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隻鳥的不同命運
很久以前,曾經有三隻小鳥,它們一起出生,一起長大,等到羽翼豐滿的時候,一起尋找成家立業的地方。
它們飛過了很多高山、河流和叢林,飛到一座小山上。一隻小鳥落到一棵樹上說:“這裡真好,真高。你們看,那成群的雞鴨牛羊,甚至大名鼎鼎的千里馬都在羡慕地向我仰望呢。能夠生活在這裡,我們應該滿足了。”它決定在這裡停留,不再往前飛了。
另外兩隻小鳥卻失望地搖了搖頭說:“你既然滿足,就留在這裡吧,我們還想到更高的地方去看看。”
這兩隻小鳥繼續飛行,它們的翅膀變得更強壯了,
另一隻鳥很難過地說:“不,我堅信一定還有更高的境界。遺憾的是,現在我只能獨自去追求了。”
說完,它振翅翱翔,向著雲霄,向著太陽,執著地飛去……
最後,落在樹上的小鳥成了麻雀,留在雲端的成了大雁,飛向太陽的成了雄鷹。
麻雀、大雁和雄鷹,它們的命運為什麼不同呢?
啟示:
一個很明確的答案就是:它們對自我的要求不同。麻雀滿足於樹梢,所以它的世界只有幾丈之高;大雁滿足於雲層,所以它永遠都飛不出層層雲霧的纏繞;雄鷹則不懈追求,
三隻小鳥不同的生命追求,恰與企業中的三種人狀況相似。
第一種人如同麻雀。
與他人起點相同,卻飛得最低。這是因為,他們在工作的過程中,一味地滿足於“差不多就行了”,做事不到位,處處找藉口,拖延、倦怠、失責已經成為他們的習慣,最後只能成為企業中的“爛蘋果”,被企業踢出去。
這類員工若想繼續在職場中立足,必須轉變工作觀念、端正工作態度,將目標“拔高”,努力前進,如此才可能扭轉職場中的不利態勢,贏得發展先機。
第二種人好似大雁。
對麻雀的“樹梢高度”充滿了不屑和惋惜,所以他們選擇了繼續高飛,但也僅僅止於表面上斑斕無比的雲層。這些人雖然做事勤懇,
這類員工若想避免被剔除的厄運,就必須從此刻積極主動地改進自己的工作方式,樹立更高的工作要求,盡職盡責,忠誠敬業,積極充電,成為職場中的常青樹。
第三種人猶如雄鷹。
雄鷹志向高遠,它的目標是雲霄,是太陽,是無止境的高度,所以也只有它能夠飛得最高、看得更遠。而這樣的員工也就是企業最需要的人——稱職的員工。他們盡職盡責,把工作視為生命的信仰;他們自動自發,永遠超出老闆的期待;他們做事到位,擁有最完美的執行力;他們追求“功勞”,
你是三種員工中的哪一種呢?
既然抓不住,何不送一程!
