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故事,讓你一生不再生氣
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來了一個客人問他:
“你是誰啊?”
他很自豪地說:
“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說,“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
學生很高興的說:“可以啊!”
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麼奇怪的問題吧?
客人問:“一年到底有幾季啊?”
學生心想,這種問題還要問嗎?於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搖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錯了,四季!”
“三季!”
最後兩個人爭執不下,就決定打賭: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學生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學生向客人磕三個頭。
孔子的學生心想自己這次贏定了,
正巧這時孔子從屋裡走出來,學生上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說:“一年有三季。”
這個學生快嚇昏了,可是他不敢馬上問。
客人馬上說:“磕頭磕頭!”
學生沒辦法,只好乖乖磕了三個頭。
客人走了以後,學生迫不及待地問孔子:“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麼說三季呢?”
孔子說:“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色的嗎?他是螞蚱(ma zha),螞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從來沒見過冬天,你講三季他會滿意,你講四季吵到晚上都講不通。你吃虧,磕三個頭,無所謂。”
記住這個故事,別考究是真、是假,對我們都非常管用。
因為:只要你會用,你可以多活十年!
很多朋友聽了這個故事後,
三季人堅持自己的“真理”,是因為他們沒有見到證明他們錯誤的事實,因而,你生氣就是對不起自己。
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
不聞就是清淨,不看就是自在,
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
對任何人、任何事,當你要發脾氣時,當你情緒很不穩定時,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馬上就會心平氣和了。
十八隻狐狸,十八種心態,十八種結果,你是哪一隻?
有一個古老的故事開頭:在一位農夫的果園裡,紫紅色的葡萄掛滿了枝頭,令人垂涎欲滴,當然,這種美味也逃不過安營紮寨在附近的狐狸們,它們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第1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發現葡萄架要遠遠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願就此放棄,機會難得啊!想了一會兒,它發現了葡萄架旁邊的梯子,回想農夫曾經用過它。因此,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
這只狐狸採用的就是問題解決方式,它直接面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了問題。
第2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裡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
這只狐狸運用的是心理學當中經常提到的“酸葡萄效應”,也可以稱為文飾作用或合理化解釋,即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理由來解釋不能實現自我目標的現象。
第3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剛剛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動。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並沒有氣餒,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夠得到。“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撐著它,可是事與願違,它跳得越來越低,最後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獻身做了肥料。
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為“固執”,即反復重複某種無效的行為,有時我們也稱它為強迫症。它說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決問題,要看自己的能力、當時的環境等多種因素。
第4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願望落空了,便破口大駡,撕咬自己能夠得到的藤,
這只狐狸的行為我們稱它為“攻擊”,這是一種不可取的應對方式,于人於己都是有害無利的。
第5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顯得如此的渺小,便傷心地哭起來了。它傷心為什麼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樣,不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嗎?它傷心為什麼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為能吃到,沒想到是這種結果。
這只狐狸的表現我們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倒退”,即個體在遇到挫折時,從人格發展的較高階段退到人格發展的較低階段。
第6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仰望著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如果這樣的話,
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中稱之為“投射”,即把自己的願望與動機歸於他人,斷言他人有此動機和願望,這些東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
第7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在想為什麼我吃不到呢,我的命運怎麼這麼悲慘啊,想吃個葡萄的願望都滿足不了,我的運氣怎麼這麼差啊?越想它越鬱悶,最後鬱鬱而終。
這只狐狸的情況是“抑鬱症”的表現,即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為特徵的神經性障礙。
第8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嘗試著跳起來去夠葡萄沒有成功,它試圖讓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是它抵抗不了,它還試了一些其他的辦法也沒有見效。它聽說有別的狐狸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後它一頭撞死在葡萄架下。
