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伊斯的創業故事,英特爾公司的成長故事
英特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片製造商,它成立於1968年,具有46年產品創新和市場領導的歷史。1971年,英特爾推出了全球第一個微處理器。微處理器所帶來的電腦和互聯網革命, 改變了整個世界。在2013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中,英特爾排在第183位。來看看英特爾諾伊斯的創業故事和英特爾公司的成長歷程。 最牛“三人團”創業的楷模。 對美國人來說,1968年是災難性一年。4月4日,馬丁·路德·金在孟菲斯被暗殺,6月5日羅伯特·F。甘迺迪被槍擊,它也是越南戰爭的轉折年份。 一則不起眼的商業新聞是:1968年7月16日,英特爾公司成立。在1/4世紀之後,知名商業雜誌《福布斯》的一位專欄作家卻把這則不起眼的商業新聞拔高到與前三者同樣重要的位置,甚至認為它更為重要,這位專欄作家認為那一年只發生了兩件大事,英特爾創立就是其中之一。 英特爾(intel)是“集成電子”(integrated electronics)的縮寫,同時也含有“智慧”之意。除了鮑勃·諾伊斯和戈登·摩爾兩位創始人, 安德魯·格魯夫是首批公司職員之一,格魯夫成為英特爾公司CEO之後,他也被稱為英特爾的共同創始人。 英特爾的創業故事,簡單概括就是諾伊斯、摩爾、格魯夫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三人團創富故事,而又屬格魯夫在場時間最長,從創業之初到2005年辭去董事長一職,歷時47年。 英特爾的輝煌創業史中,諾伊斯、摩爾和格魯夫三人團精城合作的故事最為人傳頌,三者各有千秋, 都名留青史。擔任管理角色之後的安迪·格魯夫尤其喜歡德魯克的書,他認為《管理的實踐》是德魯克“最好的書,我最喜歡的書,”因為書中描述了一位“理想的董事長”,這個人實際上三人合一:一個善於對外交往的人,一個善於思考的人,一個善於行動的人。他把書的這一章複印了兩份,一份給摩爾,一份給諾伊斯,因為他覺得這是對他們三人組合十分貼切的描述。諾伊斯是善於對外交往的人, 摩爾是善於思考的人,格魯夫則是善於行動的人。不過,當諾伊斯和摩爾漸漸淡出公司時,格魯夫又不得不把三者角色綜合為一體。 英特爾第一任董事長、為英特爾的成立提供種子基金的亞瑟·洛克在2001年1月時曾評論說:“要想獲得成功,英特爾不僅需要諾伊斯、摩爾和格魯夫,而且需要他們那樣的排列組合。”諾伊斯啟動了英特爾,由於有之前肖克利公司、仙童半導體公司所取得的成績, 他是銀行家們信賴的人。摩爾是技術大師,格魯夫則將技術與管理才能完美結合,成了一個高科技公司的管理專才。 三人團的模式,一個定格公司文化,一個引領技術,一個負責執行。一家高科技企業成長壯大,最後成為巨人企業,人們總是強調技術和戰略,其實第三人的力量不容忽視。精神領袖是必須的,技術領袖也需要,執行方面的管理專長,也必須要有一等一的高手。後面章節中我們會看到穀歌兩小子聯合施密特壯大穀歌,蘋果公司技第三人斯卡利,雅虎第三人庫克,微軟第三人鮑爾默等案例,都是三人團的有效運用模式。 技術領袖、精神領袖,再加管理專才這樣的組織架構,在矽谷公司中並不少見,但商業本就瞬息萬變,沒有哪種模式能一勞永逸,成功案例並不多,英特爾是幾近最完美的案例。當然,英特爾模式還有所不同,第三人是內生性的,在公司發展中管理技能越加成熟,而不是從“舊世界”聘請管理權威。微軟的鮑爾默的角色也雷同,他們的管理才能與企業共生長。 三人團的帶頭人諾伊斯的創業故事。 