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導孩子一生的20個壞習慣,真後悔沒早看到
當孩子還不理解真正意義上的對和錯的時候,需要我們來告訴他。而我們自己呢?我們是否遵守了人生和道德的準則?是否在毫不自知地給孩子以錯誤的引導?
壞習慣1:不耐煩
工作繁忙壓力大,回到家看到孩子又吵又鬧,你終於忍不住大吼起來:“怎麼老是哭啊哭啊!別哭了,真是個煩人精!”
提醒:一個自尊並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成人的尊重。
壞習慣2:不回避
結婚多年,你和愛人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當著孩子的面吵翻天。
提醒:我們的敵對、爭吵,
壞習慣3:太“大方”
你勤儉持家,捨不得給自己買新衣服,可是對孩子卻很大方,從不教他節省。
提醒:我們的這種“愛”,會使孩子只懂得得到,不懂得付出。
壞習慣4:不關心
每天你下班回到家裡,總是習慣性地問孩子:“今天在幼稚園裡過得怎麼樣?”一邊問,一邊忙著做飯,整理房間,或者看報紙。
提醒:我們的行為好像在告訴孩子:我並不關心你的答案。於是,孩子從我們身上感受到了不被尊重,並學會敷衍別人。
壞習慣5:不認錯
你的孩子為爭奪玩具而跟別的小朋友吵架,你的懲罰有些過重了,可是你想:父母言行要前後一致,於是從不把話收回。
提醒:我們犯了錯誤,拒不認錯,孩子也跟著一錯到底。
壞習慣6:愛抱怨
朋友爽約,你對孩子和妻子抱怨:“以後別再理他了。”
提醒:你讓孩子看到,在面對失望的時候,我們沒有積極地想辦法解決問題,只是一味責備和埋怨別人。
壞習慣7:不娛樂
孩子吵著要你給他講故事,可你總是不停地忙著其他的事情。
提醒:我們的行為舉止使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生活中只有工作沒有娛樂,家庭中只有家務沒有遊戲。
導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為了讓孩子可以身心健康地成長,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父母應該以身作則,但是,作為父母的你又是否曾經毫不自知地給孩子以錯誤的引導呢?
壞習慣8:愛爭執
你和孩子排隊在超市等著付款。一位婦女插隊站在了你的前面。
提醒:我們的做法對孩子進行了錯誤的社交技能訓練,使孩子誤以為吵架、謾駡乃至打架都是解決衝突的好辦法。
壞習慣9:撒謊、推託
你是幼稚園家長委員會的成員,老師請你幫忙寫幾篇小文章用在園報上。可是你一直很忙,後來你打電話給老師,告訴她你病了,讓她再找其他家長來寫。
提醒:沒有嘗試就先退縮,孩子學會了把許諾拋之腦後,靠撒謊而使自己輕易推託。
壞習慣10:說配偶壞話
婚姻之路終於走到了盡頭,你心中充滿了對另一方的怨恨。於是你對6歲的女兒歷數另一方的不是,並且告訴女兒:“爸爸/媽媽不要你了,你從此再也不要理他/她。”
提醒:這樣做,孩子學會了恨和報復,更大的問題是,
壞習慣11:太容忍
某一天,你突然發現愛人有外遇了!你容忍,你告訴自己:“只要他/她還要這個家就行了,你還圖什麼呢,不就是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嗎?”
提醒:我們“善意”營造的一個貌似完整的家,並不能給孩子足夠的溫暖和愛。
壞習慣12:不敬老
在結婚問題上,你的婆婆曾經百般阻撓,於是,婚後你從不孝敬老人,也從不帶兒子去老人那裡玩,背地裡還經常當著孩子的面詛咒老人。
提醒:不為孩子樹立孝敬的榜樣,那麼總有一天惡果會降臨到你自己頭上!
壞習慣13:亂丟東西
你總是習慣隨手亂丟東西,妻子會把你隨手亂丟的一切東西都收拾好,從來不需要你操心。
提醒:這樣,孩子也會養成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別人的習慣。
壞習慣14:言行不一致
你在家總是鼓勵孩子學習孔融讓梨,而在公共汽車上卻與老人、兒童搶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內”的牌子下讓孩子爬到雕塑上擺pose。
提醒:我們說一套,做一套,孩子長大後會很難堅守自己的道德操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為了讓孩子可以身心健康地成長,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父母應該以身作則,但是,作為父母的你又是否曾經毫不自知地給孩子以錯誤的引導呢?
壞習慣15:愛比較
你總是對孩子說:“誰誰怎樣怎樣,他比你強!”
