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紫羅蘭的香味留在心裡 ——讓我們的人生更開闊
作者:周人傑
文章選自人民日報2016年4月14日04版
社會生活中常見這樣的矛盾心態:相似的狀況、相似的言行、相似的後果,
網上流傳的一則視頻,發人深省。一個外國男孩在超市兼職收銀員,一天早上面對結帳的長龍手忙腳亂,半天也搞不定總出錯的機器。有排隊的顧客不耐煩地指責他,後來竟然發展到惡言相加。在眾人的催促、謾駡下,男孩忍不住癱坐在地上哭訴起來,原來他的母親當天自殺了,而他為了交房租不得不趕來打工……錯愕、沉寂、自責,充斥著故事的結局:他人的內心深處有多少我們不知的苦難!
“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人們非常熟悉。然而知易行難,真正付諸實踐的時候常常不自覺地打上折扣,
律己寬人,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子貢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其恕乎!”原諒自己的失誤不難,體察別人的境況不易,一個“恕”字,要義正在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在人際交往中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凡事少一些鑽牛角尖,多一些“反求諸己”。西諺有雲:“一隻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跟上。”講的同樣是容忍與寬恕的道理,這道理的“香味”更要留在心裡。
原則問題,必須講原則;是非問題,必須分是非,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但日常生活是另一個場域,
“恕人”不易,“律己”更難。有人曾勸周恩來同志寫本回憶錄,他笑笑說,“如果我寫書,就寫我一生的錯誤。” 常思己過,要勇於在周圍設置多面“鏡子”,以對他人慣常的挑剔與苛刻目光去打量、矯正“鏡中人”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這不僅是人格品性臻於至善的謙遜,同時在目光如炬的自我觀察中,我們才會真切體會到“眼裡揉不下沙子”的消極刻薄,以及“善莫大於恕”的人生境界。
“做人要厚道”,體現個人的修養與情懷,也關乎社會的心態與風尚。極端的戾氣,往往便來自“恕人”與“責己”關係的失調錯位。
延伸閱讀:
做人三不: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