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情感 » 人生感悟

無論如何,都請記得一直一直向前

無論如何,都請記得一直一直向前

這一年,
我懂得了日久不一定生情,
但一定能夠見人心。
這一年,
我懂得了原來討厭的可以依舊討厭,
喜歡的卻有很多可以不再喜歡。
這一年,
我懂得了沒有誰會像父母一樣,
一直包容並原諒你。
這一年,
我懂得了生容易,活容易,
生活不容易!
這一年,
我懂得了好多人不喜歡你,
卻還會對你笑。
這一年,
我懂得了好多時候兩個人走近,
是為了相互取暖。
這一年,
我懂得了老師可以淡定到即使全班都不聽課,
也可以講個滔滔不絕。
這一年,
我懂得了女生多的地方真的很煩人,


即使你什麼都不爭也會被算計,
想要安靜根本不太可能。
這一年,
我懂得了有得人真的可以為了蠅頭微利,
去出賣自己的靈魂和一切。
這一年,我怕了,
因為容忍往往被有些人看作是軟弱。
這一年,我怕了,
因為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原來是真的。
這一年,我怕了,
因為一個不小心就被傷的五臟六腑都受傷。
這一年,我怕了,
因為勾心鬥角在自己的身邊存在著,
而自己再委屈也想不到對策。
這一年,我怕了,
因為無論你做什麼都會有人盯著你。
這一年,我怕了,
因為就算你安安分分都會有人對你仲傷。
這一年,我變了,
更加在乎父母了,
給家人打電話更多了,
喜歡陪他們嘮嗑了。
這一年,我變了,
不再那麼相信“友誼”了。
這一年,
我變了,
更加頑強了,
更像一個鮮人掌了,
隨便丟到哪都能活了。
這一年,我變了,
不再那麼偏執了,
對有些堅持不再那麼執著了。
這一年,我變了,
不再糾結著一個人,一件事不放了,
學會了讓捨得的捨不得的都在告別中了。
這一年,我變了,
不再對所有人好,
誰對我好我就對誰好。
這一年,我變了,
好多看不慣的事情都學會視而不見了。
這一年,我變了,
即使在委屈,
哭過之後都會給自己一個大大的微笑。
這一年,我變了,
如果我不是你在乎的,
你就不會是我心疼的。
這一年,生活告訴我,
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陪你經歷所有。
這一年,生活告訴我,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應該不強求,不遷就,讓一切都順其自然。
這一年,生活告訴我,

害人知心不可有,
但防人之心一定不能無。
這一年,生活告訴我,
人與人之間親近與否,除了血緣外,
不在距離,而在心。
這一年,
我不想要的是我想要的幾倍。
這一年,青春走了,我們老了。
這一年,
偶爾聽到一個聲音,
看到一個背影,
都會讓我想起一個人。
這一年,
再見,我的年華。
再見,我的青春。
再見,我曾老去的心。
但無論如何,
都請記得一直一直向前。

快樂人生的十件小事

1、堅持早起。

你有沒有聆聽過清晨第一聲婉轉的鳥鳴,在晨曦初現的時候走出門?早起會讓你發現世界充滿了靜謐的美,會帶給你無比的喜悅,而且不受打擾地完成一天最重要的事情。

2、每天散步。

我們生來善跑,走路更不在話下。散步不僅對身體好處眾多,更重要的是能讓一個人遠離煩惱,

和不同的人相互問好,這恐怕是最簡單的“快樂藥方”了。

3、經常喝水。

喝水會讓人感覺輕鬆愉快,而多數飲料則不會帶來這樣的感受。不僅渴了要喝水,其他時間也要經常喝水,這會讓我們感覺自己更親近大自然,關注生命的美好。

4、保持微微饑餓。

不要把自己撐得大腹便便、唉聲歎氣,每餐吃七八分飽,適當吃些清淡食物、清清腸胃,會給自己帶來健康、輕鬆的身心感受。

5、動手參與。

如果喜歡某樣東西,就勇敢地動手參與吧,不管是藝術鑒賞家、評論家、球迷……只要讓你的熱情盡情揮灑,就能收穫參與的快樂和滿足。

6、慢下來。

吃飯時慢下來,你會感受到飯菜原來這般香甜;走路時慢下來,你會發現路邊開了第一朵迎春花……把生活的節奏慢下來,

你會發現父母、孩子、愛人一直都渴望著你的陪伴。

7、清理環境。

刪掉電腦裡過期的檔、捐掉衣櫃裡一年以上沒有穿過的衣服、忘掉腦子裡的消極想法……清除掉身邊的“垃圾”,我們的心也變得更加輕鬆、寧靜。

8、冥想靜心。

冥想的益處眾所周知,但大多數人卻因為怕麻煩而從不去實踐。事實上,只要放一段優美的音樂,靜靜坐在那裡、均勻地呼吸。哪怕每天十分鐘,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9、別老訂計畫。