提醒:我們總是用別的小孩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孩子,這會使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和別人比較上,長大之後做事就會輕易受其他人影響。
壞習慣16:無秩序
路上又堵車了。你將車從緊急停車道上開了過去。後面5歲的女兒問你:“為什麼我們走這邊?”你說:“這兒沒員警,也沒有攝像頭,沒關係的。”
提醒:當我們在沒人監督時違規,孩子就學會:只要不被抓住,做什麼都可以。
壞習慣17:過分愛護
你在廚房裡忙得熱火朝天,6歲的兒子鑽進來想幫忙,你趕緊把孩子推出廚房:“去去去,小孩子不要‘多管閒事’,一邊呆著去。”
提醒:我們對孩子的“愛護”,讓孩子認為一切都是父母的事。
壞習慣18:不服氣
吃飯時,你當著孩子的面憤憤不平地告訴愛人:“小王升職了,他有啥了不起的,不就懂些電腦嗎……”
提醒:我們不承認自己不如別人,孩子就學會以自我為中心,不思進取。
壞習慣19:壓抑能動性
5歲的兒子試圖拆開一隻鬧鐘看個究竟,你不禁勃然大怒:“小孩子懂什麼?不准亂動!”
提醒:簡單地說“不”只能破壞親子關係,壓抑孩子的能動性,迫使他們轉入“地下活動”。
壞習慣20:連騙帶嚇
女兒吵著要買芭比娃娃,你想制止她,就連騙帶嚇地說:“不聽話,員警來抓你了”、“不聽話,爸爸媽媽不要你了。”
提醒:當孩子證明“自己被騙了”,以後就不再相信大人的話了……
慈母多敗兒,有孩子好好看看
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那種完全賞識而不打不罵沒有懲戒的教孩子的理念,實為誤人之言——慈母多敗兒!
鏡頭一一輛計程車在大橋中段停了下來,一名年輕的男子下車後,一言不發,越過欄杆,跳進江中。緊接著,一個年輕的女子也跟著跳了下去。一對吵嘴的小夫妻走了,留下雙方的老人和一個沒長大的孩子……
鏡頭二某男子拿刀捅傷他人,在派出所交待的起因是:小時候,那人欺負過他……
鏡頭三某學校禁止男生留長髮,某男生剪了兩次發還不合格,第三次哭著剪了頭髮,然後跳河自盡……
鏡頭四某女生主動將自已的錢借給丟錢的同學,反被懷疑是她偷的,從樓上跳下,以死證明清白……
現在的人怎麼這麼衝動、這麼脆弱呢?由此,想到一個問題:人的氣量!
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大人有大量;量大福大!這些話還真有道理!
就說克林頓吧,克林頓是什麼人?美國總統。美國總統是什麼人?是全世界注目的焦點。拉鍊門事件暴光後,全世界的閃光燈天天對著他。私生活的點點滴滴,被掀了個底朝天,各種議論鋪天蓋地,不是幾天,不是十幾天,而是將近一年,神經稍微脆弱一點的人,早崩潰了!想想普通人,做了一點不好的事,見到鄰居、同事、熟人都不敢抬頭,哪經得起如此巨大的壓力?
假如克林頓為此自殺了,那麼,他就定格為一個失敗而窩囊的總統,以後的歷史,只要提到他,就會跟拉鍊門連在一起。但他活了下來,他依然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總統之一,而所謂的拉鍊門事件,只不過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段小插曲而已。
大人物果真都有超乎尋常人的承受力。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如果都象現代人這麼脆弱,勾踐早上吊了,韓信早跳河了。
性格決定命運。氣量大的人,成就也大;氣量小的人,為小事所拘,故難成大事。
小倆口吵架。男人說:“老人送的是一片心意,無論送的是什麼,你都應該笑嘻嘻地接著,怎麼挑肥嫌瘦,你這麼不懂事啊?”然後,越吵越激烈。過了一會兒,就聽女的哭著說:“從小我媽都沒大聲吼過我一句,你憑什麼對我這麼凶?”
唉!問題就出在“從小你媽都沒大聲吼過你一句”。你媽寵您如公主,於是,你習慣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如今雖已身為人妻,卻還生活在公主的童話中。該醒醒了!
生活條件越好,受到的呵護越多,人就越自我、越虛榮,因此,也就越挑剔、越狹隘。
有個小女孩,每次買了新衣服、新玩具等,都會跑到鄰居家挨個地問:“我有漂亮衣服,你有嗎?”,“我有新玩具,你有嗎?” 如果別人說沒有,她就特別高興;如果別人說:“我有啊,比你的還漂亮呢,我的這個玩具你沒有吧?沒見過吧?”
小女孩馬上就跑回家,哭著吵著要買,家長則說:“寶貝,別哭,別哭,咱們去買個更大更好更漂亮的,好不?”於是,小女孩破涕為笑了!——看到沒?虛榮與脆弱就是這麼養成的!