日落時分,一年輕人怒氣衝衝地跑到高高的山岡上,發洩似的狂喊著。年輕人的暴躁驚動了正在不遠處打坐的禪師,面目慈祥的老禪師緩緩走到年輕人面前,對他露出了善意的笑容,然後和年輕人攀談了起來。
在談話的過程中,老禪師始終眯著眼睛微笑著在聽年輕人的傾訴。年輕人從一個邊遠的小城來到這個燈紅酒綠的大都市來闖蕩,經過多年的打拼,好不容易在企業裡幹到了中層管理人員的位置,
年邁的禪師輕輕地拍了拍年輕人的肩膀,然後拉起他的手在山上信步遊走起來。清涼的山風讓年輕人煩躁的內心漸漸平靜了下來,這時候,老禪師忽然停下了腳步,伸手去抓一片飄來的柳絮。柳絮輕盈而調皮,每次都從禪師的手掌之中溜掉。
年輕人默默地看著老禪師,眼中充滿了疑惑。
“呵呵,我老了,抓不住這些柳絮了。”老禪師說完之後,抬起頭和年輕人面對著面,說道:“這世上種種美好與精彩,我們並不一定都能抓到,
說完,老禪師輕輕將抓柳絮的手向上微微一揚,柳絮被禪師的手這麼一送,在湛藍的天空下飛的更加漂亮了。
老禪師說完之後,年輕人呆立良久。忽然,他的臉上露出了淡然的微笑,向禪師深深鞠了一躬,轉身下山去了。
回到城裡之後,年輕人兢兢業業地將自己在工作中的經驗都教給了那個即將接替他的新人,老闆看在眼裡,沒想到受了委屈的他居然還會這麼為公司出力,心裡很不是滋味兒。當他離開公司的時候,老闆動情地緊緊握住他的手對他說:“我對不住你,沒想到你還能這樣對我!辭退你,我也是有難言之隱,你這個朋友我記住了,以後有事就來找我。”他笑著和老闆告別,然後在辦公室同事們的留戀和注視中,大踏步地走出了公司的大門。
和女朋友最後道別的時候,他送給她一份特別的禮物--一盒治療風濕的膏藥。女朋友有風濕病,每次疼起來都在床上呲牙咧嘴的直打滾,女孩兒看到這份禮物之後,哭的差點抽搐過去,他安慰完她之後,瀟灑地轉身離開了。
在隨後的日子裡,他始終奉行著一個原則——能抓住的人和緣分,他都加倍珍惜,不能抓住的種種,他就笑著送他們一程。這樣的心態讓他贏得了很多人的尊重,也得到了別人更多的回報和幫助,他的生活也漸漸走出了困境。
後來,他經過多方尋訪找到了禪師所在的寺院,想當面感謝老禪師。可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好不容易才找到了禪師的所在,老禪師的弟子卻告訴他,禪師已經圓寂。從時間上推算,恰好是他們見面的第二天。弟子還告訴他,老禪師當時身體狀況非常不好,每時每刻都在遭受著疾病的折磨,有時候疼的汗水直淌,卻始終面帶微笑的生活著。雖然,老禪師早就知道自己來日不多,但依然平靜樂觀的生活著。
聽完這些之後,他努力讓自己的臉上綻放出微笑,用笑容將眼角的淚水擠走。這時候他才明白,相遇的時候,老禪師是忍受著多麼巨大的身體痛苦在為自己解脫煩惱。老禪師那時候已經知道自己抓不住自己的生命了,卻還用盡了生命最後一份力量送了自己一程,讓自己的人生走上了正途。他向禪師圓寂的地方磕了幾個頭,然後微笑著向山下走去。
老禪師用自己的生命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人,永遠都要微笑堅強樂觀豁達的生活下去,這才是生命的意義。既然抓不住,何不送一程。
永遠不要捨棄獨處,即使你會孤獨
文/夜如歲
昨天傍晚,一直圈在團書館的小松突然背著書包回到寢室,滿臉疲態。以往他都要等到熄燈後才會回來,我感到奇怪,就問他怎麼了,現在不正是備考研究生的關鍵時期嗎。
小松橫躺在床上,像一樁木頭一般對我說:“太累了,堅持不住了。”
於是我苦口婆心地勸他:“人的成功貴在堅持,如果沒有恒定的毅力與決心,凡事都會做得一塌糊塗……”口若懸河的我對小松說了能有十來分鐘,身為室友,幫助他是我的責任,可說到最後總感覺自己像個老媽,淨說些類似大道理一樣的廢話。
小松一臉無奈:“你知道我的,我很能堅持,也有毅力。我並不是在誇大其詞,只是問題不是出在這裡。我感覺我的問題應該是太過堅持了。”
“怎麼這麼說?”我有點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
“我總是堅持一個人學習,這樣跟朋友同學們相處的時間就少了,時間久了,我感覺很孤獨。每當看到圖書館裡自習的人總是成雙成對或結伴而行,我總感覺內心空落落的,以至於沒什麼學下去的動力了,我是不是應該找個朋友一起自習,相互促進,相互鼓勵什麼的,那樣學起來應該更輕鬆,更有效率吧。”
我說:“你為什麼覺得大家在一起學習就會相互鼓勵、相互促進呢?”