這只狐狸的下場是由於它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不患無,患不均”的現象。很多人在與別人比較的時候,因為心理不平衡選擇了不適當的應對方式。
第9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同樣是夠不到葡萄。它心想,聽別的狐狸說,檸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嘗一嘗檸檬呢,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吧!因此,它心滿意足地離開去尋找檸檬了。
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替代”,即以一種自己可以達到的方式來代替自己不能滿足的願望。
第10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看到自己的能力與高高的葡萄架之間的差距,認識到以現在的水準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它決定利用時間給自己充下電,報了一個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採摘葡萄的技術,最後當然是如願以償了。
這只狐狸採用的是問題指向應對策略,它能夠正確分析自己和問題的關係和性質,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是一種比較好的應對方式。
第11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同樣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它轉了一下眼睛,把幾個同伴騙了來,然後趁它們不注意,用鐵鍬將它們拍昏,將同伴摞起來,踩著同伴的身體,如願以償地吃到了葡萄。
這只狐狸雖然最後也解決了問題,但它是在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來解決的,這種應對方式不可取。
第12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這是一隻漂亮的狐狸小姐。它想我一個弱女子無論如何也夠不到葡萄了,我何不利用別人的力量呢?因此,它找了一個男朋友,這只狐狸先生借助梯子給了狐狸小姐最好的禮物。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補償原則”,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面的優勢或是別人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這種方式在一些情境下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第13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對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滿,這導致了它不能嘗到甜美的葡萄,於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來。說因為葡萄藤太好高騖遠,爬那麼高,說葡萄的內心其實並沒有表面看上去那麼漂亮。發洩完後,它平靜地離開了。
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可以稱之為“抵消作用”,即以從事某種象徵性的活動來抵消、抵制一個人的真實感情。
第14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發現自己無法吃到自己嚮往已久的葡萄,看到地上落下來已經腐爛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它輕蔑地看著這些,作嘔吐狀,嘴上說:“真讓人噁心,誰能吃這些東西啊”。
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反向作用”,即行為與動機完全相反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第15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既沒有破口大駡,也沒有堅持不懈地往上跳,而是發出了感歎,美好的事物有時候總是離我們那麼遠,這樣有一段距離,讓自己留有一點幻想又有什麼不好的呢?於是它詩性大發,一本詩集從此誕生了。
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置換作用”,即用一種精神宣洩去代替另一種精神宣洩。
第16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發現想吃葡萄的願望不能實現後,不久便產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況。這只狐狸一直不明白一向很注意飲食的它,怎麼會在消化系統出現問題。
這只狐狸發生的情況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轉化”即個體將心理上的痛苦轉換成軀體上的疾病。
第17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它嘴一撇,說:“這有什麼了不起的,我們狐狸中已經有人吃過了,誰說只有猴子才能吃到果子,狐狸也一樣行!”
這只狐狸所表現的言行是一種情緒取向的應對方式,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傍同作用”,即當自我價值低於他人價值時,尋找與自己有關係的人來實現自我價值。
第18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來了也吃不到葡萄,為什麼我們不學習猴子撈月的合作精神呢?前有猴子撈月,現有狐狸摘葡萄,說不定也會傳為千古佳話呢!於是它動員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合作,搭成狐狸梯,這樣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這只狐狸採取的是問題取向的應對方式,它懂得合作的道理,最終的結果是既利於自己,又利於大家。
心態這東西說不準,關鍵看你自己如果去擺正他,小小淺顯的道理,通過寓言來告訴大家,就看你自己怎麼去做了,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我若不勇敢,誰替我堅強
【一】
一隻猴子,肚子被樹枝劃傷,流了很多血。它見到一個猴子就扒開傷口說,你看我的傷口好痛。每個看見它傷口的猴子都安慰它,告訴它不同的治療方法。它就繼續給朋友們看傷口聽取意見,後來它感染死掉了。
一個老猴子說,它是自己把自己弄死的。
痛,說一次就痛一次,不如自己默默癒合。
你若不堅強,懦弱給誰看!
【二】
一隻站在樹上的鳥兒,從來不會害怕樹枝斷裂,因為它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它自己的翅膀。
與其每天擔心未來,不如努力現在。
成功的路上,只有奮鬥才能給你最大的安全感和答案。
不要輕易把夢想寄託在某個人身上,也不要在乎身邊的閒言碎語,因為未來是你自己的,不是你能不能,而是你要不要!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靠自己才是最好!
