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港灣

內向的你,別再揮霍自己的天賦了

內向的你,別再揮霍自己的天賦了

作者:趙曉璃(職場作家、生涯規劃師)

摘自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

很多人在職業諮詢時經常會問:“我的性格偏內向,到底要選擇怎樣的工作?”

隨著諮詢案例的累積,

我漸漸發現,深陷性格困擾的職場人,其實並不在少數。

是啊,我們從小都被灌輸這樣一個觀念,所謂“性格決定命運”,於是在許多人生重大選擇面前,源於對自我性格的不滿,我們不知道該如何發力,更看不見未來的路在何方。

那麼,性格對於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到底起到了怎樣的影響呢?

1、性格的真相是什麼?

哈佛大學有個82歲的科學家傑爾姆·卡根,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展心理學家之一。

卡根的職業生涯致力於研究兒童的情感和認知性發展,他曾經跟蹤記錄一些孩子從嬰兒期到青春期這段歷程中生理和性格的變化。

卡根和他的團隊精心選擇了一些新鮮事,讓這些四個月大的嬰兒去經歷。他們讓這些嬰兒聽錄音和氣球爆炸的聲音、看彩色的手機在眼前晃動、聞酒精棉簽的味道。

嬰兒們對這些刺激表現出了不同的應激發應,有20%的嬰兒一邊嚎啕大哭,一邊用力蹬著雙腿並揮舞著胳膊,卡根稱這些嬰兒為“高度應激群體”;約有40%的嬰兒依然保持安靜,偶爾動動胳膊動動腿,完全沒有過度的反應,卡根稱之為“低度應激群體”;剩下40%的嬰兒的表現則介於兩者之間。

等到這些嬰兒長到了兩歲、四歲、七歲及十一歲的時候,

很多人會回到卡根的實驗室接受後續的刺激實驗。

結果發現,那些高度應激的嬰兒,也就是那20%會對手機振鈴作出高度反應的嬰兒,更有可能發展成為高度嚴肅、謹慎性格的人,而那些低度反應的嬰兒,即那些相對安靜的孩子,則可能成為自信而悠閒的類型。

換句話說,高度應激群體和低度應激群體對應的性格類型便是內向型群體和外向型群體。

 

研究還進一步發現,那些高度應激的嬰兒並沒有厭世的情緒,他們只是對周圍環境更加敏感而已。 

2、被低估的“警覺注意力”

高度應激孩子對人和事所持的態度被心理學專家們稱為“警覺注意力”,恰恰是這種特質,被人們大大低估了。

加拉格爾曾經指出,內向性格有很多是由環境單一或敏感的神經系統造成的,比如有的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

更渴望得到一些新的認知,於是就有可能多花時間去思考;健康問題也可能導致一個孩子形成內向性格,因為TA會仔細考慮自己的身體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與此同時,加拉格爾還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那就是,由於內向者敏感的特質和精心的安排,對於嚴苛的校園生活來說並不適用,他們與生俱來的警覺、細微之處的敏感、複雜的情緒等等,這一切往往成為人們低估的對象。

有研究表明,高應激者對人和事的觀察更深入,他們獲得的信息量更大。

四月中旬,有一名困惑的房產銷售員A找我諮詢,他的困惑是,內向的自己是否真的適合銷售工作呢?

經過進一步溝通,A說自己是個留守兒童,童年缺乏父母關愛,加上體弱多病,被寄養在舅舅家裡,於是充斥在他童年的記憶是大段大段的孤獨。

我漸漸明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其實A就屬於高度應激的類型,對於外界的變化抱持天生的警覺力,另外他童年寄人籬下又體弱多病,所以A會花大量的時間和自己對話,於是成年後的A形成了內向性格,而在房地產銷售領域,這一特質讓A備受苛責。

眾所周知,房地產銷售的客體是房產,而房產屬於剛需,一套房產是否能夠銷售出去,和房產本身所在的位置和價格相關,而和銷售員本人的洞察力並沒有本質關聯,也就意味著,在這樣的工作中,A所特有的“警覺注意力”毫無施展之地。

那麼是否意味著,A就不能從事銷售工作了呢?