小松說:“因為有朋友在啊,大家在一起就不會太孤單了,學累了還能閒扯一通,這不是一幅很和諧的場面嗎?”
我說:“是很和諧,不過這種場面應該是不存在的吧。”
小松說:“怎麼不存在呢,我在圖書館看到很多人都是這樣的狀態啊。”
現在我明白了,小松的孤單完全是被圖書館裡那些成雙成對的傢伙們秀出來的畫面刺激出來的。那些小松看似和諧的氛圍其實本質上是虛假的。
記得我的一個也在上大學的朋友面臨過這樣類似的問題。他和女朋友身處同一城市的不同大學,一到雙休日和法定假期,兩人就會黏在一起在大學校園裡秀恩愛。可是一到期末,即使沒有課,兩人也會在各自的大學裡安心學習,完全忽視掉對方。
對此我感覺很奇怪,就問他:“女朋友離你那麼近,最近你怎麼都不去看看她?”他說:“不看,考完再說吧。”我說:“你們倆一起學不行嗎,省得相思之苦。”他卻說:“兩個人在一起根本學不了習,只能玩。期望兩個人彼此毫不打擾是根本不可能的,結果只能成為彼此的包袱。”
兩個人無論再怎麼熟悉,再怎麼親密,你不得不承認,他們還是兩個獨立的個體。
個體之間的習慣、生物鐘、態度都可能大相徑庭。交往的時候可能包容,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相處得非常融洽,可是你不要忘了,融洽和諧都是建立在交往的能力與技巧上的。而學習正是獨處能力的一部分,與交往能力並沒有太多的交集。
獨處中的學習靠的是專注,舉一反三以及多項思維、毅力與恒心的綜合能力,當你運用這些能力有效率學習的時候,大腦潛意識識別學習環境,交往能力與技巧便會被你拋在腦後。沒有了交往能力與技巧,想讓兩個獨立個人產生相互促進的和諧場面是非常難的。學習中的你有可能因為一點小事而跟朋友耿耿于懷,也可能因為朋友微不足道的一個小動作而心煩意亂,你變得活像一個小人,與誰都斤斤計較。
當然,由於性格各異,有的人在學習的時候還是能跟朋友相處得很和諧的,就像小松在圖書館看到的諸多場景——兄弟們坐在一起看題,不會了問問對方,大家集思廣益,解答問題,累了大家就談笑風生,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臉。
對於這樣的場面,我只能說都是秀出來給人看的。他們沒有犧牲交往,卻丟掉了獨處中的學習力。也就是說他們的大腦識別了交往環境,而大家在一起的目的——學習卻被完全拋之腦後。大家在一起只有開心而已,看起來遭人羡慕,實則學習效率低下。你不會的問題我可以幫助你一道兩道,可是你總問,就會影響我的學習效率。你學習累了,想跟人聊聊天,但不代表我也想聊天,相反,有可能我的學習狀態剛好。所以這種本末倒置的行為實在是有自欺欺人之嫌。
大家在一起學習,互不打擾,形同陌路的狀態是可能的,其他的狀態都屬於不正常,得不償失的行為,沒什麼好羡慕的。
交往和獨處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兩種方式,對於每個人來說,這兩種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不太相同罷了。由於性格的差異,有的人更愛交往,有的人更喜獨處。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
細想一下,為什麼人的一生最有可能做出大作為的時期是青少年,拋開大腦發育的因素外,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有著較長的獨處時間。
