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著跑著就到了
文/王純
上師範學校的時候,我被選拔為學校的運動員。我爆發力比較強,擅長短跑,常常參加短跑比賽。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很快就到了學校一年一度的冬季越野賽。體育老師對我說:“萬米越野賽,你也要參加!”我聽了,驚訝地張大嘴巴,不情願地說:“萬米?我不擅長長跑啊!”老師笑笑說:“試試吧,就當作鍛煉,能跑多遠就跑多遠,堅持不下來也不要緊。”
越野賽那天,我在起跑的槍聲中邁開了腳步,心裡卻想:跑到哪兒算哪兒吧。因為平時短跑訓練得比較多,所以剛開始我就迅速超越了身邊的很多同學。
跑著跑著,我竟然看到了終點!我心中忽然升騰起一股莫名的力量,這時我便加速奔跑,開始衝刺。因為經常練習短跑,所以在衝刺過程中,我所向披靡,一路超越了所有選手,
有時候,人的能力真的是無窮的,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跑多遠,但跑著跑著,就戰勝了自己。驀然回首,一切都成了身後的風景,你已經成為一個全新的自己了!你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海闊天空,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大境界。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剛開始時並沒有什麼遠大的目標,但卻不停地向前奔跑,跑著跑著就豁然開朗起來。記得多年前,我愛上了寫作,每天都像一隻舞蹈著的蜜蜂,
我的一個朋友,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成功人士。他的生意做得很成功,資產過千萬。有一次,當大家談起小時候的夢想時,他說:“我小時候想,如果每天都能吃上白麵餅,這輩子就值了!”我笑了,想起作家莫言曾說過,
或許,我們不曾有過什麼鴻鵠之志,以為自己是一隻飛不高也飛不遠的麻雀,但只要你肯堅持,說不定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跑多遠,所以就堅持跑下去吧!跑著跑著,就跑到了春暖花開的彼岸。
為什麼我們做事只有三分鐘熱度?
文/孫克強
(一)
在知乎上看到個神問答。
問:“你在知乎上究竟學會了什麼?”
答:“小時候不努力,長大了就只能給別人點贊。”
很多人一開始學習、讀書興趣都挺濃,但只有三分鐘熱度,堅持不了多久就自己放棄了,也正由於放棄造成了人與人間的巨大差別,可能最後就只能為別人點贊了。
如何堅持讀書並養成讀書習慣呢?怎麼養成其他好習慣呢?怎麼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呢?看完這篇文章希望你能找到答案。
回答問題之前,先講兩個故事。
(二)
Duang!有請反面教材登場。
有一年大學暑假,和一個要好的高中同學老驢,心血來潮一人辦了張健身卡,叫人家老驢可不是人家的臉長的像驢臉一樣長哦,這是昵稱,呵呵。剛開始我倆挺起勁,前幾天幾乎天天去,各類器材玩個遍,後來勁頭就越來越小,隔三差五去一次,再後來健身房就只剩下我倆的腳印了。
哎,如果當初堅持下來,估計身材跟施瓦辛格也差不多了。可,臣妾偷懶沒堅持下來。你有這種經歷嗎?
(三)
一個天使投資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早期創業需要投資,
上帝手裡有1億美金、一個投資名額,如果你是上帝,你會把這個機會給誰?下面跪著一大堆人,請求“把這個生意、這個蛋糕、一億美金給我吧”。
如果你是上帝該怎麼辦?下面跪著黑壓壓一大片,很簡單:要不我五年之後再回來,看看五年之後誰還跪在這裡。五年之後回來,100個團隊中走了一大半了,但還有30個跪在那裡,應該給誰?