諾伊斯1927年12月12日出生,比摩爾大兩歲,比格魯夫長9歲。像摩爾一樣,到快高中畢業的時候,諾伊斯才“覺得也許我有一點非凡的能力”。諾伊斯以優等生成績從格林維爾大學畢業,取得數學和物理學雙學位,後考取了麻省理工學院,專攻固態物理學。1954年博士畢業後,貝爾實驗室、IBM研究室都給諾伊斯提供了職位,但他謝絕了。諾伊斯選擇了相對不那麼知名且薪水更低的飛歌公司(Philco)。飛歌公司以生產收音機和電視機聞名,半導體研發團隊僅為30人,諾伊斯更喜歡做小池塘裡的大魚,他認為飛歌公司缺乏頂尖的研發團隊意味著更好的機會,這明顯優於IBM或者貝爾實驗室。 與1954年肖克利離開貝爾實驗室差不多同一時間,諾伊斯開始了他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一次行業協會的會議上,諾伊斯所做的報告給肖克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1955年底,肖克利在全美尋找自己需要的頂級年輕專家的時候,他在自己的本子上寫道:“諾伊斯——飛歌公司,對於面接觸電晶體有一定的認識。”肖克利認為諾伊斯是飛歌公司唯一一個值得搜羅的科學家。 諾伊斯在投靠肖克利的數周內,就開始領導一個由六名資深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他們全部擁有博士學位。後來,肖克利要求公司按照技術職務排名所有的高級員工時,諾伊斯成排在最前面。 被不斷打擊、羞辱,已忍無可忍之後,朱利斯·布蘭克、維克·格林尼許、吉恩·霍尼、尤金·克雷納、傑伊·拉斯特、戈登·摩爾和謝爾登·羅伯茨七人小組決定從肖克利半導體公司集體辭職共同創業。在選定投資人時,專家給這七人的建議是:他們中間沒有領導者,應該再找個領頭人,於是七人想到了諾伊斯,鼓動諾伊斯辭職,“八叛將”正式成立。 七人小組裡在先前公司的組織架構中,只有兩人不屬於諾伊斯管理,諾伊斯是當然的領導人選,集體創業的融資順暢了不少。1957年9月,仙童半導體公司成立,諾伊斯擔任總裁,1年多後,諾伊斯發明了舉世矚目的積體電路。1968年7月,英特爾公司成立,諾伊斯擔任首席執行官。隨著英特爾不斷發展壯大,最終統領全球半導體業,有人把諾伊斯稱為“矽谷之父”。1990年,英特爾決定把設在聖克拉拉的公司總部大樓命名為羅伯特·諾伊斯大廈,也就是知名的RNB。 摩爾和格魯夫並沒有因為諾伊斯耀眼的光環而失光失色。 戈登·摩爾1929年1月出生在美國加州的三藩市,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化學學士學位,後在加州理工大學獲得物理和化學兩個博士學位。20世紀50年代中期,摩爾也是被肖克利選擇的青年才俊,他毫無猶豫地加入了肖克利半導體公司。 仙童半導體公司共同創始人、作為“八叛將”之一的摩爾起初是技術部經理,後執掌研發部。摩爾的性情沉著、平靜。在科研工作上,摩爾各方面都同諾伊斯一樣,是個了不起的工程師。後來摩爾與諾伊斯搭檔,共同成立了英特爾公司。 英特爾1968年成立,從諾伊斯進入公司起,他的頭銜是總裁和財務總監,而摩爾是副總裁。從頭銜和雇員順序來看,諾伊斯排第一,摩爾排第二,意味著摩爾向諾伊斯負責。事實上,按他們的股份所有權和在公司的領導作用來說他們是平等的。英特爾于1971年上市時,諾伊斯和摩爾是公司最大的個人股東,他們兩人加起來擁有超過1/3的股份,他們因此也邁入了億萬富翁行列。1974年在諾伊斯卸任,摩爾接過了英特爾CEO職位,在摩爾主導英特爾十幾年的時間裡,以PC為代表的個人計算機工業萌芽並獲得了飛速的發展。 格魯夫其實對諾伊斯並不怎麼感冒,認為他的管理手法太粗糙,但對摩爾卻欽慕有加。