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高情商,其實就是好教養
所謂的高情商,其實就是好教養
“情商”這詞近年來很流行。
我的同事前幾天與我們分享一則關於高情商的故事。說她上高中時,姐姐生病住院,她幫帶不滿三歲的外甥。一天,她去幼稚園接外甥回家,看到路人多,於是跟孩子說:“我抱你吧。”結果小傢伙回了她一句:“小姨累,我自己能走的。”她瞬間淚目,並最終還是抱了她。
時到今日,同事對外甥的高情商仍稱讚有加,
此事是朋友告訴我的。那位母親的表現讓我心生敬意。在如此緊要場合,還能想到幫別人巧妙地化解窘境,而不是針鋒相對、破口大駡,我認為這算得上是情商很高的行為了。當然,能做到這步更是一種教養。這種教養,很可能來自她成長的家庭。如今,作為母親的她通過自身的言行,教會孩子如何寬容地處理他人的失誤。
好教養,無疑跟家風有關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常見到一些優秀企業的老總。每年7月招聘季,我都會問起他們:“你覺得現在這些大學畢業生最缺什麼?”他們給我的回答如出一轍:情商。
這個回答讓我想起最近遇到的一個名校畢業的實習生。大家一起討論選題策劃時,他腦汁洋溢,貢獻了不少點子。到了午餐時間,會議仍未結束,選題組長拜託他給大家訂個盒飯。
後來別人和他聊天,終於獲知他對“平等”的概念有著錯誤的觀念。他認為自己來實習做的是記者的活,如果跑去給人訂飯的話,就等同降低了自己的身份,這於他是不公平的。
出生在官宦高知之家,從小父母給他種下的所謂的身份平等觀,恰似一顆種進了他眼裡的毒瘤,讓他看不見另一種平等——人格上的平等。
顯然他不是個高情商之人,因為他搞不清人際交往的一般準則,訂飯、掃地、打水都是團隊合作的分工,沒有這種意識之人,缺乏對團隊精神最起碼的認知,自然不受別人歡迎;第二,他也並非一個有教養的人,因為,跨階層之間的互動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教養,有教養之人會無視階層,與人平等,而無教養的人會特別在意階層,
好教養,潤物於細節處
因畏於眾人之眼力,但凡有點自尊的人,都會努力做一個文明之人,因此要做到看得見得教養是容易的。難得是做到那些看不見的有教養。
大三那年,我在麥當勞打暑期工,做的是倒餐盤的工作。每次顧客點餐,託盤都備有餐盤紙,只要不弄壞,完餐後用餐紙清理餐盤是極簡單的。可就我觀察,即便這麼簡單,大部分人還是沒做,更別提父母叮囑孩子吃完後把餐盤清理了。直到有一次,我看見一位媽媽說手把手教她五歲的女兒把餐盒、骨頭之類的東西分類好,然後把擦過嘴的紙巾紙攤開,蓋在餐盤上。這些行為悄無聲息,卻將馨香長久留在我的心田。
關於如何培養孩子情商的技巧多如牛毛,想必家長各有各的長見。但我至始至終都記得這樣一句話:最高的情商,就是滿懷感恩去待人、處事。
是的,有了感恩之心,尊重所有的生命,就能時刻顧及別人,體恤他人;有了感恩之心,便能修養內心,於細微處約束自己。幫孩子把這樣的思維與意識訓練成一種習慣,日後,自然會在他們的言行舉止中有所體現,成為一個高情商之人。
更別提父母叮囑孩子吃完後把餐盤清理了。直到有一次,我看見一位媽媽說手把手教她五歲的女兒把餐盒、骨頭之類的東西分類好,然後把擦過嘴的紙巾紙攤開,蓋在餐盤上。這些行為悄無聲息,卻將馨香長久留在我的心田。
關於如何培養孩子情商的技巧多如牛毛,想必家長各有各的長見。但我至始至終都記得這樣一句話:最高的情商,就是滿懷感恩去待人、處事。
是的,有了感恩之心,尊重所有的生命,就能時刻顧及別人,體恤他人;有了感恩之心,便能修養內心,於細微處約束自己。幫孩子把這樣的思維與意識訓練成一種習慣,日後,自然會在他們的言行舉止中有所體現,成為一個高情商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