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做的8個小動作當心把財神爺嚇跑了
1、搖膝抖腿
很多人一坐下來就不安分,不搖搖膝蓋、抖抖腿就不自在,先不說雅觀的問題,熟不知這樣的小動作已經暴露了你的性格弱點。一個人愛抖腿,說明他內心個性不定,在為人處事和花錢方面都欠成熟。沒准,你的錢財就是在這一搖一抖中流失不見的,所以還是hold住吧!
2、唉聲歎氣
有沒發現:身邊有不少朋友老是無緣無故的歎氣,其實也沒遇上什麼不順心的事兒,就是習慣性的“唉唉唉…”,有種打不散吹不走的負能量在作祟。如果一個人長期被負能量包圍,
3、頻吐口水
有些人在公共場合吐口水都能吐出一場戲,開吐前地動山河的醞釀,等痰到了嗓子眼則驟然停止,緊接著好一股鏗鏘有力粘痰飛射而出!真的夠了…何況從風水的角度來說,隨意吐口水是散財的預兆。
4、常皺眉頭
眉頭是一個人的意念中心,時常皺眉說明你的內心緊張煩悶,不得放鬆。長此已久,會給人戾氣深重之感,好人緣恐怕自然只能擦肩了。人緣差,事業必定寸步難行,錢財進不來也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兒。
5、蹲著吃飯
你見過幾個有錢人是蹲著吃飯的,當然這裡我們不攻擊因為省時間而無奈選擇此舉的廣大勞動人民。但要知道,吃乃福氣之兆,吃相太寒磣,福氣當然不會光臨嘍。
6、剔牙不遮
好些人嫌麻煩,剔牙的時候不加遮擋,這樣個人修為上既有欠佳外,在風水上也是漏財之相。嘴巴代表人的財庫,財庫張而不閉,就別指望財神來臨了,窮神到時挺愛上門來“挖寶”的。
7、吃飯吧唧嘴
別以為胃口好就可以吃飯吧唧嘴,用家裡老人的話說:吃飯吧唧嘴就是窮酸相!所以,原諒你爸小時候看你吧唧嘴時賞給你的耳光吧,一切為了你將來能富裕點兒,用心良苦。
8、頭先過步
就是走路的時候頭在前頭,而腳卻跟在後頭。實際上,這種人的個性很急躁、做事魯莽。但錢財的事兒是急不了的,急的話,賺得多掉的也多。
淪陷在窮困潦倒裡不勞而獲的人們
文/日光卿晨
有一個現象很有趣:例如你開車撞倒了一名闖紅燈的行人,
我們定義的弱勢群體並非是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貧民,而是一種毫無緣由的對比。比如一個穿著華麗的人受到衣衫襤褸的人攻擊,不知情的目擊者總會潛意識地認為,一定是那個富麗堂皇的人無理取鬧。
你大概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思維對富人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卻讓某部分弱勢群體窮地更加理直氣壯。
講個真實的故事,讀書的時候我們班有一對雙胞胎,姐姐總是很努力,不僅成績優異而且多才多藝、羨煞旁人;妹妹則表現平平,一切都是隨遇而安、不爭不搶,
大學畢業,姐姐幸運地在省會找到了一份體面的工作,妹妹則回到小城市做起了售貨員。畢業之後的一兩年,兩姐妹關係還是如以前一樣的親密無間,姐姐經常從省城給妹妹帶回很多漂亮的衣服和一些新鮮事物。
後來,兩姐妹相繼結婚、生子,優秀的姐姐理所當然的覓得良緣,而妹妹卻迷戀上了當地的混子,混子會哄人,妹妹在他的甜言蜜語、噓寒問暖中徹底淪陷,這段愛情當然得不到父母的祝福,儘管父母和姐姐極力勸阻,妹妹還是堅定不移地嫁給了他。
