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輸在情商上
文/五嶽散人
微博上爆出一個故事:有一個“90後”的大學生,到電視臺實習,開會的時候,腦筋靈活,出了不少點子,大家聊得高興。到了吃午飯的時候,主任說:“麻煩你開完會後,給大家訂盒飯,按人頭,我請客。”
結果,該實習生認真地說:“對不起,我是來實習導演的,這種事,我不會做的。”
大概是我老了,不太明白如今年輕人的想法。想當年,如果你是師傅或者老闆,生活未必富裕,有時候還是挺愜意的,因為手下的徒弟,從打飯一直到倒尿壺,都是必須替你做的,一般來說,你也是從這個階段過來的。
後來,事情發生了變化。
比如當年我上學之後,到工廠實習,也就是給師傅們打點兒開水啥的,那時候,我們也不太願意,總覺得你們牛什麼啊,大家都是工人,我能比你低多少?事實證明,我還是低了很多。
有一次,我檢修一台天車,怎麼都查不出毛病在哪裡,老師傅去了之後,拿著長杆子,把天車電源導軌捅了兩下,沒事了。其實,就是車間環境比較糟糕,電路暴露之後,接觸不良。
我這麼說,你也許能夠理解為什麼當年有師徒傳授的制度。手藝這東西,不是免費的,現代社會的學校教育,不過是把當年的師徒傳授,換成一種社會化的模式,基本內涵並未改變。
從這個意義上看,當年的學徒生涯,變成了學校生活,都是要付出某種代價的,
出來工作後,你一個初生牛犢,有無數經驗等著你學習,這些學習其實是一種再教育,別人付出心血與經驗,不是平白得來的,人家沒有義務教給你,這個時候,你付出一點兒訂午飯的辛勞,大概不能算過分吧。
對於這種職場規則,平等並不是重要的。有些人沒有明白,平等這個概念,是在人格上平等,訂飯、送餐、做導演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這位元同學錯誤地理解平等的觀念,認為大家都是來做導演,就是一種平等,如果去訂飯的話,等於降低了自己的身份。
這種平等意識,恰恰是一種深入骨子裡的歧視,是過於珍惜導演這個貌似高貴的職業,
我要是老闆,這樣的員工是不會要的。這至少說明兩點:其一,他不明白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今天你訂飯,明天他打水,大家可以合作做好,沒有這種意識的人,至少是沒有明白團隊精神是怎麼回事;其二,在骨子裡,他有一種高人一等的職業錯覺,或許他是一個有著極度天才思想的人,但很可能在這種天才沒有發揮之前,別人已經不能容他有任何發揮。
世界上確實有那種不用任何人幫助的天才,也有這樣的生長環境,但我敢說,那是特例,更多有同樣能力的人,鬱鬱而終。
人生往往不是輸在智商上,而是輸在情商上,這年頭兒,誰能比誰傻多少?重要的在於,你是不是能夠讓人願意幫你,
過去的時光都沒有浪費
文/伊尹
有一次,因為在外要進行一系列計算,手邊正好有一隻算盤,於是拿來劈裡啪啦地算,一旁的人看得口呆目瞪。我笑著告訴他,我曾經在銀行工作多年,在銀行上班時,算盤是一項基本功。還有點鈔票,我會單指單張,還會一指多張。從前一直沒覺得銀行工作好,要不我也不會跳槽。但這時想想,雖然已經不在銀行工作了,可是在那裡學來的經驗仍然傍在身上,生活中總是能夠用得著,比如貸款與存款利息的計算,我馬上就能夠算得清清楚楚,這是銀行工作生涯留給我的紀念。過去的職業,帶給我們不同的技能,
我表哥是位小學校長,很多人不知道他曾經是個文青,年少時和朋友組成樂隊在歌舞廳整晚演奏,連瘋帶玩,每個月還有不菲的演出收入。每一樣樂器他都很熟練,最拿手的是架子鼓和小號。後來他被分配到小學當輔導員,每天帶領一群孩子練習隊鼓和小號,快樂如同孩子王。隨著他的職務越來越高,他再也沒有瘋玩樂器的閒暇了,現在的他儼然有了中年校長的模樣。偶爾他還會一時興起用鋼琴彈奏一曲,那流暢的曲子力證他和若干年前的那個音樂人是同一個人。過去的職業,不僅讓我們有機會致青春,還留給我們生活的情趣。
還有一個朋友是開健身會所的,