格魯夫是傾倒於摩爾的人格魅力,最終決定加入仙童半導體公司,從而有機會成為新創英特爾公司三駕馬車中的最後一員。 格魯夫把摩爾描述為“一個沒有架子的聰明的傢伙”,很少有人會不贊同這樣的描述。摩爾是大家所熟知的“人見人愛”式的人物。假如你向他諮詢一個問題,他會毫不保留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他的答案乾淨俐落,一語中的。儘管摩爾有很多可以誇耀的成就,但他從不吹噓。也就是說,他看上去是一個很可靠的人。儘管有技術上、管理上的才能,不過,摩爾最為人知的還是他提出的“摩爾定律”。 1965年的一天,摩爾離開矽晶體車間坐下來,拿了一把尺子和一張紙,畫了個草圖。縱軸代表不斷發展的晶片,橫軸為時間,結果是很有規律的幾何增長。這一發現發表在當年第35期《電子》雜誌上,這也是摩爾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文章。後來被定義為摩爾定律可簡單描述為:微處理器晶片的電路密度,以及它潛在的計算能力,每隔一年翻番。1975年,摩爾做了一些修正,將翻番的時間從一年調整為兩年。實際上,後來更準確的時間是兩者的平均:18個月。 摩爾與格魯夫搭班子共同管理英特爾公司時,發生了商業史上的一次著名對話,這也是英特爾何以成就偉大的原點。那是1985年的一天,49歲的英特爾總裁格魯夫在辦公室裡與董事長兼CEO戈登·摩爾談論公司的困境,那時英特爾只是一個年銷售額為16億美元的半導體記憶體公司,在廉價的日本記憶體產品攻城掠地的大趨勢下搖搖欲墜。 摩爾問:“如果我們下了台,另選一名新總裁,你認為他會採取什麼行動?”格魯夫猶豫了一下答道:“放棄記憶體的生意。” 摩爾目不轉睛地望著格魯夫說:“那為何不走出這扇門,然後我們自己動手?” 其後,格魯夫開始了那個著名的“偏執”戰略:砍掉記憶體生產,將微處理器確立為新的戰略重點。這個“偏執”的舉動最終使標有“英特爾”字樣的微處理器被裝進了世界80%以上的PC機。“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這一術語也因格魯夫在專著中對這次戰略實施的精要概括享譽管理界。 正是格魯夫付出的努力推動了英特爾理所當然地躋身于優秀管理企業之列。矽谷最知名的風險投資家約翰·多爾曾說,格魯夫使英特爾成為世界上管理最優秀的技術公司。此前,半導體行業一直飽嘗管理不善之苦。 格魯夫27歲時加入仙童半導體的研發部,並且在那裡獲得了日後伴隨他35年的各種評語:積極進取、自律性強、不圓滑、不讓步、火爆脾氣,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如果說諾伊斯是英特爾的靈魂,摩爾是心臟的話,那格魯夫就是公司的拳頭了。“他連自己的母親都敢解雇”,這是一句格魯夫的詆毀者和崇拜者都很喜歡說的話。 【英特爾創業故事感悟】一家高科技企業成長壯大,最後成為巨人企業,人們總是強調技術和戰略,其實第三人的力量不容忽視。精神領袖是必須的,技術領袖也需要,執行方面的管理專長,也必須要有一等一的高手。英特爾公司如此,穀歌、蘋果、雅虎、微軟亦是如此。谷歌兩小子聯合施密特壯大穀歌,蘋果公司第三人斯卡利,雅虎第三人庫克,微軟第三人鮑爾默等案例,都是三人團的有效運用模式。也必須要有一等一的高手。後面章節中我們會看到穀歌兩小子聯合施密特壯大穀歌,蘋果公司技第三人斯卡利,雅虎第三人庫克,微軟第三人鮑爾默等案例,都是三人團的有效運用模式。 技術領袖、精神領袖,再加管理專才這樣的組織架構,在矽谷公司中並不少見,但商業本就瞬息萬變,沒有哪種模式能一勞永逸,成功案例並不多,英特爾是幾近最完美的案例。