繼續測試!現金流斷裂、競爭對手打壓、團隊要分化、家庭有壓力、用戶在流失、技術被超越、股東鬧矛盾等等。比方說讓你們團隊分崩離析一下,上帝在每個人身上注下七宗罪,貪婪、嫉妒、憤怒:你的股權比我多;你獨立辦公室朝南,我還是在格子間裡;你接受CCTV採訪,我還在沒日沒夜加班;公司給你配車了,我還颳風下雨騎助動車。團隊能不能扛得住人性的弱點。
西天取經,九九八十一難。所有一切你都可以理解為上天要對你進行選擇,你能不能扛下來,最後競爭出來。初創公司要競爭出來是非常不容易的,一輪一輪下來,就像爬金字塔一樣,內心必須要有非常大的定力。即使這樣經歷下來,發現到最後還有三個公司跪著,所以上帝只能扔硬幣了,這就是運氣,創業也不能避免運氣的成分。但是如果你抗不住,連最後參與扔硬幣的機會都沒有。
(四)
人生成長三部曲,選擇,堅持,運氣。
選擇,我們每天都在做,選擇什麼不選擇什麼由我們的價值觀決定,人生就是由無數次選擇組成的。俗話說,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選擇行業的空間大小決定人生成就的大小,發展空間越大成就越大,發展空間越小成就越小。
堅持,堅持就是把事情做久、做透、做深,做的比任何人都要強,選擇很容易,但堅持很難。但就因為堅持讓我們的人生上升到一定高度。
運氣,就像上面例子中說的一樣,如果沒有堅持恐怕連扔硬幣的機會都沒有。人到一定程度能力,水準都差不多,最後靠的就是那麼一點點運氣了,可我們很多情況下連扔硬幣的機會都沒耐心等,運氣從何而來。
選擇,堅持,運氣。選擇很容易,堅持最難,運氣不由我們控制,容易的事情成功不了,不由我們控制的事情再想也沒用,只有堅持是我們實實在在可以通向成功的鑰匙,三者中對人生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堅持,沒有堅持選擇變的沒有意義,沒有堅持還沒看見明天的太陽自己就先死掉了。
馬雲說過:“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絕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後天的太陽!”,馮侖也有一句名言:“偉大是熬出來的!”。
怎麼才能更好的堅持,長久的堅持呢?那就讓它變成一種習慣吧。
一切的想法,一切的做法,最終都必須歸結為一種習慣,這樣才會對人的成功產生持續的力量。
(五)
想培養讀書習慣或其他好的習慣得需要知道習慣是怎麼形成的。在查理斯·都希格所著的《習慣的力量》中描述了一個著名的習慣形成的心理學實驗,讓我們知道習慣形成的機理。
劍橋大學的神經科學教授沃夫曼?舒爾茨養了一隻猴子,這只猴子叫胡裡奧,胡裡奧就是實驗物件,舒爾茨教授將一根很細的電極植入胡裡奧的大腦,以便觀察它腦內發生的神經元活動。舒爾茨教授讓胡裡奧坐在暗室的椅子上,打開顯示器。胡裡奧要做的是當螢幕顯示細小的黃色螺旋、紅色波形線條和藍色線條這些彩色圖案時,就拉動拉杆,然後,從連著天花板的導管裡就會流出一滴黑莓汁,滴到它的嘴裡。
胡裡奧很喜歡喝黑莓汁。
一開始胡裡奧坐不住,猴子性子都是猴急猴急的,但胡裡奧喝到幾次黑莓汁後就對顯示器高度注意起來,隨著多次重複,它開始明白螢幕上的圖案是某種慣常動作(拉動拉杆)的暗示,而做了這個動作以後就可以獲得獎賞(黑莓汁),於是開始聚精會神地盯著螢幕,一動不動。
黃色螺旋出現時,它伸手拉動拉杆;藍色線條閃現時,它又去拉動拉杆。當黑莓汁滴下來時,胡裡奧就心滿意足地舔著嘴唇。
久而久之,胡裡奧的行為從神經學角度來說就形成了一種習慣。
然後舒爾茨對實驗作了調整。之前,胡裡奧在拉動拉杆後就馬上能喝到黑莓汁。現在,有時即使它操作正確,也得不到黑莓汁,或者要稍微晚點兒才能喝到黑莓汁,又或者流下的黑莓汁摻了水,只有原先的一半甜。
當黑莓汁沒有出現,或者晚出現,或者被稀釋時,胡裡奧就會生氣。舒爾茨在胡裡奧的大腦內發現了一種新模式:渴求。每次胡裡奧預期會出現黑莓汁,但卻沒有喝到時,它的大腦裡就會突然出現一種與欲望和失望有關的神經模式。
別的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也發現了類似的模式。其他猴子被訓練成只要在螢幕上看見圖形,就會預期果汁的出現。然後,研究人員嘗試讓它們分心。他們打開了實驗室的門,這樣猴子可以出去和它們的朋友玩耍。研究人員在一個角落裡放了食物,如果猴子放棄做實驗,它們就可以吃這些食物。
這種分心的做法對沒有形成強烈習慣的猴子起了作用。它們從椅子裡滑了下來,頭也不回地出了房間。它們還沒有學會渴求果汁。不過,一旦猴子養成了這一習慣,也就是說大腦開始預期獎賞時,分心的做法就沒有誘惑力了。猴子會一直坐在那,看著螢幕,一次又一次地拉動拉杆,對周圍提供的食物或者出去玩的機會視而不見。
這種預期以及渴求感非常強大,讓猴子牢牢地坐在了螢幕前。
這解釋了為什麼習慣如此強大:它們能夠創造出神經渴求。在大部分時間裡,這些渴求是逐漸產生的,而我們確實沒有意識到它們的存在,所以往往看不到它們的影響。
不過,我們把暗示和特定的獎賞關聯起來,大腦中就出現了潛意識的渴求,這讓習慣回路繼續運轉。
這就是基本的學習過程。習慣只有在胡裡奧看到暗示,開始渴求黑莓汁時才會出現。一旦渴求存在,胡裡奧就會自動開始行動,他會按照習慣回路行事。
人的習慣的形成也遵循這個機理,通過聯想學習,把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連結在一起,通過對獎賞的渴求驅動習慣回路形成,這一回路不斷重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
要養成讀書習慣也得遵循胡裡奧習慣回路。
(六)
對知識和理論的學習不能僅停留在“知”上,更重要的是要集中到“用”上,把知識、理論變成方法論指導我們前行,從“知”到“用”就是深度思考的重要步驟。
用胡裡奧習慣回路來解讀我們讀書習慣是如何形成的,當我們看到或想到讀書暗示時,我們靜靜地坐在桌子前埋頭苦讀,讓我們每天坐在書桌前讀書的動力源自我們心中的渴求,渴求越強烈讀書動力越足。這就形成了讀書習慣回路,這一回路不斷重複日子久了就形成了習慣,一旦習慣形成,大腦就形成自動化,不用刻意、強迫自己坐到書桌前讀書。一切都是這麼自然,一切都是這麼舒服,這就是習慣的力量。
如何培養讀書習慣呢?