過去的職業給你留下的,還有精神財富。我喜歡的一位女明星,父母很早就離婚了,年少時,因為沒錢吃飯交學費,她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早上在餐廳上班,晚上到酒樓做服務員,她甚至還做過裝修工人,手上經常受傷,整天把自己弄得髒兮兮的。但是,過往的職業,是她骨子裡那塊堅強的磚石,以後的人生受再多的傷,她都一直笑著面對。
很多人過去的職業,和現在的事業可能完全不一樣。只要你曾經認真地付出過,那麼,過去所有的工作,其實都是現在事業的伏筆,過去所有的時光,其實都沒有浪費。
經驗比學歷更值錢
文/崔慈芬
有一個段子說:一幫劫匪搶劫成功之後,其中一名新加入的匪徒興沖沖地對老大說:“沒想到搶這麼多錢,我老早就對父母說就算不考研我也有賺大錢的能力。老大,咱們趕緊來數數,看到底搶了多少錢?”小學沒畢業的老大不疾不徐地說:“虧你還念過大學,腦袋怎麼這麼不靈光,這麼多錢,咱們要數到什麼時候呀,今天晚上看一下電視新聞不就知道咱們到底搶了多少錢嗎?”
這就是俗稱的“工作經驗”!也正是很多老闆和上司口中的“豐富的經驗比漂亮的學歷更重要”。
例如,某位元在電子產業的經理李先生,近兩三年來感觸非常深,他表示時下年輕人裡面有超過三成的人都以電子資訊行業作為理想的職業。不過,真正吸引這些人的不完全是待遇,而是“興趣”。這和幾年前年輕人以“高薪”“發展”來作為職業選擇的現象已經大相徑庭。李先生對於自己團隊的人才流動感到非常頭疼,一天,他和一名工作經驗豐富的員工聊天之後,決定試試這名員工的建議:他邀請了一群身心障礙按摩師進駐廠內,時時待命為員工提供免費的按摩紓壓。如此不僅嘉惠員工,也解決身心障礙按摩師的收入問題。還有一項更令員工感動的,只要有人請病假,第一時間就有醫護人員關心並提供協助。李先生的這幾項措施受到所有員工的歡迎,老闆也誇他有創意。而這竟然是從別人那兒偷來的經驗,所以說“經驗”比“學歷”更值錢。
還有一位朋友John近來在職場上遇到瓶頸,身處精品業的他覺得自己快被公司榨幹了,本想辭職轉業,一名經驗豐富的經理為了替公司留住人才,向總經理提出讓John暫時把銷售額這些繁重的壓力甩開,放John一個月的假,讓他自己走一趟歐美,例如就去看看倫敦郊外的某棟老房子,讓John看看老房子裡的肖像畫,逛逛博物館。()John就這樣悠閒地過了一個月,再回到公司時整個人煥然一新。當時經理為什麼建議John這麼做呢?商業社會裡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則,但“記住你的根”是百年不變的道理。John去看那些老房子就是對歷史的看重。那名經理對John說:“你現在把過去的歷史看清楚了,可以有勇氣再往前走了。”
個人看來,不少人在職場上是沒有品牌的“香草冰淇淋”,為什麼這麼形容呢?因為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在學歷、家境、能力、個性競爭力上都屬於同一等級,沒有太大差異。“缺乏差異性”就好像嘗起來口感大致相同的香草冰淇淋一樣。缺乏差異性,就缺乏品牌性,會讓職場失去購買你的欲望。當大家紛紛掏錢花時間擠進收費不低的EMBA管理課程時,我倒是建議職場人,當大家還看不出你是什麼品牌的職場人時,你不妨每天上班時給自己一天的功課,在下班時利用短短五分鐘回想:今天在職場上或辦公室裡看到或聽到誰的“經驗”是值得記錄下來的,是值得哪天也派得上用場的,並且把別人的“經驗”歸類。這樣有助於自己更具邏輯、更有方向感。當你在每天的工作中習慣這樣觀察別人的經驗時,你自己就在無形中開發了與時俱進的新鮮感。
和現在的事業可能完全不一樣。只要你曾經認真地付出過,那麼,過去所有的工作,其實都是現在事業的伏筆,過去所有的時光,其實都沒有浪費。經驗比學歷更值錢
文/崔慈芬
有一個段子說:一幫劫匪搶劫成功之後,其中一名新加入的匪徒興沖沖地對老大說:“沒想到搶這麼多錢,我老早就對父母說就算不考研我也有賺大錢的能力。老大,咱們趕緊來數數,看到底搶了多少錢?”小學沒畢業的老大不疾不徐地說:“虧你還念過大學,腦袋怎麼這麼不靈光,這麼多錢,咱們要數到什麼時候呀,今天晚上看一下電視新聞不就知道咱們到底搶了多少錢嗎?”
