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過好自己的人生
最好的教育,是過好自己的人生
作者:莫小葉
01
當她把那份offer擺在我面前時,
美國名校。理科碩士。獎學金。
“你真的要去美國讀研?”
“是的,一定要去。”她的眼睛裡閃爍著堅定的光芒,好像天空中一顆最亮的星。
“既然是你的決定,那我支持。”我微笑著,輕聲說道。
她的嘴角瞬間上揚,眉毛挑了起來:“你就不問問,我去留學了,寶寶怎麼辦嗎?”
“我瞭解你。如果你想做一件事,一定就會把一切安排好。”
她笑了。整個人完全鬆弛了下來,
“你這話,和他說得一樣呢!”
我知道,她是在說她的先生。
剛生完寶寶那會兒,她差點患上了產後抑鬱症。
別人抑鬱,是因為被忽略而產生了心理落差。而她,則是因為帶孩子的問題,和家人產生了分歧。
她的先生收入不低,公婆都是生意人,家境富裕。公婆的意思,是讓她辭去工作,在家裡相夫教子,
先生也說,你和寶寶,我完全可以養得起呀。就連她的媽媽也在勸她,一個女人何必那麼拼,你們也不缺這點錢。不如辭職回家,教育好孩子,才是根本。
唯有她自己不願意。
產假過後,她回去工作,幾乎是迫不及待。一如既往的起早貪黑,一如既往的事無巨細。
每天中午回到家裡給寶寶餵奶,然後匆匆吃上一口飯,再急急忙忙趕回去。只一樣,不管多忙,每天一定會抽出時間來陪寶寶玩一會兒。
工作的繁忙加上背奶的辛苦,時間久了,她的家人也就不再要求什麼。
直到她提出,想要出國讀研。仿佛平靜的水面裡丟進了一顆手榴彈,她的生活頓時變得水花四濺,地覆天翻。
“國內呆的好好的,幹嘛要出國?”
“工作不是挺喜歡嗎,為什麼還要讀書?”
“一個女人可真夠能折騰哦!”
那天,在公司的衛生間裡,她無意中聽到兩個同事的談話。
“她還真是有野心啊。
“孩子都有了,還要出國。光想自己不想孩子,也真夠自私的。”
她心裡一陣酸楚。有了孩子,再去追求自己的夢想,難道就是自私嗎?
她曾無數次的設想過,怎樣才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環境,最優質的教育。
思來想去,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一個優秀的媽媽。
唯一支持她的,是他的先生:“想做一件事,就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現在,她已經在美國一年了。
穿衣服、整理玩具、疊被子,自理能力已經相當於國內五六歲的孩子。國內的孩子們還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年齡,他們的寶寶,已經變成了一個獨立、自信的小男生。
沒有人再說她自私,也沒有人再說她忽視孩子的教育。
所有人都說,她做了一個正確無比的決定。
02
最好的教育,不是竭盡全力的滿足,也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因為教育從來都不需要刻意而為,而應該是一段潤物無聲,春風化雨。
我的一位大學老師,是心理學界德高望重的教授。他的孩子成績一路優秀,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現在供職於一家著名的研究所,從小到大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可是這位老教授卻說,自己並不是一位“好父親”。
他是專業的學科帶頭人,又是頗有名氣的心理諮詢師。平時要上課、做研究,還長期擔任了當地電視臺欄目的特邀嘉賓。
一次,由於他要出差,沒有辦法陪兒子過生日。於是,他提前一天追備了蛋糕和禮物,陪兒子吃了一頓晚餐。說起轉天一早又要出門,兒子抱著他哇哇大哭,怎麼捨不得他走。
那一夜,兒子不願回自己的房間,堅持要和他一起睡。第二天淩晨,天還沒亮,他便要起床趕往機場。出門前,他在孩子的小臉上,吻了又吻。
說到這裡,老教授有些哽咽了。
為了彌補對孩子的陪伴,他一有時間就陪孩子一起讀書,一起遊玩。
帶著孩子去書店,遇到喜歡的故事書,他就會買下相同的兩本。一本給孩子閱讀,一本在自己出差時候隨身攜帶。每天的電話裡,父子倆交流的都是書中的情節和人物。雖然不在孩子的身邊,但他和孩子之間,總有著說不完的共同語言。
別人,都在週末時間把孩子送去各種培訓班,而他則常常把孩子帶在身邊。
聚會,打球、郊遊。
他有自己生活,而陪伴孩子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學會如何生活,又何嘗不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呢?
