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人只誇一釐米
文/沈星
縮小稱讚的範圍
從事主播是一份需要口才的職業,但我一直覺得自己口拙。尤其剛工作時,與不熟的人閒聊,我就不知道如何接應。直到後來,一次無意地隨口一言,讓我受益匪淺。
有次去餐廳,我和阮生在電梯裡碰到,瞧見他西裝上衣口袋裡露出手帕一角,在燈光下熠熠生輝。我脫口而出:“阮生,你的口袋巾怎麼會發光?”
阮生掏出口袋巾,我細看才發現,這條口袋巾猶如工藝品,不僅邊緣鑲了金箔,角上還包著水鑽,非常打眼。
原來阮太是個收藏口袋巾的高手,據說阮生每天出門前,
不久,阮生六十壽誕,宴請同事。我帶去的禮物是一條Prada的純蠶絲口袋巾。奉上禮物時,我對阮太說自己班門弄斧,希望以後能跟她多學一點兒知識,再以後,我就成了鳳凰衛視去阮生家做客最多的人。因為阮太有找到知音的感覺,經常會請我去她家裡欣賞。
隨著與阮生阮太的交情加深,我似乎找到了拉近同事關係的秘訣:一個人的體表面積大約兩平方米。誇人家看起來精神,誇的是全身;誇人家臉色好,範圍就縮小到臉部了;誇唇膏顏色美,更集中;再縮小範圍到耳釘,更有力度——同樣分量的讚美之詞,是攤到兩平方米有力度,還是落到1釐米更有勁兒?
誇一個人之前,先做功課
鳳凰衛視當家小生薑聲揚,他是個語言天才,可我連粵語都說得磕磕巴巴。以前我沒話找話,問他這麼多語言怎麼學的,他答慢慢學的。我非常尷尬。
後來趕上急性角膜炎流行,為防止被傳染,姜聲揚戴了一副平光眼鏡來上班,我覺得機會來了,以驚豔的表情說:“沒想到你這樣陽光型的帥哥戴上眼鏡竟有幾分儒雅的味道。”
他笑了,我又窮追不捨,從他的臉型適合什麼鏡框,到他的膚色適合什麼材質,再到什麼顏色的鏡片最能展示他的特色……一通閒聊後,薑聲揚美滋滋地走了。據說他回臺灣探親時,隨身帶了4副不同的太陽鏡。再以後,我的粵語就過關了,當然是在薑聲揚的悉心教導下。
不過,這種脫口而出便能妙手偶得的情況只是少數。
誇人也需要有創意
有的人可以直抒胸臆地誇,有的人必須拐彎抹角地贊。好比吳小莉,或許因為被太多陳詞濫調讚美過,她對順耳的好話產生了免疫力,清一色是模式化地回一聲:“謝謝。”
我不信她沒癢處。聽她閒聊,張口閉口就是“我家女兒如何”,我假裝無意跟她提起:“都說你的面相是福相,可我看你女兒更有福相。”
聽了我的話,吳小莉喜上眉梢:“真的嗎?唉,有人說我女兒臉大,不漂亮,漂亮有什麼用,有福氣才最重要嘛。”別出心裁的先抑後揚,勾得小莉母性大發,也對我好感倍增。
其實,誇人時,先摸底再觀察,
看人長處、幫人難處、記人好處
為人處世,要處理好兩個基本的關係:一個是與物的關係,一個是與人的關係。處理好與物的關係,就是要樂於享受有限的財富,善於控制無限的貪婪。一個以人格換取物質的人,不論他擁有多少財富,處在多高的地位,都算不上是一個成功的人,因為他已經背離了做人的底線。
處理好與人的關係,重要的是做到三點:看人長處、幫人難處、記人好處。
看人長處
多看人的長處,你看著別人就順眼,就能與人處好關係,
幫人難處
就是在別人困難的時候一定要伸出你關愛援助的手。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人在春風得意的時候你幫他,他不一定會記得你。在別人有難的時候你給予了幫助,人家會記你一輩子的好。在你有困難的時候,人家也會同樣幫助你,你的路才會越走越寬。
記人好處
就是要常懷感恩之心。要知道,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每一點進步、每一滴收穫,都離不開父母、家人、朋友的幫助。永遠記得別人的好,才能每天擁有陽光,每天都有朋友相伴,終生都有幸福相隨。
多年以後,我們很難是朋友,
文/秋葉
過年的時候,我總是被問到一個問題,要不要去參加同學聚會?