幾年之後,姐姐和她老公都憑藉各自的努力升職、加薪,妹妹過得很不好,她原本就軟弱的性格完全留不住一顆浪子的心,混子另覓新歡,拋下了她和一個可愛的女兒。
今年大年初一,當小城市的人們都歡呼雀躍地迎接新年時,兩姐妹卻吵地面紅耳赤。起因很簡單:以往年初一,兩姐妹都會約好一早去給父母拜年,但今年,姐姐先去給同在一個城市的領導拜了年,回娘家的時候已過午時。本是件芝麻大的小事,可是妹妹卻不依不饒,大罵姐姐越來越勢力,越來越喜歡趨炎附勢。姐姐當然很委屈,妹妹永遠無法理解她的艱辛,她拼了命的努力難道只為自己的小家嗎?她在常年補貼拿著微薄的工資,
後來,姐姐不計前嫌地把妹妹接到省城生活,憑藉她這些年積累的人脈給妹妹找了份工作,工資足夠養活她和孩子。一個月未到,妹妹辭了職,她不斷地向姐姐抱怨這份工作太過辛苦,但她卻不知道姐姐工作之初也常常通宵加班。
姐姐忍氣吞聲地又托人給妹妹找了另一份工作,這份工作的工作時間不長,當然,收入也不會高。果然,沒過多久,妹妹又辭職了,理由當然是工資太低。
幾次三番,姐姐的老公自然表達了不滿,姐夫教育妹妹說:“這世上從來都沒有不勞而獲這件事情,你現在不但要養活自己,還要養活子女,你已經有過一場不幸的婚姻,難道還要毀了自己的人生嗎?你才三十多歲,只要你夠努力,這個社會從來就不會餓死任何人!但最可怕的是你窮地理所當然,那任何人都幫不了你……”
姐夫苦口婆心地教育了她一番,原以為她會有所長進,沒想到她竟反駁地讓他們無言以對,妹妹抱怨道:“有錢又怎麼樣?有錢就像我姐這樣嗎?一年買不了幾件衣服,穿來穿去都是舊衣服。你們瞧不起我,我還瞧不起你們不懂享受生活呢!你們是有錢,那為什麼不養著我和我的女兒?給我介紹的工作要麼辛苦要麼賺不到錢,你們不就是嫌棄我窮嗎?與其說你們想幫我,不如說你們怕我丟人,怕我成為你們的拖累,急不可耐地把我推銷出去!”
妹妹說完,破門而出,留下已然驚呆了的姐姐和姐夫。
妹妹的話恰恰完完全全地展現出了生活在這個社會裡的一部分窮人的想法。
很奇怪,他們一直在尋求平等,自己與別人獲得平等工作機會,子女如願以償地進入一所好學校。當然,他們所尋求的平等永遠落於權利上,若究其責任,他們則不願意為這些權利買單。問其原因,他們則會回答:難道我窮就非得低人一等?
你知道低人一等的是什麼嗎?低人一等的不是你所見到的社會地位、金錢亦或是榮譽,這些外表所見的東西不過是外界給出的定義,沒有對錯只有是非。而平等是什麼?平等是精神上的獨立,只不過這種獨立依附於物質的富饒,你不用混淆概念地把你想逃脫責任的懶惰稱作為“不平等”。
從小享有教育權利的你不願意像別人一樣挑燈夜讀,後來看著憑著自己的高學歷有了份好工作的人,你就會假像人家是官二代或者是富二代,你從不檢討自己不夠踏實、努力、上進,你只會抱怨和幻想。
如同妹妹,有些不富裕的人樂於批評富有的人不懂享受生活。且不提這句話有沒有自我安慰的成分,姑且來聊一聊“捨得”一詞。就社會大部分精英來說,他們的成功除了機遇之外都離不開辛勤的付出,財富的積累並非是你所能想像的輕而易舉,沒有起早貪黑、摸爬滾打而積累財富的人生經歷,是不會懂得中產階級人眼中的“不捨得”的。
妹妹所謂的捨得是什麼?就是即便食不果腹也要去購置新衣,裝飾你那毫無靈魂的軀殼。而中產階級人的“捨得”用在哪?用在提高生活品質和培養更優秀的下一代上。所以你能體會所謂的“捨得”和“投資”的差別嗎?
