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昆蟲記後感(一)
我覺得螳螂的外表十分美麗,尤其是它的腿特別修長,身材纖細。作者法布林把螳螂的皮比作淡綠色的外衣,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螳螂居然是一種溫存與殘忍並存的小東西。我又讀了兩個自然段,才知道螳螂不僅僅會攻擊人和弱小的昆蟲,它甚至會吃掉自己的同類——丈夫!我看到這兒,不由得吃了一驚。在吃自己丈夫的時候,雌性螳螂會咬住自己丈夫的頭頸,然後一口一口的吃下去,都這樣了,它也能面不改色,真是讓我又驚訝又佩服。看來,外表美不一定能代表內心美。
隨後我又讀了幾篇,
讀昆蟲記後感(二)
我讀了一本書——《昆蟲記》。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國著名昆蟲家、文學家法布林。這本書向我們主要介紹了17種昆蟲。
《昆蟲記》是一部不朽的傳世佳作。文章的語言淺顯易懂,為我們介紹了昆蟲世界的各種趣聞逸事,是一部集知識、趣味、文學、哲理於一體的散文集。這本書精選了有關紅螞蟻、蜜蜂、蝴蝶、螳螂、金步甲、蜘蛛等各種較為在生活中常見的昆蟲,
那麼,我就說書中的建築大師迷宮蛛吧。迷宮蛛也叫作圓網蛛。它是個無與倫比的紡織工人,它用蛛網來獵取那些自投羅網的小蟲子們,坐享其成,可謂“得來全不費工夫”啊!它的身體是灰色的,胸有兩條寬闊的黑色飾帶,飾帶中間夾著白道子和褐色的斑點,不過到快要產卵的時候,圓網蛛就要搬家了。它結的絲囊色澤鮮亮、外觀富麗精緻。
在圓網蛛產完卵後,它最偉大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大約在九月中旬,小蜘蛛們卵化出來了,但它們要在這個袋子裡過冬。歲月無情,母蜘蛛的食量漸漸小了起來,體力也不足了,雖然如此,它還能維持四五個星期的壽命。
讀到這裡,我覺得母蛛盡了一個最慈愛的母親所應盡的全部責任,我十分感動,母蛛的愛是無私的,是偉大的。母蛛偉大的精神讓我想起一句名言:世上最偉的力量就是母愛。
想到自已的母親,在我的成長道路上,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情,她總是鼓勵我,幫助我,我要感謝她。將來,我也要向她對我一樣地對她好!
讀昆蟲記後感(三)
這本書的作者通過仔細觀察,多次實驗,細緻描寫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作者寫得生動有趣,
整本書所寫的昆蟲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極。這都要歸功於作者的仔細觀察,細緻描寫。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著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樣的東西。在這兩排尖利的鋸齒後面,還生長著一些大牙,一共有三個。“為首的那條松毛蟲一面探測,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測定土的性質”等,這些只有仔細觀察才能寫出來。()光是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細緻描寫,讀者才能看懂,又如“這小筒的外貌,有點像絲織品,白裡略秀一點紅,小筒的上面疊著一層層鱗片,就跟屋頂上的瓦片似的”等,這些細緻描寫,使整本書寫得更加生動、具體,引人入勝。
昆蟲世界非常奇妙!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管蟲會穿“衣服”,
作者寫出這些都是因為他仔細觀察,而我,則是一個不太會觀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師叫我寫作文時候,我總想不到題材。不過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課的路上,我發現了一隊螞蟻正在搬食物,經過觀察我發現,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後頂在頭上,搬回窩裡,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瞭解世界的奇妙。這是讀完《昆蟲記》後,我深刻體會到的。
讀昆蟲記有感(一)
《昆蟲記》這本書,作者描寫比較細膩,作者對小時候的事,記憶憂新就論祖傳來說:“兩件事對作者影響至深鳥巢和拾野菌”。小小的鳥巢和作者與老人的對話可以看出,作者對大自然的一種渴望。渴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自然是美好的地球與人類共生存,在當今社會中有的人製造環境污染,汽車大排量,砍樹木,燒山林,地下水排放,河水污染。等……
在我的記憶裡,上初中的哪個年代裡,吃菜是沒有聽說,藥物殘留。吃豬肉,沒有聽說過瘦肉精,吃雞有激素什麼的,聞所未聞,上學的路上,路過的哪個山泉,都要喝上幾口。一來哪個時候窮連個開水也很難喝上;另外也是哪泉水喝起來很甘甜,水喝到嘴裡帶有點甜味。過了十幾年,我再來到這個地方山泉水不流了,因為,自然破壞了,地下水開採過多造成的,我們村沒有自來水,全都是打的地下井。
小的時候吃的野菜又名“七七”菜,這種菜帶刺,用開水淘一淘,用石磨磨點豆子,叫野菜小豆腐,這種菜也很好吃。還有山裡的小山棗,到了秋天紅的,黃的吃到嘴裡酸溜溜的比較好吃。地球是我們的共同的家園,愛護它保護它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從我做起吧!
