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之後,10年之後,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是非洲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巴里、麥克裡斯、約翰和吉姆四個皮包骨頭、有氣無力的男子正扛著一隻沉重的大箱子,從叢林深處踉踉蹌蹌地走來。
他們原本是跟著隊長馬克格夫進入叢林探險的,因為他答應將會給他們極為優厚的工資,誰知半路上,馬克格夫忽然得了一種怪病,並且很快就去世了。去世之前,馬克格夫把大夥召集到一塊兒,指著旁邊那個他親手製作的箱子說:“我要你們向我保證,在走出森林之前,一步也不得離開這只箱子。記住,如果你們把箱子送到我的朋友麥克唐納教授那裡,
埋葬了隊長之後,四個人便上路了,但叢林的路越來越窄,越來越難走,最後竟然根本找不到路了。四個人的力氣也越來越小,最後都像囚犯一樣在泥潭裡掙扎了。看看自己惡夢般的困境,眾人的目光均集中在了這只沉重的箱子上,心想如果不是為了它,自己早就一死了之了。
就這樣,在這只箱子的支撐下,他們互相監督著,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終於有一天,綠色的屏障突然拉開了——經過千辛萬苦之後,他們終於走出了原始森林!
可是當四個人急匆匆找到麥克唐納教授時,教授卻望著箱子微笑不語,急得四個人面面相覷,最後不約而同地問起報酬的事。
“報酬你們已經拿到了。”麥克唐納教授笑著說道。
“什麼?這怎麼可能?”四個人均大驚,不相信隊長馬克格夫和眼前溫文爾雅的教授會欺騙自己。
“我的確是一無所有啊,”教授把雙手一攤說道,然後忽然打開了箱子,“你們不如把箱子裡的寶貝拿走。”
“啊?”眾人一看箱子,頓時倒吸了一口氣,箱子裡居然是一塊毫無用處的大石頭!頓時,四個人都發起怒來,他們無法理解隊長為何如此戲弄自己,要知道為了這只箱子,他們可是經歷了數次生死大關,原始森林裡那堆堆白骨、道道血跡至今猶在眼前。
“我們上當了!”麥克裡斯憤怒地嚷道。
“不!”教授立刻否定道,“你們得到了比金子還貴重的東西,那就是生命!”
有了明確的目標,我們才會有行動的方向和動力。現實中有些人之所以會感覺無聊厭惡、缺乏生活激情,大部分病根在於其喪失了做事的目的。
你現在有沒有想,5年之後,10年之後,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一輩子很長,你要做一個何等樣的人?如果你沒有目標,請為自己立一個;如果你有目標,千萬不要丟了那“一箱石頭”,因為:你將得到比金子還貴重許多的東西。
效率極低人士的7個習慣
一事無成的人都是相似的,高效的人卻各有各的不同。
1、缺席
百分之八十的成功來自於出席。
——伍迪·艾倫
更多的出席——這是在生活中你可以保證更多成功所做的最大也是最簡單的事情之一,
也許天氣會不好,也許你會不想出門,也許你有一大堆其他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是,如果即使你在積極性不高時仍然繼續出現在健身房裡,那將比你呆在家裡的沙發上放鬆要有效的多。
我想這個也可以推及到生活的其他領域。如果你每天都堅持寫作或繪畫,你就會快速的得到提高。如果你更多的出門你就可以遇到更多的新朋友。如果你參加更多的約會,你遇到心上人的機會就會大大提高。
2、拖拖拉拉
拖拉的症狀就不多提了。我最喜歡的3種擺脫拖拉的方法是:
1)吞食青蛙
也就是說在一天的最開始就完成那些最艱難最重要的工作。早上良好的開始會讓你一天都保持高昂的情緒和積極的動力。這通常會使你這一天都十分高效。
2)吃掉大象
不要打算一口吃成胖子,這會使你感到過多負擔以至於產生拖延的念頭。把一項工作分為若干可付諸於行動的小步驟,然後僅僅關注第一步直到把它完成,接下來再繼續下一步。
3)說服自己
我發現這種嚮導型調整很有效。就在我花了20分鐘反復默念在這幾天裡我都會十分高效之後,我就不再會陷入拖拉,
3、總做無關緊要的事
拖延症的症狀之一:忙於無關緊要的事。
