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要追求夢想?
文/張恒樂
曾經認識一個朋友,特別喜歡幻想、且感情豐沛特能入戲,看完《來自星星的你》立馬感覺自己化身國民女神,住豪宅、穿豪衣、受眾人膜拜且有著人見人愛萬能男朋友……沒過幾天又化身《秘密花園》裡那個貌不驚人的鄰家女生,忍辱負重、力排萬難,終於用自己的實力實現夢想,並找到真愛嫁入豪門。
為了成功向劇中人物靠攏,她花著兩千多元的月薪穿戴近萬元的奢侈品,又死乞白賴讓本不富裕的爸媽給她買名牌包包、奢侈品牌化妝護膚品……並理所當然地拿著長輩省吃儉用的錢出國旅遊……目的只有一個——實現夢想。
實際她真心貌不驚人、身材一般,其他方面能力也就那樣。
後來的她背負夢想告別父母,遠赴他鄉誓要打拼出一片美好的未來。
故事發展到這裡,我們原以為抱著如此大決心離開的她此去定會煥然一新,讓我們這些平時鄙夷她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勢利小人從此刮目相看,總有一天定會為曾經對她的輕視痛甩自己耳光!
但當我們既怕又期待地等待著痛甩耳光的機會來臨時,她再次令我們失望了!
新的城市,五光十色。她用父母辛苦積攢下的錢租了符合她身份的房並將自己裝扮得更像大都市人,
然而不待多久,老闆就無情地將她的美夢徹底摧毀,加班、熬夜、指責、漫無目的咬文嚼字,與此相稱的是低微到完全無法擔負她夢想的收入,然而更殘酷的是無論按照什麼標準來衡量,這都是對一個新人再合理不過的待遇。
她每天平均花兩小時打電話回家向父母傾訴,重述她對夢想的執著,痛陳她為此付出的種種努力,並為實現夢想羅列出一系列清單:學英語、學寫文案、學做PPT、學化妝、每天清晨堅持跑步、每天工作或學習到晚上十二點……
然而搞笑和諷刺的是,這些夢想計畫她從未開始實施過。除了每天浪費兩小時聊電話,剩下的時間便是對著電腦看動畫片擠痘痘吃泡面……夢想什麼鬼,說出來激勵別人的吧!然而你若是認為她這是在欺騙父母的感情那你又錯了,她還真心被夢想兩個字弄得頭昏腦漲,也痛苦、也彷徨、也焦躁不安,特別是伴隨著假期來臨荷包空空、某個奢侈品牌又出限量版的時候,那種對夢想的執著又再次加劇地痛觸她的心靈!
這樣的人生聽起來顯得有點可悲,但不可否認這位朋友的故事並不是單獨案例。在這世上有太多被金錢和名譽、光耀奪目的生活衝昏頭腦的年輕人,再加上輿論對成功者幸福體驗度的盲目誇大,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夢想家,鼓吹人們去做夢——“有夢想就要執著”。
他們極力渲染夢想實現後的光輝——“今天你對我愛答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卻故意隱去了實現夢想所要付出的艱辛代價。
事實上,這世上沒有任何事情可以一蹴而就,換取臺上一刻光芒的,是台下幾千個日夜的孤獨忍耐;換取千百人讚譽的,是千百次的詆毀;換取一次成功的,
這世上有兩種人最容易獲得幸福,一種是完全無知的人,因為無知所以無畏,繼而無大欲無大求,也就沒什麼大的痛苦;一種是完全知的人,他們知道自己的高度,知道自己要什麼,並具備得到自己想要東西的能力,從而能夠得到想要的幸福。
然而這世上大多數人往往不是第一種也不是第二種,在鋪天蓋地欲望光環的籠罩下,在洶湧澎湃成功者頌歌的引誘下,
一方面是欲望的激發;另一方面卻是無能為力,無能為力面對現實,無能為力賺那麼多錢、像明星般光耀奪目地活著,於是最終主宰他們生活的變成絕望的自卑及其對自己無能的嘲笑。大多數人到了這地步,才會幡然醒悟早知道一開始不要去追求什麼夢想,至少還能開心地活。於是莊子站出來說: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
對於有夢想的人,我想問:你真的準備好了嗎?你能夠為了夢想在逆風中翱翔,不懼任何的流言蜚語?能夠為了夢想承受失敗、忍受挫折?能夠為了夢想在壓力和挑戰面前笑得從容開懷?能夠為了夢想連續奮戰幾個通宵,疲倦得睜不開眼仍然初心不變?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最好不要追求你所謂的夢想!
