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迷茫,你是自製力不強
文/凱西姑娘
01
你有沒有過這種情況:
打開今天決定要看的書,看了兩頁,拍張照片,發了個朋友圈打卡,然後等待著點贊評論,再抽個時間回復評論,等待與渴望被關注的時間一點一點過去,直到該洗漱睡覺了,你才發現,那本書一直停留在第二頁上。
想學英語,看看時間還早,看會電視劇吧;這個電視劇怎麼拍的,情節都對不上啊,太無聊了,還是玩會遊戲吧;遊戲玩的差不多了,一看時間,半夜十二點了;算了,還是明天再學吧,反正也不差這一天。
減肥中呢,卻總是管不住自己的嘴,
於是,我們給自己找到了很多的藉口,什麼拖延症啊,懶癌晚期啊,人生得意須盡歡啊,五花八門,各式各樣,這些藉口也都說得過去,還附帶著勇於自嘲的幽默感。
然後呢?
然後,我們一邊會說著,唉我也想改變啊,我好迷茫無助,我好惆悵無奈,我也不想這樣的,我想做的更好,但就是找不到方向。
再然後,我們仍然在原地踏步的位置,止步不前。
你有沒有透過這些表像去看看自己的內在?
你為什麼做不到?
因為你連最起碼的自製力都沒有。
自製力是什麼?
自製力,就是一個人控制自己思想感情和舉止行為的能力。
02
昨晚有個姑娘給我留言,
當你想要改變的時候,是因為你本身已經意識到這種行為,給你帶來了不良的影響,而你為什麼沒有改變成功?
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能否做好的關鍵在於是否擁有強大的自製力。
頻繁的刷朋友圈,是你的自製力沒有達到與你想要的東西抗衡的地步,所以你一再放任自己一遍又一遍的刷,仿佛只有這樣,才能找到你的存在感和充實感。
什麼迷茫不知道路在何方,都是自製力不能發揮其作用時,我們給自己找的藉口。
你是學生,就要努力學習考出好成績,你是員工,就得全力以赴,
所以你要強制性的讓自己改變,把花在朋友圈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上,然後迴圈漸進,再去學習自己專業方面的知識。
03
自製力太差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我上個週末用了一整天的時間來收拾屋子。
理論上,就算大掃除也用不了一整天;而實際上,我確實花了一整天的時間,浪費在了做家務這件並沒有讓我獲得快樂的事情上。
先收拾臥室,把床單被罩都換下來,換著換著覺得房間好安靜,還是有點聲音的好,打開電腦音響,原來播放清單裡的歌都聽膩了,於是又到曲庫裡搜索,一首一首的試聽,半個多小時過去了,
好,繼續,現在要收拾玩具了,該洗的放到盆子裡,其他的歸置到相應的箱子裡,咦,好久沒玩這副象棋了,練練手吧,叫上秦先生殺一盤,輸了,轉身看到玩具仍然是散落一地。
臥室終於捯飭的差不多了,轉戰客廳,有點無聊,一邊看電視一邊收拾吧。
琅琊榜看過了,羋月傳不想看,國土安全得盯著字幕才能看懂不適合此時,推理費腦子的也不行,因為擦桌子拖地不能時刻對著電腦情節跟不上不過癮……
找了將近一個小時,最後確認看笑傲江湖。
好了,客廳也收拾的差不多了,現在就剩下廚房的衛生和衛生間要洗的衣服了。
想看看冰箱裡有什麼需要處理的,結果被優酪乳吸引了,拿出兩杯來喝掉,
當我洗完衣服徹底解脫的時候,天都已經黑了。
其實,我本來可以兩個小時就完成的事情,我用了一天外加沒吃午飯的時間。
我完全可以先做完家務,再吃點東西,再看看有什麼感興趣的事情,或者看看書或者研究研究象棋。
而不是一會做這一會做那,家務沒做好,我在其中也玩的並不痛快。
因為自製力不強,總是被這些外在的事情所吸引,分散了注意力,從而放任自己去為那些瑣事分神勞力,不能專注的去完成我們想要做的事,導致了時間的浪費,精力的消耗。
04
從興趣開始,到順其自然
我們應該如何提高自己的自製力呢?
