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和消費的區別是什麼?你分得清消費和投資嗎?
投資和消費的區別是什麼?
1、你分得清“消費”和“投資”嗎?
消費和投資,是人類兩大最重要的行為,可以說幾乎能把人類所有的行為都囊括在裡面。
不信?隨意舉出一些看似不屬於的例子。
父母對你的愛——對你進行關懷以後,他們爽了沒?爽了,他們願意做讓自己爽的事情,這就至少有消費的一部分在裡面;如果他們因此放棄了打麻將的時間,很不爽,但為了你能跟他們更加親近,還是做了這件事,這就有投資的一部分在裡面。
眯著眼坐在小河邊——多數情況下,
現實中,這兩者的界限往往並沒有那麼清晰,而且確實某些行為看起來既是消費又是投資,似乎是個難以分割的共生整體,這就更加讓人迷糊萬分,到底我是在消費還是在投資?
比如在外面“哥倆好”的時候,明明是在消費,卻硬是說服自己,
再比如明明在賭場上是拿錢消費刺激,偏偏要說服自己“我是在掙錢”。
真正的投資是為了將來有更多的東西可供消費,是立足長遠的行為,而非用來逃避的藉口,因此,搞清“自己在投資還是消費”這個問題非常有必要。
2、如何過好這一生
要論如何過好這一生?
市面上充斥著各種聲音,但皆為虛妄之言,要麼就是愚人愚見,要麼就是淺嘗輒止,
是世俗的成功?是內心的豐盈?還是順其自然,從平凡中領悟真諦?
都不是。
不管是雞湯還是反雞湯都回答不了這個問題。
如果上帝有一根尺子去衡量一個人是否過好了這一生,那把尺子一定是這個人對自己這一生的利用效率。
有些人會問,那我坐在小河邊發呆,對人生的利用效率就低了嗎?
當然不是,你發呆的時候是對閒暇時光進行了消費,
很多人意識不到,平時的生活中是有很多損耗的。
比如假裝在做事,其實混到點下班,這中間如果有老闆在旁,並不能說是全損耗,但若是沒有,卻自動自發裝給自己看,這就是損耗。
再比如你出去跟朋友喝茶,你是享受著交流的快感,還是憋著勁想下一句話或是想著如何開始下一個話題呢?前者是消費,
為什麼損耗會這麼可怕?因為損耗代表了無產出的行為。
我們的人生刻度是時間,無產出的行為就意味著無效和低效,這是一個“人為縮短壽命”的過程,也是你在有限的人生裡填塗色彩最大的絆腳石。
3、分配“消費”和“投資”的比例
人的最終目的是滿足需要,物質需要、精神需要,包括那些個無私行為,都是某種程度上滿足了精神需要。消費就是一個滿足需要的過程,而投資則是一個延遲滿足需要的過程。
我們都喜歡消費而厭惡投資,因為消費可以滿足即時需要,而投資則不能。投資意味著付出,意味著克制,意味著讓自己不爽。
但不投資又不行,不投資存量不夠,這次消費完了,下次呢?
人區別於動物很大的一點就是人懂得計算,懂得長遠考慮,於是,投資(延遲享受)和即時消費的比例就成為了儘量減少損耗以後的關鍵。
一輩子9分投資1分消費肯定不可取,搞了半天辛苦來人世走一遭,原來是來受罪的?這就很傻。
一輩子1分投資9分消費也不太合適,靠1分投資得來的收益,這9分消費想來也不會太爽,滿足不了多少需求。
所以在這裡,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個人情況進行動態調整。每個人的能力都不盡相同,有人3分投資就能把這一生過得很好,有人則需要7分,這是個不斷試錯的過程,需要自己去摸索和體會。
4、時間上的區分
投資和消費有沒有時間上的區分呢?
當然有。
一句話:投資有紅利,消費有利息。
千萬不要以為你20幾歲學一項技能和80幾歲學是一樣的,“活到老學到老”的確很勵志,但效果明顯不同。
80幾歲學會一項技能,應用和產生“技能紅利”的可能性還有多少?不消我說你都知道。但20幾歲呢?你有大把的時間讓這項技能同其他機會產生融合與互動,這就是投資的時間紅利。
消費也是一樣,每一次消費都是你提前對未來的買單行為,換言之,你是支付了利息的,不止錢有利息,什麼都有。
比如你消費了時間跟朋友快樂地聚了一次,你並不只是消費了這份時間,因為這份時間你本來可以用來進行投資,這在經濟學上叫隱性成本,所以你消費的是你當前的時間+可能在這段時間產生的投資積累的總和。
5、理解其他行為
從投資和消費上,我們還可以理解很多行為。
比如許多人不理解,為什麼那些國外的超級富豪不把錢都留給子孫,卻要都捐出來做一個攻克癌症的項目,或者是設立獎學金呢?