建立暗示
獎賞自己
不斷重複
增強渴求
1、建立暗示
你讀書的暗示是什麼?每個人的讀書暗示各不相同。
也許讀書暗示就是文章開頭所說的點贊,不能淪落到只能為別人點贊的地步,得學習長見識,寫出好文章讓別人為自己點贊。
也許是看到別人能說會道,與自己形成鮮明的反差,能說會道不是胡謅,能說會道源自懂得多,看的多才能懂得多,讀書多才能懂得多,知道了才有可能說出來,寫出來。
也許是自己沒法和別人拼爹,人家老爸是土豪,是當官的,想想咱年邁的老父親,一輩子辛勞,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已經很不容易了,我們還能苛求什麼呢。要改變我們的命運,讓父母過得更舒服,只能好好讀書,但不能讀死書。
也許是看到心中的自己和現實中的自己巨大的差距,實現夢想只能靠自己。
也許……
找到你的也許。
2、獎賞自己
沒有獎賞胡裡奧肯定會對顯示器中出現的圖案無動於衷,也不會拉動拉杆,更不會形成習慣。讀書也得給自己獎勵,獎勵的方式有很多。
例如:把一本書看完,建立了整本書的思維導圖,根據建立的思維導圖就能把一本書的主要內容複述一遍,體驗自己超強的記憶力,是不是感覺很牛×,我看完《定位》後就根據建立的思維導圖給老婆大人把整本書內容複述了一遍,然後看著她崇拜的眼神,心裡那是個美啊。想讓她繼續崇拜那就多看書嘍。
再比如,看了一些書,自己有了些心得和感悟就寫了幾篇文章發佈在自己公眾號裡,文章發佈後有很多人給你點贊,給你留言說看到這些文字很受啟發,表示謝謝你。這一刻你心裡怎麼想啊,肯定是寫更好的文章回饋支持你、鼓勵你的讀者朋友。這些讀者就是我寫文章最大的動力。
3、不斷重複
形成習慣最重要的一環就是重複、重複,再重複。為什麼要不斷重複呢?因為我們大腦養成一種新習慣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它需要很長時間形成聯想記憶,把暗示和獎賞自動化的連接,所以,在運用習慣性思維時一定要保持耐心。行為科學研究表明一種行為重複21天就能形成習慣,重複90天以上就能建立比較牢固的習慣。
形成習慣後,電視、手機等誘惑對我們讀書分心的作用就減小很多。很多書在講21天形成習慣是有心理學依據的,要養成讀書習慣或者其他好的習慣一定要堅持21天以上。
4、增強渴求
是什麼把胡裡奧按到椅子上一動不動,是對黑莓汁強烈的渴求。我們對讀書渴求的程度決定了我們是否能養成讀書習慣,其他習慣也是一樣。渴求沒法教也學不來,自己尋找對讀書的饑渴感吧。
(七)
培養新習慣仍需主要以下事項:
從小做起
學會延遲滿足
固定時間、固定地點
中途別放棄
萬事開頭難
1、從小做起
起初培養讀書習慣時不要貪多,讀書計畫也別定的太長,一點一點來,形成節奏感了以後再逐漸增加。一開始給自己定的閱讀量過大,只會讓自己產生對讀書的厭煩,越讀越苦逼,最後把圖書拋到身後。從小量開始容易產生成就感,而不會有太大壓力,小任務完成後獲得獎賞才有動力持續閱讀,習慣回路才會不斷重複。
讀書計畫週期也不能定的太長,否則你會感覺完成遙遙無期而平添無盡的苦惱,只嘗到了苦沒體驗到甜。步子邁的太大,容易扯著蛋。
所以,切記任何好習慣都從小任務,小週期開始慢慢培養。
2、學會延遲滿足
當我們娛樂、聊天、看電視、逛街、玩遊戲時,大腦很快就能獲得即時收益,也就是說大腦是個急性子,幹什麼就想立刻看到結果,幹什麼就要得到效果,不能立刻看到結果、效果的事情大腦就不願意幹。
