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報怨,才是真正的與人為善
我想起早些時候在咨詢中的一個場景。在我剛開始和來訪者曉峰做咨詢不久的時候,有一次咨詢我遲到了。進入咨詢室的一剎那,我本能地對他說了“對不起”,他對此表示了諒解,
可是,在那之后和曉峰的咨詢過程中,我發覺他變得更加游離,無論我們怎么努力,似乎都沒有辦法達成一個比較好的咨詢共同體。
后來在一次咨詢中,曉峰忽然爆發,開始對我責難。那時候我真的有些心灰意冷,有很強烈的挫敗感。我試圖去和他探討在他內心發生了什么,
終于,在那次咨詢的最后,他忽然提起之前我遲到的事情,很激動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你知道嗎?本來我有好多話要對你說,但是你一進來就道歉,
那個時候,我忽然意識到,正是我以為表示內疚的道歉阻礙了我們的關系。如果當時我不急于去簡單道歉,也許他就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
知錯就道歉似乎是一件被社會規范所贊揚的事情,但是,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講,道歉也在阻礙著對方的表達。不管一個人在道歉的時候是否意識到了這一點,
《論語·憲問》記載,當孔子被弟子問到如何對待曾傷害過自己的人時,他直言應該以適當的懲罰回應傷害。我很喜歡孔子的這句反問:“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是啊,對傷害我們的人一味包容,對善待我們的人是不是一種不公呢?一個人犯了過錯而沒有得到相應的懲罰,
https://www.201980.com/zhupao80/weiren/33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