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港灣

人活著,是為了自己的理想還是他人的目光?

人活著,是為了自己的理想還是他人的目光?

作者:譚洪崗

讀到過這樣一種感歎:如果世人都眼盲,我決不會去追求華麗的衣裳、豪華的居室、鋪張的排場……是啊,活著如此之累,原本人生苦短,竟還要處處跟人比較、爭一日之短長。可是,難道為了世人沒有眼盲,就只能讓自己心盲嗎?

競相攀比,比財富、比地位、比聲名、比子女,除了虛榮之外,還有些別的原因吧?是覺得比不過別人有傷自己的面子?是認定傷了面子就等於損傷了自己存在的價值?是看到大家都如此雖不情願也只能從眾?是沒有自己的想法於是相信多數人做的就是對的?

敢說“獨持偏見,一意孤行”的人畢竟是少數;內心若沒有清醒明確的意識,便每每要借外界的看法來為自己定向定位,依賴外界的肯定來確認自己的價值。他人的目光,對無主見的人真有不可忽視的力量。

那的確不只是虛榮、在人前爭面子,也會有對習慣勢力的屈從——如果他人都這樣做,

自己非要跟人不一樣,看起來太難了;也還會有無意識的盲從——若從小耳濡目染習以為常,又怎會懷疑這樣做是否正確呢?如果從小就被灌輸“好好念書,上一所好大學,讀一個熱門專業,找一份好工作”,認定了這是一條康莊大道,又怎能輕易分清那是否適合自己?

人活著自然不是為了活給別人看,要處處與多數人保持一致,以免遭人詬病;或者要在名利權位上爭強,

以此才能證明自己活得比別人更好。有著名經濟學家稱,他鼓勵人們去追求經濟利益。但利益不是最本質的,比利益更本質的是快樂。快樂有許多,要有持續的快樂,我總覺得少不了一條——能做自己熱愛的事情。

國外有女作家曾經說過:做好你所熱愛的事,金錢會隨之而來。後來她對這句話做了個修正:做你所熱愛的事,金錢可能會來,也可能不來;不論來與不來,

你都將獲得幸福。我非常喜歡這句話,同時想到,這幸福是有前提的,至少要放下虛榮心、放下與人比較之心;能認清自己的價值所在,不時時依賴外界的首肯。去掉不必要的牽掛煩擾,更能聽清自己內心的聲音;不為喧囂浮華所惑,更能做好自己的事情。

不去在意眾人的目光,相對還是容易的;如果那是重要的人的期望,在自己的理想與親人的殷殷企盼之間,只怕要摧折不少深情與大志。

曾見電視節目訪談一位做電影編導的女士,她十幾歲已對電影有濃厚興趣,但家人認為那當不了飯吃,遂奉母命讀了生物;留美拿了個生物學學位後,她終於還是改學了自己熱愛的行業。

主持人問她,後不後悔在生物上花了多年時間?該女士沉吟片刻道:我不能說學生物是個錯誤,那對我母親不公平。接下來便講了讀生物畢竟有哪些好處,說得從容而有氣度。這份氣度是要靠最終得償所願來支撐的吧?幸好,她有堅持己見的意志;幸好,她最後有了選擇的自由並仍有回頭的勇氣;幸好,她能從不盡如人意的過往中看到有利的一面。而其他人,包括成名人物,我知道盡有在父輩的控制欲下始終鬱鬱不振、未盡其才的。

即便沒有家庭或家族的期盼,自己也能不去跟風,仍會有許多人找不到自己的熱愛。是興趣喜好被忽視得太久以致忘懷了?是在每日的奔波勞碌中對很多東西已渾然不覺?是已經不敢為夢想冒險一搏,於是勸服了自己實際一點?

我仍相信,快樂幸福與否,大半取決於自己,取決於自己怎樣選擇、怎樣努力,取決於自己願意供奉於廟堂還是曳尾於途中。
這份氣度是要靠最終得償所願來支撐的吧?幸好,她有堅持己見的意志;幸好,她最後有了選擇的自由並仍有回頭的勇氣;幸好,她能從不盡如人意的過往中看到有利的一面。而其他人,包括成名人物,我知道盡有在父輩的控制欲下始終鬱鬱不振、未盡其才的。

即便沒有家庭或家族的期盼,自己也能不去跟風,仍會有許多人找不到自己的熱愛。是興趣喜好被忽視得太久以致忘懷了?是在每日的奔波勞碌中對很多東西已渾然不覺?是已經不敢為夢想冒險一搏,於是勸服了自己實際一點?

我仍相信,快樂幸福與否,大半取決於自己,取決於自己怎樣選擇、怎樣努力,取決於自己願意供奉於廟堂還是曳尾於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