結婚之後我們的獨處時間越來越少,創造力與學習力也就跟著直線下降,再想成功肯定是難上加難了。著名電競解說小智雖然只是個娛樂解說,卻也曾調侃自己的事業與成功都是在有女朋友之前累聚而成。
所以這個世上可以分為四種人。
第一種人交往能力強,獨處能力也強。這樣的人大多全面發展,事業多有所成,歷史上的大人物也大多屬於這一種。
第二種人獨處能力強,交往能力弱。這樣的人總是能習慣獨處,忍受寂寞,在奮鬥中做出一番大成就。陳景潤,梵古等怪才皆在此列。
第三種人交往能力強,獨處能力弱,他們健談,開朗,卻會給人一種誇誇其談,咋咋忽忽的感覺,這類人成就一般不會太大,朋友卻很多,生活得很快樂。
第四類人交往能力弱,獨處能力也弱,他們是這個社會的弱勢群體,處處遭到排擠,有的忍受不了生活的壓力而自殺,有的還在社會底層苟活,不管怎麼樣,他們的一生是可悲的。我們要做的就是不傷害他們,在必要的時候伸出援手,舉手之勞。
小松過度期望交往,並且有犧牲獨處之勢,我只能說不值得。我曾經就犯過這樣的錯誤。
那時的我剛上大學,本想認真學習,多讀些書,多考些證。可是怕跟同學的關係相處不好,還是花了大量時間跟大家一起瘋鬧。結果我發現我跟大家一樣變得越來越平庸。
這個世界不是孤島,誰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個人的生活總是與他人關聯,旁觀他們的生活,感受別人的情緒,接受他們的傳播。所以你要想在群體中脫穎而出靠得只有獨處的能力,當你進步或向上趕超他人的時候,與朋友在一起的機會變少是很正常的事情,沒人會怪你,相反會羡慕你的毅力。但交往變少,離大家越來越遠是事實,這就是為什麼絕對成功或站在巔峰的人會感到徹夜的孤獨了,因為鶴立雞群的你已經脫離了原本的朋友圈子。
有了這些思想準備後,請勇敢的前行。雖然前方的路孤獨且寂寞,但請不要灰心,忍受孤寂,將那些熱鬧溫馨的場面遮罩。也許你的交往能力不強,可你要知道能力的達成並非一蹴而就,你需要在保證獨處的同時慢慢學習交往技巧,慢慢成長,走向陽光大道。
永遠不要捨棄獨處,即使你會孤獨。
你這個朋友我記住了,以後有事就來找我。”他笑著和老闆告別,然後在辦公室同事們的留戀和注視中,大踏步地走出了公司的大門。和女朋友最後道別的時候,他送給她一份特別的禮物--一盒治療風濕的膏藥。女朋友有風濕病,每次疼起來都在床上呲牙咧嘴的直打滾,女孩兒看到這份禮物之後,哭的差點抽搐過去,他安慰完她之後,瀟灑地轉身離開了。
在隨後的日子裡,他始終奉行著一個原則——能抓住的人和緣分,他都加倍珍惜,不能抓住的種種,他就笑著送他們一程。這樣的心態讓他贏得了很多人的尊重,也得到了別人更多的回報和幫助,他的生活也漸漸走出了困境。
後來,他經過多方尋訪找到了禪師所在的寺院,想當面感謝老禪師。可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好不容易才找到了禪師的所在,老禪師的弟子卻告訴他,禪師已經圓寂。從時間上推算,恰好是他們見面的第二天。弟子還告訴他,老禪師當時身體狀況非常不好,每時每刻都在遭受著疾病的折磨,有時候疼的汗水直淌,卻始終面帶微笑的生活著。雖然,老禪師早就知道自己來日不多,但依然平靜樂觀的生活著。
聽完這些之後,他努力讓自己的臉上綻放出微笑,用笑容將眼角的淚水擠走。這時候他才明白,相遇的時候,老禪師是忍受著多麼巨大的身體痛苦在為自己解脫煩惱。老禪師那時候已經知道自己抓不住自己的生命了,卻還用盡了生命最後一份力量送了自己一程,讓自己的人生走上了正途。他向禪師圓寂的地方磕了幾個頭,然後微笑著向山下走去。