為了提高效率你也許需要某種時間管理方法,它可以極為簡單,比如在一天的開始使用80/20法則。
80/20法則,也就是帕累托法則,認為80%的收穫源自20%的努力。
所以為求高效,你應該將精力的大部分集中在少數重要的事情上。
當使用這個法則時你只需按優先順序寫下這一天你需要做的3件最重要的事情,然後從頭做起。即使你只能完成其中的一件事,你仍然完成了今天最重要的事情。
也許你也會偏愛其他諸如GTD等方法。但是無論你如何組織工作,最關鍵的還是尋找那些最重要的工作。
每天在印象筆記中記錄一條“最重要的3件事”清單,晚上還能直接在筆記中總結,一周或一個月還能放在一起總結、改進。這樣的效果好過單純的GTD應用。
4、無法停止思考
因為多慮而很少採取行動。陷於無窮的分析之中只會使你虛度光陰。行動之前加以思考是沒有錯的。做一些調查研究,制定一個計畫,探究可能存在的積極以及不利因素。但是強制性的反復思考就會極度浪費時間。
在嘗試之前你沒有必要去從每一個角度檢查每一件事情,而且你也等不到一個最完美的做事時間,因為這樣的時間永遠也不會出現。
5、過於消極
當你凡事都從消極方面考慮時,你的積極性就會被大大打擊。你會發現到處都是問題和錯誤,而這些問題是本不存在的,最後你的“有所作為”也不存在。
因此你幾乎一事無成。你向任何願意傾聽的人訴苦(很多人並不想聽),抱怨你的工作、生活和領導有多麼差。你的生活取決於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這已經成為一個能夠自我實現的預測。
對此的一個解決方法就是了解消極方面的限度,認識到你的消極思考並不是這個世界的真實寫照。然後不妨嘗試一些其他的角度。
舉例來說,你可以嘗試著培養一下凡事從更為積極和樂觀的角度思考的習慣,這會對你大有幫助。通過這種方式,你也許就會開始嘗試這種積極性的挑戰。這並不容易,然而如果你接受了這種挑戰,連續7天都只從積極方面思考,你就會突然意識到你看問題的角度和想法是如此深刻地影響著你對世界的理解和你所得到的成果。
如果你翻從前記過的日記,就會發現自己已經成長了許多。所以,不妨將上文提到的“7天換個角度看世界”都記在印象筆記裡,一周時間並不長,但足夠改變一些事情了。
6、與世隔絕
人們很難去承認自己的想法不是最佳選擇,因此你越來越執著於自己的想法,變得閉目塞聽。這會讓你很難取得進步,比如說效率就會很難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認真思考改變人生的可能性都會變得很難。
顯然,解決方法之一就是打開心胸。開闊視野,從他人和自己的錯誤中汲取教訓,從書籍等資源中獲取知識。與任何事一樣,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正如前面所說,對此我的建議就是認識到你的知識領域畢竟是有限的,而你做事的方式也會存在不足。那麼不妨就嘗試一下新事物吧。
另外我想要補充說明的就是: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盲目追求新的資訊,否則你就會成為一個沉迷於自我幫助的人。
7、資訊過剩
資訊過剩並不是說你過多的閱讀,我所指的是所有輸入資訊的過剩。如果你讓所有的資訊都湧進大腦,這當然會導致難於清晰思考,因為刺激源太多了。以下就是這種習慣可能會存在的弊端:
1)你所接受的一些資訊也許會是消極的。媒體和周圍環境會因種種原因提供一種消極的資訊。如果你沒有根據需要對資訊加以選擇,也許你就會陷入消極之中,從而影響到你的所思,所感,所為。
2)這會使你急於追趕當今發生的事情,然而每時每刻都有十幾件事同時發生,想要追趕上它們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你的生活會因此充滿壓力。
3)如果你持續被資訊轟炸,並且還試圖將所有資訊分類,那麼你將很難做出決定並採取行動。就我個人而言,如果我得到過多的資訊,就會造成某種形式上的癱瘓,一事無成。或者你會被這種習慣所困,終日急於忙碌在一些非重要的事情上。