當然,英特爾模式還有所不同,第三人是內生性的,在公司發展中管理技能越加成熟,而不是從“舊世界”聘請管理權威。微軟的鮑爾默的角色也雷同,他們的管理才能與企業共生長。 三人團的帶頭人諾伊斯的創業故事。 諾伊斯1927年12月12日出生,比摩爾大兩歲,比格魯夫長9歲。像摩爾一樣,到快高中畢業的時候,諾伊斯才“覺得也許我有一點非凡的能力”。諾伊斯以優等生成績從格林維爾大學畢業,取得數學和物理學雙學位,後考取了麻省理工學院,專攻固態物理學。1954年博士畢業後,貝爾實驗室、IBM研究室都給諾伊斯提供了職位,但他謝絕了。諾伊斯選擇了相對不那麼知名且薪水更低的飛歌公司(Philco)。飛歌公司以生產收音機和電視機聞名,半導體研發團隊僅為30人,諾伊斯更喜歡做小池塘裡的大魚,他認為飛歌公司缺乏頂尖的研發團隊意味著更好的機會,這明顯優於IBM或者貝爾實驗室。 與1954年肖克利離開貝爾實驗室差不多同一時間,諾伊斯開始了他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一次行業協會的會議上,諾伊斯所做的報告給肖克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1955年底,肖克利在全美尋找自己需要的頂級年輕專家的時候,他在自己的本子上寫道:“諾伊斯——飛歌公司,對於面接觸電晶體有一定的認識。”肖克利認為諾伊斯是飛歌公司唯一一個值得搜羅的科學家。 諾伊斯在投靠肖克利的數周內,就開始領導一個由六名資深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他們全部擁有博士學位。後來,肖克利要求公司按照技術職務排名所有的高級員工時,諾伊斯成排在最前面。 被不斷打擊、羞辱,已忍無可忍之後,朱利斯·布蘭克、維克·格林尼許、吉恩·霍尼、尤金·克雷納、傑伊·拉斯特、戈登·摩爾和謝爾登·羅伯茨七人小組決定從肖克利半導體公司集體辭職共同創業。在選定投資人時,專家給這七人的建議是:他們中間沒有領導者,應該再找個領頭人,於是七人想到了諾伊斯,鼓動諾伊斯辭職,“八叛將”正式成立。 七人小組裡在先前公司的組織架構中,只有兩人不屬於諾伊斯管理,諾伊斯是當然的領導人選,集體創業的融資順暢了不少。1957年9月,仙童半導體公司成立,諾伊斯擔任總裁,1年多後,諾伊斯發明了舉世矚目的積體電路。1968年7月,英特爾公司成立,諾伊斯擔任首席執行官。隨著英特爾不斷發展壯大,最終統領全球半導體業,有人把諾伊斯稱為“矽谷之父”。1990年,英特爾決定把設在聖克拉拉的公司總部大樓命名為羅伯特·諾伊斯大廈,也就是知名的RNB。 摩爾和格魯夫並沒有因為諾伊斯耀眼的光環而失光失色。 戈登·摩爾1929年1月出生在美國加州的三藩市,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化學學士學位,後在加州理工大學獲得物理和化學兩個博士學位。20世紀50年代中期,摩爾也是被肖克利選擇的青年才俊,他毫無猶豫地加入了肖克利半導體公司。 仙童半導體公司共同創始人、作為“八叛將”之一的摩爾起初是技術部經理,後執掌研發部。摩爾的性情沉著、平靜。在科研工作上,摩爾各方面都同諾伊斯一樣,是個了不起的工程師。後來摩爾與諾伊斯搭檔,共同成立了英特爾公司。 英特爾1968年成立,從諾伊斯進入公司起,他的頭銜是總裁和財務總監,而摩爾是副總裁。從頭銜和雇員順序來看,諾伊斯排第一,摩爾排第二,意味著摩爾向諾伊斯負責。事實上,按他們的股份所有權和在公司的領導作用來說他們是平等的。英特爾于1971年上市時,諾伊斯和摩爾是公司最大的個人股東,他們兩人加起來擁有超過1/3的股份,他們因此也邁入了億萬富翁行列。