古人說:“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意思是: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所做的事不能輕易如願,通過這逆境的磨礪,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而現在的家長,正好相反。他們對待孩子:悅其心志,只求孩子開心;舒其筋骨,生怕孩子累著;事事順其所為,遂其所願,所以,孩子因寵而嬌,缺乏忍耐之性。如此,遇事有各種衝動之舉也就不足為怪了!
有個中學生在貼吧裡說:“他們要是不給我買蘋果手機,搞煩了,我就跳樓!讓他們傷心一輩子,後悔一輩子!”
盯著這句話,我琢磨了半天:原來,孩子知道他是你的最愛,他就是你的軟肋、你的命門,最有效的挾持就是—將你最寶貴的東西毀給你看!
原來,跳樓是報復父母的一種方式,一種讓他們傷痛得最徹骨、最持久的方式。死者忍一時之痛,生者此恨綿綿無絕期。
因為我的要求一慣都得到滿足,所以,這一次你也必須滿足我的要求。
別人一直將我當寶,你憑什麼當我當草?
別人一直誇我,你憑什麼損我?
——這就是心理慣性!慣性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拐不過彎來了。順境中待久了,就適應不了逆境的反差。
孩子能不能責罰?長期的責罰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與人格成長。這裡有一個關鍵字:“長期的”。即長年累月的批評、指責、打罵,才有可能導致孩子心理扭曲。偶爾的責罰,不但需要,而且必不可少!
國外一家教育研究機構最近發表文章:過度讚揚孩子也有負面影響!所以,凡事不能走極端。
十之七八的鼓勵,十之二三的責罰,最有利於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時不時地讓孩子受點小氣,受點小委曲,其實是一種心裡上抗挫折的段煉。老話說:受得了氣,才成得了人。
有些家長,因孩子頑劣發了回火,過後還懺悔不已:唉,我不夠冷靜,太不應該了,下次一定忍住!
有的家長說:我都忍出內傷了!
何苦呢?該發的脾氣不妨發點,只要不過份就行了。如此,家長不會憋出病來,孩子也知道問題的嚴重性。發完脾氣後,把道理及時講清楚,再做點開心的事,一切都煙消雲散了,孩子也得到了磨煉。
那種完全賞識而不打不罵沒有懲戒的教孩子的理念,實為誤人之言——慈母多敗兒!
孩子的成長,抓住這8年就夠了!
一歲孩子:培養安全感不可錯過的一年
很多父母在孩子一歲時就抱著很高的期望,甚至開始對他進行各種技能和思維的訓練,其實,科學實驗證明,孩子在一歲半前行為和智力水準基本上和猩猩一樣,太早訓練並沒有益處。
而父母該做的,其實是多陪孩子玩就好。這勝過任何生硬的知識,因為他在這裡已經學到了更寶貴的東西,他知道自己有人疼愛,知道自己是父母最珍貴的寶貝,知道有人會幫助他,還知道這個世界的一切都那麼美好。
嬰幼兒時期的孩子,每天都經歷著挫折和困難,小小年紀,要千方百計的做自己力量所不能達到的事情。他們特別喜歡有人在他們身邊,注意他們的舉動,逗他們開心,和他們說話,以及用一切最自然的方式跟他玩鬧,才會有安全感和親熟感,成長起來也才會更順利。我們最應該做的,是耐心的包容孩子,培養起他一生的信賴感和幸福感。
兩歲孩子:培養幽默感不可錯失的一年
“幽默感”是彰顯人格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人的幽默感起步是比較晚的。到了兩歲時,孩子的幽默能力有了初步的表現,但顯得很稚嫩。比如說當他看到不一致、不協調的事物時,會感覺很好笑,還會故意把夾克反過來穿,以尋找樂趣。
兩歲半,則到了培養孩子幽默感的最佳時期。他離開自我的圈子,融入了人群中。別人笑的時候,他也會跟著笑。當他和成人及小朋友們在一起時,他仍會主動向成人微笑,以此作為和成人交流的方式。對另外的小夥伴,他的交流方式多半還是肢體語言,很少去講話。孩子主動和大人說話的時候,一般情況下是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讓別人注意一下他的行為、他拿的物品、他做的趣事或他完成的作品。