為了可以集中精力,清晰思考並付諸行動,你就需要在吸取資訊時更有選擇性。當你工作時盡可能的避免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事物。關掉電話,斷開網路,關上大門。你就會不可思議的發現,當你沒有每隔五分鐘就被打擾一次,沒有機會刷微信而拖延時,居然可以完成這麼多的事情。
最後,將這7個習慣總結一下,加深一分印象,離低效率就遠一步。
1、缺席
2、拖拉
3、總做無關緊要的事
4、無法停止思考
5、過於消極
6、與世隔絕
7、資訊過剩
4招教你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文/曹懷寧
現代人的思想常陷入困局,生活的苦悶集中體現在生存壓力大、社會的不公平、以及精神無所追求。但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身不由己”的感慨其實源於自身無法行使自由意志,而是由各種焦慮和恐懼支配著自己的這一事實。
在聽憑後者的本能驅使下,我們往往做出並非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情,接著又必須很快找到言不由衷的藉口來安撫自己不安的內心。可是由於自身長期受應試教育和意識形態教育的思維習慣,人們不太清楚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而導致不幸福感如此強烈。
我建議,通過以下幾個步驟來為自己的心靈尋找出路。
第一,產生質疑。
很多人往往都是在面臨過不去的坎時,才小心試探自己內心最軟弱的深處:“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但擅於使用“鴕鳥縮頭逃避法”的人們往往無法直面自己一直以來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因為這意味著否定自己的價值。
但是挫折的痛苦也是幫助人產生質疑的動力,拷問靈魂“這樣想真的是對的嗎,這樣的想法真的符合我的意願嗎”,然後開啟頑固的心靈之鎖。所謂徹底的自省,就是要質疑他人、社會長年載入於自身的價值取向,因為質疑是思考的起點。
第二,進行閱讀。
閱讀不是為了炫耀,不是為了生搬硬套,而是提供自省的切入點和內化于心的思維素材。如果沒有廣泛的閱讀基礎,那麼人的思想必然容易畫地為牢、固步自封。
閱讀呈獻給我們極其多元化的知識與觀點,使人可以不再局限於自身的經歷、經驗和體悟。而批判性的閱讀以後,擇其善者整合並構築完善自己的三觀之中,才是閱讀的內化過程。
當然,從聊天中受啟發、在菩提樹下頓悟、行萬里路、甚至夜觀天象都可以提供思考的素材,然而,個人認為閱讀為上乘之道,因為它比其他方式提供的素材更多,更不需要碰運氣。
第三,深入思考。當充分認識自我、瞭解事物的發展規律以後,思考則成為必經之路。
因為要想尋求靈魂的出路,定然需要你踏上思考的旅程,即使不求窺得天道,也可為人生破而後立,重塑思想的深度和廣度,獲得困苦的釋放和超脫的快樂。
思考的途徑有兩種,冥想和寫日記。
通過冥想,能夠觀察自己的思維是如何跳躍,如何逃避不安以及怎樣為自己找藉口的。而寫日記可以強迫自己回想經歷過的事情,感受當時的情緒,以及反思從中學到的知識道理,有助於自我成長。
思考可以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來進行,為自己的困惑交出答卷。
第四,知行合一。這是王陽明提出的最重要的哲學思想,也是能否真正使人脫胎換骨的關鍵環節。
認知的轉變,如果永遠是紙上談兵,那麼比無知者更可悲,因為他們已看到前方的曙光,卻無法掙破混沌的迷霧。
覺悟,需要通過選擇和行動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否則只是空中樓閣。
無論是面對拖延症或者是面對未知的恐懼,在質疑、閱讀、思考以後的實踐,才會最終產生那個叫做“幸福”的東西。
對於個體而言,質疑、閱讀、思考和實踐並非串列的步驟,而是或並行、或迴圈、或交叉的行為,帶著質疑去閱讀,邊閱讀邊思考,在思考中進行實踐,在實踐後反思並再次質疑,然後繼續通過閱讀和思考尋找答案。