首先你要找到你有興趣的事情,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其次,要找到一個你想要前進的方向和目標,毫無章法的規劃有可能會把你帶到偏離的軌道上,所以你要想明白你想在哪方面有所發展和深造,選對了方向,事半功倍。
再者,你要強制性讓自己去堅持,比如你要報考MBA,那你每天就要拿出一個小時或者更多的時間來練習聽力、口語、筆試試題,每天無論多麼的困多麼的冷多麼的不願意起床,你都要堅持把這部分練習完。
在這堅持的過程,就是你自製力不斷增強的過程。
一個人的文化素養,生活涵養跟他的自製力是息息相關的,我見過很多優秀的人,他們不怎麼刷朋友圈,他們寬容大度,不為小事斤斤計較,很能夠控制自己對他人的脾氣和度量,因為他們深知,小事和衝動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有益之處,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文化素養,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它代表了我們內心的層次,層次越高,人生觀和價值觀更為高尚,他能夠看到常人所不能理解的那一面,並堅持自我完善和控制。
提高知識和素養,與提高自製力,相輔相成。
羅伊·L·史密斯說過:“自製力宛若受到控制的火焰,正是它造就了天才。”
如果你想要有所成就,就放下那些迷茫的藉口,培養好你的自製力,你終將能收穫你想要的。
Do it now!
作者簡介:凱西姑娘,做一個努力認真而有趣的女子,去成為更好的自己。個人公眾號:kaxigirl,新浪微博@Carlo-凱西姑娘。
感覺自己幹什麼都不行,怎麼辦?
文/達達令
01
有人問我:感覺自己幹什麼都不行,哪方面能力都不強,怎麼辦呢?怎麼找到自己擅長的地方,走向成功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說一下自己的故事。
我是個文科生,沒有那些牛叉的技術技能,大學學了個新聞學專業,從大學到剛參加工作,一度覺得沒什麼用,甚至延伸到了上大學無用論的那個層次。上大學的時候,我一度很自卑,身邊的同學,要麼是學霸要麼是活動達人,我就介於這兩者之間,不尷不尬地過了四年,有多少人跟我是一樣的呢?
“感覺自己幹什麼都不行,哪方面能力都不強,怎麼才能成功呢?怎麼找到自己擅長的地方呢?”這些問題在我身上都出來了。
當然,我沒有因為迷茫,就去否定大學需要努力學習、努力參加實踐這件事情,我只是討厭自己那麼早就參透了這些,甚至我一度因為覺得自己純粹是為了偷懶而什麼都不想做,而感到自責,甚至極度痛苦。
直到今天,我開始釋懷,如果找不到讓你舒服的狀態,或者找不到能引爆你動力的事情,那你做的那些事情沒有任何意義。當然,有人說努力學習考上研究生有好工作掙大錢,這就是動力啊,參加社會實踐找好工作掙錢,就是動力啊,上班了多多努力多發點工資,就是動力啊,如果你是指通過物質化的回報,當做自己的動力,那麼我不予置評。
我所強調的,是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狀態,說大了就是延伸到一種使命感。
回歸到現實,我們大多數都是普通人,我們需要做的是在自己的生活裡,找到自己喜歡的那種狀態。
02
我大學裡就做了兩件事:一是看書,二是寫日記。每個夜晚熄燈後打著手電筒,一點點記錄自己心裡的煩惱,因為當時的自己完全沒有那份耐力,去化解心裡的憂傷。
甚至有段時間一度覺得自己得了抑鬱症,很厭世,什麼都不想做,但是我還是會泡圖書館,堅持寫日記,或者說不需要堅持,我是必須每夜寫上幾張紙,才能睡去。
畢業後工作了,找到了跟專業有點沾邊的傳媒公司的一份工作,進去後發現幹的事情,跟大學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其實我也是後來知道,原來大家都是一樣的,只是我當時依舊不知道罷了。
就這樣恍惚地過了兩年,工作不鹹不淡,沒啥感覺,也沒激情。
我開始覺得不對勁了,我又開始問那些糾結的終極問題了:我到底適合什麼呢?我不會就這樣過一輩子吧,萬一找不到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怎麼辦?
我開始慌張了。
我只能自救了。
03
我細細地羅列一下那些生活中很不起眼的我。
在工作上,我現在所做的事情,就是寫寫文案整理一下表格,但是我寫的專題推薦跟軟文都不錯,這些就得益于我平時就愛看有意思的廣告文案,還有那些有意思的時事熱點,直到我現在換了一份工作,專做策劃。
我覺得那些脫口而出的創意點跟文案,在別人想來都是難想的東西,我說你們多看路邊看板,多刷新聞,多聽聽別人講故事,同事會覺得做不來,我突然覺得,各有所長看來真的就是這樣的,我這平時愛觀察愛學以致用的性格,還是蠻有用的。
在同事關係上,我是個愛恨分明的人,遇上很奇葩的同事,就會躲得遠遠的,遇上不錯的同事,就會多多分享,一起吃喝玩樂,跟大家都搞好關係那一套說辭,不適合我。
我一開始也很糾結,但是後來我發現,當你專心做自己的時候,反而是最輕鬆的。
後來,部門搞團建聚餐活動,活動安排交給我,我也樂意接受這一切,因為我擅長出點子並去執行,我喜歡操持這個吃喝拉撒的小事情,並且喜歡井井有條地處理好。
這樣的結果是大家都很感激我,至於那些占了你便宜,最後一點回饋都沒有,甚至還各種抱怨的同事,那這一次就當作教訓,下次你再來參與,我就拒絕籌備這次活動,他也就自知之明地離開了。
在生活上,我是個吃貨更是個喜歡下廚的人,各種菜式包括拼盤還有烘培甜點,各種都會嘗試,以前我不覺得這有什麼,直到現在我才漸漸發現,會有人因為這個稱讚我很厲害。
很厲害?以前我只會笑笑,我覺得這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直到現在我發現,正是這種叫“一種生活狀態”的東西,就是讓一個人獲得內心平靜的神丹妙藥啊!