它聽說有別的狐狸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後它一頭撞死在葡萄架下。這只狐狸的下場是由於它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不患無,患不均”的現象。很多人在與別人比較的時候,因為心理不平衡選擇了不適當的應對方式。
第9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同樣是夠不到葡萄。它心想,聽別的狐狸說,檸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嘗一嘗檸檬呢,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吧!因此,它心滿意足地離開去尋找檸檬了。
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替代”,即以一種自己可以達到的方式來代替自己不能滿足的願望。
第10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看到自己的能力與高高的葡萄架之間的差距,認識到以現在的水準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它決定利用時間給自己充下電,報了一個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採摘葡萄的技術,最後當然是如願以償了。
這只狐狸採用的是問題指向應對策略,它能夠正確分析自己和問題的關係和性質,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是一種比較好的應對方式。
第11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同樣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它轉了一下眼睛,把幾個同伴騙了來,然後趁它們不注意,用鐵鍬將它們拍昏,將同伴摞起來,踩著同伴的身體,如願以償地吃到了葡萄。
這只狐狸雖然最後也解決了問題,但它是在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來解決的,這種應對方式不可取。
第12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這是一隻漂亮的狐狸小姐。它想我一個弱女子無論如何也夠不到葡萄了,我何不利用別人的力量呢?因此,它找了一個男朋友,這只狐狸先生借助梯子給了狐狸小姐最好的禮物。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補償原則”,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面的優勢或是別人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這種方式在一些情境下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第13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對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滿,這導致了它不能嘗到甜美的葡萄,於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來。說因為葡萄藤太好高騖遠,爬那麼高,說葡萄的內心其實並沒有表面看上去那麼漂亮。發洩完後,它平靜地離開了。
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可以稱之為“抵消作用”,即以從事某種象徵性的活動來抵消、抵制一個人的真實感情。
第14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發現自己無法吃到自己嚮往已久的葡萄,看到地上落下來已經腐爛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它輕蔑地看著這些,作嘔吐狀,嘴上說:“真讓人噁心,誰能吃這些東西啊”。
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反向作用”,即行為與動機完全相反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第15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既沒有破口大駡,也沒有堅持不懈地往上跳,而是發出了感歎,美好的事物有時候總是離我們那麼遠,這樣有一段距離,讓自己留有一點幻想又有什麼不好的呢?於是它詩性大發,一本詩集從此誕生了。
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置換作用”,即用一種精神宣洩去代替另一種精神宣洩。
第16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發現想吃葡萄的願望不能實現後,不久便產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況。這只狐狸一直不明白一向很注意飲食的它,怎麼會在消化系統出現問題。
這只狐狸發生的情況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轉化”即個體將心理上的痛苦轉換成軀體上的疾病。
第17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它嘴一撇,說:“這有什麼了不起的,我們狐狸中已經有人吃過了,誰說只有猴子才能吃到果子,狐狸也一樣行!”
這只狐狸所表現的言行是一種情緒取向的應對方式,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傍同作用”,即當自我價值低於他人價值時,尋找與自己有關係的人來實現自我價值。
第18只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
它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來了也吃不到葡萄,為什麼我們不學習猴子撈月的合作精神呢?前有猴子撈月,現有狐狸摘葡萄,說不定也會傳為千古佳話呢!於是它動員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合作,搭成狐狸梯,這樣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這只狐狸採取的是問題取向的應對方式,它懂得合作的道理,最終的結果是既利於自己,又利於大家。
心態這東西說不準,關鍵看你自己如果去擺正他,小小淺顯的道理,通過寓言來告訴大家,就看你自己怎麼去做了,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我若不勇敢,誰替我堅強
【一】
一隻猴子,肚子被樹枝劃傷,流了很多血。它見到一個猴子就扒開傷口說,你看我的傷口好痛。每個看見它傷口的猴子都安慰它,告訴它不同的治療方法。它就繼續給朋友們看傷口聽取意見,後來它感染死掉了。
一個老猴子說,它是自己把自己弄死的。
痛,說一次就痛一次,不如自己默默癒合。
你若不堅強,懦弱給誰看!
【二】
一隻站在樹上的鳥兒,從來不會害怕樹枝斷裂,因為它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它自己的翅膀。
與其每天擔心未來,不如努力現在。
成功的路上,只有奮鬥才能給你最大的安全感和答案。
不要輕易把夢想寄託在某個人身上,也不要在乎身邊的閒言碎語,因為未來是你自己的,不是你能不能,而是你要不要!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靠自己才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