有個同學就問我:“大叔,同學會有必要勉強自己去麼?因為去了還是跟自己比較好的同學一起玩而已吧。我從高中畢業後就沒去過同學會了,覺得乾脆找要好的同學去玩更好。”但是她又覺得“看到同學微信留言上說‘不珍惜的人就算了吧’,心裡覺得有點對不住他們,還有一年就畢業了,覺得起碼去聚聚吧,可沒有人強迫我的話,我還是邁不開腳步,好糾結好矛盾呢……”
估計很多人都有這種糾結吧。
有這種聚會但不想去的同學,我想可能是如下原因:
1、和很多同學關係慢慢淡了,見面不知道如何融入話題,覺得自己是個“冷場女王”,很少有人願意在這種社交場合失去“存在感”,既然無趣,不如不去。
2、和有的同學有些過節或者恩怨,去這種場合見面,沒有做好溝通的準備,為了避免矛盾或者尷尬,乾脆不去。
3、有時候本來想去參加一下同學聚會,卻發現大家的話題相差十萬八千里,雖然也能聊,但是內心找不到共鳴,比如你在讀大學,你的高中同學談的都是誰誰誰家生了娃,能不糾結嗎?
那為什麼又覺得要去參加同學聚會呢?
1、人情,不去被同學說脫離群眾,顯得自己也不會社交,感覺不合適。
2、人脈,覺得同學之間的友情也是將來打拼社會的人脈,現在不去積累,將來哪裡來的回報?
3、無聊,也不是說同學聚會非參加不可,但沒有跟有趣的事情可以做,與其在家裡被老媽嘮叨,不如去同學聚會打醬油。
很多人也問我,大叔你參加同學聚會嗎?
我可以很明白的說:
我過年回老家從來不主動參加同學聚會,我和我99.9%同學之間只能算因此而認識,甚至連認識都做不到了,我們彼此已經遺忘。
如果有同學聚會請我參加,我沒有事情也會去參加,基本上就是湊個桌,不講話不發言不八卦偶爾説明活躍下氣氛全程陪笑的配角。
個別關係好的,我們會私下聊聊天,如果沒有業務合作,我們的交情也很難深入到哪裡去。
我們當年感情好的時候,其實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
我在幼稚園時認識的人,現在我連樣子都記不起來。
我讀小學時認識的人,現在我連名字都記不起來。
我讀中學時認識的人,現在我大都不知道他們在哪裡工作。
我讀大學時認識的人,現在往往需要十年我們才能見一面。
我參加工作後認識的人,往往拿著名片也想不起,我們曾經一起吃過飯,稱兄道過弟。
很多同學會問,這樣你不是失去很多維護同學同鄉感情發展人脈的機會嗎?
這倒讓我發現一個問題,很多同學根本沒搞清楚什麼是同鄉,什麼是朋友,什麼是人脈!
請問什麼是朋友?什麼是玩伴?什麼是知己?什麼是同道?什麼是人脈?
你四處認識人到底想要什麼?
是一個事事附和你的人?還是一個能幫你排憂解難的人?
是一個能不客氣指出你問題的人?還是一個願意在你不開心的時候聽你傾訴的人?
我看很多同學真正的問題不是會不會交朋友,要不要交朋友,如何和朋友交往,而是他根本沒搞清楚他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大部分人所謂需要一個朋友,不如說需要為自己不強大的內心尋找一個抱團取暖的隊友,誰對誰有真的當真,大家想的其實都是自己。
一個微信朋友留言說得好:
現在我儘量將認識的人分為這幾類:
重要的朋友:能夠理解,互相支持的人
不得不維持表面關係的人:例如同事
要去討好或者儘量搞好關係的人:例如直屬領導
需要不斷維繫的資源:例如重要合作關係,或者是在銀行,醫院,律師這樣特殊需要的資源
一些普通的友人。
年紀越大,越覺得這樣的分類有必要,畢竟我們的時間有限,我也的確變得更勢利,希望從不同的人身上吸收對自己有益的內容和資源,哪怕是你不喜歡,看不慣卻不得不面對的人。
可以遇到和你共進退,頻率的人,是上天給予的恩賜。
總是覺得找不到你的同類,說實話才是正常,這樣才不斷挑戰我們的溝通和相處能力。
現在我們很多同學知道自己對朋友和人脈的理解出在哪裡了吧?
認識那麼多人有用嗎?真的很難說。
我們總是錯誤地以為
過去是朋友,將來一定也會是朋友
因為在一起,所以我們必須做朋友
如果沒人愛,我就是一個失敗的人
如果是朋友,我們應該事事在一起
我信任朋友,朋友一切也得告訴我
你大概是把“同學=朋友”,把“室友=朋友”,把“老友=一輩子”,把“新朋友=人脈”,把“閨蜜=知己”,把“在一起=關係好”,這都是幼稚的錯覺,你們要是懂一點批判性思考,這些問題的答案自己就會出來。
和你們不同的是,因為我經歷得越多,就越發現,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擁有很多朋友,而是要有別人需要的能力,要能一個人去享受孤獨。
你有別人需要的能力,你性格內向,你不善言辭,你不愛社交,都不是問題,別人會主動來找你,頂多就是多一點溝通成本。
你能夠享受孤獨,在沒有人理解和安慰你的時候,你就是你自己的最知心的朋友,要知道,能遇到知己,是這輩子很難的緣分,遇到了要珍惜,沒有遇到,其實蠻正常的。
可惜這些,都需要長久的修煉。
既然無趣,不如不去。2、和有的同學有些過節或者恩怨,去這種場合見面,沒有做好溝通的準備,為了避免矛盾或者尷尬,乾脆不去。
3、有時候本來想去參加一下同學聚會,卻發現大家的話題相差十萬八千里,雖然也能聊,但是內心找不到共鳴,比如你在讀大學,你的高中同學談的都是誰誰誰家生了娃,能不糾結嗎?