多數事情不會按照你所想像的發生、發展,太過詳細的預期甚至可能產生負面的心理影響。沒有期望,也就不會失望。順其自然,坦然面對和接受事實,不要為無法控制的事情而擔心。

10、看輕得失。

“忙時井然,閒時自然;順多偶然,逆多必然;得之淡然,失之坦然;褒則常然,貶則泰然。”用這“八然法則”提醒自己,此生就會悠然。

周國平:人生的三個覺醒

人在世上生活,必須做選擇和決定,也會遭遇疑惑、困難、挫折,皆需要力量的支援。在一切力量中,最不可缺少一種內在的力量,就是覺醒。覺醒是人人可以開發和擁有的力量,也是人生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力量。那些外在的力量,例如來自社會和朋友的幫助,若沒有內在力量的配合,最多只能發生暫時的表面的作用。那些外在的力量,例如你已經獲得的權力、金錢、名聲、地位,也許可以使你活得風光,但惟有內在的力量才能使你活得有意義。

那麼,讓什麼東西覺醒呢?當然是你身上那些最本質的東西,它們很可能沉睡著,所以要覺醒。我認為,人身上有三個最本質的東西。首先,你是一個生命,你因此才會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才會有你的種種人生經歷。第二,你不但是一個生命,而且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並且能夠明確地意識到這一點,也就是說,你是一個自我。第三,和宇宙萬物不同,人是精神性的存在,你還是一個靈魂。這三者概括了你之為你的本質。因此,人生有三個基本的覺醒:生命的覺醒,自我的覺醒,靈魂的覺醒。

一、生命的覺醒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首先是一個生命,也終歸是一個生命。這是一個多麼簡單的道理,卻很容易被我們忘記。我們在社會上生活,為獲取財富、權力、地位、名聲等等而奮鬥,久而久之,往往把這些東西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了,甚至當成了人生主要的乃至唯一的目標,為之耗盡了全部精力。

生命原本是單純的,財富、權力、地位、名聲等等是後來添加到生命上去的社會堆積物。既然在社會上生活,有這些堆積物就不可避免,也無可非議,但我們要警惕,不可本末倒置。生命的覺醒,就是要透過這些社會堆積物去發現你的自然的生命,牢記你是一個生命,對你的生命保持一種敏感,經常去傾聽它的聲音,時時去滿足它的需要。

生命的需要由自然規定,包括與自然和諧相處、健康、安全等等,也包括愛情、親情、家庭等自然情感的滿足。這些需要平凡而永恆,但它們的滿足是人生最甘美的享受之一,帶給人的是生命本身的單純的快樂。你誠然可以去追求其它種種複雜的快樂,可是,倘若這種追求損害了這些單純的快樂,其價值便是可疑的。

二、自我的覺醒

你不但是一個生命,而且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一個自我。首先,這個自我是獨一無二的,世上只有一個你。其次,這個自我是不可重複的,你只有一個人生。因此,對你的人生負責,實現你之為你的價值,是你的根本責任。自我的覺醒,就是要負起這個根本責任,做你自己人生的主人,真正成為你自己。

成為你自己,這可不是容易的事。人們往往受環境、輿論、習俗、職業、身份支配,作為他人眼中的一個角色活著,很少作為自己活著。為什麼會這樣?一是因為懶惰,隨大流是最省力的,獨特卻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二是因為怯懦,隨大流是最安全的,獨特卻會遭受輿論的壓力、庸人的妒恨和失敗的風險。可是,如果你想到,世上只有一個你,你死了,沒有任何人能代替你活;你只有一個人生,如果虛度了,沒有任何人能夠真正安慰你,——那麼,你還有必要在乎他人的眼光嗎?