讀昆蟲記有感(二)
人們稱讚它是“一部世界昆蟲的史詩、一個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林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這是一部值得傳給下一代的書。”是“哈佛大學113位教授推薦的最有影響的書,法國歷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影響世界的經典著作”。
19世紀末,法國傑出的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捧出一部《昆蟲記》,世界響起了一片讚歎之聲。沒有哪個昆蟲學家有法布林那麼高的文學修養,沒有哪個文學家有法布林那麼高的昆蟲學造詣,《昆蟲記》堪稱科學與文學完美結合的典範。
《昆蟲記》是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它熔作者畢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將昆蟲世界化做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被達爾文譽為"無與倫比的觀察家"的法布林以人性觀照蟲性,書中描寫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無不滲透著人文關懷;並以蟲性反觀社會人生,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在其樸素的筆下,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如優美的散文,人們不僅能從中獲得知識和思想,而且閱讀本身就是一次獨特的審美過程。
法布林的書中所講的是昆蟲的生活,但我們讀了卻覺得比看那些無聊的小說戲劇更有趣味、更有意義。他不去做解剖和分類的工夫,卻用了觀察與試驗的方法,實地地記錄昆蟲的生活現象、本能和習性之不可思議的神妙與愚蒙。我們看了小說戲劇中所描寫的同類的運命,受得深切的銘感,現在見了昆蟲界的這些悲喜劇,仿佛是聽說遠親--的確是很遠的遠親--的消息,正是一樣迫切的動心,令人想起種種事情來。
讀昆蟲記有感(三)
近日,我讀了《昆蟲記》這本書。從中,我有了許多感受和收穫。
昆蟲世界非常奇妙!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管蟲會穿“衣服”,不知道松蛾蟲會預測天氣,也不知道小蜘蛛會用絲線飛到各個地方。現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動物的思維方式比人還高,例如赤條蜂給卵留食物時,是把毛毛蟲弄得不能動,失去知覺,而不是殺死毛毛蟲,這樣,就可以給食物“免費”保鮮。()又如舍腰鋒給卵捕蜘蛛時,是只捕小的,這樣每只就可以使小蟲只要一頓就可吃完,每頓就可吃到新鮮的,怎麼樣?聰明吧!
作者寫出這些都是因為他仔細觀察,而我,則是一個不太會觀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師叫我寫作文時候,我總想不到題材。不過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課的路上,我發現了一隊螞蟻正在搬食物,經過觀察我發現,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後頂在頭上,搬回窩裡,然後原路回,再搬。這次我雖然仔細觀察了,但這是對我感興趣的事。現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對我們感興趣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有的事仔細觀察,才能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蘊含著大學問呢!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瞭解世界的奇妙。這是讀完《昆蟲記》後,我深刻體會到的。
讀法布林昆蟲記有感(一)
讀了《昆蟲記》後,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原來昆蟲世界有這麼多的奧秘,我知道了:淩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後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讀《昆蟲記》,不知怎麼的它就吸引了我。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多麼奇異、有趣的故事啊!法布林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濕、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仿佛置身於現場一樣。
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法布林,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於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
是法布林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我仰起了頭,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頭,像仰望星空一樣,來對待昆蟲們存在的奧秘。它使我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
於是,我接著往下看《昆蟲記》。接著往下看,《昆蟲記》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種十分兇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蜘蛛織網,“即使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個設計家能畫出一個比這更規範的網來”,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看著看著,這些蟲子們漸漸地清晰起來,我思考著:如果我們保護環境,不污染環境,這些蟲子是不是還會在呢?現在的環境惡化,又是不是在以後還會有呢?我仔細地想著這彼此之間的關係,這一次的閱讀,《昆蟲記》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門。
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林細緻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復推敲實驗過程與資料,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資料、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
讀法布林昆蟲記有感(二)