老禪師用自己的生命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人,永遠都要微笑堅強樂觀豁達的生活下去,這才是生命的意義。既然抓不住,何不送一程。
永遠不要捨棄獨處,即使你會孤獨
文/夜如歲
昨天傍晚,一直圈在團書館的小松突然背著書包回到寢室,滿臉疲態。以往他都要等到熄燈後才會回來,我感到奇怪,就問他怎麼了,現在不正是備考研究生的關鍵時期嗎。
小松橫躺在床上,像一樁木頭一般對我說:“太累了,堅持不住了。”
於是我苦口婆心地勸他:“人的成功貴在堅持,如果沒有恒定的毅力與決心,凡事都會做得一塌糊塗……”口若懸河的我對小松說了能有十來分鐘,身為室友,幫助他是我的責任,可說到最後總感覺自己像個老媽,淨說些類似大道理一樣的廢話。
小松一臉無奈:“你知道我的,我很能堅持,也有毅力。我並不是在誇大其詞,只是問題不是出在這裡。我感覺我的問題應該是太過堅持了。”
“怎麼這麼說?”我有點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
“我總是堅持一個人學習,這樣跟朋友同學們相處的時間就少了,時間久了,我感覺很孤獨。每當看到圖書館裡自習的人總是成雙成對或結伴而行,我總感覺內心空落落的,以至於沒什麼學下去的動力了,我是不是應該找個朋友一起自習,相互促進,相互鼓勵什麼的,那樣學起來應該更輕鬆,更有效率吧。”
我說:“你為什麼覺得大家在一起學習就會相互鼓勵、相互促進呢?”
小松說:“因為有朋友在啊,大家在一起就不會太孤單了,學累了還能閒扯一通,這不是一幅很和諧的場面嗎?”
我說:“是很和諧,不過這種場面應該是不存在的吧。”
小松說:“怎麼不存在呢,我在圖書館看到很多人都是這樣的狀態啊。”
現在我明白了,小松的孤單完全是被圖書館裡那些成雙成對的傢伙們秀出來的畫面刺激出來的。那些小松看似和諧的氛圍其實本質上是虛假的。
記得我的一個也在上大學的朋友面臨過這樣類似的問題。他和女朋友身處同一城市的不同大學,一到雙休日和法定假期,兩人就會黏在一起在大學校園裡秀恩愛。可是一到期末,即使沒有課,兩人也會在各自的大學裡安心學習,完全忽視掉對方。
對此我感覺很奇怪,就問他:“女朋友離你那麼近,最近你怎麼都不去看看她?”他說:“不看,考完再說吧。”我說:“你們倆一起學不行嗎,省得相思之苦。”他卻說:“兩個人在一起根本學不了習,只能玩。期望兩個人彼此毫不打擾是根本不可能的,結果只能成為彼此的包袱。”
兩個人無論再怎麼熟悉,再怎麼親密,你不得不承認,他們還是兩個獨立的個體。
個體之間的習慣、生物鐘、態度都可能大相徑庭。交往的時候可能包容,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相處得非常融洽,可是你不要忘了,融洽和諧都是建立在交往的能力與技巧上的。而學習正是獨處能力的一部分,與交往能力並沒有太多的交集。
獨處中的學習靠的是專注,舉一反三以及多項思維、毅力與恒心的綜合能力,當你運用這些能力有效率學習的時候,大腦潛意識識別學習環境,交往能力與技巧便會被你拋在腦後。沒有了交往能力與技巧,想讓兩個獨立個人產生相互促進的和諧場面是非常難的。學習中的你有可能因為一點小事而跟朋友耿耿于懷,也可能因為朋友微不足道的一個小動作而心煩意亂,你變得活像一個小人,與誰都斤斤計較。
當然,由於性格各異,有的人在學習的時候還是能跟朋友相處得很和諧的,就像小松在圖書館看到的諸多場景——兄弟們坐在一起看題,不會了問問對方,大家集思廣益,解答問題,累了大家就談笑風生,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臉。