好比說有人喜歡登山、潛水、跑步,有人喜歡一個人獨處思考,還有人喜歡呼朋喚友聚會,牛叉的那些做研究實驗,程式猿們敲代碼,還有一大堆90後小孩創業賣果汁賣肉夾饃賣手抓餅,以前看記者採訪他們說,你為什麼要選擇這個,他們回答是為了開心,我總是不能理解,現在我明白了,“忠於自己的內心”是一件多麼簡單而又奢侈的事情。
多少人把自己囚禁在一個程式化的世界裡,人來人往上班下班公車地鐵,看到別人高喊這世界有很多種生活方式,然後想想就算了?
04
我也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我也沒有那麼多的資本高喊旅行冒險,去見識外面的世界,我做了什麼呢?
因為第一份工作是國企,安逸舒服的生活,不能讓我內心平和,所以我跳槽到了一家互聯網公司,每天寫策劃出方案,這一切工作要求,使得我每天刷微博逛知乎刷新聞網站,甚至開淘寶京東天貓,都成為了一種找創意點的方式。我一邊幹活,一邊吸收在網上獲得的知識,每天一點點,我有的是耐心。
我自己經營了一個微信公眾號,叫“她在江湖漂”。一開始目的很簡單,因為我找不到喜歡的品質高的微信閱讀號,那些純粹為了吸粉的標題党,一度綁架了我睡前的時間,最後一無所獲讓我氣得胃疼,所以我就自己弄了這個微信公眾號,專注於跟我一樣迷茫而又尋找出路的女生們。
一開始我就挑自己喜歡的文章推薦,心情好了還寫點自己的感悟,一大堆赤裸裸的麻辣反雞湯,看得我舒服也高興,直到後來決定自己寫東西,結果發現有好多姑娘跟我留言分享自己的難點,我開始覺得,幹嗎要去改變這個世界啊,你看我能夠讓這些女生每天後臺給我留言,“找到了同類中人”,這種愛分享的性格與能量,也成了我快樂的一種源泉。
我一向愛折騰,各種手工嘗試的蛋糕甜點,會帶到辦公室跟大家分享,同學同事隔三差五來家裡蹭飯。我認識公司裡一個年長的姐姐,跟她出去吃飯會探討這個菜式的做法,還有餐具的擺設、餐廳的裝修風格,翻桌率、人力培訓成本控制都慢慢地聊開了。我就是這麼無聊而較真,吃個飯,也會用自己的想法去思考,這些能不能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手段。
直到今天,那個大姐每天都念叨著,你要哪天開餐廳了,我一定會跟你投資,不光是你愛好擅長這件事,我覺得你這個人就是有生活味道的。
我笑著,餐廳開不開得成另說,我這個人漸漸變成了別人覺得有意思的人,其實這一切的前提,是我自己過成這樣的,而不是為了別人的期待或者願望才要去做什麼的。
05
囉唆了這麼多,至今想來,自己所做的這些,貌似跟大學沒啥關係,其實關係大了去了。
我現在遇上難題,就會翻大學的日記跟讀書筆記,覺得那時的自己真是幼稚荒唐,想那麼差的問題。但是想想要是沒有那時的糾結,今天的我也不會懂得利用身上這些特質,去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一些。
比如寫作,分享,成為各種閨蜜情感問題的垃圾桶,遇上餐廳的美食回家動手實驗一番,同事跟朋友的衣服搭配顧問,跟年長的人聊人生哲學,跟外向的人聊美食電影跑步健身,跟內向的人聊能量法則,聊一個人獨處的舒服感。
也正是因為一個人把很多問題都糾結過了,所以當我現在意識到“感覺自己幹什麼都不行,哪方面能力都不強,怎麼辦呢?怎麼才能成功呢?怎麼找到自己擅長的地方呢?”這種狀態時,我已經學會梳理自己的情緒,然後一點點自我分析,進行自救,也可以一點點敲下這些文字。
或許答不對題,我不能技巧性地告訴你要多讀書、多參加聚會、多找牛叉的人學習、多投資自己,因為一旦從這個角度回答,你就會有下一層問題,讀什麼書好?怎麼才能找到聚會圈子?如何認識牛叉之人?怎樣投資自己比較好?甚至還會問,同樣的價錢,同樣的條件,去學管理技能課程好還是報一個PPT培訓課程好?
