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這16種人當鏡子,照一照自己
1、能吃虧的人是有福的人
2、能施捨的人是富貴的人
3、富貴人不佔便宜,佔便宜的是窮人
4、善良的人不怨人,總是怨人的人不聰明
5、聰明的人不生氣,愛生氣的人不聰明
6、富貴的人不發脾氣,愛發脾氣的人是貧賤
7、能容忍的人是快樂的人
8、能愛人的人是幸福的人
9、看破放下是有智慧的人
10、不做惡事是明白因果的人
11、愛積德的人是長壽的人
12、愛駡街的人是沒福的人
13、愛打人的人是短命的人
14、愛助人的人是吉祥的人
15、修心學佛的人是有覺悟的人
16、有緣念阿彌陀佛的人是有慧根的人
願意批評你的才是你生命中的貴人
一般人被批評時,心裡會不痛快。當一個人去批評另一個人時,也知道對方心裡會不痛快。所以,很少有人來批評你,你也很少直接去說別人。最後結果就是,你們都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然後你們都沒有了進步。
如果是關係一般的人,你批評他就會得罪他,所以犯不上因批評對方而得罪對方。關係很鐵的人,如果被批評時還聽不懂,也會被得罪。
認為對方是關係鐵、聽得懂的人,才會直接批評對方。所以批評你的人是你生命中的貴人!
年輕的時候心高氣傲,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人,面對他人的批評常常認為是挑釁,是找茬,是無理取鬧,很少安靜地審視自己的錯誤。
回顧一下,
是我們的父母。哪個父母不是望子成龍?
在學校批評你最多的是誰?是我們的老師。哪個老師不是希望自己的學生將來有出息?
同樣,今天那些批評你的人,也是為你好,覺得你還是個人才!
人人都愛聽肯定、表揚的話,所以才有“忠言逆耳利於行”的古訓。對你負責任的人才會批評你;認為你“孺子可教”的人才會批評你,真心待你的人才會批評你,願意操心勞力教你帶你幫你進步的人才會批評你……良藥苦口,這年頭真正聽到別人跟你說句心裡話,別人真正為你成長與完善來批評你,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一旦有人批評你,你一定要珍惜。
當你拒絕的時候,一次、兩次、三次之後,就沒人會批評你了。
批評應該有以下意思:
一是批判、判斷、評價,是指出優點和缺點,評議好壞;
二是專指對缺點和錯誤提出意見。
面對批評,我們應該高興才對,但為什麼有人一遇批評就有抵觸情緒呢?
不外乎以下兩點:
一是感覺自己做得完全正確。其實,完人是沒有的,即便是一件小事,你做得也比較完美,但總不可能是最完美的。要明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況且,好的思路往往隱藏在反對意見裡。
二是怕面子過不去。有人認為受到批評是丟人的事情,是傷自尊的事!我覺得這是一個誤區!其實接受不接受別人的批評,和自己的自尊沒有一點點關係;如果真的要強,真的要自尊,那就接收來自多方的聲音,既可以瞭解分析事情的另一些角度,又能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還能增強自己的判斷力!如果不改正小錯誤,由小事釀成大錯才是丟人的事。任何人都會犯錯誤,不犯錯誤的人歷來沒有,有人給予你批評指正這是件好事情。
對於那些批評和指責你的人,你的態度會是怎樣的呢?憤怒?不屑?還是反駁?
請不要這樣做!
因為能夠指出你錯誤的人恰恰最應該感謝,因為他給你提供了一次可以改掉缺點、完善自我的寶貴機會。直面批評讓你有機會承認自己的失敗。一定要認真誠懇,也就是說,通過語言和熱情來證明,你已經採取了你認為最好的辦法,請不要為自己辯解!批評你的人,都是關注你的人。
聽到批評,你可以做兩件事:
一是盡力去做好你應該做的事,用事實證明你是對的,那麼別人再怎麼說,也無關緊要了。如果事情確實沒做好,就是花10倍的時間和力量為自己辯解,也沒有用;
二是去和批評你的人交談,聽取意見,也許你會知道自己錯在哪兒。
受到批評:
首先是一種被關愛的表現,說明自己還很有人緣,出了問題有那麼多人關心你。
再次,可視作一種待遇,受到的批評越多,自己的失誤就會越少,進步就會越快,成長就會迅速。至此,可以想批評你的人說一句:“謝謝”。
能直言不諱地指出你缺點的人是你的大貴人!整天在你跟前奉承、時常把你吹上天的人,往往才是真正在看你笑話的人,千萬要有自知之明,不要隨之起舞,否則會摔得很慘!