父母要注意拓展孩子的興趣,增添幽默的情境,較強的幽默能力,可以為他們排除許多緊張和困擾,可以使孩子受用一生。
三歲孩子:培養創造力不可錯過的一年
孩子的創造力萌芽發生在他三歲時,他們的創造力就來源於好奇心和活潑好動的特質,只要有合適的環境和機會啟發他,潛能自然會得到最大的發揮。
讓孩子去編故事、畫彩筆圖、揉泥巴,並給予他鼓勵,是培養他創造力的好方法。可以給他講故事時故意不講結尾,讓他自己來編;把雜誌上好玩的圖片剪下來,讓他根據圖畫自己自己編故事等。這些做法都有助於孩子積極思考,進而開發他的想像力,尤其是增強他的邏輯觀念。
還可以假設情形讓他自己想像,比如在他身上又多了兩隻手會怎麼樣。把幾件物品擺在他面前,先讓他看一會兒,再蒙上他的眼睛,讓他講剛才看到的東西。讓他動動手、動動腳,比如表演騎自行車、烤麵包等也是不錯的法子。
除了讓他用眼睛來觀察世界外,還讓他用嗅覺、味覺或觸覺來感知,你可以做“觸覺袋”(不透明的購物袋即可),讓他伸手去摸袋子裡的東西,再告訴你他摸到了什麼。種種花草、養養小動物,經常帶他去郊遊,同樣也都能很好地啟發孩子的創造力。
四歲孩子:語言表達力飛速成長的一年
語言,是四歲孩子的最愛之一。他愛說話、愛韻文、喜歡說悄悄話,喜歡唱歌,甚至喜歡吼叫。喜歡把詞繞來繞去,甚至還喜歡跟他的玩具說話。在遣詞造句上,他們喜歡誇大,很多時候遭到父母譴責的“撒謊”,其實只不過是他想要添油加醋地誇大一下而已。
當然,有些孩子,尤其是男孩子,開竅的時間要慢一些。不過,這種從謬誤到開竅的過程是孩子的成長階段之一,我們只需好好珍惜,不必為此擔心。三歲之前,請不要去糾正孩子在語言使用上的錯誤,否則孩子會因為害怕說錯而感到焦慮,甚至會出現結巴或者乾脆不肯說話的問題。你可以用正確的說法重述一遍他的話,但是,你不要特意強調孩子的錯處。
四歲也是一個愛問問題的年齡。他們有著無窮無盡的“為什麼”,一部分是為了渴望知道新的東西;一部分是為了好玩,瞎聊下去;還有一部分則是表達抗拒不從的意思。當然最主要還是用來求知的,所以請儘量滿足他們。
四歲的孩子不僅僅喜歡問你問題,也很喜歡把他知道的消息告訴給你。他的語言已經頗為豐滿,和別人的對話,不但實實在在豐富了他的生活,而且更增進了他和別人之間的交情。
五歲孩子:親子關係最親昵融合的一年
五歲孩子能控制自己的行為,而且量力而行,與人相處和諧親密。這個階段格外愛戀媽媽,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讓媽媽開心,媽媽的話對他來說就是金科玉律,來自媽媽的讚揚和肯定,對他來說非常重要。
儘管時時顯得相當有自信,可是他仍然十分需要媽媽的肯定,很願意媽媽時常在他的耳邊說她有多愛他。他一方面心裡篤信“我喜歡你,你也喜歡我”,另一方面卻又常常去問他媽媽:“你愛不愛我?”
正因為五歲孩子認為媽媽肯定和自己心連心,所以,有時候他會誤以為媽媽應該知道他的所思所想。當他跟媽媽說話的時候,常常沒有足夠的耐心把該說的話全都說出來,然後又倒過來生媽媽的氣,因為媽媽居然沒有一下子聽明白他想要說什麼。做媽媽的腦筋要轉得足夠快才行。
雖然偏愛媽媽,但這並不意味著爸爸就該受到冷遇。孩子往往也非常喜歡自己的爸爸,以爸爸為榮,喜歡有爸爸陪伴在身邊。
六歲孩子:內心矛盾最為突出的一年
可能是母子之間糾葛最多的年齡,五歲的時候,媽媽是他整個世界的中心;到了六歲時,他世界的中心則變成了他自己。孩子在尋找他的中心點,隨著他越來越成熟和獨立,他就越發想打破舊的平衡,建立屬於他自己的獨立王國。
一方面喜愛媽媽、需要媽媽,離不開媽媽的摯愛與接納;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自己能夠獨立起來,因此常常又會推開媽媽,搞得不管是自己還是媽媽的日子都十分掙扎。
爸爸也很受六歲孩子的熱愛,孩子不但熱切地希望得到爸爸的陪伴和關注,而且一旦得到就會如獲至寶。許多孩子更害怕爸爸的不認可,而不是媽媽的不認可;他更敬佩的人是爸爸,相信爸爸什麼都知道。
與六歲孩子相處,爸爸需要更多的耐心,比如他們半點都輸不起的“球風”或者“棋風”,常常到父母的抽屜裡“偷”些小玩意的“不夠誠實”。因為他們跟爸爸之間的糾葛通常都沒有和媽媽那麼深,往往對爸爸懷有一份敬畏之心,因此當孩子大發脾氣或者母子間將要出現大麻煩的時候,爸爸登場亮相,往往能解救全家於水火。
七歲孩子:抽象思維開始發展的一年