我們這一生伴隨著問題而來,我開始明白這一點,同時我明白自己的境界太低,但是這不妨礙讓我在這條尋找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的路上,繼續前進,我也需要牛奶麵包,我更需要找到人生意義之所在。
很多人問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我從來都不會說是《三傻大鬧寶萊塢》,這不是大片,卻是最打動我的一部電影。
可笑的是,多年前在大學宿舍看這部歌舞印度片的時候,笑得前仰後翻,跟舍友各種吐槽,而現在,上個月再拿出來看,大半夜哭到不行,蘭徹的那一句“追求卓越,成功自然而來”讓我一夜無眠,多少人是把這句話反過來過這一生,還要抱怨人生的意義找不到的,殊不知,我們要的卓越,其實是自己喜歡、擅長並且還能堅持的東西。
或許你已經知道了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但是你不願意把它釋放出來,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氣離開舒適區去做出改變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識到,即使現在還沒有物化呈現的轉折狀態,但是已經開始慢慢去挖掘並默默積累的。
馬雲離開舒適期之前,默默做了六年英語老師,可是這個默默的過程,真的只是純粹的上課下課而已嗎?
時間看得見,願你我共勉之。
作者簡介:達達令,電影策劃人,時尚雜誌撰稿人。微博@彭小玲達達令,微信公眾號:她在江湖漂(id:tazaijianghupiao)本文選自達達令新書《為什麼你總是害怕來不及》, 在這匆忙焦慮的世界裡,試著為你闡述一段不慌張的活法。
年輕人啊,你一定一定要很努力,但千萬千萬別心急
文/赤木
昨天看到陳道明老師的一段節目評論視頻。節目的主題是擊鼓與雜技的多元結合。設計很有創意,傳承之余摻雜進現代表演方法,觀賞性和藝術價值都很高。參演人數多,動作難度大。
表演結束輪到點評團點評的時候,有一位年輕人說了這樣一句話“這樣的表演對這些孩子將來生活並無益處。”接下來陳老師反駁時說的幾句話讓我贊同之餘又記憶猶新:
“你們一定要努力,但千萬不要著急。”
“每一張臉都是不一樣的,你們都獨一無二。”
這讓我忽然想起來小時候的一件事。
我打小就數學成績不好,天生對數字不敏感,沒天賦。通過刷題勉強維持到高中,可是因為課業難度增大,數學成績直線下滑。記憶中分數最低的時候,總分150,我考35。在分數至上的高中時代,班主任又恰好是數學老師,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所以我理所當然被邊緣化:座位從開學時按成績排的第二排,沒覺來就已經到了倒數排。身處理科重點班,數理化成績不好就幾乎要了我的命。從好學生到差生,從雲端掉落的落差讓我拼了命的學數學,整天泡在題海裡不肯出來。
不願意與同學交流,更不願意同父母溝通。上學下學形單影隻,學校裡也沒什麼朋友,走在路上都在背公式。並不懂什麼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以為和以前一樣背些公式,多做些題就萬事大吉。
結果可想而知:新知識攝入讓我應接不暇,題海戰術又疲于應付。之前積累的知識庫存很快見底,新的知識又無法行成系統。成績不見上漲,身體卻垮的很快。周身氣場負能量滿滿,用我媽的話說,就是目光呆滯,雙眼無神,身形枯槁,整個人行屍走肉一般。
但說實話,即使求學坎坷,我也從來沒想過放棄。我想的很清楚,無論過程怎樣,我要拼過一把才知道自己行不行。以這個很英勇悲壯的姿態堅持到分班考試,我孤注一擲選擇了文科。但是在我們那個三十八線都占不上的小地方,文科的同義詞是無能。
周圍親朋師長都普遍認為,不學數理化,出來沒工作。而且我數學並非強項,其他科目又與其他人拉不開太大差距,學文科除了自以為是的“天賦”外,並沒有什麼優勢。但我依然堅持了我的選擇,也為之付出了代價—複讀一年。