嚴是愛,松是害。批評是一種嚴,因此,批評本身也就是一種愛,而是一種高層次的愛。批評和意見是一種“忠言逆耳”,真正要做到“拉下臉”去批評一個人,批評一件事,是對被批評者的信任和寄予期待,也彰顯出批評者的胸懷坦蕩、光明磊落和真誠待人的優秀品質,這樣的人是我們人生中的良師益友。
批評是真誠的愛護,
批評是寶貴的支持,
批評是崇高的獎賞,
批評是珍貴的禮物!
多年以後,我們很難是朋友,往往是路人
文/秋葉
過年的時候,我總是被問到一個問題,要不要去參加同學聚會?
有個同學就問我:“大叔,同學會有必要勉強自己去麼?因為去了還是跟自己比較好的同學一起玩而已吧。我從高中畢業後就沒去過同學會了,覺得乾脆找要好的同學去玩更好。”但是她又覺得“看到同學微信留言上說‘不珍惜的人就算了吧’,心裡覺得有點對不住他們,還有一年就畢業了,覺得起碼去聚聚吧,可沒有人強迫我的話,我還是邁不開腳步,好糾結好矛盾呢……”
估計很多人都有這種糾結吧。
有這種聚會但不想去的同學,我想可能是如下原因:
1、和很多同學關係慢慢淡了,見面不知道如何融入話題,覺得自己是個“冷場女王”,很少有人願意在這種社交場合失去“存在感”,既然無趣,不如不去。
2、和有的同學有些過節或者恩怨,去這種場合見面,沒有做好溝通的準備,為了避免矛盾或者尷尬,乾脆不去。
3、有時候本來想去參加一下同學聚會,卻發現大家的話題相差十萬八千里,雖然也能聊,但是內心找不到共鳴,比如你在讀大學,你的高中同學談的都是誰誰誰家生了娃,能不糾結嗎?
那為什麼又覺得要去參加同學聚會呢?
1、人情,不去被同學說脫離群眾,顯得自己也不會社交,感覺不合適。
2、人脈,覺得同學之間的友情也是將來打拼社會的人脈,現在不去積累,將來哪裡來的回報?
3、無聊,也不是說同學聚會非參加不可,但沒有跟有趣的事情可以做,與其在家裡被老媽嘮叨,不如去同學聚會打醬油。
很多人也問我,大叔你參加同學聚會嗎?
我可以很明白的說:
我過年回老家從來不主動參加同學聚會,我和我99.9%同學之間只能算因此而認識,甚至連認識都做不到了,我們彼此已經遺忘。
如果有同學聚會請我參加,我沒有事情也會去參加,基本上就是湊個桌,不講話不發言不八卦偶爾説明活躍下氣氛全程陪笑的配角。
個別關係好的,我們會私下聊聊天,如果沒有業務合作,我們的交情也很難深入到哪裡去。
我們當年感情好的時候,其實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
我在幼稚園時認識的人,現在我連樣子都記不起來。
我讀小學時認識的人,現在我連名字都記不起來。
我讀中學時認識的人,現在我大都不知道他們在哪裡工作。
我讀大學時認識的人,現在往往需要十年我們才能見一面。
我參加工作後認識的人,往往拿著名片也想不起,我們曾經一起吃過飯,稱兄道過弟。
很多同學會問,這樣你不是失去很多維護同學同鄉感情發展人脈的機會嗎?
這倒讓我發現一個問題,很多同學根本沒搞清楚什麼是同鄉,什麼是朋友,什麼是人脈!
請問什麼是朋友?什麼是玩伴?什麼是知己?什麼是同道?什麼是人脈?
你四處認識人到底想要什麼?
是一個事事附和你的人?還是一個能幫你排憂解難的人?