而看書呢就滿足不了大腦這種即時收益的要求,所以大腦就不願意做,因為沒見過誰家的小誰看完一本書就變得牛逼的不行,看書對人的影響是很緩慢的。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這個詞是從拉姆?查蘭所著的《領導梯隊》中學來的,越高的領導做事近期越看不到結果。例如,一個企業的CEO,根據領導梯隊的要求他的職責要集中到企業戰略方面,制定一個戰略可能1、2年內看不到結果,所以,越高層的領導越要學會延遲滿足,如果CEO去做銷售的活,賣了就能立刻看到錢,但這是領導力錯位,幹了不該幹的活,這是領導梯隊建設的大忌。
我們小時候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時候就哭、鬧,我現在有了小孩,他一旦得不到滿足就哭鬧,只有小孩才想要立得呢。大人也這麼做就傻×了,所以大人都有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
越能延遲滿足,取得的成就就越大。因為做的事情越大,困難越大,短期內越看不到結果,做小事小成就所見即所得。
學會延遲滿足,享受日後讀書的巨大效果。
3、固定時間、固定地點
選擇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對養成讀書習慣也很重要,固定時間就是個鬧鐘到時間了就自動提醒你“主人該看書了”。我早晨上班時間是8點,時間到8點了,自動就去上班,這已成為習慣了,習慣就是自動化。
我把自己的讀書時間定到晚上8點30,一到8點30就乖乖去看書去了,如果沒有固定時間,時時刻刻都得想著幾點幾點該看書了,要麼可能會忘,要麼時刻佔用CPU資源,很累。
4、中途別放棄
習慣的形成關鍵是重複,大腦需要很長時間把暗示和獎賞自動化的聯繫在一起。在21天習慣形成的時期千萬不要中斷,因為中斷後再重新開始會很難,人是安逸型動物,越歇越懶。
5、萬事開頭難
讀書習慣剛開始那幾天肯定是很刻意、不自然,總覺得很不舒服,別放棄,萬事開頭難。經過了刻意,不自然,下面就是無意識,自然。形成習慣後一切都是無意識,很自然。
做我們這個年紀該做的,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吧,相信胡裡奧都會被我們感動。
為什麼有些默默無聞的人,能夠突然一飛升天?
文/若言
01
「我天生就什麼都不行」
我曾經不止一次聽到:
“我好想像同事一樣張嘴就是一口流利的英語,可惜我天生就不是學英語的料”;
“別人的插花怎麼那麼美,我這個手殘黨內心受到一萬點的傷害”;
“他一個寫代碼的,怎麼文筆還那麼好,還讓不讓人活了”;
“真羡慕她能歌善舞,策劃案又做得那麼驚豔”。
他們講得如此羡慕嫉妒恨又如此無奈,感覺就像是在羡慕別人天生濃眉大眼高鼻樑細腰身一樣。
別人的這些才幹到底是像身高一樣,由基因決定,與生俱來,還是像中彩票一樣,人人有份,全靠運氣?
其實,沒有人天生樣樣精通,也沒有人天生什麼都不行。那些看似天生自帶光環、十八般武藝的人,沒有人知道他付出了多少無人問津的努力。
02
「要有多努力,才能毫不費力」
香港歌手陳奕迅被視為天才歌手,演唱會時嬉笑耍寶、應對自如;各種樂器也輕車熟路、樣樣精通;開口歌唱便聲音銷魂、直指人心。
很多人卻只看到他現在的成就,不知道他在幕後付出的心血。
他12歲便被送往英國留學,因為寂寞開始學習樂器,一口氣學會鋼琴、小提琴、口琴、手風琴、吉他、喇叭等,從金斯頓大學建築學及正統音樂課程畢業,其間考得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八級聲樂證書。
據不完全統計,陳奕迅從1996年出道到現在近20年,共發行200多首歌,而你記得的暢銷金曲《K歌之王》、《你的背包》、《十年》、《浮誇》、《因為愛情》……有多少首?付出這樣的努力,你說人家是天才?
