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童年的情緒,影響了孩子一生的健康!
作者:黃?甯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曾經發表過一篇報導,說明幼年時期的兒童,如果處在一個極端的壓力環境之下,
這些資料大多來自兩類研究。第一類是家庭暴力下的受虐兒童;另一類則是模擬不良環境的動物實驗結果。在這些悲慘童年下長大的孩子(或動物),長大之後比較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疾病,也比較早死,哪怕他們已經脫離當年悲慘的童年環境。
八歲前免疫系統容易“變壞”
為什麼童年陰影所造成的健康影響,不能隨著時間而消逝?這當然是科學家所想要知道的。基本上大致的理論架構是:孩子的免疫系統大約要到八歲以上才趨於成熟,因此在這段時期的心理壓力,都會讓他的白血球“變壞”,而這一變壞,
這些小時候“變壞”的白血球,只要一不順心,很容易就“發脾氣”,心情不好就會“摔東西”,釋放出發炎因數到處亂噴。因此,他們的身體常常處於發炎 狀態,當然健康情形不會好到哪裡去。同時,壓力荷爾蒙的失調,也進一步讓失控的免疫系統更加亂糟糟,這些都可能會影響心血管疾病、癌症,與老化的結果。
那麼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怎麼做呢?良好的教養態度,是否能在幼年時期,扭轉孩子的免疫發展趨勢?
研究的物件,同樣是來自不良家庭環境的孩子,在兩歲之前被社會局通報受虐,或是有被棄養的情況發生。
這些父母被要求去上十堂有關“正確教養”的課程,內容包括如何用愛陪伴孩子,適時回應孩子的需求,
“學過教養的父母”真不同
當然定義教養的效果“好或不好”,是比較困難的。我們常常會聽到某些人吹噓:“我這樣教養孩子,讓他考上哈佛、斯坦福。”然而如果以考上什麼樣的學校做為教養成果量化的標準,恐怕大多數人會不服氣。因此,很多研究會使用各種不同的心理問卷,來測驗孩子的自信心、同理心等心理素質;畢竟教養 出“有自信心、有同理心”的孩子,應該是一般家長所期望達成的目標。
但是問卷調查還是不全面,不論是成年人或是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些“隱惡揚善”的傾向;在回答問題時,答案不見得是他心裡的第一意念,
因此,有專家便利用皮質醇(cortisol)的濃度,來當做孩子是否有壓力的指標。這樣得出的結果是比較客觀的。皮質醇是一種由腎上腺分泌的荷爾蒙,又被稱為“壓力荷爾蒙”,一般人類血液中皮質醇含量,在一天之中會有規律的變動:早上起床後的濃度最高,然後慢慢下降,至午夜時則最低。
這幾年來的研究發現,兒童或青少年皮質醇濃度的變化,常常可以拿來預測憂鬱、焦慮,以及各種衝動行為。
也就是說,
那些本來不知道怎麼扮演父母角色的家長,經過了良好的教養課程。3年之後追蹤孩子早晨與傍晚口水中的壓力荷爾蒙指數,專家驚喜地發現──父母當年所受的訓練,三年後仍持續影響著孩子體內的皮質醇濃度變化。
也就是說,這些曾經學過教養的父母,不只是穩定了孩子的情緒,並且間接影響他們一輩子的身體健康,減少了未來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疾病,
知名心理學家茱蒂.哈裡斯(Judith Rich Harris)曾經戲謔的說過一句話:“如果有人想要教你如何教養孩的話,你最好轉身快跑!”——她不相信教養有標準方式,傾向於相信人格的塑 造大部分是遺傳的結果,或是受環境影響。
雖然這部分還有很多可研究的空間,但我們相信,在孩子年幼的時期,爸爸媽媽所扮演的角色,尤其在使孩子情緒穩定層面,絕對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千萬別小看了自己的父母職責。想想看,孩子一輩子的身心健康,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掌握在我們的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