猶如DNA的雙螺旋結構一樣,不斷迴圈上升,直至得到自由的新生。
唯有思想和行動得到自由,突破原有模式的框架,達到知行合一,內心才有可能真正抵達彼此渴望的彼岸。
晚上還能直接在筆記中總結,一周或一個月還能放在一起總結、改進。這樣的效果好過單純的GTD應用。4、無法停止思考
因為多慮而很少採取行動。陷於無窮的分析之中只會使你虛度光陰。行動之前加以思考是沒有錯的。做一些調查研究,制定一個計畫,探究可能存在的積極以及不利因素。但是強制性的反復思考就會極度浪費時間。
在嘗試之前你沒有必要去從每一個角度檢查每一件事情,而且你也等不到一個最完美的做事時間,因為這樣的時間永遠也不會出現。
5、過於消極
當你凡事都從消極方面考慮時,你的積極性就會被大大打擊。你會發現到處都是問題和錯誤,而這些問題是本不存在的,最後你的“有所作為”也不存在。
因此你幾乎一事無成。你向任何願意傾聽的人訴苦(很多人並不想聽),抱怨你的工作、生活和領導有多麼差。你的生活取決於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這已經成為一個能夠自我實現的預測。
對此的一個解決方法就是了解消極方面的限度,認識到你的消極思考並不是這個世界的真實寫照。然後不妨嘗試一些其他的角度。
舉例來說,你可以嘗試著培養一下凡事從更為積極和樂觀的角度思考的習慣,這會對你大有幫助。通過這種方式,你也許就會開始嘗試這種積極性的挑戰。這並不容易,然而如果你接受了這種挑戰,連續7天都只從積極方面思考,你就會突然意識到你看問題的角度和想法是如此深刻地影響著你對世界的理解和你所得到的成果。
如果你翻從前記過的日記,就會發現自己已經成長了許多。所以,不妨將上文提到的“7天換個角度看世界”都記在印象筆記裡,一周時間並不長,但足夠改變一些事情了。
6、與世隔絕
人們很難去承認自己的想法不是最佳選擇,因此你越來越執著於自己的想法,變得閉目塞聽。這會讓你很難取得進步,比如說效率就會很難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認真思考改變人生的可能性都會變得很難。
顯然,解決方法之一就是打開心胸。開闊視野,從他人和自己的錯誤中汲取教訓,從書籍等資源中獲取知識。與任何事一樣,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正如前面所說,對此我的建議就是認識到你的知識領域畢竟是有限的,而你做事的方式也會存在不足。那麼不妨就嘗試一下新事物吧。
另外我想要補充說明的就是: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盲目追求新的資訊,否則你就會成為一個沉迷於自我幫助的人。
7、資訊過剩
資訊過剩並不是說你過多的閱讀,我所指的是所有輸入資訊的過剩。如果你讓所有的資訊都湧進大腦,這當然會導致難於清晰思考,因為刺激源太多了。以下就是這種習慣可能會存在的弊端:
1)你所接受的一些資訊也許會是消極的。媒體和周圍環境會因種種原因提供一種消極的資訊。如果你沒有根據需要對資訊加以選擇,也許你就會陷入消極之中,從而影響到你的所思,所感,所為。
2)這會使你急於追趕當今發生的事情,然而每時每刻都有十幾件事同時發生,想要追趕上它們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你的生活會因此充滿壓力。
3)如果你持續被資訊轟炸,並且還試圖將所有資訊分類,那麼你將很難做出決定並採取行動。就我個人而言,如果我得到過多的資訊,就會造成某種形式上的癱瘓,一事無成。或者你會被這種習慣所困,終日急於忙碌在一些非重要的事情上。
為了可以集中精力,清晰思考並付諸行動,你就需要在吸取資訊時更有選擇性。當你工作時盡可能的避免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事物。關掉電話,斷開網路,關上大門。你就會不可思議的發現,當你沒有每隔五分鐘就被打擾一次,沒有機會刷微信而拖延時,居然可以完成這麼多的事情。