震撼全世界的一段碑文,很多人後悔沒早看到
在倫敦聞名世界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塊名揚世界的墓碑。
其實這只是一塊很普通的墓碑,粗糙的花崗石質地,造型也很一般,同周圍那些質地上乘、做工優良的亨利三世到喬治二世等二十多位英國前國王墓碑,以及牛頓、達爾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比較起來,它顯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並且它沒有姓名,沒有生卒年月,甚至上面連墓主的介紹文字也沒有。
但是,就是這樣一塊無名氏墓碑,卻成為名揚全球的著名墓碑。每一個到過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人,他們可以不去拜謁那些曾經顯赫一世的英國前國王們,可以不去拜謁那諸如狄更斯、達爾文等世界名人們,但他們卻沒有人不來拜謁這一塊普通的墓碑,他們都被這塊墓碑深深地震撼著,準確地說,他們被這塊墓碑上的碑文深深地震撼著。在這塊墓碑上,刻著這樣的一段話: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
As I grew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And now, as Ilie on my death bed, I suddenly realize: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From their in 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and who knows, 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
譯文: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像力從沒有受到過限制,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但是,我的國家似乎也是我無法改變的。
當我進入暮年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
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 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據說,許多世界政要和名人看到這塊碑文時都感慨不已。有人說這是一篇人生的教義,有人說這是靈魂的一種自省。
當年輕的曼德拉看到這篇碑文時,頓然有醍醐灌頂之感,聲稱自己從中找到了改變南非甚至整個世界的金鑰匙。回到南非後,這個志向遠大、原本贊同以暴治暴填平種族歧視鴻溝的黑人青年,一下子改變的自己的思想和處世風格,他從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家庭和親朋好友著手,經歷了幾十年,終於改變了他的國家。
這條碑文和曼德拉的故事,告訴我們幾個道理:
1、真的,要想撬起世界,它的最佳支點不是地球,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不是別人,而只能是自己的心靈。
2、要想改變世界,你必須從改變你自己開始。
3、要想撬起世界,你必須把支點選在自己的心靈上。
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
一對年輕夫妻感情很好,但妻子仍不放心丈夫的忠誠度,於是就讓自己的閨蜜出馬,考驗丈夫是否花心。
在一個中秋月圓之夜,妻子“出差”在外,閨蜜“偶遇”丈夫,於是閨蜜與丈夫雙雙中招,睡到了同一張床上。結果是夫妻離異。
一個做房地產的老闆,感激于一個部下的忠誠,打算獎勵這位部下一套房子。他讓這位員工在公司自己開發的一個社區裡任選一套。結果這位部下選了一個120平方的大套,讓這位老闆很是不爽。
他以為這位部下會自覺地選擇一個80平方的小套,“沒想到他這麼貪”。他改變主意,自作主張地送給這位部下一個80平方的小套。於是這位部下心懷不滿,這位老闆也失去了一個好員工。
丹麥著名醫學家、諾貝爾得主芬森晚年想培養一個接班人,在眾多候選者中,芬森選中了一個叫哈裡的年輕醫生。但芬森擔心這個年輕人不能在十分枯燥的醫學研究中堅守。芬森的助理喬治提出建議:讓芬森的一個朋友假意出高薪聘請哈裡,看他會不會動心。
然而,芬森卻拒絕了喬治的建議。他說:“不要站在道德的高制點上俯瞰別人,也永遠別去考驗人性。哈裡出身於貧民窟,怎麼會不對金錢有所渴望。如果我們一定要設置難題考驗他,一方面要給他一個輕鬆的高薪工作,另一方面希望他選擇拒絕,這就要求他必須是一個聖人……”
最終,哈裡成了芬森的弟子。若干年後,哈裡成為丹麥醫學家,當他聽說了芬森當年拒絕考驗自己人性的事,老淚縱橫地說:“假如當年恩師用巨大的利益做誘餌,來評估我的人格,我肯定會掉進那個陷阱。因為當時我母親患病在床需要醫治,而我的弟妹們也等著我供他們上學,如果那樣,我就沒有現在的成就了……”
對一個嗜吃者端出美味,讓一個美女對一個正值壯年的男人頻送秋波,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因為“食色,性也”。而對於一個幾乎沒有任何有效監督的官員來說,讓他有皇帝般一呼百應的權力,卻奢望不讓他貪錢好色,那才是癡人說夢。那怕他有董存瑞炸碉堡的勇敢,有邱少雲任火燒死的堅強,也無法抵禦權力帶來的金錢和美色的誘惑,古今中外皆同,絕無“特色”之別。
對於普通人來說,都是會有在乎的事物,並且,誰都是自私的,基本沒有任何人說能無私為他人付出而不奢求回報,這種情況似乎只有父母與子女之間(不否認有出現無私的情況,但為特例),然而大部分上仍然是自私的。所以說,人性經不起考驗。
理論上,這篇文章到這裡就完了,但是,小編讀完此文後忽然想起今天知乎上的一個問題,兩者有互通之處,甚至可以說是這篇文章的延伸,特摘來分享給大家——
《如果你是加菲,你會問嗎?》
剛才我姐姐給我看了一個小故事,《加菲貓》裡有一個情節,加菲不小心走丟了,被賣到了一個寵物店,它非常擔心它的主人喬恩會思念它成傷。在一個清晨,喬恩走進了這家寵物店,店主熱情的問他要不要買寵物,然後喬恩發現了走失的加菲,再次把它買回去了,然後皆大歡喜。在故事的最後,那個世界著名的肥貓加菲說,我永遠也不會問喬恩,那天為什麼走進那家寵物店。
我對我姐姐說,要是我是加菲的話,我絕逼會問,然後覺得被背叛,最後鬧得慘慘收場……
我的這種做法錯了嗎?
