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情感

為何愛情備胎非你莫屬?

一、無可奈何花落去

一個朋友的朋友做了PAC測評讓我幫忙做個職業發展的應用解讀,看到資料之後感覺這個人脾氣挺好的,

幫他分析了一下個性特點和職場上要加以注意的關鍵點。在交流的最後朋友說他現在正在追一個意中人,得知這個情況我還是補上了一句:“個人建議你的朋友要當心進入‘備胎’的境地。”

朋友聽了有些詫異,因為他的這位朋友確實在過去的幾段感情經歷中稀裡糊塗的變成了“備胎”,並且在旁觀者眼中,他在當下也有重蹈覆轍的可能……

因為不是做諮詢,我不能多問,也沒有必要多問這個朋友的具體情況,但是對於“備胎”,不能不專門聊一聊其中的來龍去脈了。

二、“備胎”是個偉大的角色

雖然沒有幾個人期待或樂於處在“備胎”的角色,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的確是一種極其偉大、不可或缺的人際關係組成元素。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類群體與“備胎”的作用極為相似,那就是被供奉在道觀、寺廟裡的神佛。這類群體有什麼特點呢?那就是真正前來燒香的善男信女是不會天天都來的,因為這些人既不是僧侶也不是道人,都是在“有求於神靈”的時候來上香祈福,然後就是在心願達成之後再次回來“還願”,

當然有些人這一步可能都沒有做到。

現在回來看看“備胎”,就不難發現他確實很偉大,因為雖然是凡夫俗子,但他們在“有求必應”這一點上做的比任何神佛都要好——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任勞任怨,不計報酬,樂此不疲,從不懈怠……

三、什麼人極具“備胎”潛質

為什麼叫作“備胎”呢?如果你認為是後備選擇的意思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瞭解汽車備用輪胎的人們會知道一個細節——購車時附帶的備胎比正歸輪胎要小一些,只能臨時代替,不能長久使用。

對這個細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瞭解,這裡不多做贅述,需要強調的就是總是在兩性(同性)關係中淪為“備胎”的朋友是比正常的伴侶少點東西的。

究竟少了什麼呢?從TA交互分析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就是缺少“照顧型父母”之外的其他能量。換句話說,一個體內“照顧型父母”明顯高於其他四種能量的人有成為“備胎”的更大風險。

四、照顧不是關係的全部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某人放著溫柔體貼、關懷備至的“備胎”不要,反倒死乞白賴的喜歡上一個脾氣暴躁、雞飛狗跳的人渣……此時除了恨鐵不成鋼的想到“賤骨頭”這個詞之外也只能眼睜睜的看“飛蛾撲火”了。

雖然看上去不合情理,但從TA交互分析的自我狀態就很好解釋了——照顧只是一種刺激形式,

而一個人對五種能量的刺激都有需求,而且照顧不見得是最“對味”的刺激。

比如,有的人喜歡被管著,這刺激來自“控制型父母”;有的人喜歡理智的交流,這就來自“成人自我”;有的人愛玩愛鬧,那就得從“自由型兒童”與之呼應;有的人喜歡主動、控制,那就要進入“順從型兒童”老實配合。

五、被照顧的暫時性需求

如果一個人本來偏好的就不是照顧人的人,那意味著“照顧型父母”較高的“備胎”們根本就不是他們的“菜”。既然如此,那為什麼還會找個“備胎”呢?直接找對味口的不就行了嗎?到這裡相信你心中有個八九不離十的答案了——特別照顧人的“備胎”們是一個人感情受挫時的絕佳“求安慰”物件。

這用TA交互分析就比較好解釋了,就像生病嘴裡沒味的人總想多來點鹽,一個人在受打擊之後自然會對照顧有更大的短時需求。這就能解釋清楚為什麼有的人雖然明知道不會有感覺、有結果,但還要找一個甚至幾個人做“備胎”。同樣也能解釋為什麼在周圍的人和“備胎”自己看來做了好多實實在在、讓人稱讚的“善舉”,到最後還是“不得善終”。

六、早一點從幻覺中醒來

不得不說“備胎”們從自己的角色中陷入了幻覺,如果不醒來,就只能一次次悲痛欲絕地追問“為什麼!”,然後得到對方很平淡的“對不起,你是個好人,但我們不合適……”的回答為結束。

直接點說,就是不要總是習慣性的處於“照顧型父母”的能量下“母愛氾濫”了,而是需要摸准對方的心理需求投其所好,要運用五種,而非一種能量去刺激對方。如此,才能建立真正親密、穩固的兩性關係。

五、被照顧的暫時性需求

如果一個人本來偏好的就不是照顧人的人,那意味著“照顧型父母”較高的“備胎”們根本就不是他們的“菜”。既然如此,那為什麼還會找個“備胎”呢?直接找對味口的不就行了嗎?到這裡相信你心中有個八九不離十的答案了——特別照顧人的“備胎”們是一個人感情受挫時的絕佳“求安慰”物件。

這用TA交互分析就比較好解釋了,就像生病嘴裡沒味的人總想多來點鹽,一個人在受打擊之後自然會對照顧有更大的短時需求。這就能解釋清楚為什麼有的人雖然明知道不會有感覺、有結果,但還要找一個甚至幾個人做“備胎”。同樣也能解釋為什麼在周圍的人和“備胎”自己看來做了好多實實在在、讓人稱讚的“善舉”,到最後還是“不得善終”。

六、早一點從幻覺中醒來

不得不說“備胎”們從自己的角色中陷入了幻覺,如果不醒來,就只能一次次悲痛欲絕地追問“為什麼!”,然後得到對方很平淡的“對不起,你是個好人,但我們不合適……”的回答為結束。

直接點說,就是不要總是習慣性的處於“照顧型父母”的能量下“母愛氾濫”了,而是需要摸准對方的心理需求投其所好,要運用五種,而非一種能量去刺激對方。如此,才能建立真正親密、穩固的兩性關係。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