要有多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每個與眾不同的“天才”,其實都是以長期無比寂寞的勤奮為前提的。
03
「要相信功不唐捐」
紮克伯格,Facaebook創始人,2004年從哈佛輟學,創辦facebook。在他28歲生日後的第三天,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身價192億美金。
他能創辦出這麼偉大的一個網站絕非偶然,而專門報導“人咬狗”的媒體基本上不會說這些,他們只會告訴你:“哈佛大學生輟學創辦facebook,28歲身家192億美元。”而大眾的歸因會是:特立獨行的技術天才。
實際上,回望紮克伯格的創業之路,就知道他在一飛沖天之前早已為自己鋪下了扎實的根基。
紮克伯格的父親是名牙科醫生,母親是精神病醫師。同比爾蓋茨一樣,紮克伯格在很小的時候便對電腦技術癡迷。
(功不唐捐:世界上的所有功德與努力,都不會白費,必然是有回報的。)
他的父親在他10歲生日的時候送給他一台電腦作為生日禮物,之後又請了家庭電腦教師給他上課。在別人家的孩子還只會哭笑打鬧的時候,紮克伯格便顯現出了對程式設計的天分。
12歲那年,他幫父親開發了他人生中第一款軟體ZuckNet,解決了通報病人情況的問題。高中的時候又跟朋友一起創建了Synapse,收集使用者的音樂喜好,然後為使用者選擇合適的歌曲,就如今天的豆瓣音樂那樣。Synapse獲得技術界一片讚賞。
後來到哈佛心理繫念書的時候,他的技術水準以及對於需求的理解已讓他躍身最佳技術高手之列。在哈佛念書的紮克伯格也沒閑著,成天和這群最精英的年輕人泡在一起,深刻地理解他們的需求,先後建立了Facemash和Harvard-connection兩個社交網站。
吸取這兩個網站的經驗,當紮克伯格著手建立第三個大學生交友網站Facebook的時候才徹底火了。至此,紮克伯格才決定從哈佛輟學,全職管理Facebook。
04
「沒有毫無理由的一飛沖天」
這世上沒有毫無理由的橫空出世、一飛沖天,所有與眾不同的背後不過是耐住寂寞、堅定不移而已。
就像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
反觀職場,當我們把自己的時間、精力“捐”給職業的時候,總是希望能夠獲得迅速的回報。越年輕,越浮躁,忍耐期越短。在這個昨天播種,今天就要挖開來看是否發芽的社會,我們更需要定力去相信功不唐捐。
張愛玲曾經說過出名要趁早,這其實真的誤導了很多年輕人。張愛玲說這句話時也不單單是字面意思,還跟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當你把人生當成一場馬拉松時,你真的會那麼在乎前面一千米的輸贏麼?
我們需要做的是持續不斷的努力,讓每一天的自己都比昨天更強。世俗意義的成功,只是一個結果,它也許水到渠成,也許永無來日。但無論如何我們也要相信,時光不會辜負每一個平靜努力的人。
我還颳風下雨騎助動車。團隊能不能扛得住人性的弱點。西天取經,九九八十一難。所有一切你都可以理解為上天要對你進行選擇,你能不能扛下來,最後競爭出來。初創公司要競爭出來是非常不容易的,一輪一輪下來,就像爬金字塔一樣,內心必須要有非常大的定力。即使這樣經歷下來,發現到最後還有三個公司跪著,所以上帝只能扔硬幣了,這就是運氣,創業也不能避免運氣的成分。但是如果你抗不住,連最後參與扔硬幣的機會都沒有。
(四)
人生成長三部曲,選擇,堅持,運氣。
選擇,我們每天都在做,選擇什麼不選擇什麼由我們的價值觀決定,人生就是由無數次選擇組成的。俗話說,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選擇行業的空間大小決定人生成就的大小,發展空間越大成就越大,發展空間越小成就越小。
堅持,堅持就是把事情做久、做透、做深,做的比任何人都要強,選擇很容易,但堅持很難。但就因為堅持讓我們的人生上升到一定高度。
運氣,就像上面例子中說的一樣,如果沒有堅持恐怕連扔硬幣的機會都沒有。人到一定程度能力,水準都差不多,最後靠的就是那麼一點點運氣了,可我們很多情況下連扔硬幣的機會都沒耐心等,運氣從何而來。
選擇,堅持,運氣。選擇很容易,堅持最難,運氣不由我們控制,容易的事情成功不了,不由我們控制的事情再想也沒用,只有堅持是我們實實在在可以通向成功的鑰匙,三者中對人生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堅持,沒有堅持選擇變的沒有意義,沒有堅持還沒看見明天的太陽自己就先死掉了。
