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港灣

稻盛和夫:人該如何合理地與欲望共度一生


日本著名著名實業家稻田和夫的一篇勵志文章:人該如何合理地與欲望共度一生?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安寧的時代,
世道昏迷,看不清前途。物質是富裕的,精神卻很空虛;行動是自由的,感覺卻閉塞;只要肯努力,什麼都能得到;什麼都能做成,人們卻又消極悲觀。有人甚至犯罪或搞出醜聞。”人的一生大抵都要與自身劣根性作鬥爭,譬如嗔、貪、癡。要淨化並提升我們的人性,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抑制自身過度的欲望。“貪欲”之念最難對付,
它牢牢地根植於人的內心深處,不易拔除,而且它的毒性最強,它能腐蝕人的靈魂,把人引向歧途。 釋迦用下面一段故事來形容人的貪欲,描繪人如何沉溺於欲望的情景。故事稍稍長一點,但我仍想給大家介紹。 深秋時節某一天,在落葉和寒風中,有位旅人行色匆匆,趕路回家。走到某處突然低頭一看,腳下一片白乎乎的東西,仔細一瞧,竟是人骨。此處怎麼會有如此大量的人骨呢?他不禁毛骨悚然,
又不得其解。只顧往前奔走,抬頭看時,迎面走來一隻體格巨大的老虎,咆哮著向他逼近。旅人直驚得魂飛魄散:“啊!那麼多人骨原來是老虎吃剩的殘物。”他急忙調頭逃命,然而慌不擇路,一陣猛跑竟然跑上了懸崖峭壁,峭壁之下是怒濤洶湧的大海。前無去路,後有猛虎追逼,進退維谷之際,他爬上了崖邊僅有的一棵松樹,但那惡虎緊隨其後,張開駭人的巨爪,
也開始爬樹。 “今天我命休矣”,正當他萬念俱灰時,忽然看見樹上垂下一根藤條,他順著藤條往下滑去,那藤條卻不著底,旅人被懸在半空之中。 上面是老虎伸著舌頭、流著口水盯著他,正所謂“虎視眈眈”。再看下面,狂風大浪之中出現紅、黑、藍三條巨龍,正等著他掉下去時可一飽口福。 忽又聽到上方有??之聲,定睛一看,黑白兩隻老鼠正在交替啃咬那藤條的根部。藤條一旦被鼠牙咬斷,
旅人只好落入張開巨口的惡龍腹中。命懸一線之際,旅人想到將老鼠趕跑。於是拼命搖晃那根藤條,搖擺之下,有濕漉漉、暖烘烘的液體落到他臉上,用嘴一舔,是甜美的蜂蜜。原來藤條根部有一蜂巢,一經搖動,蜂蜜就掉落下來。 舔著甘露般的蜂蜜,旅人居然陶醉起來,以致忘記了自己身處絕境——虎龍夾擊,得以苟延殘喘的藤條正被老鼠啃噬——還在一次又一次搖動救命的藤條,
忘情地享用美味的蜂蜜。 釋迦的故事描述了利令智昏的人類的實相。死到臨頭竟然沉醉於蜜汁之中而不能自拔,這就是我們人類無可救藥的宿命。 據說俄羅斯大文豪托爾斯泰得知這個故事後大為驚歎而且非常佩服。他說:“再沒有任何故事能將人類的貪欲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的確,把人的本性、人的欲望之深,刻畫得如此惟妙惟肖的寓言可謂絕無僅有。 在這裡,老虎暗喻死亡和疾病;松樹代表世上的地位、財產和名譽;白黑兩鼠表示白晝和黑夜,也就是時間的流逝。人在不斷逼近的死亡的威脅中拼命求生,而維繫生機的僅是一根藤條而已。而這根藤條也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磨損。我們想逃離死亡,但死神卻一年一年逼近我們。然而,即使折壽,哪怕縮短生命,也要去吸食“蜜汁”——切不斷那可憐、可鄙又可悲的欲望。釋迦告訴我們,這就是赤裸裸的人類本性。 上述故事中的“蜂蜜”是指滿足人類欲望的各種各樣的快感和享樂。而等待旅人落下的“龍”,是人們心造之物,它如實影射人們醜陋的思想和欲望。 紅龍比喻惱怒,就是“?”;黑龍比喻欲望,就是“貪”;藍龍比喻忌妒、憎恨、發洩不滿,就是“癡”。佛教稱這“貪、?、癡”為“三毒”。三條惡龍就隱喻這三毒。按釋迦的說法,這就是“糟蹋人生”的三大要素。 據說人的煩惱有108種之多,特別是其中的“貪、?、癡”這三毒,是使人痛苦不堪的“元兇”,是死死纏住人心、不肯須臾脫離的“毒素”,人們即使想擺脫它們卻總是擺脫不了。人這種動物,每天每日都要受這“三毒”的影響乃至控制。想比別人生活得更好,想早日出人頭地。這一類物欲、名利欲潛藏在每個人的心裡。當這種“欲望”無法實現時,就轉為“惱怒”:為什麼自己不能如願以償?同時又反過來“妒忌”那些有錢有名的人——大多數人都會受上述情緒的支配和擺佈。 在這一點上,就是小孩、嬰兒也毫不例外。拿我的孫兒來說,當我疼愛其中一個,另一個馬上露出妒忌的神情。才兩三歲的孩童,就已經像大人一樣,受到了煩惱的毒害。 當然,欲望和煩惱是人類生存的原動力,不可一概否定。