我身邊有很多這樣中產階級的朋友,他們一旦成功便擔負起養活全家的重責。這樣的責任不容推卸,一旦他們拒絕會被責怪為“忘恩負義,熟不知,所有的成就大抵都是他們自己奮鬥出的結果,與別人無關。而“接來食”者則顯得無比坦蕩、從容,仿佛這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索取——因為你比我富有所以你兼任養活我的職責。
姐姐可能從來沒有想過,妹妹為什麼不懂感恩,不願上進。但事實上正因為姐姐的“善舉”讓妹妹喪失了某一種奮進的能力。如果所有的東西都來得輕而易舉便沒有人會想去珍惜,而一旦有一天你拿走了這些東西,他便會覺得遭受到了赤裸裸的“拋棄”。
我從不認同人分三六九等的說法,也從不喜歡用一類人去囊括一幫人,這樣的說法未免有些片面。雖然不是遍地黃金可只要你不辭勞苦,總不會窮困潦倒到需要他人接濟去生存。
我崇尚任何形式的平等,尤其是精神層面的平等,無關乎你是否周身名牌,只關乎你是否有一顆高尚的靈魂。淪陷在窮困潦倒裡不勞而獲的人們啊,只要你們願意走出去,你就永遠不需要向任何人低頭彎腰,你所有的收穫都是點滴的積累,無論多與少都值得被尊重;奮鬥了那麼多年才有了如今生活的人啊,請別濫用你的同情心,也不必居高臨下地施捨任何人,你絕不能給予他們一世安好,那麼就請別毀了他們的人生,錯給了他們一個假像——即便不勞也能獲得。?用在提高生活品質和培養更優秀的下一代上。所以你能體會所謂的“捨得”和“投資”的差別嗎?
我身邊有很多這樣中產階級的朋友,他們一旦成功便擔負起養活全家的重責。這樣的責任不容推卸,一旦他們拒絕會被責怪為“忘恩負義,熟不知,所有的成就大抵都是他們自己奮鬥出的結果,與別人無關。而“接來食”者則顯得無比坦蕩、從容,仿佛這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索取——因為你比我富有所以你兼任養活我的職責。
姐姐可能從來沒有想過,妹妹為什麼不懂感恩,不願上進。但事實上正因為姐姐的“善舉”讓妹妹喪失了某一種奮進的能力。如果所有的東西都來得輕而易舉便沒有人會想去珍惜,而一旦有一天你拿走了這些東西,他便會覺得遭受到了赤裸裸的“拋棄”。
我從不認同人分三六九等的說法,也從不喜歡用一類人去囊括一幫人,這樣的說法未免有些片面。雖然不是遍地黃金可只要你不辭勞苦,總不會窮困潦倒到需要他人接濟去生存。
我崇尚任何形式的平等,尤其是精神層面的平等,無關乎你是否周身名牌,只關乎你是否有一顆高尚的靈魂。淪陷在窮困潦倒裡不勞而獲的人們啊,只要你們願意走出去,你就永遠不需要向任何人低頭彎腰,你所有的收穫都是點滴的積累,無論多與少都值得被尊重;奮鬥了那麼多年才有了如今生活的人啊,請別濫用你的同情心,也不必居高臨下地施捨任何人,你絕不能給予他們一世安好,那麼就請別毀了他們的人生,錯給了他們一個假像——即便不勞也能獲得。
誰讓他們那麼有錢?不是別人,正是他們自己
文/何帆
並非所有的“不平等”都是不好的,以勞動收入的不平等而言,導致勞動者收入不同的因素中,有些是正常的,甚至是積極的。比如,勤奮的工人理應比懶惰的工人收入高,聰明人比笨人掙得多。影響資本收入不平等的因素中,也有合理的部分。比如,我們預見到未來可能會有收入或支出的不確定性,因而增加儲蓄,這是一種明智而審慎的行為。《伊索寓言》中寫道,螞蟻在夏天的時候忙著儲存過冬的食物,知了卻天天唱歌嬉戲,到了冬天只好餓肚子。
一個社會中收入最高的10%,往往聚集了這個社會的精英。當我們談論收入不平等的時候,“10%”們很容易產生反感情緒,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一切都是靠個人奮鬥得來的。
但就收入不平等而言,真正值得擔憂的不是“10%”們。
階層中又分階層。在收入最高的10%中,又可以再區分出“1%”和“9%”。“9%”們可能感到自己已經能夠和“1%”們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只有“1%”們才知道,他們的世界和“9%”們的世界是大不相同的。從“9%”到“1%”,像鯉魚跳龍門一樣困難。
在“10%”中的“9%”,收入主要來自於工資。只有到了更高的“1%”,甚至是到了最高的“0.5%”,資本收入所占的比例才超過勞動收入。在“1%”中,收入越高,房產在財富中所占的比例越低,金融資產所占的比例越高。金融資產又主要以股票為主。來自股票的收入又主要來自於股票的分紅,而非股票增值後的收入(即炒股票的收入)。
20世紀80年代之後,首先在美國,然後波及其他國家的一個特殊現象,就是出現了一批高居“1%”的拿天價年薪的“明星經理人”。從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初,美國收入最高的“10%”人群的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例提高了15%,這其中3/4盡入“1%”們的囊中。
為什麼這些“超級經理人”能夠拿這麼多的錢呢?
