀歌工作,因為最優秀的人才希望從事最有野心的專案。 其次,佩奇認為,所有這些項目都能夠為世界帶來更好的搜索。 這些年來,佩奇一直在給穀歌搜索總結一個寬泛的定義。 2012年,他對一名記者說,“完美的搜尋引擎應當理解你的任何需求,它可以深入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並給你提供你所需的一切。” 在2013年一次穀歌會議上發表主題演講時,佩奇表示,長遠來看,他希望穀歌的軟體能夠“理解你哪方面知識豐富,哪方面知識缺乏,以及如何構建世界,以便解決重要問題”。 所以,在佩奇看來,如果你回到家感覺有些冷,你的穀歌手錶將會進行搜索,進而理解這種感覺。搜索結果就是打開基於穀歌軟體的恒溫器進行加熱升溫。 與此類似,如果你的牛奶喝完了,家裡基於穀歌軟體的電冰箱就會通知同樣基於穀歌軟體的無人駕駛汽車,帶著谷歌機器人到附近的商店買一些牛奶回來(當然,用的是穀歌錢包進行支付),這都是搜索的功能。 理解穀歌登月專案的關鍵在於理解佩奇對“完美搜索”的觀點,他認為只有與你互動的一切產品都相互相容,才能實現完美搜索。例如,谷歌當前最先進的搜索產品Google Now能夠做很多事情。如果Android用戶要趕飛機,Google Now就會發出提醒,告訴用戶該出發了。但這需要讀取Android使用者的收件箱、穀歌地圖、穀歌航班搜索、穀歌日程,當然還有用戶的智慧手機。 所以,儘管穀歌進入汽車、恒溫器、機器人、電視等看似雜亂無章的領域,但背後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佩奇理想的世界,是我們觸及的一切都能夠通過人工智慧電腦連接和理解,這種電腦還能總結我們的活動規律,預測我們的需求,甚至比我們自己還要早知道。佩奇曾多次說,總有一天,這種人工智慧將與大腦直接相連,或許可以通過移植來實現。 如果佩奇的表達更清楚,其中一些想法會令人們害怕。畢竟,他每年都會把數十億美元投入到快速實現這些夢想的努力中。他曾多次表示,穀歌應當聘請100萬名工程師。穀歌有這麼多資金,這並非不可能。 佩奇希望創造出普遍連接的人工智慧,並理解和滿足我們的需求。但是這樣做的目的並不針對人類,對於世界而言,這是一個好消息。從內心來講,佩奇是一個熱情的烏托邦主義者,他堅信科技已經極大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並將繼續改善。 在2013年穀歌大會的問答環節,佩奇對與會者說,未來人們回顧今天的生活,就像我們回顧老祖宗每天用大量的時間來打獵和農耕一樣,感覺非常“瘋狂”。 “你所想像到的任何事都有可能是可行的,”佩奇在2012年對谷歌投資者說,“你只需要想像,然後為此努力。”
2001年7月的一天,拉裡·佩奇(Larry Page)決定解雇穀歌所有的專案經理。 當時的拉裡·佩奇還是一個年僅22歲的斯坦福大學研究生,這距離他半夜想到一個主意僅僅五年時間。根據這個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