這是一個以思考為特徵的年齡段,在這個內向的、審慎的階段,我們所看得見的孩子心智的運作,也許比他一生之中的任何其他階段都要多。
開始顯露抽象思維的痕跡,七歲的小學生對一個詞的寫法和意義開始感興趣,而且開始喜歡用帶圖像的字典,他可以指出兩個不同的物體有哪些相同點。他開始把思考和自己的頭腦聯繫起來:“你必須用你的腦袋好好想想”,“我的腦子裡跑出這麼個想法來”。
許多七歲孩子的思維已經處於“試運行”階段的尾聲了。在“試運行”階段,孩子認為自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而且認為任何會動的東西都是有生命的東西。他也會把有些事情的發生理解成跟他的意願有關:“我想要下雨,就下雨了。”他甚至還相信物體和自然現象都會跟人一樣有情緒,有思維;也會以神奇魔力來看待很多事情。
一旦到了“具體運行”階段,也就是從七歲左右開始,孩子既可以看到物體之間的相同之處,也可以看出它們的不同之處。他能明白容器形狀的改變並不會造成量的改變,也開始理解數量的意義。如果你把10個石子擺成一排,另外再把8個石子稍微拉開一點也擺成相同長度的一排,他也能分辨得出哪一排石子數量更多。
八歲孩子:熱衷思考思維活躍的一年
雖然我們不能苛求八歲的孩子事事做到完美,然而這個時候他的表現已經相當不錯了。在智力、體能和性格上,都有了很多好的改變,八歲的他呈現出階段性和自己的風格。
在對時間的感知上,他們懂得守時,會關注和時間有關的事件;對空間位置有濃厚興趣,變得非常喜歡地理;很喜歡閱讀,閱讀的重點偏重於印證他已經知道的東西;算數能力則參差不齊。
思維和語言全面發展,判斷能力增強,可以運用簡單的邏輯得出一定的結論,做簡單的演繹推理。另一個重要的思維層面的改變是:八歲的孩子不再像過去一樣相信萬物有靈,現在他越來越認識到大自然的客觀力量;在語言方面典型的八歲孩子十分健談,雖然還做不到徹底的誠實,但他已經能夠分得清幻想和現實。
八歲孩子能夠接受死亡的概念;不再篤信聖誕老人的存在;對好壞的概念更清晰,不再像小時候那樣以父母的准許與否來判斷好壞;他們雖然已經更願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通常來說,他的第一衝動仍然是去怪罪別人。
最後,我們一定要說的是:
孩子的能力獲得是一件極其自然的事情,
不要奢望孩子照自己的設想發展。
每一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
孩子成長進程的快慢都各有不同,
不是所有的孩子在那個年齡段“都會”或者“應該”是那個。
5歲的兒子試圖拆開一隻鬧鐘看個究竟,你不禁勃然大怒:“小孩子懂什麼?不准亂動!”
提醒:簡單地說“不”只能破壞親子關係,壓抑孩子的能動性,迫使他們轉入“地下活動”。
壞習慣20:連騙帶嚇
女兒吵著要買芭比娃娃,你想制止她,就連騙帶嚇地說:“不聽話,員警來抓你了”、“不聽話,爸爸媽媽不要你了。”
提醒:當孩子證明“自己被騙了”,以後就不再相信大人的話了……
慈母多敗兒,有孩子好好看看
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那種完全賞識而不打不罵沒有懲戒的教孩子的理念,實為誤人之言——慈母多敗兒!
鏡頭一一輛計程車在大橋中段停了下來,一名年輕的男子下車後,一言不發,越過欄杆,跳進江中。緊接著,一個年輕的女子也跟著跳了下去。一對吵嘴的小夫妻走了,留下雙方的老人和一個沒長大的孩子……
鏡頭二某男子拿刀捅傷他人,在派出所交待的起因是:小時候,那人欺負過他……
鏡頭三某學校禁止男生留長髮,某男生剪了兩次發還不合格,第三次哭著剪了頭髮,然後跳河自盡……
鏡頭四某女生主動將自已的錢借給丟錢的同學,反被懷疑是她偷的,從樓上跳下,以死證明清白……
現在的人怎麼這麼衝動、這麼脆弱呢?由此,想到一個問題:人的氣量!
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大人有大量;量大福大!這些話還真有道理!
就說克林頓吧,克林頓是什麼人?美國總統。美國總統是什麼人?是全世界注目的焦點。拉鍊門事件暴光後,全世界的閃光燈天天對著他。私生活的點點滴滴,被掀了個底朝天,各種議論鋪天蓋地,不是幾天,不是十幾天,而是將近一年,神經稍微脆弱一點的人,早崩潰了!想想普通人,做了一點不好的事,見到鄰居、同事、熟人都不敢抬頭,哪經得起如此巨大的壓力?