是一個能不客氣指出你問題的人?還是一個願意在你不開心的時候聽你傾訴的人?
我看很多同學真正的問題不是會不會交朋友,要不要交朋友,如何和朋友交往,而是他根本沒搞清楚他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大部分人所謂需要一個朋友,不如說需要為自己不強大的內心尋找一個抱團取暖的隊友,誰對誰有真的當真,大家想的其實都是自己。
一個微信朋友留言說得好:
現在我儘量將認識的人分為這幾類:
重要的朋友:能夠理解,互相支持的人
不得不維持表面關係的人:例如同事
要去討好或者儘量搞好關係的人:例如直屬領導
需要不斷維繫的資源:例如重要合作關係,或者是在銀行,醫院,律師這樣特殊需要的資源
一些普通的友人。
年紀越大,越覺得這樣的分類有必要,畢竟我們的時間有限,我也的確變得更勢利,希望從不同的人身上吸收對自己有益的內容和資源,哪怕是你不喜歡,看不慣卻不得不面對的人。
可以遇到和你共進退,頻率的人,是上天給予的恩賜。
總是覺得找不到你的同類,說實話才是正常,這樣才不斷挑戰我們的溝通和相處能力。
現在我們很多同學知道自己對朋友和人脈的理解出在哪裡了吧?
認識那麼多人有用嗎?真的很難說。
我們總是錯誤地以為
過去是朋友,將來一定也會是朋友
因為在一起,所以我們必須做朋友
如果沒人愛,我就是一個失敗的人
如果是朋友,我們應該事事在一起
我信任朋友,朋友一切也得告訴我
你大概是把“同學=朋友”,把“室友=朋友”,把“老友=一輩子”,把“新朋友=人脈”,把“閨蜜=知己”,把“在一起=關係好”,這都是幼稚的錯覺,你們要是懂一點批判性思考,這些問題的答案自己就會出來。
和你們不同的是,因為我經歷得越多,就越發現,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擁有很多朋友,而是要有別人需要的能力,要能一個人去享受孤獨。
你有別人需要的能力,你性格內向,你不善言辭,你不愛社交,都不是問題,別人會主動來找你,頂多就是多一點溝通成本。
你能夠享受孤獨,在沒有人理解和安慰你的時候,你就是你自己的最知心的朋友,要知道,能遇到知己,是這輩子很難的緣分,遇到了要珍惜,沒有遇到,其實蠻正常的。
可惜這些,都需要長久的修煉。
這樣的人是我們人生中的良師益友。批評是真誠的愛護,
批評是寶貴的支持,
批評是崇高的獎賞,
批評是珍貴的禮物!
多年以後,我們很難是朋友,往往是路人
文/秋葉
過年的時候,我總是被問到一個問題,要不要去參加同學聚會?
有個同學就問我:“大叔,同學會有必要勉強自己去麼?因為去了還是跟自己比較好的同學一起玩而已吧。我從高中畢業後就沒去過同學會了,覺得乾脆找要好的同學去玩更好。”但是她又覺得“看到同學微信留言上說‘不珍惜的人就算了吧’,心裡覺得有點對不住他們,還有一年就畢業了,覺得起碼去聚聚吧,可沒有人強迫我的話,我還是邁不開腳步,好糾結好矛盾呢……”
估計很多人都有這種糾結吧。
有這種聚會但不想去的同學,我想可能是如下原因:
1、和很多同學關係慢慢淡了,見面不知道如何融入話題,覺得自己是個“冷場女王”,很少有人願意在這種社交場合失去“存在感”,既然無趣,不如不去。
2、和有的同學有些過節或者恩怨,去這種場合見面,沒有做好溝通的準備,為了避免矛盾或者尷尬,乾脆不去。
3、有時候本來想去參加一下同學聚會,卻發現大家的話題相差十萬八千里,雖然也能聊,但是內心找不到共鳴,比如你在讀大學,你的高中同學談的都是誰誰誰家生了娃,能不糾結嗎?
那為什麼又覺得要去參加同學聚會呢?