第一次高考失利,覺著天空灰暗,世界末日。然後在進入社會和沉心複讀的選擇中糾結了一個暑假。在決定複讀前那天晚上,我在本子上寫下了這句話:“你一定要努力,堅決不能放棄,千萬不要心急。”
時至今日再回頭看看,那一年說長不長,收穫的東西卻能惠及一生。第二次高考後我幸運的上了一所不錯大學的傳媒系,如今也做著與之相關的我喜歡的行業。當年那樣近乎絕望的拼命努力,讓我學會了吃苦和忍耐。前途茫茫的複讀,讓我學會了堅持和等待。
如果我當年再心急一些選擇進入社會,我或許已經踏上了不一樣的道路。所以我如今依舊篤定一個真理:你不要對不起自己,上天就不會辜負你。你一定要努力,但千萬不要心急,你想要的和該收穫的,時光都會給你,所有的付出都會為你鋪上一條花路。
同樣給我類似體驗的,還有來自于我朋友蘆葦身上的一件事。我的讀者朋友們(並沒有)也許看過蘆葦的故事。蘆葦當年在剛畢業那家公司工作的時候,遇到的困難並不少。上司的刁難,同事的嘲諷,工作的困難都是常事。
相戀兩年,男朋友的毅然離開才是對她最大的打擊。因為外務合作,工作需要較好的英語口語。為了趕上差距,她每晚都要上夜校,回家還要加班趕工作。那時候睡覺說夢話都是在背單詞。通宵達旦做方案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哪天如果不用加班才讓人嘖嘖驚歎。
甚至她很快就從失戀分手的傷痛中走了出來—工作並沒有給她傷春悲秋的機會。可是她一點兒都不急。我有時候心疼她,工資不漲職位不升,我急的亂跳,她卻淡定自若。因為她一點都不急,她說該來的總會來的,只要做好迎接的準備就好。
果然,不久後,她就升了職加了薪,離夢想越來越近。社會是很殘酷,而且也很功利,可是它邏輯簡單。你值多少,它就會給你多少。而我們窮盡一生,不正是在拼命的提高自己的價值嗎?沒有量變的積累就沒有質變的飛躍。
你努力提升自己,它也不會輕易辜負你,不要心急,該來的總歸會來找你。而且你急也沒用。不要總抱怨你不升職加薪,要看看自己的努力值不值更好的。總有人比你能力強,卻比你更努力。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全世界只有一個你,不論大小,你總有你的獨特價值。
我不會告訴你,只要你努力,就能立刻逆襲。我只想告訴你,只要你努力,我們都能做一個獨一無二的,平凡卻可貴的自己。千錯萬錯,你的付出不會有錯。所以,年輕人啊,你一定一定要很努力,但千萬千萬別心急。
很能夠控制自己對他人的脾氣和度量,因為他們深知,小事和衝動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有益之處,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文化素養,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它代表了我們內心的層次,層次越高,人生觀和價值觀更為高尚,他能夠看到常人所不能理解的那一面,並堅持自我完善和控制。
提高知識和素養,與提高自製力,相輔相成。
羅伊·L·史密斯說過:“自製力宛若受到控制的火焰,正是它造就了天才。”
如果你想要有所成就,就放下那些迷茫的藉口,培養好你的自製力,你終將能收穫你想要的。
Do it now!
作者簡介:凱西姑娘,做一個努力認真而有趣的女子,去成為更好的自己。個人公眾號:kaxigirl,新浪微博@Carlo-凱西姑娘。
感覺自己幹什麼都不行,怎麼辦?
文/達達令
01
有人問我:感覺自己幹什麼都不行,哪方面能力都不強,怎麼辦呢?怎麼找到自己擅長的地方,走向成功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說一下自己的故事。
我是個文科生,沒有那些牛叉的技術技能,大學學了個新聞學專業,從大學到剛參加工作,一度覺得沒什麼用,甚至延伸到了上大學無用論的那個層次。上大學的時候,我一度很自卑,身邊的同學,要麼是學霸要麼是活動達人,我就介於這兩者之間,不尷不尬地過了四年,有多少人跟我是一樣的呢?