假如克林頓為此自殺了,那麼,他就定格為一個失敗而窩囊的總統,以後的歷史,只要提到他,就會跟拉鍊門連在一起。但他活了下來,他依然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總統之一,而所謂的拉鍊門事件,只不過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段小插曲而已。
大人物果真都有超乎尋常人的承受力。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如果都象現代人這麼脆弱,勾踐早上吊了,韓信早跳河了。
性格決定命運。氣量大的人,成就也大;氣量小的人,為小事所拘,故難成大事。
小倆口吵架。男人說:“老人送的是一片心意,無論送的是什麼,你都應該笑嘻嘻地接著,怎麼挑肥嫌瘦,你這麼不懂事啊?”然後,越吵越激烈。過了一會兒,就聽女的哭著說:“從小我媽都沒大聲吼過我一句,你憑什麼對我這麼凶?”
唉!問題就出在“從小你媽都沒大聲吼過你一句”。你媽寵您如公主,於是,你習慣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如今雖已身為人妻,卻還生活在公主的童話中。該醒醒了!
生活條件越好,受到的呵護越多,人就越自我、越虛榮,因此,也就越挑剔、越狹隘。
有個小女孩,每次買了新衣服、新玩具等,都會跑到鄰居家挨個地問:“我有漂亮衣服,你有嗎?”,“我有新玩具,你有嗎?” 如果別人說沒有,她就特別高興;如果別人說:“我有啊,比你的還漂亮呢,我的這個玩具你沒有吧?沒見過吧?”
小女孩馬上就跑回家,哭著吵著要買,家長則說:“寶貝,別哭,別哭,咱們去買個更大更好更漂亮的,好不?”於是,小女孩破涕為笑了!——看到沒?虛榮與脆弱就是這麼養成的!
古人說:“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意思是: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所做的事不能輕易如願,通過這逆境的磨礪,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而現在的家長,正好相反。他們對待孩子:悅其心志,只求孩子開心;舒其筋骨,生怕孩子累著;事事順其所為,遂其所願,所以,孩子因寵而嬌,缺乏忍耐之性。如此,遇事有各種衝動之舉也就不足為怪了!
有個中學生在貼吧裡說:“他們要是不給我買蘋果手機,搞煩了,我就跳樓!讓他們傷心一輩子,後悔一輩子!”
盯著這句話,我琢磨了半天:原來,孩子知道他是你的最愛,他就是你的軟肋、你的命門,最有效的挾持就是—將你最寶貴的東西毀給你看!
原來,跳樓是報復父母的一種方式,一種讓他們傷痛得最徹骨、最持久的方式。死者忍一時之痛,生者此恨綿綿無絕期。
因為我的要求一慣都得到滿足,所以,這一次你也必須滿足我的要求。
別人一直將我當寶,你憑什麼當我當草?
別人一直誇我,你憑什麼損我?
——這就是心理慣性!慣性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拐不過彎來了。順境中待久了,就適應不了逆境的反差。
孩子能不能責罰?長期的責罰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與人格成長。這裡有一個關鍵字:“長期的”。即長年累月的批評、指責、打罵,才有可能導致孩子心理扭曲。偶爾的責罰,不但需要,而且必不可少!
國外一家教育研究機構最近發表文章:過度讚揚孩子也有負面影響!所以,凡事不能走極端。
十之七八的鼓勵,十之二三的責罰,最有利於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時不時地讓孩子受點小氣,受點小委曲,其實是一種心裡上抗挫折的段煉。老話說:受得了氣,才成得了人。
有些家長,因孩子頑劣發了回火,過後還懺悔不已:唉,我不夠冷靜,太不應該了,下次一定忍住!
有的家長說:我都忍出內傷了!
何苦呢?該發的脾氣不妨發點,只要不過份就行了。如此,家長不會憋出病來,孩子也知道問題的嚴重性。發完脾氣後,把道理及時講清楚,再做點開心的事,一切都煙消雲散了,孩子也得到了磨煉。
那種完全賞識而不打不罵沒有懲戒的教孩子的理念,實為誤人之言——慈母多敗兒!
孩子的成長,抓住這8年就夠了!