如果我們相信,是因為20世紀80年代之後出現了技術革命,只有少數明星企業家才能出眾,順應了趨勢,因此,他們拿那麼多錢是理所應得的,那麼,“超級經理人”應該在全球範圍內出現,但為什麼我們只在英美等國家看到了這一變化呢?
觀察收入最高的“1%”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超級經理人社會”主要出現在盎格魯-撒克遜國家。20世紀70年代,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收入最高的“1%”人群的收入占國民收入比例在6%——8%。到了2010年,美國的這一比例已經高達20%,英國和加拿大的是14%——15%,澳大利亞的是9%——10%。在歐洲大陸國家和日本,收入最高的“1%”人群的收入占國民收入比例同樣有所提高,但趨勢要緩和得多。難道只有美國出現了互聯網?難道只有在美國出現了對特殊的企業家才能的需求?
如果我們同意,“超級經理人”的天價高薪是因為他們才能出眾,那麼,我們怎麼解釋“1%”和“9%”之間的巨大鴻溝?年薪在10萬——20萬歐元之間的“9%”,收入水準的增長速度僅僅稍快于平均水準,而年薪在50萬歐元,甚至100萬歐元之上的“l%”,收入水準則大幅度提高。假如收入是由能力決定的,從“9%”到“1%”,收入應該是逐漸提高的,為什麼會突然出現一個躍進呢?“9%”和“1%”這兩個階層的成員,無論從受教育程度、專業技能還是工作經驗上看,都相差不大,何以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就算是你的老闆比你聰明,難道他能夠比你聰明5倍,甚至10倍?
其實,我們不必再掩耳盜鈴。“超級經理人”得到天價年薪的理由很簡單:他們的年薪大多是由他們自己決定的。大部分企業都有薪酬委員會,而薪酬委員會的成員要麼是高管的朋友,要麼是和他們一樣有錢的“1%”,有意或是無意,他們都會高估自己的能力,要求給高管更高的薪酬。這不能只是責怪他們貪婪,而是要認識到制度是有缺陷的。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當高管在決定自己薪酬的時候擁有太多的自主權,將會帶來公司治理機制的失效,並且帶來整個社會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劇。
你現在不但要養活自己,還要養活子女,你已經有過一場不幸的婚姻,難道還要毀了自己的人生嗎?你才三十多歲,只要你夠努力,這個社會從來就不會餓死任何人!但最可怕的是你窮地理所當然,那任何人都幫不了你……”姐夫苦口婆心地教育了她一番,原以為她會有所長進,沒想到她竟反駁地讓他們無言以對,妹妹抱怨道:“有錢又怎麼樣?有錢就像我姐這樣嗎?一年買不了幾件衣服,穿來穿去都是舊衣服。你們瞧不起我,我還瞧不起你們不懂享受生活呢!你們是有錢,那為什麼不養著我和我的女兒?給我介紹的工作要麼辛苦要麼賺不到錢,你們不就是嫌棄我窮嗎?與其說你們想幫我,不如說你們怕我丟人,怕我成為你們的拖累,急不可耐地把我推銷出去!”
妹妹說完,破門而出,留下已然驚呆了的姐姐和姐夫。
妹妹的話恰恰完完全全地展現出了生活在這個社會裡的一部分窮人的想法。
很奇怪,他們一直在尋求平等,自己與別人獲得平等工作機會,子女如願以償地進入一所好學校。當然,他們所尋求的平等永遠落於權利上,若究其責任,他們則不願意為這些權利買單。問其原因,他們則會回答:難道我窮就非得低人一等?