那為什麼又覺得要去參加同學聚會呢?
1、人情,不去被同學說脫離群眾,顯得自己也不會社交,感覺不合適。
2、人脈,覺得同學之間的友情也是將來打拼社會的人脈,現在不去積累,將來哪裡來的回報?
3、無聊,也不是說同學聚會非參加不可,但沒有跟有趣的事情可以做,與其在家裡被老媽嘮叨,不如去同學聚會打醬油。
很多人也問我,大叔你參加同學聚會嗎?
我可以很明白的說:
我過年回老家從來不主動參加同學聚會,我和我99.9%同學之間只能算因此而認識,甚至連認識都做不到了,我們彼此已經遺忘。
如果有同學聚會請我參加,我沒有事情也會去參加,基本上就是湊個桌,不講話不發言不八卦偶爾説明活躍下氣氛全程陪笑的配角。
個別關係好的,我們會私下聊聊天,如果沒有業務合作,我們的交情也很難深入到哪裡去。
我們當年感情好的時候,其實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
我在幼稚園時認識的人,現在我連樣子都記不起來。
我讀小學時認識的人,現在我連名字都記不起來。
我讀中學時認識的人,現在我大都不知道他們在哪裡工作。
我讀大學時認識的人,現在往往需要十年我們才能見一面。
我參加工作後認識的人,往往拿著名片也想不起,我們曾經一起吃過飯,稱兄道過弟。
很多同學會問,這樣你不是失去很多維護同學同鄉感情發展人脈的機會嗎?
這倒讓我發現一個問題,很多同學根本沒搞清楚什麼是同鄉,什麼是朋友,什麼是人脈!
請問什麼是朋友?什麼是玩伴?什麼是知己?什麼是同道?什麼是人脈?
你四處認識人到底想要什麼?
是一個事事附和你的人?還是一個能幫你排憂解難的人?
是一個能不客氣指出你問題的人?還是一個願意在你不開心的時候聽你傾訴的人?
我看很多同學真正的問題不是會不會交朋友,要不要交朋友,如何和朋友交往,而是他根本沒搞清楚他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大部分人所謂需要一個朋友,不如說需要為自己不強大的內心尋找一個抱團取暖的隊友,誰對誰有真的當真,大家想的其實都是自己。
一個微信朋友留言說得好:
現在我儘量將認識的人分為這幾類:
重要的朋友:能夠理解,互相支持的人
不得不維持表面關係的人:例如同事
要去討好或者儘量搞好關係的人:例如直屬領導
需要不斷維繫的資源:例如重要合作關係,或者是在銀行,醫院,律師這樣特殊需要的資源
一些普通的友人。
年紀越大,越覺得這樣的分類有必要,畢竟我們的時間有限,我也的確變得更勢利,希望從不同的人身上吸收對自己有益的內容和資源,哪怕是你不喜歡,看不慣卻不得不面對的人。
可以遇到和你共進退,頻率的人,是上天給予的恩賜。
總是覺得找不到你的同類,說實話才是正常,這樣才不斷挑戰我們的溝通和相處能力。
現在我們很多同學知道自己對朋友和人脈的理解出在哪裡了吧?
認識那麼多人有用嗎?真的很難說。
我們總是錯誤地以為
過去是朋友,將來一定也會是朋友
因為在一起,所以我們必須做朋友
如果沒人愛,我就是一個失敗的人
如果是朋友,我們應該事事在一起
我信任朋友,朋友一切也得告訴我
你大概是把“同學=朋友”,把“室友=朋友”,把“老友=一輩子”,把“新朋友=人脈”,把“閨蜜=知己”,把“在一起=關係好”,這都是幼稚的錯覺,你們要是懂一點批判性思考,這些問題的答案自己就會出來。
和你們不同的是,因為我經歷得越多,就越發現,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擁有很多朋友,而是要有別人需要的能力,要能一個人去享受孤獨。
你有別人需要的能力,你性格內向,你不善言辭,你不愛社交,都不是問題,別人會主動來找你,頂多就是多一點溝通成本。
你能夠享受孤獨,在沒有人理解和安慰你的時候,你就是你自己的最知心的朋友,要知道,能遇到知己,是這輩子很難的緣分,遇到了要珍惜,沒有遇到,其實蠻正常的。
可惜這些,都需要長久的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