一歲孩子:培養安全感不可錯過的一年
很多父母在孩子一歲時就抱著很高的期望,甚至開始對他進行各種技能和思維的訓練,其實,科學實驗證明,孩子在一歲半前行為和智力水準基本上和猩猩一樣,太早訓練並沒有益處。
而父母該做的,其實是多陪孩子玩就好。這勝過任何生硬的知識,因為他在這裡已經學到了更寶貴的東西,他知道自己有人疼愛,知道自己是父母最珍貴的寶貝,知道有人會幫助他,還知道這個世界的一切都那麼美好。
嬰幼兒時期的孩子,每天都經歷著挫折和困難,小小年紀,要千方百計的做自己力量所不能達到的事情。他們特別喜歡有人在他們身邊,注意他們的舉動,逗他們開心,和他們說話,以及用一切最自然的方式跟他玩鬧,才會有安全感和親熟感,成長起來也才會更順利。我們最應該做的,是耐心的包容孩子,培養起他一生的信賴感和幸福感。
兩歲孩子:培養幽默感不可錯失的一年
“幽默感”是彰顯人格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人的幽默感起步是比較晚的。到了兩歲時,孩子的幽默能力有了初步的表現,但顯得很稚嫩。比如說當他看到不一致、不協調的事物時,會感覺很好笑,還會故意把夾克反過來穿,以尋找樂趣。
兩歲半,則到了培養孩子幽默感的最佳時期。他離開自我的圈子,融入了人群中。別人笑的時候,他也會跟著笑。當他和成人及小朋友們在一起時,他仍會主動向成人微笑,以此作為和成人交流的方式。對另外的小夥伴,他的交流方式多半還是肢體語言,很少去講話。孩子主動和大人說話的時候,一般情況下是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讓別人注意一下他的行為、他拿的物品、他做的趣事或他完成的作品。
父母要注意拓展孩子的興趣,增添幽默的情境,較強的幽默能力,可以為他們排除許多緊張和困擾,可以使孩子受用一生。
三歲孩子:培養創造力不可錯過的一年
孩子的創造力萌芽發生在他三歲時,他們的創造力就來源於好奇心和活潑好動的特質,只要有合適的環境和機會啟發他,潛能自然會得到最大的發揮。
讓孩子去編故事、畫彩筆圖、揉泥巴,並給予他鼓勵,是培養他創造力的好方法。可以給他講故事時故意不講結尾,讓他自己來編;把雜誌上好玩的圖片剪下來,讓他根據圖畫自己自己編故事等。這些做法都有助於孩子積極思考,進而開發他的想像力,尤其是增強他的邏輯觀念。
還可以假設情形讓他自己想像,比如在他身上又多了兩隻手會怎麼樣。把幾件物品擺在他面前,先讓他看一會兒,再蒙上他的眼睛,讓他講剛才看到的東西。讓他動動手、動動腳,比如表演騎自行車、烤麵包等也是不錯的法子。
除了讓他用眼睛來觀察世界外,還讓他用嗅覺、味覺或觸覺來感知,你可以做“觸覺袋”(不透明的購物袋即可),讓他伸手去摸袋子裡的東西,再告訴你他摸到了什麼。種種花草、養養小動物,經常帶他去郊遊,同樣也都能很好地啟發孩子的創造力。
四歲孩子:語言表達力飛速成長的一年
語言,是四歲孩子的最愛之一。他愛說話、愛韻文、喜歡說悄悄話,喜歡唱歌,甚至喜歡吼叫。喜歡把詞繞來繞去,甚至還喜歡跟他的玩具說話。在遣詞造句上,他們喜歡誇大,很多時候遭到父母譴責的“撒謊”,其實只不過是他想要添油加醋地誇大一下而已。
當然,有些孩子,尤其是男孩子,開竅的時間要慢一些。不過,這種從謬誤到開竅的過程是孩子的成長階段之一,我們只需好好珍惜,不必為此擔心。三歲之前,請不要去糾正孩子在語言使用上的錯誤,否則孩子會因為害怕說錯而感到焦慮,甚至會出現結巴或者乾脆不肯說話的問題。你可以用正確的說法重述一遍他的話,但是,你不要特意強調孩子的錯處。
四歲也是一個愛問問題的年齡。他們有著無窮無盡的“為什麼”,一部分是為了渴望知道新的東西;一部分是為了好玩,瞎聊下去;還有一部分則是表達抗拒不從的意思。當然最主要還是用來求知的,所以請儘量滿足他們。
四歲的孩子不僅僅喜歡問你問題,也很喜歡把他知道的消息告訴給你。他的語言已經頗為豐滿,和別人的對話,不但實實在在豐富了他的生活,而且更增進了他和別人之間的交情。
五歲孩子:親子關係最親昵融合的一年
五歲孩子能控制自己的行為,而且量力而行,與人相處和諧親密。這個階段格外愛戀媽媽,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讓媽媽開心,媽媽的話對他來說就是金科玉律,來自媽媽的讚揚和肯定,對他來說非常重要。
儘管時時顯得相當有自信,可是他仍然十分需要媽媽的肯定,很願意媽媽時常在他的耳邊說她有多愛他。他一方面心裡篤信“我喜歡你,你也喜歡我”,另一方面卻又常常去問他媽媽:“你愛不愛我?”
