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討厭的人,都是你的黑暗面
你討厭的人,都是你的黑暗面
作者:小樓老師
張麗最近有件煩心事。
張麗本來是一個人緣很好的人,很少和人爭執,樂於助人,工作能力也很強,一直是公司銷售總監意屬的接班人。
然而一個新同事的到來,讓她感到了危機。
新同事剛進公司時,職位比張麗低一級。
相處一段時間後,張麗發現自己非常討厭這個新同事,在張麗看來,這個同事強勢、霸道、固執而又自我中心。
張麗是一個傾向於避免衝突的人,
被提拔後,這位同事對張麗態度漸漸變得傲慢無禮,常常公開否認她的提議,張麗一直隱忍,不想讓兩人之間衝突公開。
然而隱忍似乎並沒有換來好效果,
雖然這樣勸說自己,但張麗心情卻越來越糟糕。
張麗該怎麼辦?
如果張麗敢於直面和這個同事的衝突,
如果仔細觀察自己,很多人都會發現自己在不同場合或者不同人面前有著不同的性格。
這非常正常,一個人的性格確實有好幾面,每一個人是由幾個“我”構成。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關鍵,因為當你能全面意識到自己性格各個面時,
一個人的人格是怎麼發展出來的?
發明“聲音對話療法”的美國心理學家哈爾斯通認為,剛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必須要依賴別人的照顧才能存活下來,這個依賴別人才能存活的孩子是一個脆弱的“自我核心”,這個“自我核心”是一個人內在的小孩。
保護者通過與周遭環境的互動,漸漸發現哪些行為對這個“內在小孩”是安全的,哪些行為可能會招致身體或者情緒的痛苦。和所有生物都遵循“趨利避害”的規則一樣,保護者會儘量表現出獲得獎勵的行為,避免出現受到懲罰的行為。
張麗是家裡最大的孩子。當她還是嬰兒的時候,父母會全心全意照顧她。她乖巧安靜、對父母笑的時候,父母可能會表現得特別喜歡她,而當她不舒服大哭或者鬧脾氣時,父母可能就表現得心煩。雖然她還很小,但是她能區分出來這兩種差別。一旦撫養者表現出了“煩心”或者“厭惡”的情緒,一個人的“內在小孩”就會感覺生存就受到了威脅。
為了不讓自己內在小孩受傷,她人格中的“保護者”就會出現,當她做出一些行為取悅父母時,可能會獲得父母更多喜愛,她也會漸漸明白“取悅他人”對保護她的“內在小孩”有利,此時“保護者”就會發展出人格的一個部分——取悅者。她越運用“取悅者”這個部分,父母可能越喜歡她。
隨著年齡增長,環境變化,以及生活中的經歷增加,人格中的其他部分也漸漸發展起來,它們可能會變成一個人的“次要性格”。
人格的其他部分可能還有“推動者”,它發展出來是為了推動一個人立即採取行動,這個部分發展比較好的孩子總能自覺完成自己的功課,滿足父母或者外界對他的要求。如果這個部分發展不好,有可能成為一個“拖延症患者”。
還可能有“批評者”這個自我,它發展出來是為了使人按照保護者/掌控者的規則行事,一旦人們出現違反保護者的行為,就會遭到“批評者”的攻擊。
每一個自我都相互關聯,它們共同形成一套初始自我系統,這個系統決定了一個人定義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怎樣對待自己和別人”。
隨著張麗長大,家中有了別的兄弟姐妹,父母給她的關注和喜愛會比原來少。此時這個“內在的小孩”又受到了威脅,張麗可能會發展出某種“強勢的”自我,強烈要求獲得自己的利益和父母關注。但是這種特質在張麗家中可能不被讚賞,父母可能會批評她“你怎麼不懂事了?”。她會發現“強勢”自我表現出來更不可能得到父母的愛,而當她又表現得乖巧去“取悅”父母時,她又會獲得父母的讚賞。
或許她還會發現,“取悅者”的性格特點不僅會受到父母讚賞,還會受到很多人讚賞,於是“取悅者”這個部分在她生命中就愈發強大,她會越來越認為自己應該做一個“友善的”人,即便損失一部分自己的利益也要回避衝突。她越回避衝突,就越不知道如何應對衝突,甚至有可能當她想要發起衝突時,她人格中的“批評者”就會現身,阻止她採取衝突的行動,最終面對衝突她會選擇回避或隱忍。
但她性格中“強勢”的自我並沒有消失,只是被她刻意隱去。
當張麗碰到一個“強勢”的人時,她會反感這個人,因為這個人身上有著被她排斥的性格。但諷刺的是,當一個人越發反感一種性格時,恰巧說明這種性格存在於她的“自我系統”中,只是被禁止表達。