法布林的昆蟲記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其中有許多是我們這些整天宅在家裡的人根本不知道的。
他之所以能瞭解這麼多關於昆蟲的知識,就是因為他有一雙敏銳而善於觀察的眼睛。對於作家和畫家來說,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現在的人們都被電子產品玩弄在掌中,基本上已經脫離了大自然,最多也就是上網看看有關昆蟲的介紹,不再像原始時代那麼與大自然接觸了。人類原來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但是我們已經漸漸脫離大自然了,樹木越來越少了,緊接而來的就是二氧化碳的增加……最近幾年地球上的環境因為人類而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如果人類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思悔改,那麼可能再過個幾百年,昆蟲就會不復存在了。
其實在學校裡我們每人只要每天少扔一張沒用過的草稿紙,一年就可以拯救成千上萬棵的大樹,這些被拯救的大樹可以成為許多動物的家園。
我有幸接觸過幾次農村的自然世界,雖然比起昆蟲記上說的昆蟲種類要少許多,但是也已經達到了城市人看不到的水準。那裡有茂密的竹林,稻田中的青蛙和蛤蟆隨處可見。回老家我最最喜歡的部分就是看圍欄裡的動物們。有雞和鴨子,聽大人們說原來還有豬的,可惜我再也看不到了。沒過幾年,老家的農村就被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工廠。
大自然對人類來說就像一位慈祥的母親一樣,可是我們現在卻妄想榨幹我們母親的心血,這難道不是可恥的嗎?然而大自然也是不會坐以待斃的,人類的許多惡性已經遭到了必然的報應,我真心希望更多的人能保護地球。
讀法布林昆蟲記有感(三)
文/遲浩寧
《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算是奇跡了《昆蟲記》的作者法布林。在本書中,作者將專業知識與人生感悟融於一爐,娓娓道來,在對一種種昆蟲、日常生活習性、特徵的描述中體現出作者對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本書的問世被看作動物心理學的誕生。
看完這本書,使我懂得了看問題不能光聽別人如何講,而要自己去觀察、思索、實踐、探究,從而尋找正確的答案,而且觀察事物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要一分為二的去研究和思考問題。我多麼渴望像法布林那樣,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遨遊,到科學的世界去探索,去揭開自然界中的一個又一個奧秘,為人類造福啊!然而同法布林相比,我真感到羞愧萬分。法布林能在困苦的環境下研究昆蟲,平時我連做數學題都不認真,不刻苦,一遍做不出來,就不想動腦筋,有時還亂發脾氣。
讀過《昆蟲記》作者的生平和《昆蟲記》,我感受很深,《昆蟲記》不僅僅充滿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林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像法布林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添加什麼,也不忽略什麼”。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理想而不斷奮鬥。
汽車大排量,砍樹木,燒山林,地下水排放,河水污染。等……在我的記憶裡,上初中的哪個年代裡,吃菜是沒有聽說,藥物殘留。吃豬肉,沒有聽說過瘦肉精,吃雞有激素什麼的,聞所未聞,上學的路上,路過的哪個山泉,都要喝上幾口。一來哪個時候窮連個開水也很難喝上;另外也是哪泉水喝起來很甘甜,水喝到嘴裡帶有點甜味。過了十幾年,我再來到這個地方山泉水不流了,因為,自然破壞了,地下水開採過多造成的,我們村沒有自來水,全都是打的地下井。
小的時候吃的野菜又名“七七”菜,這種菜帶刺,用開水淘一淘,用石磨磨點豆子,叫野菜小豆腐,這種菜也很好吃。還有山裡的小山棗,到了秋天紅的,黃的吃到嘴裡酸溜溜的比較好吃。地球是我們的共同的家園,愛護它保護它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從我做起吧!
讀昆蟲記有感(二)
人們稱讚它是“一部世界昆蟲的史詩、一個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林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這是一部值得傳給下一代的書。”是“哈佛大學113位教授推薦的最有影響的書,法國歷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影響世界的經典著作”。
19世紀末,法國傑出的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捧出一部《昆蟲記》,世界響起了一片讚歎之聲。沒有哪個昆蟲學家有法布林那麼高的文學修養,沒有哪個文學家有法布林那麼高的昆蟲學造詣,《昆蟲記》堪稱科學與文學完美結合的典範。
《昆蟲記》是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它熔作者畢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將昆蟲世界化做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被達爾文譽為"無與倫比的觀察家"的法布林以人性觀照蟲性,書中描寫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無不滲透著人文關懷;並以蟲性反觀社會人生,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在其樸素的筆下,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如優美的散文,人們不僅能從中獲得知識和思想,而且閱讀本身就是一次獨特的審美過程。
法布林的書中所講的是昆蟲的生活,但我們讀了卻覺得比看那些無聊的小說戲劇更有趣味、更有意義。他不去做解剖和分類的工夫,卻用了觀察與試驗的方法,實地地記錄昆蟲的生活現象、本能和習性之不可思議的神妙與愚蒙。我們看了小說戲劇中所描寫的同類的運命,受得深切的銘感,現在見了昆蟲界的這些悲喜劇,仿佛是聽說遠親--的確是很遠的遠親--的消息,正是一樣迫切的動心,令人想起種種事情來。
讀昆蟲記有感(三)
近日,我讀了《昆蟲記》這本書。從中,我有了許多感受和收穫。
昆蟲世界非常奇妙!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管蟲會穿“衣服”,不知道松蛾蟲會預測天氣,也不知道小蜘蛛會用絲線飛到各個地方。現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動物的思維方式比人還高,例如赤條蜂給卵留食物時,是把毛毛蟲弄得不能動,失去知覺,而不是殺死毛毛蟲,這樣,就可以給食物“免費”保鮮。()又如舍腰鋒給卵捕蜘蛛時,是只捕小的,這樣每只就可以使小蟲只要一頓就可吃完,每頓就可吃到新鮮的,怎麼樣?聰明吧!