最後,將這7個習慣總結一下,加深一分印象,離低效率就遠一步。
1、缺席
2、拖拉
3、總做無關緊要的事
4、無法停止思考
5、過於消極
6、與世隔絕
7、資訊過剩
4招教你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文/曹懷寧
現代人的思想常陷入困局,生活的苦悶集中體現在生存壓力大、社會的不公平、以及精神無所追求。但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身不由己”的感慨其實源於自身無法行使自由意志,而是由各種焦慮和恐懼支配著自己的這一事實。
在聽憑後者的本能驅使下,我們往往做出並非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情,接著又必須很快找到言不由衷的藉口來安撫自己不安的內心。可是由於自身長期受應試教育和意識形態教育的思維習慣,人們不太清楚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而導致不幸福感如此強烈。
我建議,通過以下幾個步驟來為自己的心靈尋找出路。
第一,產生質疑。
很多人往往都是在面臨過不去的坎時,才小心試探自己內心最軟弱的深處:“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但擅於使用“鴕鳥縮頭逃避法”的人們往往無法直面自己一直以來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因為這意味著否定自己的價值。
但是挫折的痛苦也是幫助人產生質疑的動力,拷問靈魂“這樣想真的是對的嗎,這樣的想法真的符合我的意願嗎”,然後開啟頑固的心靈之鎖。所謂徹底的自省,就是要質疑他人、社會長年載入於自身的價值取向,因為質疑是思考的起點。
第二,進行閱讀。
閱讀不是為了炫耀,不是為了生搬硬套,而是提供自省的切入點和內化于心的思維素材。如果沒有廣泛的閱讀基礎,那麼人的思想必然容易畫地為牢、固步自封。
閱讀呈獻給我們極其多元化的知識與觀點,使人可以不再局限於自身的經歷、經驗和體悟。而批判性的閱讀以後,擇其善者整合並構築完善自己的三觀之中,才是閱讀的內化過程。
當然,從聊天中受啟發、在菩提樹下頓悟、行萬里路、甚至夜觀天象都可以提供思考的素材,然而,個人認為閱讀為上乘之道,因為它比其他方式提供的素材更多,更不需要碰運氣。
第三,深入思考。當充分認識自我、瞭解事物的發展規律以後,思考則成為必經之路。
因為要想尋求靈魂的出路,定然需要你踏上思考的旅程,即使不求窺得天道,也可為人生破而後立,重塑思想的深度和廣度,獲得困苦的釋放和超脫的快樂。
思考的途徑有兩種,冥想和寫日記。
通過冥想,能夠觀察自己的思維是如何跳躍,如何逃避不安以及怎樣為自己找藉口的。而寫日記可以強迫自己回想經歷過的事情,感受當時的情緒,以及反思從中學到的知識道理,有助於自我成長。
思考可以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來進行,為自己的困惑交出答卷。
第四,知行合一。這是王陽明提出的最重要的哲學思想,也是能否真正使人脫胎換骨的關鍵環節。
認知的轉變,如果永遠是紙上談兵,那麼比無知者更可悲,因為他們已看到前方的曙光,卻無法掙破混沌的迷霧。
覺悟,需要通過選擇和行動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否則只是空中樓閣。
無論是面對拖延症或者是面對未知的恐懼,在質疑、閱讀、思考以後的實踐,才會最終產生那個叫做“幸福”的東西。
對於個體而言,質疑、閱讀、思考和實踐並非串列的步驟,而是或並行、或迴圈、或交叉的行為,帶著質疑去閱讀,邊閱讀邊思考,在思考中進行實踐,在實踐後反思並再次質疑,然後繼續通過閱讀和思考尋找答案。
猶如DNA的雙螺旋結構一樣,不斷迴圈上升,直至得到自由的新生。
唯有思想和行動得到自由,突破原有模式的框架,達到知行合一,內心才有可能真正抵達彼此渴望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