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港灣

以直報怨,才是真正的與人為善

我想起早些時候在咨詢中的一個場景。在我剛開始和來訪者曉峰做咨詢不久的時候,有一次咨詢我遲到了。進入咨詢室的一剎那,我本能地對他說了“對不起”,他對此表示了諒解,

我也沒有把那當作很重要的事情去討論,只是程序化地問了問對于遲到這件事情他的看法與感受。

可是,在那之后和曉峰的咨詢過程中,我發覺他變得更加游離,無論我們怎么努力,似乎都沒有辦法達成一個比較好的咨詢共同體。

后來在一次咨詢中,曉峰忽然爆發,開始對我責難。那時候我真的有些心灰意冷,有很強烈的挫敗感。我試圖去和他探討在他內心發生了什么,

可是人有情緒的時候怎么可能立馬冷靜下來呢?我忍著強烈的不適感,耐心地聽他的指責,試圖找出一些端倪。

終于,在那次咨詢的最后,他忽然提起之前我遲到的事情,很激動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你知道嗎?本來我有好多話要對你說,但是你一進來就道歉,

這讓我覺得如果我說我很生氣之類的話,會顯得我很小氣。我根本講不出來。”

那個時候,我忽然意識到,正是我以為表示內疚的道歉阻礙了我們的關系。如果當時我不急于去簡單道歉,也許他就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

知錯就道歉似乎是一件被社會規范所贊揚的事情,但是,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講,道歉也在阻礙著對方的表達。不管一個人在道歉的時候是否意識到了這一點,

它總是包含著這樣的潛臺詞:我道歉了,你應該原諒我;如果你不原諒我,你就是一個小氣鬼。也正是這樣的潛臺詞,在阻礙著接受道歉者表達出真實的感受。

《論語·憲問》記載,當孔子被弟子問到如何對待曾傷害過自己的人時,他直言應該以適當的懲罰回應傷害。我很喜歡孔子的這句反問:“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是啊,對傷害我們的人一味包容,對善待我們的人是不是一種不公呢?一個人犯了過錯而沒有得到相應的懲罰,

實際上是在被縱容繼續犯錯。就連崇尚無為的老子都說,一味地以德報怨不是妥善的做法。從某個角度來說,以直報怨,才是真正的與人為善。

本文由80后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鏈接地址:
https://www.201980.com/zhupao80/weiren/33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