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正害怕的,從來不是變老,而是老無所依
我們真正害怕的,從來不是變老,而是老無所依
作者:陸JJ
朋友在公司裡遇到一些糟心的事,約我吃飯聊天。邊上那一桌的年輕人嘰嘰喳喳,尤為熱鬧。我幾乎可以聽到他們談論的每一個話題。關於近在眼前的畢業、關於將至未至的戀愛、關於炙熱滾燙的理想... ...
朋友轉過頭看著他們,對我說:“我覺得自己老了。”突如其來的這一句,也像標槍似地投進我耳朵裡。
因為我聽過無數周圍人在說,他們覺得自己老了。倒也不是無病呻吟,
大四畢業,拖著行李走出校園,回頭看校門最後一眼,竟覺得失落。幾個大二的學生從校門口出來,笑著打招呼:“學長再見。”我笑著說好,拖著行李匆忙離開。
畢業之後回母校做報告,下面坐了很多人,大部分是98年99年的。結束後,人統統湧上來提問,一口一個“老師好”,“前輩好”。弄得我有些恍惚,
公司裡面試實習生,看簡歷上的年齡,最大的是95年的,最小的還有98年的。心裡不自覺地閃過一個念頭:媽蛋,我好老啊。
以上這些情況倒還好,最要命的是,遇到一些年輕人。對方不僅比你小,皮膚比你白,身材比你好,精氣神比你足,還比你有才,有能力,有錢... ...
他們像日出,自己像黃昏。
恨不得讓時間之神大發慈悲,讓自己再年輕個幾歲。
未成年人有監護人,成年人則自己監護自己。小屁孩兒的時候,天塌下來有父母長輩頂著,自己該玩玩,該樂樂。出了事有人負責擦屁股,難過了有人負責抹眼淚。童年裡最讓人窩心的,就是那種被人保護的感覺。
這種踏實的安全感,是年少者的特權。
年齡增長,意味著身份的轉化。從“被保護者”到“保護者”的轉變,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
做一個被保護的人特別簡單,
我們害怕變老,因為懷念過去種種的好。
不是說年齡大的人才害怕變老,年齡小的也一樣。
一次我經過玩具店,聽到店門外一男孩對他媽媽說:
“媽,我要買變形金剛。”
“我們已經念初中了,不玩這種東西了。”
“裡面有很多小孩兒都在玩。”
“你和他們不一樣,你已經長大了。”
“那我永遠不想變老。”
說完這句,他媽就拽著他走了。
如果把人生切割為多個階段,幾乎每到一個新的階段,我們就會試圖回溯過去的美好。小學生懷念幼稚園、高中生懷念初中、大學生懷念高中、畢業後懷念大學。新階段的不適應,會讓我們不斷回望過去的美好。
過去真的美好嗎?不一定。當我們害怕變老時,我們在害怕未知。我們時常需要借著懷念,來過渡當下。
我們害怕變老,本質上是對於時間的恐慌。
尤其在人生前半段,生命是望不到盡頭的。也就是說,我們幾乎看不到人生的終點在哪裡,好像還有千年萬年可以活。
但一旦年過半百,生命的緊迫感便開始出現了,那種“生命倒計時”的心態浮出水面。
我們會想到,某一日生命停止,如果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沒做,該有多難過。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
https://www.201980.com/lizhi/shenghuo/21371.html
年輕時對自己承諾的努力和激情,都未曾出現,也未曾兌現。
只能一邊看著自己變老,一邊一無所成。
我們害怕成為那樣的中年男人:年近五十,人生沒別的愛好,最大的愛好便是抽煙、喝酒、麻將,終日與牛鬼蛇神廝混。對生活麻木,對未來絕望。窮困潦倒,卻迷信這種墮落式的快樂是可貴的。
我們害怕成為那樣的中年婦人:潑辣、強硬、不近人情,對打扮自己毫無興趣,還指責那些精緻的人們是妖豔賤貨。最擅長的是在菜場裡討價還價,最精通的是道人家長里短。自己的生活一地雞毛,乾脆把別人的也攪成一鍋爛粥。
我們真正害怕的,從來不是變老,而是老無所依。
當然,害怕的原因還有很多種。
害怕有朝一日被替代。這是競爭導致的危機感。
害怕生活失去一切的可能性。在僵化的生活裡,迷失,再迷失。
害怕變老,不再兵強馬壯。腰開始疼了,頸椎開始酸了,眼瞧著周圍那些年輕的肉體都在野蠻生長... ...
我們討厭變老,就像我們討厭任何形式的衰敗之物。
可我們總有一天要面對這樣的結果,面對這個事實。
正因為這樣,所以坦然地面對老去、優雅而健康地老去、才顯得重要。
有一次去聽嚴歌苓講世界華語文學,近距離觀察她,才確實感受到她的精緻。這種精緻,不是簡單的堆砌與疊加,而是整個精氣神、整個舉手投足的分寸、整個說話時的語氣語調,都有準確的拿捏。
很多關於她的媒體稿,都會說:她的本人,比她的作品還要精緻。
初看時不以為意,等到真正見過其本尊,才知道這並非戲言。
嚴歌苓是58年生人,雖然早已不年輕,但保持精緻始終是她生活的樂趣之一。下午三點以後,她會花心思梳妝打扮、換上漂亮的衣服、泡泡咖啡、擺弄擺弄鮮花、把家裡佈置好、播放舒緩的音樂,等待丈夫歸來... ...