“感覺自己幹什麼都不行,哪方面能力都不強,怎麼才能成功呢?怎麼找到自己擅長的地方呢?”這些問題在我身上都出來了。
當然,我沒有因為迷茫,就去否定大學需要努力學習、努力參加實踐這件事情,我只是討厭自己那麼早就參透了這些,甚至我一度因為覺得自己純粹是為了偷懶而什麼都不想做,而感到自責,甚至極度痛苦。
直到今天,我開始釋懷,如果找不到讓你舒服的狀態,或者找不到能引爆你動力的事情,那你做的那些事情沒有任何意義。當然,有人說努力學習考上研究生有好工作掙大錢,這就是動力啊,參加社會實踐找好工作掙錢,就是動力啊,上班了多多努力多發點工資,就是動力啊,如果你是指通過物質化的回報,當做自己的動力,那麼我不予置評。
我所強調的,是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狀態,說大了就是延伸到一種使命感。
回歸到現實,我們大多數都是普通人,我們需要做的是在自己的生活裡,找到自己喜歡的那種狀態。
02
我大學裡就做了兩件事:一是看書,二是寫日記。每個夜晚熄燈後打著手電筒,一點點記錄自己心裡的煩惱,因為當時的自己完全沒有那份耐力,去化解心裡的憂傷。
甚至有段時間一度覺得自己得了抑鬱症,很厭世,什麼都不想做,但是我還是會泡圖書館,堅持寫日記,或者說不需要堅持,我是必須每夜寫上幾張紙,才能睡去。
畢業後工作了,找到了跟專業有點沾邊的傳媒公司的一份工作,進去後發現幹的事情,跟大學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其實我也是後來知道,原來大家都是一樣的,只是我當時依舊不知道罷了。
就這樣恍惚地過了兩年,工作不鹹不淡,沒啥感覺,也沒激情。
我開始覺得不對勁了,我又開始問那些糾結的終極問題了:我到底適合什麼呢?我不會就這樣過一輩子吧,萬一找不到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怎麼辦?
我開始慌張了。
我只能自救了。
03
我細細地羅列一下那些生活中很不起眼的我。
在工作上,我現在所做的事情,就是寫寫文案整理一下表格,但是我寫的專題推薦跟軟文都不錯,這些就得益于我平時就愛看有意思的廣告文案,還有那些有意思的時事熱點,直到我現在換了一份工作,專做策劃。
我覺得那些脫口而出的創意點跟文案,在別人想來都是難想的東西,我說你們多看路邊看板,多刷新聞,多聽聽別人講故事,同事會覺得做不來,我突然覺得,各有所長看來真的就是這樣的,我這平時愛觀察愛學以致用的性格,還是蠻有用的。
在同事關係上,我是個愛恨分明的人,遇上很奇葩的同事,就會躲得遠遠的,遇上不錯的同事,就會多多分享,一起吃喝玩樂,跟大家都搞好關係那一套說辭,不適合我。
我一開始也很糾結,但是後來我發現,當你專心做自己的時候,反而是最輕鬆的。
後來,部門搞團建聚餐活動,活動安排交給我,我也樂意接受這一切,因為我擅長出點子並去執行,我喜歡操持這個吃喝拉撒的小事情,並且喜歡井井有條地處理好。
這樣的結果是大家都很感激我,至於那些占了你便宜,最後一點回饋都沒有,甚至還各種抱怨的同事,那這一次就當作教訓,下次你再來參與,我就拒絕籌備這次活動,他也就自知之明地離開了。
在生活上,我是個吃貨更是個喜歡下廚的人,各種菜式包括拼盤還有烘培甜點,各種都會嘗試,以前我不覺得這有什麼,直到現在我才漸漸發現,會有人因為這個稱讚我很厲害。
很厲害?以前我只會笑笑,我覺得這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直到現在我發現,正是這種叫“一種生活狀態”的東西,就是讓一個人獲得內心平靜的神丹妙藥啊!
好比說有人喜歡登山、潛水、跑步,有人喜歡一個人獨處思考,還有人喜歡呼朋喚友聚會,牛叉的那些做研究實驗,程式猿們敲代碼,還有一大堆90後小孩創業賣果汁賣肉夾饃賣手抓餅,以前看記者採訪他們說,你為什麼要選擇這個,他們回答是為了開心,我總是不能理解,現在我明白了,“忠於自己的內心”是一件多麼簡單而又奢侈的事情。
多少人把自己囚禁在一個程式化的世界裡,人來人往上班下班公車地鐵,看到別人高喊這世界有很多種生活方式,然後想想就算了?
04
我也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我也沒有那麼多的資本高喊旅行冒險,去見識外面的世界,我做了什麼呢?
