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港灣

談溝通,論放下,話修行

談溝通,論放下,話修行

要溝通,就誠心實意,在平等的前提下,

在平和情緒下,誠懇的語氣中,順其自然中進行,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在情緒化,氣氛不對時,最好是停止一切無效的溝通。我要說良好的情緒和氛圍,才是有效溝通必不可缺的條件。

獅子和老虎相遇,之間爆發了一場激烈的衝突,到最後,兩敗俱傷。獅子快要斷氣時,對老虎說:“如果不是你非要搶我的地盤,我們也不會弄成現在這樣。”老虎吃驚地說:“我從未想過要搶你的地盤,

我一直以為是你要侵略我。”

走同樣的路,因走路的人不同,思維方式不同,造成感受也不同。所以在溝通的過程中,不要急於去否定別人的觀點,先能做到聆聽,放下對別人成見,和與自己觀點不同時對方的觀點就是錯誤的念頭,那只是你沒站到對方的立場上。一個不能接受客觀現實的人,不能正視別人的反對意見的人,就是作繭自縛的人,永遠跨越不了“我”的屏障!

在溝通時,第一,要放下教導,幫助別人的念頭,因為別人若因自己的話而受益,功不在己,而是他人有智慧可以接受。

第二,要放下好為人師的想法,一開口就以居高臨下批評的口氣,這樣的溝通是無法接通。這樣帶著偏見,看到的永遠是別人的錯,欣賞的是自己的“才智”,對方是不會接受的。

第三,放下自己曾經做的種種功德和善事,一切都是過去,今天的善事和功德,

代表不了明天。記住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無常的,每天都是一個新的起點。

第四,放下,若溝通能把結怨的雙方勸說到握手言和,與對手溝通到把盞言歡。可以把迷失的人開導到豁然開朗。這就起到我們應有的作用,在勸解別人過程中,我們有大眼界,大智慧,大理性,大通達。此時的我也不要沾沾自喜。對方的迷盲,不識蘆山真面目,是只因生在此山中。你是局外人,看的比當事人清楚點而已。

修行要在審查自己,所遇之事時的歷練,會發現自己一下子變得識淺,襟短,器小。會有看不開之事時,我們必須提起觀照,觀心反聞自性,你從哪裡來?要到那裡去?這是打破業習,也是曆事練心改習氣的最佳時機。所以學佛者沒事不要去找事,有事也不能怕事,在遇事過程中,正是改變自己業習,化解自己的冤業,不被業力所牽、所撓,才是真修行。

但,我們往往就是做不到,被外境所牽所撓。例如在職場上奔命,在權力場上爭鬥,在名利場上周旋,在乎鈔票,在乎權力,在乎聲名,說到底,世俗的一切榮華和體面,我們都在乎。然而,我們卻很少在乎過自我的心靈,很少顧及過真我的感受。我們在紛亂的環境中,迷失了靈性。修行人的偉大,是因為能擺正擺平自己。凡夫,是因為擺平不了自己,隨業顛波。

我們一定要有正受,凡是沒有必要的,都要放下,你就會真實地受用,就可以過安詳的日子。缺少了它,不管你如何修行,就跟沒有顏色的花朵和沒有水分的植物一樣。

因此,人的一生最起碼的要求,應該是讓自己活得順暢、快樂、安詳,也就是說能擺脫生活中的苦惱。學佛的最高的目標,就是迎取人生徹底的覺悟,就是證悟生命中靈性的永恆。如果我們缺少正知正見,誤以為背了一些資料,看了幾本書,就叫做學佛。而不是從人格的內涵,連根除掉那一些虛妄的幻想、煩惱,那你就找不到自己,原本自己的本性就被虛妄所埋沒。
修行人的偉大,是因為能擺正擺平自己。凡夫,是因為擺平不了自己,隨業顛波。

我們一定要有正受,凡是沒有必要的,都要放下,你就會真實地受用,就可以過安詳的日子。缺少了它,不管你如何修行,就跟沒有顏色的花朵和沒有水分的植物一樣。

因此,人的一生最起碼的要求,應該是讓自己活得順暢、快樂、安詳,也就是說能擺脫生活中的苦惱。學佛的最高的目標,就是迎取人生徹底的覺悟,就是證悟生命中靈性的永恆。如果我們缺少正知正見,誤以為背了一些資料,看了幾本書,就叫做學佛。而不是從人格的內涵,連根除掉那一些虛妄的幻想、煩惱,那你就找不到自己,原本自己的本性就被虛妄所埋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