馬雲說過:“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絕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後天的太陽!”,馮侖也有一句名言:“偉大是熬出來的!”。
怎麼才能更好的堅持,長久的堅持呢?那就讓它變成一種習慣吧。
一切的想法,一切的做法,最終都必須歸結為一種習慣,這樣才會對人的成功產生持續的力量。
(五)
想培養讀書習慣或其他好的習慣得需要知道習慣是怎麼形成的。在查理斯·都希格所著的《習慣的力量》中描述了一個著名的習慣形成的心理學實驗,讓我們知道習慣形成的機理。
劍橋大學的神經科學教授沃夫曼?舒爾茨養了一隻猴子,這只猴子叫胡裡奧,胡裡奧就是實驗物件,舒爾茨教授將一根很細的電極植入胡裡奧的大腦,以便觀察它腦內發生的神經元活動。舒爾茨教授讓胡裡奧坐在暗室的椅子上,打開顯示器。胡裡奧要做的是當螢幕顯示細小的黃色螺旋、紅色波形線條和藍色線條這些彩色圖案時,就拉動拉杆,然後,從連著天花板的導管裡就會流出一滴黑莓汁,滴到它的嘴裡。
胡裡奧很喜歡喝黑莓汁。
一開始胡裡奧坐不住,猴子性子都是猴急猴急的,但胡裡奧喝到幾次黑莓汁後就對顯示器高度注意起來,隨著多次重複,它開始明白螢幕上的圖案是某種慣常動作(拉動拉杆)的暗示,而做了這個動作以後就可以獲得獎賞(黑莓汁),於是開始聚精會神地盯著螢幕,一動不動。
黃色螺旋出現時,它伸手拉動拉杆;藍色線條閃現時,它又去拉動拉杆。當黑莓汁滴下來時,胡裡奧就心滿意足地舔著嘴唇。
久而久之,胡裡奧的行為從神經學角度來說就形成了一種習慣。
然後舒爾茨對實驗作了調整。之前,胡裡奧在拉動拉杆後就馬上能喝到黑莓汁。現在,有時即使它操作正確,也得不到黑莓汁,或者要稍微晚點兒才能喝到黑莓汁,又或者流下的黑莓汁摻了水,只有原先的一半甜。
當黑莓汁沒有出現,或者晚出現,或者被稀釋時,胡裡奧就會生氣。舒爾茨在胡裡奧的大腦內發現了一種新模式:渴求。每次胡裡奧預期會出現黑莓汁,但卻沒有喝到時,它的大腦裡就會突然出現一種與欲望和失望有關的神經模式。
別的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也發現了類似的模式。其他猴子被訓練成只要在螢幕上看見圖形,就會預期果汁的出現。然後,研究人員嘗試讓它們分心。他們打開了實驗室的門,這樣猴子可以出去和它們的朋友玩耍。研究人員在一個角落裡放了食物,如果猴子放棄做實驗,它們就可以吃這些食物。
這種分心的做法對沒有形成強烈習慣的猴子起了作用。它們從椅子裡滑了下來,頭也不回地出了房間。它們還沒有學會渴求果汁。不過,一旦猴子養成了這一習慣,也就是說大腦開始預期獎賞時,分心的做法就沒有誘惑力了。猴子會一直坐在那,看著螢幕,一次又一次地拉動拉杆,對周圍提供的食物或者出去玩的機會視而不見。
這種預期以及渴求感非常強大,讓猴子牢牢地坐在了螢幕前。
這解釋了為什麼習慣如此強大:它們能夠創造出神經渴求。在大部分時間裡,這些渴求是逐漸產生的,而我們確實沒有意識到它們的存在,所以往往看不到它們的影響。
不過,我們把暗示和特定的獎賞關聯起來,大腦中就出現了潛意識的渴求,這讓習慣回路繼續運轉。
這就是基本的學習過程。習慣只有在胡裡奧看到暗示,開始渴求黑莓汁時才會出現。一旦渴求存在,胡裡奧就會自動開始行動,他會按照習慣回路行事。
人的習慣的形成也遵循這個機理,通過聯想學習,把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連結在一起,通過對獎賞的渴求驅動習慣回路形成,這一回路不斷重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
要養成讀書習慣也得遵循胡裡奧習慣回路。
(六)
對知識和理論的學習不能僅停留在“知”上,更重要的是要集中到“用”上,把知識、理論變成方法論指導我們前行,從“知”到“用”就是深度思考的重要步驟。
用胡裡奧習慣回路來解讀我們讀書習慣是如何形成的,當我們看到或想到讀書暗示時,我們靜靜地坐在桌子前埋頭苦讀,讓我們每天坐在書桌前讀書的動力源自我們心中的渴求,渴求越強烈讀書動力越足。這就形成了讀書習慣回路,這一回路不斷重複日子久了就形成了習慣,一旦習慣形成,大腦就形成自動化,不用刻意、強迫自己坐到書桌前讀書。一切都是這麼自然,一切都是這麼舒服,這就是習慣的力量。
如何培養讀書習慣呢?