因為第一份工作是國企,安逸舒服的生活,不能讓我內心平和,所以我跳槽到了一家互聯網公司,每天寫策劃出方案,這一切工作要求,使得我每天刷微博逛知乎刷新聞網站,甚至開淘寶京東天貓,都成為了一種找創意點的方式。我一邊幹活,一邊吸收在網上獲得的知識,每天一點點,我有的是耐心。
我自己經營了一個微信公眾號,叫“她在江湖漂”。一開始目的很簡單,因為我找不到喜歡的品質高的微信閱讀號,那些純粹為了吸粉的標題党,一度綁架了我睡前的時間,最後一無所獲讓我氣得胃疼,所以我就自己弄了這個微信公眾號,專注於跟我一樣迷茫而又尋找出路的女生們。
一開始我就挑自己喜歡的文章推薦,心情好了還寫點自己的感悟,一大堆赤裸裸的麻辣反雞湯,看得我舒服也高興,直到後來決定自己寫東西,結果發現有好多姑娘跟我留言分享自己的難點,我開始覺得,幹嗎要去改變這個世界啊,你看我能夠讓這些女生每天後臺給我留言,“找到了同類中人”,這種愛分享的性格與能量,也成了我快樂的一種源泉。
我一向愛折騰,各種手工嘗試的蛋糕甜點,會帶到辦公室跟大家分享,同學同事隔三差五來家裡蹭飯。我認識公司裡一個年長的姐姐,跟她出去吃飯會探討這個菜式的做法,還有餐具的擺設、餐廳的裝修風格,翻桌率、人力培訓成本控制都慢慢地聊開了。我就是這麼無聊而較真,吃個飯,也會用自己的想法去思考,這些能不能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手段。
直到今天,那個大姐每天都念叨著,你要哪天開餐廳了,我一定會跟你投資,不光是你愛好擅長這件事,我覺得你這個人就是有生活味道的。
我笑著,餐廳開不開得成另說,我這個人漸漸變成了別人覺得有意思的人,其實這一切的前提,是我自己過成這樣的,而不是為了別人的期待或者願望才要去做什麼的。
05
囉唆了這麼多,至今想來,自己所做的這些,貌似跟大學沒啥關係,其實關係大了去了。
我現在遇上難題,就會翻大學的日記跟讀書筆記,覺得那時的自己真是幼稚荒唐,想那麼差的問題。但是想想要是沒有那時的糾結,今天的我也不會懂得利用身上這些特質,去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一些。
比如寫作,分享,成為各種閨蜜情感問題的垃圾桶,遇上餐廳的美食回家動手實驗一番,同事跟朋友的衣服搭配顧問,跟年長的人聊人生哲學,跟外向的人聊美食電影跑步健身,跟內向的人聊能量法則,聊一個人獨處的舒服感。
也正是因為一個人把很多問題都糾結過了,所以當我現在意識到“感覺自己幹什麼都不行,哪方面能力都不強,怎麼辦呢?怎麼才能成功呢?怎麼找到自己擅長的地方呢?”這種狀態時,我已經學會梳理自己的情緒,然後一點點自我分析,進行自救,也可以一點點敲下這些文字。
或許答不對題,我不能技巧性地告訴你要多讀書、多參加聚會、多找牛叉的人學習、多投資自己,因為一旦從這個角度回答,你就會有下一層問題,讀什麼書好?怎麼才能找到聚會圈子?如何認識牛叉之人?怎樣投資自己比較好?甚至還會問,同樣的價錢,同樣的條件,去學管理技能課程好還是報一個PPT培訓課程好?
我們這一生伴隨著問題而來,我開始明白這一點,同時我明白自己的境界太低,但是這不妨礙讓我在這條尋找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的路上,繼續前進,我也需要牛奶麵包,我更需要找到人生意義之所在。
很多人問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我從來都不會說是《三傻大鬧寶萊塢》,這不是大片,卻是最打動我的一部電影。
可笑的是,多年前在大學宿舍看這部歌舞印度片的時候,笑得前仰後翻,跟舍友各種吐槽,而現在,上個月再拿出來看,大半夜哭到不行,蘭徹的那一句“追求卓越,成功自然而來”讓我一夜無眠,多少人是把這句話反過來過這一生,還要抱怨人生的意義找不到的,殊不知,我們要的卓越,其實是自己喜歡、擅長並且還能堅持的東西。
或許你已經知道了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但是你不願意把它釋放出來,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氣離開舒適區去做出改變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識到,即使現在還沒有物化呈現的轉折狀態,但是已經開始慢慢去挖掘並默默積累的。
馬雲離開舒適期之前,默默做了六年英語老師,可是這個默默的過程,真的只是純粹的上課下課而已嗎?