1、人情,不去被同學說脫離群眾,顯得自己也不會社交,感覺不合適。
2、人脈,覺得同學之間的友情也是將來打拼社會的人脈,現在不去積累,將來哪裡來的回報?
3、無聊,也不是說同學聚會非參加不可,但沒有跟有趣的事情可以做,與其在家裡被老媽嘮叨,不如去同學聚會打醬油。
很多人也問我,大叔你參加同學聚會嗎?
我可以很明白的說:
我過年回老家從來不主動參加同學聚會,我和我99.9%同學之間只能算因此而認識,甚至連認識都做不到了,我們彼此已經遺忘。
如果有同學聚會請我參加,我沒有事情也會去參加,基本上就是湊個桌,不講話不發言不八卦偶爾説明活躍下氣氛全程陪笑的配角。
個別關係好的,我們會私下聊聊天,如果沒有業務合作,我們的交情也很難深入到哪裡去。
我們當年感情好的時候,其實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
我在幼稚園時認識的人,現在我連樣子都記不起來。
我讀小學時認識的人,現在我連名字都記不起來。
我讀中學時認識的人,現在我大都不知道他們在哪裡工作。
我讀大學時認識的人,現在往往需要十年我們才能見一面。
我參加工作後認識的人,往往拿著名片也想不起,我們曾經一起吃過飯,稱兄道過弟。
很多同學會問,這樣你不是失去很多維護同學同鄉感情發展人脈的機會嗎?
這倒讓我發現一個問題,很多同學根本沒搞清楚什麼是同鄉,什麼是朋友,什麼是人脈!
請問什麼是朋友?什麼是玩伴?什麼是知己?什麼是同道?什麼是人脈?
你四處認識人到底想要什麼?
是一個事事附和你的人?還是一個能幫你排憂解難的人?
是一個能不客氣指出你問題的人?還是一個願意在你不開心的時候聽你傾訴的人?
我看很多同學真正的問題不是會不會交朋友,要不要交朋友,如何和朋友交往,而是他根本沒搞清楚他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大部分人所謂需要一個朋友,不如說需要為自己不強大的內心尋找一個抱團取暖的隊友,誰對誰有真的當真,大家想的其實都是自己。
一個微信朋友留言說得好:
現在我儘量將認識的人分為這幾類:
重要的朋友:能夠理解,互相支持的人
不得不維持表面關係的人:例如同事
要去討好或者儘量搞好關係的人:例如直屬領導
需要不斷維繫的資源:例如重要合作關係,或者是在銀行,醫院,律師這樣特殊需要的資源
一些普通的友人。
年紀越大,越覺得這樣的分類有必要,畢竟我們的時間有限,我也的確變得更勢利,希望從不同的人身上吸收對自己有益的內容和資源,哪怕是你不喜歡,看不慣卻不得不面對的人。
可以遇到和你共進退,頻率的人,是上天給予的恩賜。
總是覺得找不到你的同類,說實話才是正常,這樣才不斷挑戰我們的溝通和相處能力。
現在我們很多同學知道自己對朋友和人脈的理解出在哪裡了吧?
認識那麼多人有用嗎?真的很難說。
我們總是錯誤地以為
過去是朋友,將來一定也會是朋友
因為在一起,所以我們必須做朋友
如果沒人愛,我就是一個失敗的人
如果是朋友,我們應該事事在一起
我信任朋友,朋友一切也得告訴我
你大概是把“同學=朋友”,把“室友=朋友”,把“老友=一輩子”,把“新朋友=人脈”,把“閨蜜=知己”,把“在一起=關係好”,這都是幼稚的錯覺,你們要是懂一點批判性思考,這些問題的答案自己就會出來。
和你們不同的是,因為我經歷得越多,就越發現,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擁有很多朋友,而是要有別人需要的能力,要能一個人去享受孤獨。
你有別人需要的能力,你性格內向,你不善言辭,你不愛社交,都不是問題,別人會主動來找你,頂多就是多一點溝通成本。
你能夠享受孤獨,在沒有人理解和安慰你的時候,你就是你自己的最知心的朋友,要知道,能遇到知己,是這輩子很難的緣分,遇到了要珍惜,沒有遇到,其實蠻正常的。
可惜這些,都需要長久的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