好友曾笑話她這是多此一舉,她卻覺得這是中年人的必備修養。不讓自己的身材走樣、不讓自己老態臃腫,這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丈夫的尊重。
看到她,你會認為,變老並不可怕。老了一樣精緻,老了一樣漂亮。
常有人說時間是殺豬刀,那倒是冤枉了時間。對大部分人而言,他們不是輸給了時間,而是輸給了自己的不自律。
“變老是一種福氣。”
一位臺灣的老教授曾經這樣告訴我。
很多人還沒來得及變老,就已經不幸地離開世界。還沒來得及變老,就已經把自己弄得自己都不認識了。
老教授在62歲的時候,決定去臺北的小劇場做一名喜劇演員,這是受他學生的影響。
老師成了學生,學生成了老師,這件事特別有意思。
就算人在不停老化,但我們仍舊能夠不斷優化個人選擇,不斷重新塑造自我,去過想過的生活。
老教授的這個案例,我時常記在心裡。有時間去感慨變老,不如用行動化解焦慮。
因為我們在哀歎變老時,實質是哀歎自己的不作為。那一天和朋友吃飯時,邊上一群年輕人嘰嘰喳喳,尤為熱鬧。朋友看著他們,告訴我,他覺得自己老了。現在我想說:儘管如此,那又如何。
生命是望不到盡頭的。也就是說,我們幾乎看不到人生的終點在哪裡,好像還有千年萬年可以活。
但一旦年過半百,生命的緊迫感便開始出現了,那種“生命倒計時”的心態浮出水面。
我們會想到,某一日生命停止,如果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沒做,該有多難過。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
https://www.201980.com/lizhi/shenghuo/21371.html
年輕時對自己承諾的努力和激情,都未曾出現,也未曾兌現。
只能一邊看著自己變老,一邊一無所成。
我們害怕成為那樣的中年男人:年近五十,人生沒別的愛好,最大的愛好便是抽煙、喝酒、麻將,終日與牛鬼蛇神廝混。對生活麻木,對未來絕望。窮困潦倒,卻迷信這種墮落式的快樂是可貴的。
我們害怕成為那樣的中年婦人:潑辣、強硬、不近人情,對打扮自己毫無興趣,還指責那些精緻的人們是妖豔賤貨。最擅長的是在菜場裡討價還價,最精通的是道人家長里短。自己的生活一地雞毛,乾脆把別人的也攪成一鍋爛粥。
我們真正害怕的,從來不是變老,而是老無所依。
當然,害怕的原因還有很多種。
害怕有朝一日被替代。這是競爭導致的危機感。
害怕生活失去一切的可能性。在僵化的生活裡,迷失,再迷失。
害怕變老,不再兵強馬壯。腰開始疼了,頸椎開始酸了,眼瞧著周圍那些年輕的肉體都在野蠻生長... ...
我們討厭變老,就像我們討厭任何形式的衰敗之物。
可我們總有一天要面對這樣的結果,面對這個事實。
正因為這樣,所以坦然地面對老去、優雅而健康地老去、才顯得重要。
有一次去聽嚴歌苓講世界華語文學,近距離觀察她,才確實感受到她的精緻。這種精緻,不是簡單的堆砌與疊加,而是整個精氣神、整個舉手投足的分寸、整個說話時的語氣語調,都有準確的拿捏。
很多關於她的媒體稿,都會說:她的本人,比她的作品還要精緻。
初看時不以為意,等到真正見過其本尊,才知道這並非戲言。
嚴歌苓是58年生人,雖然早已不年輕,但保持精緻始終是她生活的樂趣之一。下午三點以後,她會花心思梳妝打扮、換上漂亮的衣服、泡泡咖啡、擺弄擺弄鮮花、把家裡佈置好、播放舒緩的音樂,等待丈夫歸來... ...
好友曾笑話她這是多此一舉,她卻覺得這是中年人的必備修養。不讓自己的身材走樣、不讓自己老態臃腫,這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丈夫的尊重。
看到她,你會認為,變老並不可怕。老了一樣精緻,老了一樣漂亮。
常有人說時間是殺豬刀,那倒是冤枉了時間。對大部分人而言,他們不是輸給了時間,而是輸給了自己的不自律。
“變老是一種福氣。”
一位臺灣的老教授曾經這樣告訴我。
很多人還沒來得及變老,就已經不幸地離開世界。還沒來得及變老,就已經把自己弄得自己都不認識了。
老教授在62歲的時候,決定去臺北的小劇場做一名喜劇演員,這是受他學生的影響。
老師成了學生,學生成了老師,這件事特別有意思。
就算人在不停老化,但我們仍舊能夠不斷優化個人選擇,不斷重新塑造自我,去過想過的生活。
老教授的這個案例,我時常記在心裡。有時間去感慨變老,不如用行動化解焦慮。
因為我們在哀歎變老時,實質是哀歎自己的不作為。那一天和朋友吃飯時,邊上一群年輕人嘰嘰喳喳,尤為熱鬧。朋友看著他們,告訴我,他覺得自己老了。現在我想說:儘管如此,那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