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經典的哲理故事:自己很重要,請相信自己
5個經典的哲理故事:自己很重要,請相信自己
1、落入坑洞的獵人
有一群人到山上去打獵,其中一個獵人不小心掉進很深的坑洞裡,他的右手和雙腳都摔斷了,只剩下一隻健全的左手。
坑洞非常深,又很陡峭,地面上的人束手無策,只能在地面喊叫。幸好,坑洞的壁上長了一些草,那個獵人就用左手撐住洞壁,以嘴巴咬著草,慢慢地向上攀爬。
地面上的人看不清洞裡,只能大聲為他加油。等到看清他身處險境,嘴巴咬著小草攀爬,
“哎呀!像他這樣一定爬不上來了!”
“情況真糟,他的手腳都斷了呢!”
“真可惜!他如果摔下去死了,留下龐大的家產就無緣享用了。”
“他的老母親和妻子可怎麼辦才好!”
落入山洞的獵人實在忍無可忍了,他張嘴大叫:“你們都給我閉嘴!”
就在他張口的刹那,他再度落入坑洞,當場摔死。
啟示:不管是人生還是事業,在面對困境和難關的時候,千萬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議論,只管堅定地向上攀爬。
2、上帝與乞丐
上帝想改變一個乞丐的命運,就化作一個老人前來點化他。
他問乞丐:“假如我給你1000元,你如何用它?”
乞丐回答說:“這太好了,我可以買一部手機呀!”
上帝不解,問他:“為什麼要買一部手機?”
“我可以用手機同城市的各個地區聯繫,哪裡人多,我就可以到哪裡去乞討。”乞丐回答說。
上帝很失望,又問:“假如我給你10萬元呢?”
乞丐說:“那我可以買一部車。以後,我再出去乞討就方便了,再遠的地方也可以很快趕到。”
上帝感到很悲哀,這一次,他狠狠心說:“假如我給你1000萬元呢?”
乞丐聽罷,眼裡閃著光亮說:“太好了,我可以把這個城市最繁華的地區全買下來。”上帝挺高興。
這時,乞丐補充了一句:“到那時,我可以把我的領地裡的其他乞丐全攆走,不讓他們搶我的飯碗。”
上帝聽罷,
啟示:這世間,不是缺少機遇,也不是命運從來不公平,而是缺少一種正確的思維方式。一個人的思維決定了他的格局,他有什麼樣的格局就將有什麼樣的人生。人生的改變來自於思想的改變。
鎖和鑰匙
一日,鎖對鑰匙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為主人看守家門,而主人喜歡的卻是你,總是每天把你帶在身邊。” 而鑰匙也不滿地說:“你每天待在家裡,舒舒服服的,多安逸啊!我每天跟著主人,
一次,鑰匙也想過一過鎖那種安逸的生活,於是把自己偷偷藏了起來。主人出門後回家,不見了開鎖的鑰匙,氣急之下,把鎖給砸了,並把鎖扔進了垃圾堆裡。主人進屋後,找到了那把鑰匙,氣憤地說:“鎖也砸了,現在留著你還有什麼用呢?”說完,把鑰匙也扔進了垃圾堆裡。
在垃圾堆裡相遇的鎖和鑰匙,不由感歎起來:“今天我們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都是因為過去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不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與合作,也沒有看到對方的價值與付出、而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彼此斤斤計較,相互妒忌和猜疑啊!”
啟示: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相互的,互相扯皮、爭鬥,只能是兩敗俱傷,唯有互相配合,相互欣賞、相互團結、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珍惜、方能合作共贏。
三季人
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來了一個客人問他:“你是誰啊?”
他很自豪地說:“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說,“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
學生很高興的說:“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麼奇怪的問題吧?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
http://www.201980.com/lzgushi/zhihui/21463.html
客人問:“一年到底有幾季啊?”
學生心想,這種問題還要問嗎?於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搖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學生說“哎,你搞錯了,四季!”
客人說:“三季!”
最後兩個人爭執不下,就決定打賭: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學生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學生向客人磕三個頭。
孔子的學生心想自己這次贏定了,於是準備帶客人去見老師孔子。
正巧這時孔子從屋裡走出來,學生上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說:“一年有三季。”
這個學生快嚇昏了,可是他不敢馬上問。
客人馬上說:“磕頭磕頭!”
學生沒辦法,只好乖乖磕了三個頭。
客人走了以後,學生迫不及待地問孔子:“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麼說三季呢?”