一次週末錄節目,他把孩子也帶到了現場。兒子坐在台下,看著父親在聚光燈下侃侃而談,驕傲極了。節目結束以後,他摟著爸爸的脖子說:“將來,我也要坐在臺上。”
如果說,教育有什麼秘訣的話,那麼恐怕只有過好自己的人生了。
你在前面走,他在後面跟。他是你的後來者,你便是他的領路人。
他不一定會走你的老路,但他一定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你向前走的姿勢。
你走得全力以赴,他便會走得努力認真。你經常三心二意,他便也時時懈怠懶散。
03
一位三十五歲的女白領,至今沒有走進婚姻。
父母焦急,親戚擔心,想方設法讓她去相親,可她從來都不置可否、一意孤行。
直到最好的朋友問起,她才吐露了自己的心聲。
小時候,父母一直不和,父親常年在外,母親幾乎是一個人把她帶大。父親在外,她盼著爸爸回來。可是每次父親回家,不出三天,必和母親劍拔弩張。
無休止的爭吵、肢體上的衝突、語言上的謾駡。
曾經,也有人勸過母親離婚。可母親卻總是說,要給女兒一個完整的家。
只是這樣的完整,來得太過沉重。她稍稍犯錯,母親便會一副苦大仇深:“我為了你,忍氣吞聲維持這個家,你竟然還這麼不聽話!”
似乎,母親生活得不幸福,全都是她一手造成的。
提及婚姻,她彷徨害怕,因為她所眼見耳聞的父母的婚姻,不曾有過一絲暖心。
長大後,回憶起那無數個無助的夜晚,她的耳邊仍然能夠聽見不絕於耳的吵鬧聲,背後驀地一陣寒冷。她常常在想,如果有機會回到過去,一定會勸自己的父母彼此分開。
榮格曾經說過:父母對孩子的最不好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他們的父母沒有好好過日子。
在沒有愛的環境裡,委屈將就。說到底,還是太在意世俗的眼光,而忽略了內心的感受。
只有快樂的父母,才能教育出快樂的孩子。
如果當初,她的父母在沒有愛的時候放過彼此、互道珍重,也許現在早就有了不一樣的人生。
如果當初,她的父母在沒有愛的時候不計世俗、遵從內心,也許現在她就不會缺少愛的勇氣。
要把孩子培養成獨立的人,自己首先要有獨立的人格。
如果連自己都放棄了幸福的權利,又憑什麼要求孩子來拯救你的生活?
04
最好的教育,就是過好自己的人生。
與其站在身後指手畫腳,讓孩子去背負未完成的一切,倒不如自己先努力成為想成為的人。
後者,是一種鼓勵。而前者,更像是一種索取。
不要在荒廢了自己的人生以後,還要美其名曰:一切為了孩子。
你的孩子,自會向著更遠的方向邁步前行,也會朝著更高的目標大步攀登。
但在那之前,你先要盡己所能,努力成為那根標杆。
然後無需多言。
只要站在那裡,靜靜等待一切的發生。
延伸閱讀:
02
最好的教育,不是竭盡全力的滿足,也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因為教育從來都不需要刻意而為,而應該是一段潤物無聲,春風化雨。
我的一位大學老師,是心理學界德高望重的教授。他的孩子成績一路優秀,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現在供職於一家著名的研究所,從小到大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可是這位老教授卻說,自己並不是一位“好父親”。
他是專業的學科帶頭人,又是頗有名氣的心理諮詢師。平時要上課、做研究,還長期擔任了當地電視臺欄目的特邀嘉賓。
一次,由於他要出差,沒有辦法陪兒子過生日。於是,他提前一天追備了蛋糕和禮物,陪兒子吃了一頓晚餐。說起轉天一早又要出門,兒子抱著他哇哇大哭,怎麼捨不得他走。
那一夜,兒子不願回自己的房間,堅持要和他一起睡。第二天淩晨,天還沒亮,他便要起床趕往機場。出門前,他在孩子的小臉上,吻了又吻。
說到這裡,老教授有些哽咽了。
為了彌補對孩子的陪伴,他一有時間就陪孩子一起讀書,一起遊玩。
帶著孩子去書店,遇到喜歡的故事書,他就會買下相同的兩本。一本給孩子閱讀,一本在自己出差時候隨身攜帶。每天的電話裡,父子倆交流的都是書中的情節和人物。雖然不在孩子的身邊,但他和孩子之間,總有著說不完的共同語言。
別人,都在週末時間把孩子送去各種培訓班,而他則常常把孩子帶在身邊。
聚會,打球、郊遊。
他有自己生活,而陪伴孩子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學會如何生活,又何嘗不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呢?