時間看得見,願你我共勉之。
作者簡介:達達令,電影策劃人,時尚雜誌撰稿人。微博@彭小玲達達令,微信公眾號:她在江湖漂(id:tazaijianghupiao)本文選自達達令新書《為什麼你總是害怕來不及》, 在這匆忙焦慮的世界裡,試著為你闡述一段不慌張的活法。
年輕人啊,你一定一定要很努力,但千萬千萬別心急
文/赤木
昨天看到陳道明老師的一段節目評論視頻。節目的主題是擊鼓與雜技的多元結合。設計很有創意,傳承之余摻雜進現代表演方法,觀賞性和藝術價值都很高。參演人數多,動作難度大。
表演結束輪到點評團點評的時候,有一位年輕人說了這樣一句話“這樣的表演對這些孩子將來生活並無益處。”接下來陳老師反駁時說的幾句話讓我贊同之餘又記憶猶新:
“你們一定要努力,但千萬不要著急。”
“每一張臉都是不一樣的,你們都獨一無二。”
這讓我忽然想起來小時候的一件事。
我打小就數學成績不好,天生對數字不敏感,沒天賦。通過刷題勉強維持到高中,可是因為課業難度增大,數學成績直線下滑。記憶中分數最低的時候,總分150,我考35。在分數至上的高中時代,班主任又恰好是數學老師,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所以我理所當然被邊緣化:座位從開學時按成績排的第二排,沒覺來就已經到了倒數排。身處理科重點班,數理化成績不好就幾乎要了我的命。從好學生到差生,從雲端掉落的落差讓我拼了命的學數學,整天泡在題海裡不肯出來。
不願意與同學交流,更不願意同父母溝通。上學下學形單影隻,學校裡也沒什麼朋友,走在路上都在背公式。並不懂什麼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以為和以前一樣背些公式,多做些題就萬事大吉。
結果可想而知:新知識攝入讓我應接不暇,題海戰術又疲于應付。之前積累的知識庫存很快見底,新的知識又無法行成系統。成績不見上漲,身體卻垮的很快。周身氣場負能量滿滿,用我媽的話說,就是目光呆滯,雙眼無神,身形枯槁,整個人行屍走肉一般。
但說實話,即使求學坎坷,我也從來沒想過放棄。我想的很清楚,無論過程怎樣,我要拼過一把才知道自己行不行。以這個很英勇悲壯的姿態堅持到分班考試,我孤注一擲選擇了文科。但是在我們那個三十八線都占不上的小地方,文科的同義詞是無能。
周圍親朋師長都普遍認為,不學數理化,出來沒工作。而且我數學並非強項,其他科目又與其他人拉不開太大差距,學文科除了自以為是的“天賦”外,並沒有什麼優勢。但我依然堅持了我的選擇,也為之付出了代價—複讀一年。
第一次高考失利,覺著天空灰暗,世界末日。然後在進入社會和沉心複讀的選擇中糾結了一個暑假。在決定複讀前那天晚上,我在本子上寫下了這句話:“你一定要努力,堅決不能放棄,千萬不要心急。”
時至今日再回頭看看,那一年說長不長,收穫的東西卻能惠及一生。第二次高考後我幸運的上了一所不錯大學的傳媒系,如今也做著與之相關的我喜歡的行業。當年那樣近乎絕望的拼命努力,讓我學會了吃苦和忍耐。前途茫茫的複讀,讓我學會了堅持和等待。
如果我當年再心急一些選擇進入社會,我或許已經踏上了不一樣的道路。所以我如今依舊篤定一個真理:你不要對不起自己,上天就不會辜負你。你一定要努力,但千萬不要心急,你想要的和該收穫的,時光都會給你,所有的付出都會為你鋪上一條花路。
同樣給我類似體驗的,還有來自于我朋友蘆葦身上的一件事。我的讀者朋友們(並沒有)也許看過蘆葦的故事。蘆葦當年在剛畢業那家公司工作的時候,遇到的困難並不少。上司的刁難,同事的嘲諷,工作的困難都是常事。
相戀兩年,男朋友的毅然離開才是對她最大的打擊。因為外務合作,工作需要較好的英語口語。為了趕上差距,她每晚都要上夜校,回家還要加班趕工作。那時候睡覺說夢話都是在背單詞。通宵達旦做方案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哪天如果不用加班才讓人嘖嘖驚歎。
甚至她很快就從失戀分手的傷痛中走了出來—工作並沒有給她傷春悲秋的機會。可是她一點兒都不急。我有時候心疼她,工資不漲職位不升,我急的亂跳,她卻淡定自若。因為她一點都不急,她說該來的總會來的,只要做好迎接的準備就好。
果然,不久後,她就升了職加了薪,離夢想越來越近。社會是很殘酷,而且也很功利,可是它邏輯簡單。你值多少,它就會給你多少。而我們窮盡一生,不正是在拼命的提高自己的價值嗎?沒有量變的積累就沒有質變的飛躍。
你努力提升自己,它也不會輕易辜負你,不要心急,該來的總歸會來找你。而且你急也沒用。不要總抱怨你不升職加薪,要看看自己的努力值不值更好的。總有人比你能力強,卻比你更努力。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全世界只有一個你,不論大小,你總有你的獨特價值。
我不會告訴你,只要你努力,就能立刻逆襲。我只想告訴你,只要你努力,我們都能做一個獨一無二的,平凡卻可貴的自己。千錯萬錯,你的付出不會有錯。所以,年輕人啊,你一定一定要很努力,但千萬千萬別心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