你知道低人一等的是什麼嗎?低人一等的不是你所見到的社會地位、金錢亦或是榮譽,這些外表所見的東西不過是外界給出的定義,沒有對錯只有是非。而平等是什麼?平等是精神上的獨立,只不過這種獨立依附於物質的富饒,你不用混淆概念地把你想逃脫責任的懶惰稱作為“不平等”。
從小享有教育權利的你不願意像別人一樣挑燈夜讀,後來看著憑著自己的高學歷有了份好工作的人,你就會假像人家是官二代或者是富二代,你從不檢討自己不夠踏實、努力、上進,你只會抱怨和幻想。
如同妹妹,有些不富裕的人樂於批評富有的人不懂享受生活。且不提這句話有沒有自我安慰的成分,姑且來聊一聊“捨得”一詞。就社會大部分精英來說,他們的成功除了機遇之外都離不開辛勤的付出,財富的積累並非是你所能想像的輕而易舉,沒有起早貪黑、摸爬滾打而積累財富的人生經歷,是不會懂得中產階級人眼中的“不捨得”的。
妹妹所謂的捨得是什麼?就是即便食不果腹也要去購置新衣,裝飾你那毫無靈魂的軀殼。而中產階級人的“捨得”用在哪?用在提高生活品質和培養更優秀的下一代上。所以你能體會所謂的“捨得”和“投資”的差別嗎?
我身邊有很多這樣中產階級的朋友,他們一旦成功便擔負起養活全家的重責。這樣的責任不容推卸,一旦他們拒絕會被責怪為“忘恩負義,熟不知,所有的成就大抵都是他們自己奮鬥出的結果,與別人無關。而“接來食”者則顯得無比坦蕩、從容,仿佛這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索取——因為你比我富有所以你兼任養活我的職責。
姐姐可能從來沒有想過,妹妹為什麼不懂感恩,不願上進。但事實上正因為姐姐的“善舉”讓妹妹喪失了某一種奮進的能力。如果所有的東西都來得輕而易舉便沒有人會想去珍惜,而一旦有一天你拿走了這些東西,他便會覺得遭受到了赤裸裸的“拋棄”。
我從不認同人分三六九等的說法,也從不喜歡用一類人去囊括一幫人,這樣的說法未免有些片面。雖然不是遍地黃金可只要你不辭勞苦,總不會窮困潦倒到需要他人接濟去生存。
我崇尚任何形式的平等,尤其是精神層面的平等,無關乎你是否周身名牌,只關乎你是否有一顆高尚的靈魂。淪陷在窮困潦倒裡不勞而獲的人們啊,只要你們願意走出去,你就永遠不需要向任何人低頭彎腰,你所有的收穫都是點滴的積累,無論多與少都值得被尊重;奮鬥了那麼多年才有了如今生活的人啊,請別濫用你的同情心,也不必居高臨下地施捨任何人,你絕不能給予他們一世安好,那麼就請別毀了他們的人生,錯給了他們一個假像——即便不勞也能獲得。?用在提高生活品質和培養更優秀的下一代上。所以你能體會所謂的“捨得”和“投資”的差別嗎?
我身邊有很多這樣中產階級的朋友,他們一旦成功便擔負起養活全家的重責。這樣的責任不容推卸,一旦他們拒絕會被責怪為“忘恩負義,熟不知,所有的成就大抵都是他們自己奮鬥出的結果,與別人無關。而“接來食”者則顯得無比坦蕩、從容,仿佛這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索取——因為你比我富有所以你兼任養活我的職責。
姐姐可能從來沒有想過,妹妹為什麼不懂感恩,不願上進。但事實上正因為姐姐的“善舉”讓妹妹喪失了某一種奮進的能力。如果所有的東西都來得輕而易舉便沒有人會想去珍惜,而一旦有一天你拿走了這些東西,他便會覺得遭受到了赤裸裸的“拋棄”。
我從不認同人分三六九等的說法,也從不喜歡用一類人去囊括一幫人,這樣的說法未免有些片面。雖然不是遍地黃金可只要你不辭勞苦,總不會窮困潦倒到需要他人接濟去生存。
我崇尚任何形式的平等,尤其是精神層面的平等,無關乎你是否周身名牌,只關乎你是否有一顆高尚的靈魂。淪陷在窮困潦倒裡不勞而獲的人們啊,只要你們願意走出去,你就永遠不需要向任何人低頭彎腰,你所有的收穫都是點滴的積累,無論多與少都值得被尊重;奮鬥了那麼多年才有了如今生活的人啊,請別濫用你的同情心,也不必居高臨下地施捨任何人,你絕不能給予他們一世安好,那麼就請別毀了他們的人生,錯給了他們一個假像——即便不勞也能獲得。
誰讓他們那麼有錢?不是別人,正是他們自己
文/何帆
並非所有的“不平等”都是不好的,以勞動收入的不平等而言,導致勞動者收入不同的因素中,有些是正常的,甚至是積極的。比如,勤奮的工人理應比懶惰的工人收入高,聰明人比笨人掙得多。影響資本收入不平等的因素中,也有合理的部分。比如,我們預見到未來可能會有收入或支出的不確定性,因而增加儲蓄,這是一種明智而審慎的行為。《伊索寓言》中寫道,螞蟻在夏天的時候忙著儲存過冬的食物,知了卻天天唱歌嬉戲,到了冬天只好餓肚子。