孔子說:“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色的嗎?他是螞蚱,螞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從來沒見過冬天,你講三季他會滿意,你講四季吵到晚上都講不通。你吃虧,磕三個頭,無所謂。”
啟示: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淨,不看就是自在,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這個世界上“三季人”太多了,對任何人任何事,當你要發脾氣時,當你情緒很不穩定的時候,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馬上就會心平氣和了。
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一隻毛毛蟲看著蝴蝶在花叢中飛舞,非常羡慕地說:“我可以和你一樣飛翔嗎?”蝴蝶答道:“可以,但是,你得做到兩點:一、你渴望飛翔;二、你有脫離你那巢穴的勇氣”。毛毛蟲說:“這是不是意味著死亡?”蝴蝶說:“以毛毛蟲來說,你已經死亡;以蝴蝶來說,你獲得了新生。”
蝴蝶生命的深層結構原是毛毛蟲,然而毛毛蟲對它自己將成為一隻美麗的蝴蝶並沒有意識,所以蛻變竟成了艱苦的折磨,直到羽化成蝶,它才會明白,原來被誤認為的災難,是來幫助它的。
啟示:我們只看眼前,看不到未來,我們只看到片斷,而看不到整體。因此,這世界並沒有什麼錯,錯的是我們看待它的方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你只要記得任何發生的都是好事,一切順其自然,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
漁夫的誓言
古時候有一漁夫,是出海打魚的好手。他有一個習慣,每次打魚的時候都要立下誓言。有一年春天,聽說市場上的墨魚價格最高,於是立下誓言,這次出海只捕撈墨魚,好好賺它一筆。但是這次魚訊所遇到的全都是螃蟹,他非常懊惱地空手而歸。等他上了岸才得知市場上螃蟹的價格比墨魚還要貴。他後悔不已,發誓下一次出海一定要打撈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在螃蟹上,可這一次遇到的全是墨魚,不用說他又只能是空手而歸。他懊悔地發誓,下次出海不管遇到的是螃蟹還是墨魚全都打。
第三次出海,漁夫嚴格遵守自己的誓言,不幸的是,他一隻螃蟹和墨魚都沒有遇到,見到的只是一些馬鮫魚。於是,漁夫再一次空手而歸......
漁夫沒有趕上第四次出海,他在饑寒交迫中死去。
啟示:一個人在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人生理想的時候,不僅僅要符合自身實際,也要符合社會需要的實際。而社會需要的實際總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著,因此我們要根據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實際,調整自己的理想,這樣才可能由理想變為現實。否則,即使自身條件再好,理想也只能是空想、幻想。
都是因為過去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不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與合作,也沒有看到對方的價值與付出、而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彼此斤斤計較,相互妒忌和猜疑啊!”
啟示: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相互的,互相扯皮、爭鬥,只能是兩敗俱傷,唯有互相配合,相互欣賞、相互團結、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珍惜、方能合作共贏。
三季人
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來了一個客人問他:“你是誰啊?”
他很自豪地說:“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說,“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
學生很高興的說:“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麼奇怪的問題吧?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
http://www.201980.com/lzgushi/zhihui/21463.html
客人問:“一年到底有幾季啊?”
學生心想,這種問題還要問嗎?於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搖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學生說“哎,你搞錯了,四季!”
客人說:“三季!”
最後兩個人爭執不下,就決定打賭: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學生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學生向客人磕三個頭。
孔子的學生心想自己這次贏定了,於是準備帶客人去見老師孔子。
正巧這時孔子從屋裡走出來,學生上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說:“一年有三季。”
這個學生快嚇昏了,可是他不敢馬上問。
客人馬上說:“磕頭磕頭!”
學生沒辦法,只好乖乖磕了三個頭。
客人走了以後,學生迫不及待地問孔子:“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麼說三季呢?”
孔子說:“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色的嗎?他是螞蚱,螞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從來沒見過冬天,你講三季他會滿意,你講四季吵到晚上都講不通。你吃虧,磕三個頭,無所謂。”
啟示: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淨,不看就是自在,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這個世界上“三季人”太多了,對任何人任何事,當你要發脾氣時,當你情緒很不穩定的時候,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馬上就會心平氣和了。
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一隻毛毛蟲看著蝴蝶在花叢中飛舞,非常羡慕地說:“我可以和你一樣飛翔嗎?”蝴蝶答道:“可以,但是,你得做到兩點:一、你渴望飛翔;二、你有脫離你那巢穴的勇氣”。毛毛蟲說:“這是不是意味著死亡?”蝴蝶說:“以毛毛蟲來說,你已經死亡;以蝴蝶來說,你獲得了新生。”
蝴蝶生命的深層結構原是毛毛蟲,然而毛毛蟲對它自己將成為一隻美麗的蝴蝶並沒有意識,所以蛻變竟成了艱苦的折磨,直到羽化成蝶,它才會明白,原來被誤認為的災難,是來幫助它的。
啟示:我們只看眼前,看不到未來,我們只看到片斷,而看不到整體。因此,這世界並沒有什麼錯,錯的是我們看待它的方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你只要記得任何發生的都是好事,一切順其自然,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
漁夫的誓言
古時候有一漁夫,是出海打魚的好手。他有一個習慣,每次打魚的時候都要立下誓言。有一年春天,聽說市場上的墨魚價格最高,於是立下誓言,這次出海只捕撈墨魚,好好賺它一筆。但是這次魚訊所遇到的全都是螃蟹,他非常懊惱地空手而歸。等他上了岸才得知市場上螃蟹的價格比墨魚還要貴。他後悔不已,發誓下一次出海一定要打撈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在螃蟹上,可這一次遇到的全是墨魚,不用說他又只能是空手而歸。他懊悔地發誓,下次出海不管遇到的是螃蟹還是墨魚全都打。
第三次出海,漁夫嚴格遵守自己的誓言,不幸的是,他一隻螃蟹和墨魚都沒有遇到,見到的只是一些馬鮫魚。於是,漁夫再一次空手而歸......
漁夫沒有趕上第四次出海,他在饑寒交迫中死去。
啟示:一個人在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人生理想的時候,不僅僅要符合自身實際,也要符合社會需要的實際。而社會需要的實際總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著,因此我們要根據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實際,調整自己的理想,這樣才可能由理想變為現實。否則,即使自身條件再好,理想也只能是空想、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