建立暗示
獎賞自己
不斷重複
增強渴求
1、建立暗示
你讀書的暗示是什麼?每個人的讀書暗示各不相同。
也許讀書暗示就是文章開頭所說的點贊,不能淪落到只能為別人點贊的地步,得學習長見識,寫出好文章讓別人為自己點贊。
也許是看到別人能說會道,與自己形成鮮明的反差,能說會道不是胡謅,能說會道源自懂得多,看的多才能懂得多,讀書多才能懂得多,知道了才有可能說出來,寫出來。
也許是自己沒法和別人拼爹,人家老爸是土豪,是當官的,想想咱年邁的老父親,一輩子辛勞,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已經很不容易了,我們還能苛求什麼呢。要改變我們的命運,讓父母過得更舒服,只能好好讀書,但不能讀死書。
也許是看到心中的自己和現實中的自己巨大的差距,實現夢想只能靠自己。
也許……
找到你的也許。
2、獎賞自己
沒有獎賞胡裡奧肯定會對顯示器中出現的圖案無動於衷,也不會拉動拉杆,更不會形成習慣。讀書也得給自己獎勵,獎勵的方式有很多。
例如:把一本書看完,建立了整本書的思維導圖,根據建立的思維導圖就能把一本書的主要內容複述一遍,體驗自己超強的記憶力,是不是感覺很牛×,我看完《定位》後就根據建立的思維導圖給老婆大人把整本書內容複述了一遍,然後看著她崇拜的眼神,心裡那是個美啊。想讓她繼續崇拜那就多看書嘍。
再比如,看了一些書,自己有了些心得和感悟就寫了幾篇文章發佈在自己公眾號裡,文章發佈後有很多人給你點贊,給你留言說看到這些文字很受啟發,表示謝謝你。這一刻你心裡怎麼想啊,肯定是寫更好的文章回饋支持你、鼓勵你的讀者朋友。這些讀者就是我寫文章最大的動力。
3、不斷重複
形成習慣最重要的一環就是重複、重複,再重複。為什麼要不斷重複呢?因為我們大腦養成一種新習慣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它需要很長時間形成聯想記憶,把暗示和獎賞自動化的連接,所以,在運用習慣性思維時一定要保持耐心。行為科學研究表明一種行為重複21天就能形成習慣,重複90天以上就能建立比較牢固的習慣。
形成習慣後,電視、手機等誘惑對我們讀書分心的作用就減小很多。很多書在講21天形成習慣是有心理學依據的,要養成讀書習慣或者其他好的習慣一定要堅持21天以上。
4、增強渴求
是什麼把胡裡奧按到椅子上一動不動,是對黑莓汁強烈的渴求。我們對讀書渴求的程度決定了我們是否能養成讀書習慣,其他習慣也是一樣。渴求沒法教也學不來,自己尋找對讀書的饑渴感吧。
(七)
培養新習慣仍需主要以下事項:
從小做起
學會延遲滿足
固定時間、固定地點
中途別放棄
萬事開頭難
1、從小做起
起初培養讀書習慣時不要貪多,讀書計畫也別定的太長,一點一點來,形成節奏感了以後再逐漸增加。一開始給自己定的閱讀量過大,只會讓自己產生對讀書的厭煩,越讀越苦逼,最後把圖書拋到身後。從小量開始容易產生成就感,而不會有太大壓力,小任務完成後獲得獎賞才有動力持續閱讀,習慣回路才會不斷重複。
讀書計畫週期也不能定的太長,否則你會感覺完成遙遙無期而平添無盡的苦惱,只嘗到了苦沒體驗到甜。步子邁的太大,容易扯著蛋。
所以,切記任何好習慣都從小任務,小週期開始慢慢培養。
2、學會延遲滿足
當我們娛樂、聊天、看電視、逛街、玩遊戲時,大腦很快就能獲得即時收益,也就是說大腦是個急性子,幹什麼就想立刻看到結果,幹什麼就要得到效果,不能立刻看到結果、效果的事情大腦就不願意幹。
而看書呢就滿足不了大腦這種即時收益的要求,所以大腦就不願意做,因為沒見過誰家的小誰看完一本書就變得牛逼的不行,看書對人的影響是很緩慢的。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這個詞是從拉姆?查蘭所著的《領導梯隊》中學來的,越高的領導做事近期越看不到結果。例如,一個企業的CEO,根據領導梯隊的要求他的職責要集中到企業戰略方面,制定一個戰略可能1、2年內看不到結果,所以,越高層的領導越要學會延遲滿足,如果CEO去做銷售的活,賣了就能立刻看到錢,但這是領導力錯位,幹了不該幹的活,這是領導梯隊建設的大忌。
我們小時候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時候就哭、鬧,我現在有了小孩,他一旦得不到滿足就哭鬧,只有小孩才想要立得呢。大人也這麼做就傻×了,所以大人都有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
越能延遲滿足,取得的成就就越大。因為做的事情越大,困難越大,短期內越看不到結果,做小事小成就所見即所得。
學會延遲滿足,享受日後讀書的巨大效果。
3、固定時間、固定地點
選擇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對養成讀書習慣也很重要,固定時間就是個鬧鐘到時間了就自動提醒你“主人該看書了”。我早晨上班時間是8點,時間到8點了,自動就去上班,這已成為習慣了,習慣就是自動化。
我把自己的讀書時間定到晚上8點30,一到8點30就乖乖去看書去了,如果沒有固定時間,時時刻刻都得想著幾點幾點該看書了,要麼可能會忘,要麼時刻佔用CPU資源,很累。
4、中途別放棄
習慣的形成關鍵是重複,大腦需要很長時間把暗示和獎賞自動化的聯繫在一起。在21天習慣形成的時期千萬不要中斷,因為中斷後再重新開始會很難,人是安逸型動物,越歇越懶。
5、萬事開頭難
讀書習慣剛開始那幾天肯定是很刻意、不自然,總覺得很不舒服,別放棄,萬事開頭難。經過了刻意,不自然,下面就是無意識,自然。形成習慣後一切都是無意識,很自然。
做我們這個年紀該做的,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吧,相信胡裡奧都會被我們感動。
為什麼有些默默無聞的人,能夠突然一飛升天?