一個社會中收入最高的10%,往往聚集了這個社會的精英。當我們談論收入不平等的時候,“10%”們很容易產生反感情緒,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一切都是靠個人奮鬥得來的。
但就收入不平等而言,真正值得擔憂的不是“10%”們。
階層中又分階層。在收入最高的10%中,又可以再區分出“1%”和“9%”。“9%”們可能感到自己已經能夠和“1%”們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只有“1%”們才知道,他們的世界和“9%”們的世界是大不相同的。從“9%”到“1%”,像鯉魚跳龍門一樣困難。
在“10%”中的“9%”,收入主要來自於工資。只有到了更高的“1%”,甚至是到了最高的“0.5%”,資本收入所占的比例才超過勞動收入。在“1%”中,收入越高,房產在財富中所占的比例越低,金融資產所占的比例越高。金融資產又主要以股票為主。來自股票的收入又主要來自於股票的分紅,而非股票增值後的收入(即炒股票的收入)。
20世紀80年代之後,首先在美國,然後波及其他國家的一個特殊現象,就是出現了一批高居“1%”的拿天價年薪的“明星經理人”。從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初,美國收入最高的“10%”人群的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例提高了15%,這其中3/4盡入“1%”們的囊中。
為什麼這些“超級經理人”能夠拿這麼多的錢呢?
如果我們相信,是因為20世紀80年代之後出現了技術革命,只有少數明星企業家才能出眾,順應了趨勢,因此,他們拿那麼多錢是理所應得的,那麼,“超級經理人”應該在全球範圍內出現,但為什麼我們只在英美等國家看到了這一變化呢?
觀察收入最高的“1%”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超級經理人社會”主要出現在盎格魯-撒克遜國家。20世紀70年代,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收入最高的“1%”人群的收入占國民收入比例在6%——8%。到了2010年,美國的這一比例已經高達20%,英國和加拿大的是14%——15%,澳大利亞的是9%——10%。在歐洲大陸國家和日本,收入最高的“1%”人群的收入占國民收入比例同樣有所提高,但趨勢要緩和得多。難道只有美國出現了互聯網?難道只有在美國出現了對特殊的企業家才能的需求?
如果我們同意,“超級經理人”的天價高薪是因為他們才能出眾,那麼,我們怎麼解釋“1%”和“9%”之間的巨大鴻溝?年薪在10萬——20萬歐元之間的“9%”,收入水準的增長速度僅僅稍快于平均水準,而年薪在50萬歐元,甚至100萬歐元之上的“l%”,收入水準則大幅度提高。假如收入是由能力決定的,從“9%”到“1%”,收入應該是逐漸提高的,為什麼會突然出現一個躍進呢?“9%”和“1%”這兩個階層的成員,無論從受教育程度、專業技能還是工作經驗上看,都相差不大,何以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就算是你的老闆比你聰明,難道他能夠比你聰明5倍,甚至10倍?
其實,我們不必再掩耳盜鈴。“超級經理人”得到天價年薪的理由很簡單:他們的年薪大多是由他們自己決定的。大部分企業都有薪酬委員會,而薪酬委員會的成員要麼是高管的朋友,要麼是和他們一樣有錢的“1%”,有意或是無意,他們都會高估自己的能力,要求給高管更高的薪酬。這不能只是責怪他們貪婪,而是要認識到制度是有缺陷的。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當高管在決定自己薪酬的時候擁有太多的自主權,將會帶來公司治理機制的失效,並且帶來整個社會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