事實恰恰相反。

A可以從事銷售工作,只是應該換一個行業或領域。

A說,讓他感覺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是他能夠敏銳地感知孩子的情緒和需求。

“或許我是久病成醫吧。”A笑著說。

諮詢到最後,我們達成了一個共識,結合A的特質,最適合他發展的領域,或許不是房地產銷售公司,而是和孩子有關的教育行業,像是早教機構也好,或者幼兒輔導班也罷,他可以嘗試從課程顧問做起。 

同樣是銷售,幼稚教育領域的課程顧問需要和孩子及家長建立長期的信任關係,因為一個課程的跨度時間較長,在這一點上,外向型人往往能夠迅速和陌生人建立關係,但在關係維護層面的能力要比內向型人弱一些;此外課程的回饋也是課程銷售的重要環節,內向型人更擅長搜集全面的回饋進行分析,發現課程及教學環節的不足,回饋給其他部門,促進教學機構的發展。

而之前A所從事的房地產銷售工作無法匹配他的內向特質,房產銷售往往只是一竿子買賣,當房產交易結束之後,客戶幾乎不會和房產銷售員有任何關聯,而內向型人的慢熱常常會導致自己錯失精准客戶,所以房產銷售更適合熱情開朗的外向型人。

3、內向與外向的根本差異,在於獲取力量的源泉不同

從職業的角度考量,內向者不是不適合銷售,只是更適合從事和客戶建立長久關係的銷售;

內向者不是不擅長言談,相反,和外向者不同的是,由於他們思維縝密、思考深入,只要能夠下意識刻意練習,往往能夠駕馭複雜的談話局面,反而更容易勝任商業談判、公眾演講等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內向者不是故作清高,相反,他們有一顆願意傾聽的內心,如果你願意信任他們,他們回報給你的,更是一份赤忱與忠心。

心理學家米哈裡·奇克森特米哈伊在1990-1995年間做了一項研究,研究物件是91名在藝術界、科學界、商業及政治領域表現出卓越創造力的人,他們當中有很多人在青春期階段處於社會的邊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非常感興趣或專注的領域對於同齡人來說都太不可思議了。”

《時間的皺紋》作者馬德琳·英格曾經說過,如果不是因為小時候一個人把時間都用在閱讀和思考上,她壓根就不會成為一名如此大膽的思想家。

越來越多的事實顯示,孤獨和安靜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能夠讓人擯棄一切干擾和誘惑,沉浸在一件事情中,所以“刻意練習”這件事情,最容易發生在內向者身上。

在現實中,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充足的時間和陌生人進行深入交流。我們往往需要在面試的30分鐘內給面試官留下一個好印象,在相親的前5分鐘內給相親物件一個好印象,甚至很多招聘崗位都十分看重社交經歷。

基於這樣的背景,善於侃侃而談、能夠迅速和陌生人建立關係的外向者更容易脫穎而出,也更容易被別人看到閃光點,而擅長深思熟慮、熱愛獨處的內向者往往不太容易被發現。

那麼,內向者需要改變自己的性格,變成外向者嗎?

很不幸,我們根本沒辦法改變自己的性格特質,然而內向者可以通過發展自我監控力,達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提升自我監控力有三個步驟,第一是放下“小我”,多站在他人立場思考問題;第二是找到一些你認為有意義的事情進行突破,比如公開演講;第三是別忘了摘下面具,給自己留下獨處的時間,以便得到徹底的放鬆與休息。

對於內向者而言,有一個經驗或許對於他們最為適用,那就是——

“不刻意追求一樣東西,反而可以自然而然地擁有。當你活的越像你自己、越來越好的時候,人脈自然就會拓展開來。我們要做的,只是在這些自然而然發生之前,耐得住寂寞——在耐得住寂寞這方面,還有誰會比內向的人更有天賦呢?”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
http://www.201980.com/gushi/tedian/23456.html

有研究表明,高應激者對人和事的觀察更深入,他們獲得的信息量更大。

四月中旬,有一名困惑的房產銷售員A找我諮詢,他的困惑是,內向的自己是否真的適合銷售工作呢?