1974年在諾伊斯卸任,摩爾接過了英特爾CEO職位,在摩爾主導英特爾十幾年的時間裡,以PC為代表的個人計算機工業萌芽並獲得了飛速的發展。 格魯夫其實對諾伊斯並不怎麼感冒,認為他的管理手法太粗糙,但對摩爾卻欽慕有加。格魯夫是傾倒於摩爾的人格魅力,最終決定加入仙童半導體公司,從而有機會成為新創英特爾公司三駕馬車中的最後一員。 格魯夫把摩爾描述為“一個沒有架子的聰明的傢伙”,很少有人會不贊同這樣的描述。摩爾是大家所熟知的“人見人愛”式的人物。假如你向他諮詢一個問題,他會毫不保留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他的答案乾淨俐落,一語中的。儘管摩爾有很多可以誇耀的成就,但他從不吹噓。也就是說,他看上去是一個很可靠的人。儘管有技術上、管理上的才能,不過,摩爾最為人知的還是他提出的“摩爾定律”。 1965年的一天,摩爾離開矽晶體車間坐下來,拿了一把尺子和一張紙,畫了個草圖。縱軸代表不斷發展的晶片,橫軸為時間,結果是很有規律的幾何增長。這一發現發表在當年第35期《電子》雜誌上,這也是摩爾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文章。後來被定義為摩爾定律可簡單描述為:微處理器晶片的電路密度,以及它潛在的計算能力,每隔一年翻番。1975年,摩爾做了一些修正,將翻番的時間從一年調整為兩年。實際上,後來更準確的時間是兩者的平均:18個月。 摩爾與格魯夫搭班子共同管理英特爾公司時,發生了商業史上的一次著名對話,這也是英特爾何以成就偉大的原點。那是1985年的一天,49歲的英特爾總裁格魯夫在辦公室裡與董事長兼CEO戈登·摩爾談論公司的困境,那時英特爾只是一個年銷售額為16億美元的半導體記憶體公司,在廉價的日本記憶體產品攻城掠地的大趨勢下搖搖欲墜。 摩爾問:“如果我們下了台,另選一名新總裁,你認為他會採取什麼行動?”格魯夫猶豫了一下答道:“放棄記憶體的生意。” 摩爾目不轉睛地望著格魯夫說:“那為何不走出這扇門,然後我們自己動手?” 其後,格魯夫開始了那個著名的“偏執”戰略:砍掉記憶體生產,將微處理器確立為新的戰略重點。這個“偏執”的舉動最終使標有“英特爾”字樣的微處理器被裝進了世界80%以上的PC機。“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這一術語也因格魯夫在專著中對這次戰略實施的精要概括享譽管理界。 正是格魯夫付出的努力推動了英特爾理所當然地躋身于優秀管理企業之列。矽谷最知名的風險投資家約翰·多爾曾說,格魯夫使英特爾成為世界上管理最優秀的技術公司。此前,半導體行業一直飽嘗管理不善之苦。 格魯夫27歲時加入仙童半導體的研發部,並且在那裡獲得了日後伴隨他35年的各種評語:積極進取、自律性強、不圓滑、不讓步、火爆脾氣,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如果說諾伊斯是英特爾的靈魂,摩爾是心臟的話,那格魯夫就是公司的拳頭了。“他連自己的母親都敢解雇”,這是一句格魯夫的詆毀者和崇拜者都很喜歡說的話。 【英特爾創業故事感悟】一家高科技企業成長壯大,最後成為巨人企業,人們總是強調技術和戰略,其實第三人的力量不容忽視。精神領袖是必須的,技術領袖也需要,執行方面的管理專長,也必須要有一等一的高手。英特爾公司如此,穀歌、蘋果、雅虎、微軟亦是如此。谷歌兩小子聯合施密特壯大穀歌,蘋果公司第三人斯卡利,雅虎第三人庫克,微軟第三人鮑爾默等案例,都是三人團的有效運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