一次週末錄節目,他把孩子也帶到了現場。兒子坐在台下,看著父親在聚光燈下侃侃而談,驕傲極了。節目結束以後,他摟著爸爸的脖子說:“將來,我也要坐在臺上。”
如果說,教育有什麼秘訣的話,那麼恐怕只有過好自己的人生了。
你在前面走,他在後面跟。他是你的後來者,你便是他的領路人。
他不一定會走你的老路,但他一定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你向前走的姿勢。
你走得全力以赴,他便會走得努力認真。你經常三心二意,他便也時時懈怠懶散。
03
一位三十五歲的女白領,至今沒有走進婚姻。
父母焦急,親戚擔心,想方設法讓她去相親,可她從來都不置可否、一意孤行。
直到最好的朋友問起,她才吐露了自己的心聲。
小時候,父母一直不和,父親常年在外,母親幾乎是一個人把她帶大。父親在外,她盼著爸爸回來。可是每次父親回家,不出三天,必和母親劍拔弩張。
無休止的爭吵、肢體上的衝突、語言上的謾駡。
曾經,也有人勸過母親離婚。可母親卻總是說,要給女兒一個完整的家。
只是這樣的完整,來得太過沉重。她稍稍犯錯,母親便會一副苦大仇深:“我為了你,忍氣吞聲維持這個家,你竟然還這麼不聽話!”
似乎,母親生活得不幸福,全都是她一手造成的。
提及婚姻,她彷徨害怕,因為她所眼見耳聞的父母的婚姻,不曾有過一絲暖心。
長大後,回憶起那無數個無助的夜晚,她的耳邊仍然能夠聽見不絕於耳的吵鬧聲,背後驀地一陣寒冷。她常常在想,如果有機會回到過去,一定會勸自己的父母彼此分開。
榮格曾經說過:父母對孩子的最不好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他們的父母沒有好好過日子。
在沒有愛的環境裡,委屈將就。說到底,還是太在意世俗的眼光,而忽略了內心的感受。
只有快樂的父母,才能教育出快樂的孩子。
如果當初,她的父母在沒有愛的時候放過彼此、互道珍重,也許現在早就有了不一樣的人生。
如果當初,她的父母在沒有愛的時候不計世俗、遵從內心,也許現在她就不會缺少愛的勇氣。
要把孩子培養成獨立的人,自己首先要有獨立的人格。
如果連自己都放棄了幸福的權利,又憑什麼要求孩子來拯救你的生活?
04
最好的教育,就是過好自己的人生。
與其站在身後指手畫腳,讓孩子去背負未完成的一切,倒不如自己先努力成為想成為的人。
後者,是一種鼓勵。而前者,更像是一種索取。
不要在荒廢了自己的人生以後,還要美其名曰:一切為了孩子。
你的孩子,自會向著更遠的方向邁步前行,也會朝著更高的目標大步攀登。
但在那之前,你先要盡己所能,努力成為那根標杆。
然後無需多言。
只要站在那裡,靜靜等待一切的發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