經過進一步溝通,A說自己是個留守兒童,童年缺乏父母關愛,加上體弱多病,被寄養在舅舅家裡,於是充斥在他童年的記憶是大段大段的孤獨。

我漸漸明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其實A就屬於高度應激的類型,對於外界的變化抱持天生的警覺力,另外他童年寄人籬下又體弱多病,所以A會花大量的時間和自己對話,於是成年後的A形成了內向性格,而在房地產銷售領域,這一特質讓A備受苛責。

眾所周知,房地產銷售的客體是房產,而房產屬於剛需,一套房產是否能夠銷售出去,和房產本身所在的位置和價格相關,而和銷售員本人的洞察力並沒有本質關聯,也就意味著,在這樣的工作中,A所特有的“警覺注意力”毫無施展之地。

那麼是否意味著,A就不能從事銷售工作了呢?

事實恰恰相反。

A可以從事銷售工作,只是應該換一個行業或領域。

A說,讓他感覺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是他能夠敏銳地感知孩子的情緒和需求。

“或許我是久病成醫吧。”A笑著說。

諮詢到最後,我們達成了一個共識,結合A的特質,最適合他發展的領域,或許不是房地產銷售公司,而是和孩子有關的教育行業,像是早教機構也好,或者幼兒輔導班也罷,他可以嘗試從課程顧問做起。 

同樣是銷售,幼稚教育領域的課程顧問需要和孩子及家長建立長期的信任關係,因為一個課程的跨度時間較長,在這一點上,外向型人往往能夠迅速和陌生人建立關係,但在關係維護層面的能力要比內向型人弱一些;此外課程的回饋也是課程銷售的重要環節,內向型人更擅長搜集全面的回饋進行分析,發現課程及教學環節的不足,回饋給其他部門,促進教學機構的發展。

而之前A所從事的房地產銷售工作無法匹配他的內向特質,房產銷售往往只是一竿子買賣,當房產交易結束之後,客戶幾乎不會和房產銷售員有任何關聯,而內向型人的慢熱常常會導致自己錯失精准客戶,所以房產銷售更適合熱情開朗的外向型人。

3、內向與外向的根本差異,在於獲取力量的源泉不同

從職業的角度考量,內向者不是不適合銷售,只是更適合從事和客戶建立長久關係的銷售;

內向者不是不擅長言談,相反,和外向者不同的是,由於他們思維縝密、思考深入,只要能夠下意識刻意練習,往往能夠駕馭複雜的談話局面,反而更容易勝任商業談判、公眾演講等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內向者不是故作清高,相反,他們有一顆願意傾聽的內心,如果你願意信任他們,他們回報給你的,更是一份赤忱與忠心。

心理學家米哈裡·奇克森特米哈伊在1990-1995年間做了一項研究,研究物件是91名在藝術界、科學界、商業及政治領域表現出卓越創造力的人,他們當中有很多人在青春期階段處於社會的邊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非常感興趣或專注的領域對於同齡人來說都太不可思議了。”

《時間的皺紋》作者馬德琳·英格曾經說過,如果不是因為小時候一個人把時間都用在閱讀和思考上,她壓根就不會成為一名如此大膽的思想家。

越來越多的事實顯示,孤獨和安靜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能夠讓人擯棄一切干擾和誘惑,沉浸在一件事情中,所以“刻意練習”這件事情,最容易發生在內向者身上。

在現實中,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充足的時間和陌生人進行深入交流。我們往往需要在面試的30分鐘內給面試官留下一個好印象,在相親的前5分鐘內給相親物件一個好印象,甚至很多招聘崗位都十分看重社交經歷。

基於這樣的背景,善於侃侃而談、能夠迅速和陌生人建立關係的外向者更容易脫穎而出,也更容易被別人看到閃光點,而擅長深思熟慮、熱愛獨處的內向者往往不太容易被發現。

那麼,內向者需要改變自己的性格,變成外向者嗎?

很不幸,我們根本沒辦法改變自己的性格特質,然而內向者可以通過發展自我監控力,達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提升自我監控力有三個步驟,第一是放下“小我”,多站在他人立場思考問題;第二是找到一些你認為有意義的事情進行突破,比如公開演講;第三是別忘了摘下面具,給自己留下獨處的時間,以便得到徹底的放鬆與休息。

對於內向者而言,有一個經驗或許對於他們最為適用,那就是——

“不刻意追求一樣東西,反而可以自然而然地擁有。當你活的越像你自己、越來越好的時候,人脈自然就會拓展開來。我們要做的,只是在這些自然而然發生之前,耐得住寂寞——在耐得住寂寞這方面,還有誰會比內向的人更有天賦呢?”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
http://www.201980.com/gushi/tedian/23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