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性別不平等的歷史起源
男女性別不平等的歷史起源
也正因為此,如何實現男女之間性別平等,探索男女性別之間在經濟、社會、政治參與等方面不平等的根源,成為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以及政策制定者關注的重要問題。
然而眾多學者與政策制定者在探尋人類性別不平等根源的過程中發現,在現實社會中,雖然男女性別不平等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但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男女性別不平等程度存在較大差異。
儘管很多學者認為當前世界各國之間經濟發展程度、民主化水準、宗教信仰等因素可以部分解釋各國之間男女性別不平等差異的現象,但這些因素依然不能完全解釋這些差異。
波西亞普(Boserup)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當前各國之間的男女性別不平等根源於其在前工業社會中農業實踐本身。早期人類的農林輪作農業生產方式與大規模犁耕農業生產方式之間存在較大的勞動組織形式差異。其中,農林輪作生產方式是以勞動力密集型生產為基礎,需要使用大量勞動力手持工具進行生產,如鋤頭、鍬等。而與之相反,犁耕農業生產方式則屬於資本密集型,主要採用人力或者畜力牽引犁進行較大規模的農業生產作業。而且犁耕生產與運用鋤頭等手持工具不同,犁耕需要更為強壯的上肢力量,不僅需要控制犁的方向,而且還要很好的控制和牽引蓄力。因此,男性勞動力在犁耕的農業生產方式下相對於女性而言,更具有比較優勢。由此形成了男性主要在戶外從事農業生產活動,而女性在家庭內部進行生產活動的格局。而這種農業社會早期的社會分工決定了男性與女性在社會中的不同經濟社會地位和角色,直至通過觀念的深化,影響到當前各國的男女之間性別不平等。
此外,與以上關於當前性別不平等的歷史根源類似的發現也得到了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南丹麥大學的三位學者最新研究的證實。但不同的是他們不僅表明犁耕使用的歷史的確對當前男女性別之間不平等產生重要影響的同時,也揭示了歷史上農業的起源與發展與當前婦女社會地位和勞動參與率之間的密切聯繫。他們發現,如果一個國家在原始社會時期從採集狩獵生產方式向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時間每提前1000年,當前婦女的勞動參與率將下降4%~6%。
為什麼農業起源時間的先後會對當前世界各國的男女性別不平等產生影響呢?上文提到的三位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南丹麥大學的學者給出了其他的解釋。戴蒙德認為採集狩獵向農業社會轉化,不僅導致了社會的不平等,而且引起了性別不平等的增加。相比採集和狩獵生產模式相比,農耕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因此女性趨於更多的人口生產,以增加勞動力。而且人口學家也提供了相應的實證證據,表明農耕文明越長的地區,擁有較高的人口生育率。Iversen and Rosenbluth認為,農業起源之所以會對男女性別差異產生影響是在農業產生以後家庭內部分工的結果。首先,在農業採集狩獵生產模式下婦女採集生產為其群體提供了較多的熱量來源。而且,與狩獵相比,採集提供了必要的熱量來源,而狩獵活動所捕捉的肉類僅僅是維持生命的補充。因此,兩者之間的性別關係是平等的。
其次,婦女大量的時間用於照顧孩子,而較少的機會從事其他農業生產活動,所以男性的權威得以在社會觀念中得到加強。
女性的社會地位不是一成不變的,除了有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響,人們對男女平等觀念的形成與演化也是在不斷發展與完善的過程中。一方面,歷史因素會對當前人們的行為以及觀念造成持續的影響;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經濟的發展,一些可以發揮女性勞動力作用的新興行業和職業的出現也進一步促進了婦女在經濟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隨著社會的演化和發展,男女平等不再是一個空的口號,而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構。
而與之相反,犁耕農業生產方式則屬於資本密集型,主要採用人力或者畜力牽引犁進行較大規模的農業生產作業。而且犁耕生產與運用鋤頭等手持工具不同,犁耕需要更為強壯的上肢力量,不僅需要控制犁的方向,而且還要很好的控制和牽引蓄力。因此,男性勞動力在犁耕的農業生產方式下相對於女性而言,更具有比較優勢。由此形成了男性主要在戶外從事農業生產活動,而女性在家庭內部進行生產活動的格局。而這種農業社會早期的社會分工決定了男性與女性在社會中的不同經濟社會地位和角色,直至通過觀念的深化,影響到當前各國的男女之間性別不平等。此外,與以上關於當前性別不平等的歷史根源類似的發現也得到了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南丹麥大學的三位學者最新研究的證實。但不同的是他們不僅表明犁耕使用的歷史的確對當前男女性別之間不平等產生重要影響的同時,也揭示了歷史上農業的起源與發展與當前婦女社會地位和勞動參與率之間的密切聯繫。他們發現,如果一個國家在原始社會時期從採集狩獵生產方式向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時間每提前1000年,當前婦女的勞動參與率將下降4%~6%。
為什麼農業起源時間的先後會對當前世界各國的男女性別不平等產生影響呢?上文提到的三位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南丹麥大學的學者給出了其他的解釋。戴蒙德認為採集狩獵向農業社會轉化,不僅導致了社會的不平等,而且引起了性別不平等的增加。相比採集和狩獵生產模式相比,農耕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因此女性趨於更多的人口生產,以增加勞動力。而且人口學家也提供了相應的實證證據,表明農耕文明越長的地區,擁有較高的人口生育率。Iversen and Rosenbluth認為,農業起源之所以會對男女性別差異產生影響是在農業產生以後家庭內部分工的結果。首先,在農業採集狩獵生產模式下婦女採集生產為其群體提供了較多的熱量來源。而且,與狩獵相比,採集提供了必要的熱量來源,而狩獵活動所捕捉的肉類僅僅是維持生命的補充。因此,兩者之間的性別關係是平等的。
其次,婦女大量的時間用於照顧孩子,而較少的機會從事其他農業生產活動,所以男性的權威得以在社會觀念中得到加強。
女性的社會地位不是一成不變的,除了有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響,人們對男女平等觀念的形成與演化也是在不斷發展與完善的過程中。一方面,歷史因素會對當前人們的行為以及觀念造成持續的影響;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經濟的發展,一些可以發揮女性勞動力作用的新興行業和職業的出現也進一步促進了婦女在經濟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隨著社會的演化和發展,男女平等不再是一個空的口號,而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