文/若言
01
「我天生就什麼都不行」
我曾經不止一次聽到:
“我好想像同事一樣張嘴就是一口流利的英語,可惜我天生就不是學英語的料”;
“別人的插花怎麼那麼美,我這個手殘黨內心受到一萬點的傷害”;
“他一個寫代碼的,怎麼文筆還那麼好,還讓不讓人活了”;
“真羡慕她能歌善舞,策劃案又做得那麼驚豔”。
他們講得如此羡慕嫉妒恨又如此無奈,感覺就像是在羡慕別人天生濃眉大眼高鼻樑細腰身一樣。
別人的這些才幹到底是像身高一樣,由基因決定,與生俱來,還是像中彩票一樣,人人有份,全靠運氣?
其實,沒有人天生樣樣精通,也沒有人天生什麼都不行。那些看似天生自帶光環、十八般武藝的人,沒有人知道他付出了多少無人問津的努力。
02
「要有多努力,才能毫不費力」
香港歌手陳奕迅被視為天才歌手,演唱會時嬉笑耍寶、應對自如;各種樂器也輕車熟路、樣樣精通;開口歌唱便聲音銷魂、直指人心。
很多人卻只看到他現在的成就,不知道他在幕後付出的心血。
他12歲便被送往英國留學,因為寂寞開始學習樂器,一口氣學會鋼琴、小提琴、口琴、手風琴、吉他、喇叭等,從金斯頓大學建築學及正統音樂課程畢業,其間考得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八級聲樂證書。
據不完全統計,陳奕迅從1996年出道到現在近20年,共發行200多首歌,而你記得的暢銷金曲《K歌之王》、《你的背包》、《十年》、《浮誇》、《因為愛情》……有多少首?付出這樣的努力,你說人家是天才?
要有多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每個與眾不同的“天才”,其實都是以長期無比寂寞的勤奮為前提的。
03
「要相信功不唐捐」
紮克伯格,Facaebook創始人,2004年從哈佛輟學,創辦facebook。在他28歲生日後的第三天,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身價192億美金。
他能創辦出這麼偉大的一個網站絕非偶然,而專門報導“人咬狗”的媒體基本上不會說這些,他們只會告訴你:“哈佛大學生輟學創辦facebook,28歲身家192億美元。”而大眾的歸因會是:特立獨行的技術天才。
實際上,回望紮克伯格的創業之路,就知道他在一飛沖天之前早已為自己鋪下了扎實的根基。
紮克伯格的父親是名牙科醫生,母親是精神病醫師。同比爾蓋茨一樣,紮克伯格在很小的時候便對電腦技術癡迷。
(功不唐捐:世界上的所有功德與努力,都不會白費,必然是有回報的。)
他的父親在他10歲生日的時候送給他一台電腦作為生日禮物,之後又請了家庭電腦教師給他上課。在別人家的孩子還只會哭笑打鬧的時候,紮克伯格便顯現出了對程式設計的天分。
12歲那年,他幫父親開發了他人生中第一款軟體ZuckNet,解決了通報病人情況的問題。高中的時候又跟朋友一起創建了Synapse,收集使用者的音樂喜好,然後為使用者選擇合適的歌曲,就如今天的豆瓣音樂那樣。Synapse獲得技術界一片讚賞。
後來到哈佛心理繫念書的時候,他的技術水準以及對於需求的理解已讓他躍身最佳技術高手之列。在哈佛念書的紮克伯格也沒閑著,成天和這群最精英的年輕人泡在一起,深刻地理解他們的需求,先後建立了Facemash和Harvard-connection兩個社交網站。
吸取這兩個網站的經驗,當紮克伯格著手建立第三個大學生交友網站Facebook的時候才徹底火了。至此,紮克伯格才決定從哈佛輟學,全職管理Facebook。
04
「沒有毫無理由的一飛沖天」
這世上沒有毫無理由的橫空出世、一飛沖天,所有與眾不同的背後不過是耐住寂寞、堅定不移而已。
就像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
反觀職場,當我們把自己的時間、精力“捐”給職業的時候,總是希望能夠獲得迅速的回報。越年輕,越浮躁,忍耐期越短。在這個昨天播種,今天就要挖開來看是否發芽的社會,我們更需要定力去相信功不唐捐。
張愛玲曾經說過出名要趁早,這其實真的誤導了很多年輕人。張愛玲說這句話時也不單單是字面意思,還跟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當你把人生當成一場馬拉松時,你真的會那麼在乎前面一千米的輸贏麼?
我們需要做的是持續不斷的努力,讓每一天的自己都比昨天更強。世俗意義的成功,只是一個結果,它也許水到渠成,也許永無來日。但無論如何我們也要相信,時光不會辜負每一個平靜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