答主1——戴逸:
傻孩子。
加菲不問是因為,無論喬恩為什麼二度走進寵物店,喬恩還是選擇了它。
你問他是想證明他是否始終忠誠的愛你。
而你不問他是因為你原諒了他再次走進寵物店的行為,這證明你忠誠的愛他。
所以加菲才是加菲,它聰明在瞭解它自己,並且對自己的感受忠誠。
傻小孩才只想索取呢。因為只想索取的傢伙最後什麼真正的好東西也得不到。
要保持長久良好關係,你得給別人第二次機會才行。
加菲貓能夠原諒喬恩的偶爾脆弱,只要他再爬起來就行,“畢竟他只是個笨蛋人類。又不是貓。”
看穿他還依然愛他。
不愧是加菲。
答主2——夏天:
紫薇丟失的那一集,爾康是在妓院找到她的,難道爾康去妓院是為了找樂子嗎?如果他想找你,無論哪種地方,他都會進去的,你不知道他為了找你付出了多少,你能做的 就只有信任。
有的人就是為了找你,才去你們相遇的地方的。
疲倦得睜不開眼仍然初心不變?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最好不要追求你所謂的夢想!
震撼全世界的一段碑文,很多人後悔沒早看到
在倫敦聞名世界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塊名揚世界的墓碑。
其實這只是一塊很普通的墓碑,粗糙的花崗石質地,造型也很一般,同周圍那些質地上乘、做工優良的亨利三世到喬治二世等二十多位英國前國王墓碑,以及牛頓、達爾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比較起來,它顯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並且它沒有姓名,沒有生卒年月,甚至上面連墓主的介紹文字也沒有。
但是,就是這樣一塊無名氏墓碑,卻成為名揚全球的著名墓碑。每一個到過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人,他們可以不去拜謁那些曾經顯赫一世的英國前國王們,可以不去拜謁那諸如狄更斯、達爾文等世界名人們,但他們卻沒有人不來拜謁這一塊普通的墓碑,他們都被這塊墓碑深深地震撼著,準確地說,他們被這塊墓碑上的碑文深深地震撼著。在這塊墓碑上,刻著這樣的一段話: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
As I grew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And now, as Ilie on my death bed, I suddenly realize: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From their in 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and who knows, 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
譯文: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像力從沒有受到過限制,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但是,我的國家似乎也是我無法改變的。
當我進入暮年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
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 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據說,許多世界政要和名人看到這塊碑文時都感慨不已。有人說這是一篇人生的教義,有人說這是靈魂的一種自省。
當年輕的曼德拉看到這篇碑文時,頓然有醍醐灌頂之感,聲稱自己從中找到了改變南非甚至整個世界的金鑰匙。回到南非後,這個志向遠大、原本贊同以暴治暴填平種族歧視鴻溝的黑人青年,一下子改變的自己的思想和處世風格,他從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家庭和親朋好友著手,經歷了幾十年,終於改變了他的國家。
這條碑文和曼德拉的故事,告訴我們幾個道理:
1、真的,要想撬起世界,它的最佳支點不是地球,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不是別人,而只能是自己的心靈。
2、要想改變世界,你必須從改變你自己開始。
3、要想撬起世界,你必須把支點選在自己的心靈上。
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
一對年輕夫妻感情很好,但妻子仍不放心丈夫的忠誠度,於是就讓自己的閨蜜出馬,考驗丈夫是否花心。
在一個中秋月圓之夜,妻子“出差”在外,閨蜜“偶遇”丈夫,於是閨蜜與丈夫雙雙中招,睡到了同一張床上。結果是夫妻離異。
一個做房地產的老闆,感激于一個部下的忠誠,打算獎勵這位部下一套房子。他讓這位員工在公司自己開發的一個社區裡任選一套。結果這位部下選了一個120平方的大套,讓這位老闆很是不爽。
他以為這位部下會自覺地選擇一個80平方的小套,“沒想到他這麼貪”。他改變主意,自作主張地送給這位部下一個80平方的小套。於是這位部下心懷不滿,這位老闆也失去了一個好員工。
丹麥著名醫學家、諾貝爾得主芬森晚年想培養一個接班人,在眾多候選者中,芬森選中了一個叫哈裡的年輕醫生。但芬森擔心這個年輕人不能在十分枯燥的醫學研究中堅守。芬森的助理喬治提出建議:讓芬森的一個朋友假意出高薪聘請哈裡,看他會不會動心。
然而,芬森卻拒絕了喬治的建議。他說:“不要站在道德的高制點上俯瞰別人,也永遠別去考驗人性。哈裡出身於貧民窟,怎麼會不對金錢有所渴望。如果我們一定要設置難題考驗他,一方面要給他一個輕鬆的高薪工作,另一方面希望他選擇拒絕,這就要求他必須是一個聖人……”
最終,哈裡成了芬森的弟子。若干年後,哈裡成為丹麥醫學家,當他聽說了芬森當年拒絕考驗自己人性的事,老淚縱橫地說:“假如當年恩師用巨大的利益做誘餌,來評估我的人格,我肯定會掉進那個陷阱。因為當時我母親患病在床需要醫治,而我的弟妹們也等著我供他們上學,如果那樣,我就沒有現在的成就了……”
對一個嗜吃者端出美味,讓一個美女對一個正值壯年的男人頻送秋波,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因為“食色,性也”。而對於一個幾乎沒有任何有效監督的官員來說,讓他有皇帝般一呼百應的權力,卻奢望不讓他貪錢好色,那才是癡人說夢。那怕他有董存瑞炸碉堡的勇敢,有邱少雲任火燒死的堅強,也無法抵禦權力帶來的金錢和美色的誘惑,古今中外皆同,絕無“特色”之別。
對於普通人來說,都是會有在乎的事物,並且,誰都是自私的,基本沒有任何人說能無私為他人付出而不奢求回報,這種情況似乎只有父母與子女之間(不否認有出現無私的情況,但為特例),然而大部分上仍然是自私的。所以說,人性經不起考驗。
理論上,這篇文章到這裡就完了,但是,小編讀完此文後忽然想起今天知乎上的一個問題,兩者有互通之處,甚至可以說是這篇文章的延伸,特摘來分享給大家——
《如果你是加菲,你會問嗎?》
剛才我姐姐給我看了一個小故事,《加菲貓》裡有一個情節,加菲不小心走丟了,被賣到了一個寵物店,它非常擔心它的主人喬恩會思念它成傷。在一個清晨,喬恩走進了這家寵物店,店主熱情的問他要不要買寵物,然後喬恩發現了走失的加菲,再次把它買回去了,然後皆大歡喜。在故事的最後,那個世界著名的肥貓加菲說,我永遠也不會問喬恩,那天為什麼走進那家寵物店。
我對我姐姐說,要是我是加菲的話,我絕逼會問,然後覺得被背叛,最後鬧得慘慘收場……
我的這種做法錯了嗎?
答主1——戴逸:
傻孩子。
加菲不問是因為,無論喬恩為什麼二度走進寵物店,喬恩還是選擇了它。
你問他是想證明他是否始終忠誠的愛你。
而你不問他是因為你原諒了他再次走進寵物店的行為,這證明你忠誠的愛他。
所以加菲才是加菲,它聰明在瞭解它自己,並且對自己的感受忠誠。
傻小孩才只想索取呢。因為只想索取的傢伙最後什麼真正的好東西也得不到。
要保持長久良好關係,你得給別人第二次機會才行。
加菲貓能夠原諒喬恩的偶爾脆弱,只要他再爬起來就行,“畢竟他只是個笨蛋人類。又不是貓。”
看穿他還依然愛他。
不愧是加菲。
答主2——夏天:
紫薇丟失的那一集,爾康是在妓院找到她的,難道爾康去妓院是為了找樂子嗎?如果他想找你,無論哪種地方,他都會進去的,你不知道他為了找你付出了多少,你能做的 就只有信任。
有的人就是為了找你,才去你們相遇的地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