這就是俗稱的“工作經驗”!也正是很多老闆和上司口中的“豐富的經驗比漂亮的學歷更重要”。
例如,某位元在電子產業的經理李先生,近兩三年來感觸非常深,他表示時下年輕人裡面有超過三成的人都以電子資訊行業作為理想的職業。不過,真正吸引這些人的不完全是待遇,而是“興趣”。這和幾年前年輕人以“高薪”“發展”來作為職業選擇的現象已經大相徑庭。李先生對於自己團隊的人才流動感到非常頭疼,一天,他和一名工作經驗豐富的員工聊天之後,決定試試這名員工的建議:他邀請了一群身心障礙按摩師進駐廠內,時時待命為員工提供免費的按摩紓壓。如此不僅嘉惠員工,也解決身心障礙按摩師的收入問題。還有一項更令員工感動的,只要有人請病假,第一時間就有醫護人員關心並提供協助。李先生的這幾項措施受到所有員工的歡迎,老闆也誇他有創意。而這竟然是從別人那兒偷來的經驗,所以說“經驗”比“學歷”更值錢。
還有一位朋友John近來在職場上遇到瓶頸,身處精品業的他覺得自己快被公司榨幹了,本想辭職轉業,一名經驗豐富的經理為了替公司留住人才,向總經理提出讓John暫時把銷售額這些繁重的壓力甩開,放John一個月的假,讓他自己走一趟歐美,例如就去看看倫敦郊外的某棟老房子,讓John看看老房子裡的肖像畫,逛逛博物館。()John就這樣悠閒地過了一個月,再回到公司時整個人煥然一新。當時經理為什麼建議John這麼做呢?商業社會裡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則,但“記住你的根”是百年不變的道理。John去看那些老房子就是對歷史的看重。那名經理對John說:“你現在把過去的歷史看清楚了,可以有勇氣再往前走了。”
個人看來,不少人在職場上是沒有品牌的“香草冰淇淋”,為什麼這麼形容呢?因為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在學歷、家境、能力、個性競爭力上都屬於同一等級,沒有太大差異。“缺乏差異性”就好像嘗起來口感大致相同的香草冰淇淋一樣。缺乏差異性,就缺乏品牌性,會讓職場失去購買你的欲望。當大家紛紛掏錢花時間擠進收費不低的EMBA管理課程時,我倒是建議職場人,當大家還看不出你是什麼品牌的職場人時,你不妨每天上班時給自己一天的功課,在下班時利用短短五分鐘回想:今天在職場上或辦公室裡看到或聽到誰的“經驗”是值得記錄下來的,是值得哪天也派得上用場的,並且把別人的“經驗”歸類。這樣有助於自己更具邏輯、更有方向感。當你在每天的工作中習慣這樣觀察別人的經驗時,你自己就在無形中開發了與時俱進的新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