正因為五歲孩子認為媽媽肯定和自己心連心,所以,有時候他會誤以為媽媽應該知道他的所思所想。當他跟媽媽說話的時候,常常沒有足夠的耐心把該說的話全都說出來,然後又倒過來生媽媽的氣,因為媽媽居然沒有一下子聽明白他想要說什麼。做媽媽的腦筋要轉得足夠快才行。
雖然偏愛媽媽,但這並不意味著爸爸就該受到冷遇。孩子往往也非常喜歡自己的爸爸,以爸爸為榮,喜歡有爸爸陪伴在身邊。
六歲孩子:內心矛盾最為突出的一年
可能是母子之間糾葛最多的年齡,五歲的時候,媽媽是他整個世界的中心;到了六歲時,他世界的中心則變成了他自己。孩子在尋找他的中心點,隨著他越來越成熟和獨立,他就越發想打破舊的平衡,建立屬於他自己的獨立王國。
一方面喜愛媽媽、需要媽媽,離不開媽媽的摯愛與接納;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自己能夠獨立起來,因此常常又會推開媽媽,搞得不管是自己還是媽媽的日子都十分掙扎。
爸爸也很受六歲孩子的熱愛,孩子不但熱切地希望得到爸爸的陪伴和關注,而且一旦得到就會如獲至寶。許多孩子更害怕爸爸的不認可,而不是媽媽的不認可;他更敬佩的人是爸爸,相信爸爸什麼都知道。
與六歲孩子相處,爸爸需要更多的耐心,比如他們半點都輸不起的“球風”或者“棋風”,常常到父母的抽屜裡“偷”些小玩意的“不夠誠實”。因為他們跟爸爸之間的糾葛通常都沒有和媽媽那麼深,往往對爸爸懷有一份敬畏之心,因此當孩子大發脾氣或者母子間將要出現大麻煩的時候,爸爸登場亮相,往往能解救全家於水火。
七歲孩子:抽象思維開始發展的一年
這是一個以思考為特徵的年齡段,在這個內向的、審慎的階段,我們所看得見的孩子心智的運作,也許比他一生之中的任何其他階段都要多。
開始顯露抽象思維的痕跡,七歲的小學生對一個詞的寫法和意義開始感興趣,而且開始喜歡用帶圖像的字典,他可以指出兩個不同的物體有哪些相同點。他開始把思考和自己的頭腦聯繫起來:“你必須用你的腦袋好好想想”,“我的腦子裡跑出這麼個想法來”。
許多七歲孩子的思維已經處於“試運行”階段的尾聲了。在“試運行”階段,孩子認為自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而且認為任何會動的東西都是有生命的東西。他也會把有些事情的發生理解成跟他的意願有關:“我想要下雨,就下雨了。”他甚至還相信物體和自然現象都會跟人一樣有情緒,有思維;也會以神奇魔力來看待很多事情。
一旦到了“具體運行”階段,也就是從七歲左右開始,孩子既可以看到物體之間的相同之處,也可以看出它們的不同之處。他能明白容器形狀的改變並不會造成量的改變,也開始理解數量的意義。如果你把10個石子擺成一排,另外再把8個石子稍微拉開一點也擺成相同長度的一排,他也能分辨得出哪一排石子數量更多。
八歲孩子:熱衷思考思維活躍的一年
雖然我們不能苛求八歲的孩子事事做到完美,然而這個時候他的表現已經相當不錯了。在智力、體能和性格上,都有了很多好的改變,八歲的他呈現出階段性和自己的風格。
在對時間的感知上,他們懂得守時,會關注和時間有關的事件;對空間位置有濃厚興趣,變得非常喜歡地理;很喜歡閱讀,閱讀的重點偏重於印證他已經知道的東西;算數能力則參差不齊。
思維和語言全面發展,判斷能力增強,可以運用簡單的邏輯得出一定的結論,做簡單的演繹推理。另一個重要的思維層面的改變是:八歲的孩子不再像過去一樣相信萬物有靈,現在他越來越認識到大自然的客觀力量;在語言方面典型的八歲孩子十分健談,雖然還做不到徹底的誠實,但他已經能夠分得清幻想和現實。
八歲孩子能夠接受死亡的概念;不再篤信聖誕老人的存在;對好壞的概念更清晰,不再像小時候那樣以父母的准許與否來判斷好壞;他們雖然已經更願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通常來說,他的第一衝動仍然是去怪罪別人。
最後,我們一定要說的是:
孩子的能力獲得是一件極其自然的事情,
不要奢望孩子照自己的設想發展。
每一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
孩子成長進程的快慢都各有不同,
不是所有的孩子在那個年齡段“都會”或者“應該”是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