一個人怎樣才算成為了自己,做了自己人生的主人呢?我認為有兩個可靠的標誌。一是在人生的態度上自己做主,有明確堅定的價值觀,有自己處世做人的原則,在俗世中不隨波逐流。二是在事業的選擇上自己做主,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感到內在的愉快和充實。人生中有真信念,事業上有真興趣,這二者證明了你有一個真自我。

三、靈魂的覺醒

世間一切生命中,惟有人有自我意識,能夠知道自己作為生命個體的獨特性和一次性,知道自己是一個“我”。但是,無論你多麼看重這個“我”,它終有一死,在人世間的存在是有限而短暫的。這就發生了一個問題:人生究竟有沒有更高的具有恆久價值的意義,此種意義不會因為這個“我”的死亡而丟失?其實答案已經隱藏在問題之中了,我們即使從邏輯上也可推斷:要找到這種意義,惟有超越小我,把它和某種意義上的大我相溝通。那麼,透過肉身自我去發現你身上的更高的自我,那個和大我相溝通的精神性自我,認清它才是你的本質,這便是靈魂的覺醒。

靈魂的覺醒有兩個途徑,一是信仰,二是智慧。

靈魂是基督教用語,用來指稱人的精神性自我。漢語中“靈魂”這個詞很有意思,可以拆分為“靈”和“魂”。和別的生命不同,人有自我意識,也就是有一個“魂”。在基督教看來,這個“魂”應該有一個神聖的來源,就是上帝。《聖經》裡說,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的。其實上帝是沒有形象的,完全是“靈”。所以,“魂”是從“靈”來的。可是,在進入肉體之後,“魂”忘記了自己的來源,因此必須和“靈”重建聯繫,這就是信仰。通過信仰,“靈”把“魂”照亮,人才真正有了“靈魂”。

哲學(包括佛教)不講靈魂,講智慧。漢語中“智慧”這個詞也很有意思,可以拆分為“智”和“慧”。和別的生命不同,人有認識能力,就是“智”,因此能夠把自己認作“我”,與作為“物”(包括他人)的周圍世界區別開來。但是,“智”的運用應該上升到一個更高的認識,就是超越物我的區別,用佛教的話說是“離分別相”,用莊子的話說是“萬物與我為一”。這種與宇宙生命本體合一的境界,就是“慧”。“智”上升到“慧”,人才真正有了“智慧”。

在我看來,信仰和智慧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說同一件事,二者殊途而同歸,就是要擺脫肉身的限制,超越小我,讓我們身上的那個精神性自我覺醒。人人身上都有這樣一個更高的自我,它和宇宙大我的關係也許不可證明,但讓它覺醒對於現實人生卻是意義重大。第一,人生的重心會向內轉化,從外部世界轉向內心世界,重視精神生活。你仍然可以在社會上做大事,但境界不同了,你會把做事當作靈魂修煉的手段,通過做事而做人,每一步都走在通往你的精神目標的道路上。第二,你會和你的身外遭遇保持距離,具有超脫的心態,在精神上儘量不受無常的人間禍福得失的支配。在相反的情況下,精神性自我不覺醒,人第一會沉湎在肉身生活中,境界低俗,第二會受這個肉身遭遇的支配,苦海無邊。人生在世,必須有一個超越的立足點,這個立足點正是信仰和智慧給你的。

它們很可能沉睡著,所以要覺醒。我認為,人身上有三個最本質的東西。首先,你是一個生命,你因此才會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才會有你的種種人生經歷。第二,你不但是一個生命,而且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並且能夠明確地意識到這一點,也就是說,你是一個自我。第三,和宇宙萬物不同,人是精神性的存在,你還是一個靈魂。這三者概括了你之為你的本質。因此,人生有三個基本的覺醒:生命的覺醒,自我的覺醒,靈魂的覺醒。

一、生命的覺醒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首先是一個生命,也終歸是一個生命。這是一個多麼簡單的道理,卻很容易被我們忘記。我們在社會上生活,為獲取財富、權力、地位、名聲等等而奮鬥,久而久之,往往把這些東西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了,甚至當成了人生主要的乃至唯一的目標,為之耗盡了全部精力。

生命原本是單純的,財富、權力、地位、名聲等等是後來添加到生命上去的社會堆積物。既然在社會上生活,有這些堆積物就不可避免,也無可非議,但我們要警惕,不可本末倒置。生命的覺醒,就是要透過這些社會堆積物去發現你的自然的生命,牢記你是一個生命,對你的生命保持一種敏感,經常去傾聽它的聲音,時時去滿足它的需要。

生命的需要由自然規定,包括與自然和諧相處、健康、安全等等,也包括愛情、親情、家庭等自然情感的滿足。這些需要平凡而永恆,但它們的滿足是人生最甘美的享受之一,帶給人的是生命本身的單純的快樂。你誠然可以去追求其它種種複雜的快樂,可是,倘若這種追求損害了這些單純的快樂,其價值便是可疑的。