作者寫出這些都是因為他仔細觀察,而我,則是一個不太會觀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師叫我寫作文時候,我總想不到題材。不過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課的路上,我發現了一隊螞蟻正在搬食物,經過觀察我發現,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後頂在頭上,搬回窩裡,然後原路回,再搬。這次我雖然仔細觀察了,但這是對我感興趣的事。現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對我們感興趣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有的事仔細觀察,才能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蘊含著大學問呢!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瞭解世界的奇妙。這是讀完《昆蟲記》後,我深刻體會到的。
讀法布林昆蟲記有感(一)
讀了《昆蟲記》後,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原來昆蟲世界有這麼多的奧秘,我知道了:淩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後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讀《昆蟲記》,不知怎麼的它就吸引了我。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多麼奇異、有趣的故事啊!法布林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濕、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仿佛置身於現場一樣。
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法布林,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於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
是法布林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我仰起了頭,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頭,像仰望星空一樣,來對待昆蟲們存在的奧秘。它使我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
於是,我接著往下看《昆蟲記》。接著往下看,《昆蟲記》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種十分兇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蜘蛛織網,“即使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個設計家能畫出一個比這更規範的網來”,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看著看著,這些蟲子們漸漸地清晰起來,我思考著:如果我們保護環境,不污染環境,這些蟲子是不是還會在呢?現在的環境惡化,又是不是在以後還會有呢?我仔細地想著這彼此之間的關係,這一次的閱讀,《昆蟲記》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門。
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林細緻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復推敲實驗過程與資料,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資料、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
讀法布林昆蟲記有感(二)
法布林的昆蟲記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其中有許多是我們這些整天宅在家裡的人根本不知道的。
他之所以能瞭解這麼多關於昆蟲的知識,就是因為他有一雙敏銳而善於觀察的眼睛。對於作家和畫家來說,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現在的人們都被電子產品玩弄在掌中,基本上已經脫離了大自然,最多也就是上網看看有關昆蟲的介紹,不再像原始時代那麼與大自然接觸了。人類原來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但是我們已經漸漸脫離大自然了,樹木越來越少了,緊接而來的就是二氧化碳的增加……最近幾年地球上的環境因為人類而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如果人類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思悔改,那麼可能再過個幾百年,昆蟲就會不復存在了。
其實在學校裡我們每人只要每天少扔一張沒用過的草稿紙,一年就可以拯救成千上萬棵的大樹,這些被拯救的大樹可以成為許多動物的家園。
我有幸接觸過幾次農村的自然世界,雖然比起昆蟲記上說的昆蟲種類要少許多,但是也已經達到了城市人看不到的水準。那裡有茂密的竹林,稻田中的青蛙和蛤蟆隨處可見。回老家我最最喜歡的部分就是看圍欄裡的動物們。有雞和鴨子,聽大人們說原來還有豬的,可惜我再也看不到了。沒過幾年,老家的農村就被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工廠。
大自然對人類來說就像一位慈祥的母親一樣,可是我們現在卻妄想榨幹我們母親的心血,這難道不是可恥的嗎?然而大自然也是不會坐以待斃的,人類的許多惡性已經遭到了必然的報應,我真心希望更多的人能保護地球。
讀法布林昆蟲記有感(三)
文/遲浩寧
《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算是奇跡了《昆蟲記》的作者法布林。在本書中,作者將專業知識與人生感悟融於一爐,娓娓道來,在對一種種昆蟲、日常生活習性、特徵的描述中體現出作者對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本書的問世被看作動物心理學的誕生。
看完這本書,使我懂得了看問題不能光聽別人如何講,而要自己去觀察、思索、實踐、探究,從而尋找正確的答案,而且觀察事物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要一分為二的去研究和思考問題。我多麼渴望像法布林那樣,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遨遊,到科學的世界去探索,去揭開自然界中的一個又一個奧秘,為人類造福啊!然而同法布林相比,我真感到羞愧萬分。法布林能在困苦的環境下研究昆蟲,平時我連做數學題都不認真,不刻苦,一遍做不出來,就不想動腦筋,有時還亂發脾氣。
讀過《昆蟲記》作者的生平和《昆蟲記》,我感受很深,《昆蟲記》不僅僅充滿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林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像法布林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添加什麼,也不忽略什麼”。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理想而不斷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