對於這樣的場面,我只能說都是秀出來給人看的。他們沒有犧牲交往,卻丟掉了獨處中的學習力。也就是說他們的大腦識別了交往環境,而大家在一起的目的——學習卻被完全拋之腦後。大家在一起只有開心而已,看起來遭人羡慕,實則學習效率低下。你不會的問題我可以幫助你一道兩道,可是你總問,就會影響我的學習效率。你學習累了,想跟人聊聊天,但不代表我也想聊天,相反,有可能我的學習狀態剛好。所以這種本末倒置的行為實在是有自欺欺人之嫌。
大家在一起學習,互不打擾,形同陌路的狀態是可能的,其他的狀態都屬於不正常,得不償失的行為,沒什麼好羡慕的。
交往和獨處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兩種方式,對於每個人來說,這兩種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不太相同罷了。由於性格的差異,有的人更愛交往,有的人更喜獨處。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
細想一下,為什麼人的一生最有可能做出大作為的時期是青少年,拋開大腦發育的因素外,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有著較長的獨處時間。
結婚之後我們的獨處時間越來越少,創造力與學習力也就跟著直線下降,再想成功肯定是難上加難了。著名電競解說小智雖然只是個娛樂解說,卻也曾調侃自己的事業與成功都是在有女朋友之前累聚而成。
所以這個世上可以分為四種人。
第一種人交往能力強,獨處能力也強。這樣的人大多全面發展,事業多有所成,歷史上的大人物也大多屬於這一種。
第二種人獨處能力強,交往能力弱。這樣的人總是能習慣獨處,忍受寂寞,在奮鬥中做出一番大成就。陳景潤,梵古等怪才皆在此列。
第三種人交往能力強,獨處能力弱,他們健談,開朗,卻會給人一種誇誇其談,咋咋忽忽的感覺,這類人成就一般不會太大,朋友卻很多,生活得很快樂。
第四類人交往能力弱,獨處能力也弱,他們是這個社會的弱勢群體,處處遭到排擠,有的忍受不了生活的壓力而自殺,有的還在社會底層苟活,不管怎麼樣,他們的一生是可悲的。我們要做的就是不傷害他們,在必要的時候伸出援手,舉手之勞。
小松過度期望交往,並且有犧牲獨處之勢,我只能說不值得。我曾經就犯過這樣的錯誤。
那時的我剛上大學,本想認真學習,多讀些書,多考些證。可是怕跟同學的關係相處不好,還是花了大量時間跟大家一起瘋鬧。結果我發現我跟大家一樣變得越來越平庸。
這個世界不是孤島,誰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個人的生活總是與他人關聯,旁觀他們的生活,感受別人的情緒,接受他們的傳播。所以你要想在群體中脫穎而出靠得只有獨處的能力,當你進步或向上趕超他人的時候,與朋友在一起的機會變少是很正常的事情,沒人會怪你,相反會羡慕你的毅力。但交往變少,離大家越來越遠是事實,這就是為什麼絕對成功或站在巔峰的人會感到徹夜的孤獨了,因為鶴立雞群的你已經脫離了原本的朋友圈子。
有了這些思想準備後,請勇敢的前行。雖然前方的路孤獨且寂寞,但請不要灰心,忍受孤寂,將那些熱鬧溫馨的場面遮罩。也許你的交往能力不強,可你要知道能力的達成並非一蹴而就,你需要在保證獨處的同時慢慢學習交往技巧,慢慢成長,走向陽光大道。
永遠不要捨棄獨處,即使你會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