對於超級富豪而言,前期投資產生的紅利實在太大,這使得他們幾乎不可能在普通消費中將其消耗完。人生利用率最高的情況是什麼?在儘量降低損耗的前提下,赤條條來,赤條條走,除損耗外,你的每一份投資都被你用於消費。
我們知道,一個人就算再有錢,也不能同時睡兩張床,不能同時用100部蘋果手機,就算家裡堆滿蘭博基尼,你一次也只能開一輛。
當你在普通消費中,無法將投資紅利耗盡的時候,留給子孫顯然不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因為當你把錢都留給子孫的時候,你最多能收穫的是那一點點親情,雖然這也很重要,但它產生的收益遠遠沒有全世界人民的崇拜和拯救全人類帶來的滿足感大。
所以,從將人的一生最大化利用的角度去考量,醉心慈善的超級富豪的選擇並未有任何不合理之處,在這裡請勿將他們打上道德的標籤,他們只是更聰明。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https://www.201980.com/gushi/licai/22217.html物質需要、精神需要,包括那些個無私行為,都是某種程度上滿足了精神需要。消費就是一個滿足需要的過程,而投資則是一個延遲滿足需要的過程。
我們都喜歡消費而厭惡投資,因為消費可以滿足即時需要,而投資則不能。投資意味著付出,意味著克制,意味著讓自己不爽。
但不投資又不行,不投資存量不夠,這次消費完了,下次呢?
人區別於動物很大的一點就是人懂得計算,懂得長遠考慮,於是,投資(延遲享受)和即時消費的比例就成為了儘量減少損耗以後的關鍵。
一輩子9分投資1分消費肯定不可取,搞了半天辛苦來人世走一遭,原來是來受罪的?這就很傻。
一輩子1分投資9分消費也不太合適,靠1分投資得來的收益,這9分消費想來也不會太爽,滿足不了多少需求。
所以在這裡,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個人情況進行動態調整。每個人的能力都不盡相同,有人3分投資就能把這一生過得很好,有人則需要7分,這是個不斷試錯的過程,需要自己去摸索和體會。
4、時間上的區分
投資和消費有沒有時間上的區分呢?
當然有。
一句話:投資有紅利,消費有利息。
千萬不要以為你20幾歲學一項技能和80幾歲學是一樣的,“活到老學到老”的確很勵志,但效果明顯不同。
80幾歲學會一項技能,應用和產生“技能紅利”的可能性還有多少?不消我說你都知道。但20幾歲呢?你有大把的時間讓這項技能同其他機會產生融合與互動,這就是投資的時間紅利。
消費也是一樣,每一次消費都是你提前對未來的買單行為,換言之,你是支付了利息的,不止錢有利息,什麼都有。
比如你消費了時間跟朋友快樂地聚了一次,你並不只是消費了這份時間,因為這份時間你本來可以用來進行投資,這在經濟學上叫隱性成本,所以你消費的是你當前的時間+可能在這段時間產生的投資積累的總和。
5、理解其他行為
從投資和消費上,我們還可以理解很多行為。
比如許多人不理解,為什麼那些國外的超級富豪不把錢都留給子孫,卻要都捐出來做一個攻克癌症的項目,或者是設立獎學金呢?
對於超級富豪而言,前期投資產生的紅利實在太大,這使得他們幾乎不可能在普通消費中將其消耗完。人生利用率最高的情況是什麼?在儘量降低損耗的前提下,赤條條來,赤條條走,除損耗外,你的每一份投資都被你用於消費。
我們知道,一個人就算再有錢,也不能同時睡兩張床,不能同時用100部蘋果手機,就算家裡堆滿蘭博基尼,你一次也只能開一輛。
當你在普通消費中,無法將投資紅利耗盡的時候,留給子孫顯然不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因為當你把錢都留給子孫的時候,你最多能收穫的是那一點點親情,雖然這也很重要,但它產生的收益遠遠沒有全世界人民的崇拜和拯救全人類帶來的滿足感大。
所以,從將人的一生最大化利用的角度去考量,醉心慈善的超級富豪的選擇並未有任何不合理之處,在這裡請勿將他們打上道德的標籤,他們只是更聰明。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https://www.201980.com/gushi/licai/22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