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事業的五種境界,你修煉到第幾層了? 1、想幹事:是一種狀態,一種激情。
有了這種狀態,幹事創業就有了基礎,有了這種激情,推進幹事創業就有了動力。凡事想幹了,才會有希望;不想,則一事無成。 想是願望所致,想是職責使然,想是事業心責任感的表現。 對領導幹部來說,獲得權力的同時還獲得幹事的責任和義務。想不想幹事,可以看出一個領導幹部的思想境界,不幹事的“官”就是“懶官”。“懶官”決不是境界高尚的“官”。 心態決定狀態,
有些人對幹事總是缺乏激情,根本原因在於不在狀態。有的得過且過不想幹事,有的心態失衡不願幹事,有的怕承擔風險規避幹事,有的對事情挑肥揀瘦,因利擇之。 因此,想幹事,就須有好的狀態,有對黨、對人民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 2、會幹事:是一種能力,一種膽識。 想不想幹事是態度問題,能不能幹事是水準問題、能力問題、膽識問題。 幹事,是一個過程。幹事前,須搞好調研,抓好謀劃,
明確幹事的目標、措施和要求。幹事中,須把握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抓好組織協調,明確工作重點,把握重要環節,須善於發現新情況、新問題,及時提出新對策、新辦法。幹事後,須有評價回饋,聽一聽百姓的反映,看一看辦事的效果,及時總結經驗教訓。 能不能幹事,不僅取決於水準能力,還與膽識密切關聯。膽識決定氣魄。有些事辦不成或辦不好,問題就在於當斷不斷,貽誤最佳時機。
能力、水準、膽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不斷學習、不斷實踐提高的。因此,領導幹部要做善於學習的有心人。 3、幹成事:是一種追求,一種效益。 幹成事,是想幹事與能幹事的綜合反映。想幹事、能成事須把幹成事作為追求目標,想幹事而不去幹、坐而論道不行;能幹事而幹不成、沒效果也不行。 我們所說的幹成事,是符合科學發展的事,是百姓滿意的事。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則與幹成事背道而馳;還有些事,
初衷不可說不好,但效果未必理想,動機與效果背離;如有的工程竣工了,卻是“豆腐渣”工程;有些事看似轟轟烈烈,但徒有虛表,形式大於內容。 因此,要著眼於幹成事,智謀在幹成事、勁使在幹成事,用效果檢驗幹成事。 4、不出事:是一條底線,一種堅守。 不出事與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相輔相成。不出事是領導幹部的底線、必須堅守。 分析一些領導幹部出事的原因,
不論是因失職瀆職而出事,還是因腐敗而出事,都是道德修養缺失,都是對制度底線的觸犯。道德修養有利於夯實底線,對制度敬畏的人有利於固守底線。底線以黨紀政紀、法律法規固定下來,是可以避免、防範和堅守的。 做到不出事,一方面要加強修養,提升素質;另一方面須增強制度意識,自覺地在制度約束下行事,把不出事作為想幹事、會幹事、幹成事的保障,在不出事中實實在在地想事、幹事、幹成事。 5、好共事:是一種品質,一種修行。 如果一個人,同事不願和他共事,這就糟了。很難說不團結的單位能夠做好工作。 與他人好共事,能夠搞好團結,這是對領導幹部的基本要求。領導班子成員之間,同事與同事之間要多溝通,多交流,相互關心,相互幫助。要為別人的成功與進步感到高興,要提倡有話當面說。 與人共事要真誠,不能太“精明”,也不能太算計,心胸要寬廣一點。與人為善,與人為伴,與人為友,才能形成“好共事”的環境。
在不出事中實實在在地想事、幹事、幹成事。 5、好共事:是一種品質,一種修行。 如果一個人,同事不願和他共事,這就糟了。很難說不團結的單位能夠做好工作。 與他人好共事,能夠搞好團結,這是對領導幹部的基本要求。領導班子成員之間,同事與同事之間要多溝通,多交流,相互關心,相互幫助。要為別人的成功與進步感到高興,要提倡有話當面說。 與人共事要真誠,不能太“精明”,也不能太算計,心胸要寬廣一點。與人為善,與人為伴,與人為友,才能形成“好共事”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