這個同事是張麗沒辦法“取悅”的,所以面對這個同事時,她大可以讓自己“取悅者”的自我暫時退下,讓“強勢的”自我登場。
張麗需要做的,就是覺察自己性格中被壓抑的部分,尊重自己內在有這樣一個“自我”,允許它成長起來。這樣她才能獲得這種性格所擁有的力量,而不總是選擇逃避。如果張麗能學著向她討厭的這個同事學習“強勢”,她的人生就會更加平衡——既關注他人,也敢於堅持自我主張,不怕衝突。
那些擁有你討厭性格的人,很可能就是你被壓抑“自我”的顯性化,是你性格中禁止被表達的黑暗面。他們也極可能成為你人生中最好的“導師”,幫助你覺察自己性格中缺乏的部分、被壓抑的部分,通過觀察他們如何運用這種特質適應環境,你也可以學習如何運用這種性格特質,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平衡。
和所有生物都遵循“趨利避害”的規則一樣,保護者會儘量表現出獲得獎勵的行為,避免出現受到懲罰的行為。
張麗是家裡最大的孩子。當她還是嬰兒的時候,父母會全心全意照顧她。她乖巧安靜、對父母笑的時候,父母可能會表現得特別喜歡她,而當她不舒服大哭或者鬧脾氣時,父母可能就表現得心煩。雖然她還很小,但是她能區分出來這兩種差別。一旦撫養者表現出了“煩心”或者“厭惡”的情緒,一個人的“內在小孩”就會感覺生存就受到了威脅。
為了不讓自己內在小孩受傷,她人格中的“保護者”就會出現,當她做出一些行為取悅父母時,可能會獲得父母更多喜愛,她也會漸漸明白“取悅他人”對保護她的“內在小孩”有利,此時“保護者”就會發展出人格的一個部分——取悅者。她越運用“取悅者”這個部分,父母可能越喜歡她。
隨著年齡增長,環境變化,以及生活中的經歷增加,人格中的其他部分也漸漸發展起來,它們可能會變成一個人的“次要性格”。
人格的其他部分可能還有“推動者”,它發展出來是為了推動一個人立即採取行動,這個部分發展比較好的孩子總能自覺完成自己的功課,滿足父母或者外界對他的要求。如果這個部分發展不好,有可能成為一個“拖延症患者”。
還可能有“批評者”這個自我,它發展出來是為了使人按照保護者/掌控者的規則行事,一旦人們出現違反保護者的行為,就會遭到“批評者”的攻擊。
每一個自我都相互關聯,它們共同形成一套初始自我系統,這個系統決定了一個人定義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怎樣對待自己和別人”。
隨著張麗長大,家中有了別的兄弟姐妹,父母給她的關注和喜愛會比原來少。此時這個“內在的小孩”又受到了威脅,張麗可能會發展出某種“強勢的”自我,強烈要求獲得自己的利益和父母關注。但是這種特質在張麗家中可能不被讚賞,父母可能會批評她“你怎麼不懂事了?”。她會發現“強勢”自我表現出來更不可能得到父母的愛,而當她又表現得乖巧去“取悅”父母時,她又會獲得父母的讚賞。
或許她還會發現,“取悅者”的性格特點不僅會受到父母讚賞,還會受到很多人讚賞,於是“取悅者”這個部分在她生命中就愈發強大,她會越來越認為自己應該做一個“友善的”人,即便損失一部分自己的利益也要回避衝突。她越回避衝突,就越不知道如何應對衝突,甚至有可能當她想要發起衝突時,她人格中的“批評者”就會現身,阻止她採取衝突的行動,最終面對衝突她會選擇回避或隱忍。
但她性格中“強勢”的自我並沒有消失,只是被她刻意隱去。
當張麗碰到一個“強勢”的人時,她會反感這個人,因為這個人身上有著被她排斥的性格。但諷刺的是,當一個人越發反感一種性格時,恰巧說明這種性格存在於她的“自我系統”中,只是被禁止表達。
這個同事是張麗沒辦法“取悅”的,所以面對這個同事時,她大可以讓自己“取悅者”的自我暫時退下,讓“強勢的”自我登場。
張麗需要做的,就是覺察自己性格中被壓抑的部分,尊重自己內在有這樣一個“自我”,允許它成長起來。這樣她才能獲得這種性格所擁有的力量,而不總是選擇逃避。如果張麗能學著向她討厭的這個同事學習“強勢”,她的人生就會更加平衡——既關注他人,也敢於堅持自我主張,不怕衝突。
那些擁有你討厭性格的人,很可能就是你被壓抑“自我”的顯性化,是你性格中禁止被表達的黑暗面。他們也極可能成為你人生中最好的“導師”,幫助你覺察自己性格中缺乏的部分、被壓抑的部分,通過觀察他們如何運用這種特質適應環境,你也可以學習如何運用這種性格特質,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