但是它們同時又具有“劇毒”,一不小心,就會讓人陷入痛苦和焦慮,甚至斷送了人的一生。 細細想來,人還真是遵循因果辯證規律的動物。人生存必不可缺的動力之中,卻含有陷人於不幸、甚至致人死亡的毒素。 因比,重要的是盡可能“擺脫欲望”。要完全消除三毒不可能,但可以努力去抑制它們、控制它們。在具體做法上沒有捷徑,但只要將誠實、感謝、反省這一類“簡單易行的修煉”持續實踐就行。另外,平時養成用理性判斷事物的習慣也很重要。 例如,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對各種各樣的事情做出判斷。這時,瞬間產生的第一反應,往往出於本能,即出於欲望。因此,在正式應答前,暫且保留條件反射式的判斷。暫停片刻,吸一口氣,然後自問自答:“我這個想法,這樣判斷,是否出於個人欲望,是否夾雜私心?” 這樣做非常重要。就是在做出結論之前,先設置一個“理性的緩衝器”,使你的判斷不是基於單純的欲望,而能接近於理性。在“思考”這一過程中預設一個“理性的程式”,對於擺脫欲望而言極為有效。 控制住欲望,也就是抑制了私心,利他之心就會抬頭。先人後己的利他心,是人一切德行中最美好、最高尚的品格。 忘我利他,把自己放在後面,先為世人為社會盡力。當這種利他心呈現時,人就不再為欲所迷。而且有了利他的想法,煩惱的三毒就開始消解,原本“純潔的心靈”就能從庸俗的欲望中解脫出來,重新描繪美好的願望。
在這裡,老虎暗喻死亡和疾病;松樹代表世上的地位、財產和名譽;白黑兩鼠表示白晝和黑夜,也就是時間的流逝。人在不斷逼近的死亡的威脅中拼命求生,而維繫生機的僅是一根藤條而已。而這根藤條也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磨損。我們想逃離死亡,但死神卻一年一年逼近我們。然而,即使折壽,哪怕縮短生命,也要去吸食“蜜汁”——切不斷那可憐、可鄙又可悲的欲望。釋迦告訴我們,這就是赤裸裸的人類本性。 上述故事中的“蜂蜜”是指滿足人類欲望的各種各樣的快感和享樂。而等待旅人落下的“龍”,是人們心造之物,它如實影射人們醜陋的思想和欲望。 紅龍比喻惱怒,就是“?”;黑龍比喻欲望,就是“貪”;藍龍比喻忌妒、憎恨、發洩不滿,就是“癡”。佛教稱這“貪、?、癡”為“三毒”。三條惡龍就隱喻這三毒。按釋迦的說法,這就是“糟蹋人生”的三大要素。 據說人的煩惱有108種之多,特別是其中的“貪、?、癡”這三毒,是使人痛苦不堪的“元兇”,是死死纏住人心、不肯須臾脫離的“毒素”,人們即使想擺脫它們卻總是擺脫不了。人這種動物,每天每日都要受這“三毒”的影響乃至控制。想比別人生活得更好,想早日出人頭地。這一類物欲、名利欲潛藏在每個人的心裡。當這種“欲望”無法實現時,就轉為“惱怒”:為什麼自己不能如願以償?同時又反過來“妒忌”那些有錢有名的人——大多數人都會受上述情緒的支配和擺佈。 在這一點上,就是小孩、嬰兒也毫不例外。拿我的孫兒來說,當我疼愛其中一個,另一個馬上露出妒忌的神情。才兩三歲的孩童,就已經像大人一樣,受到了煩惱的毒害。 當然,欲望和煩惱是人類生存的原動力,不可一概否定。但是它們同時又具有“劇毒”,一不小心,就會讓人陷入痛苦和焦慮,甚至斷送了人的一生。 細細想來,人還真是遵循因果辯證規律的動物。人生存必不可缺的動力之中,卻含有陷人於不幸、甚至致人死亡的毒素。 因比,重要的是盡可能“擺脫欲望”。要完全消除三毒不可能,但可以努力去抑制它們、控制它們。在具體做法上沒有捷徑,但只要將誠實、感謝、反省這一類“簡單易行的修煉”持續實踐就行。另外,平時養成用理性判斷事物的習慣也很重要。 例如,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對各種各樣的事情做出判斷。這時,瞬間產生的第一反應,往往出於本能,即出於欲望。因此,在正式應答前,暫且保留條件反射式的判斷。暫停片刻,吸一口氣,然後自問自答:“我這個想法,這樣判斷,是否出於個人欲望,是否夾雜私心?” 這樣做非常重要。就是在做出結論之前,先設置一個“理性的緩衝器”,使你的判斷不是基於單純的欲望,而能接近於理性。在“思考”這一過程中預設一個“理性的程式”,對於擺脫欲望而言極為有效。 控制住欲望,也就是抑制了私心,利他之心就會抬頭。先人後己的利他心,是人一切德行中最美好、最高尚的品格。 忘我利他,把自己放在後面,先為世人為社會盡力。當這種利他心呈現時,人就不再為欲所迷。而且有了利他的想法,煩惱的三毒就開始消解,原本“純潔的心靈”就能從庸俗的欲望中解脫出來,重新描繪美好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