二、自我的覺醒

你不但是一個生命,而且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一個自我。首先,這個自我是獨一無二的,世上只有一個你。其次,這個自我是不可重複的,你只有一個人生。因此,對你的人生負責,實現你之為你的價值,是你的根本責任。自我的覺醒,就是要負起這個根本責任,做你自己人生的主人,真正成為你自己。

成為你自己,這可不是容易的事。人們往往受環境、輿論、習俗、職業、身份支配,作為他人眼中的一個角色活著,很少作為自己活著。為什麼會這樣?一是因為懶惰,隨大流是最省力的,獨特卻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二是因為怯懦,隨大流是最安全的,獨特卻會遭受輿論的壓力、庸人的妒恨和失敗的風險。可是,如果你想到,世上只有一個你,你死了,沒有任何人能代替你活;你只有一個人生,如果虛度了,沒有任何人能夠真正安慰你,——那麼,你還有必要在乎他人的眼光嗎?

一個人怎樣才算成為了自己,做了自己人生的主人呢?我認為有兩個可靠的標誌。一是在人生的態度上自己做主,有明確堅定的價值觀,有自己處世做人的原則,在俗世中不隨波逐流。二是在事業的選擇上自己做主,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感到內在的愉快和充實。人生中有真信念,事業上有真興趣,這二者證明了你有一個真自我。

三、靈魂的覺醒

世間一切生命中,惟有人有自我意識,能夠知道自己作為生命個體的獨特性和一次性,知道自己是一個“我”。但是,無論你多麼看重這個“我”,它終有一死,在人世間的存在是有限而短暫的。這就發生了一個問題:人生究竟有沒有更高的具有恆久價值的意義,此種意義不會因為這個“我”的死亡而丟失?其實答案已經隱藏在問題之中了,我們即使從邏輯上也可推斷:要找到這種意義,惟有超越小我,把它和某種意義上的大我相溝通。那麼,透過肉身自我去發現你身上的更高的自我,那個和大我相溝通的精神性自我,認清它才是你的本質,這便是靈魂的覺醒。

靈魂的覺醒有兩個途徑,一是信仰,二是智慧。

靈魂是基督教用語,用來指稱人的精神性自我。漢語中“靈魂”這個詞很有意思,可以拆分為“靈”和“魂”。和別的生命不同,人有自我意識,也就是有一個“魂”。在基督教看來,這個“魂”應該有一個神聖的來源,就是上帝。《聖經》裡說,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的。其實上帝是沒有形象的,完全是“靈”。所以,“魂”是從“靈”來的。可是,在進入肉體之後,“魂”忘記了自己的來源,因此必須和“靈”重建聯繫,這就是信仰。通過信仰,“靈”把“魂”照亮,人才真正有了“靈魂”。

哲學(包括佛教)不講靈魂,講智慧。漢語中“智慧”這個詞也很有意思,可以拆分為“智”和“慧”。和別的生命不同,人有認識能力,就是“智”,因此能夠把自己認作“我”,與作為“物”(包括他人)的周圍世界區別開來。但是,“智”的運用應該上升到一個更高的認識,就是超越物我的區別,用佛教的話說是“離分別相”,用莊子的話說是“萬物與我為一”。這種與宇宙生命本體合一的境界,就是“慧”。“智”上升到“慧”,人才真正有了“智慧”。

在我看來,信仰和智慧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說同一件事,二者殊途而同歸,就是要擺脫肉身的限制,超越小我,讓我們身上的那個精神性自我覺醒。人人身上都有這樣一個更高的自我,它和宇宙大我的關係也許不可證明,但讓它覺醒對於現實人生卻是意義重大。第一,人生的重心會向內轉化,從外部世界轉向內心世界,重視精神生活。你仍然可以在社會上做大事,但境界不同了,你會把做事當作靈魂修煉的手段,通過做事而做人,每一步都走在通往你的精神目標的道路上。第二,你會和你的身外遭遇保持距離,具有超脫的心態,在精神上儘量不受無常的人間禍福得失的支配。在相反的情況下,精神性自我不覺醒,人第一會沉湎在肉身生活中,境界低俗,第二會受這個肉身遭遇的支配,苦海無邊。人生在世,必須有一個超越的立足點,這個立足點正是信仰和智慧給你的。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