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存在於束縛之中,管理好自己才真正擁有自由
作者:忻榕
如果你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汲汲經營、爾虞我詐的現實世界,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我們認為物質豐富以後就會自由了。那麼,真是這樣嗎?對於四十歲左右,已經成功實現財務自由的人而言,物質自由的目標是相對的,當我們不再被物質所累的時候,似乎又回到了青春期,重新思考人生。
我們會發現自己原來始終會受到自身觀念的限制,我們的觀念又受到不同時代社會形態和社會思潮的限制,我們只可能享有相對的自由。
更何況很多時候因為基本價值觀的缺失,在我們的內心世界,不安的自我仍然每時每刻焦慮不安、蠢蠢欲動。
管理學是追求自由的藝術
當代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認為管理學是一門“博雅藝術”,即“LIBERAL ART”,使人獲得自由的藝術。他認為,人的基本焦慮在於沒有自由,而管理學的最終目的在於激發個人的善意和潛能,以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
自由是什麼?這個問題其實是信仰層面的問題,而管理學也是通往終極真理的途徑。二戰時,美國前總統羅斯福說,人類應該享有言論、信仰,以及免於饑餓和恐懼的自由,這就涉及到人有追求物質和精神兩方面自由的天性。
終極來講,自由是我們的內心已經超越任何欲望,去除了貪欲、嗔恨和愚癡之後的狀態,然後生起愛、和平、友好、真誠、責任感,以及與生俱來的創造力等等一切正面的品質。
根據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的觀念,我們可以將自由的概念闡述得具體一點,自由就是要發展出與“自我”相對的“真我”的智慧。
真我包括4C。
第一個C是指清晰的認知(CLEAR),非常清楚地知道我是誰,我的信仰是什麼,我什麼時候處在最佳狀態;
第二,一致的行為(CONSISTENT),即無論我們在什麼時候、什麼空間、什麼場合,都能夠保持一致性;
第三,關愛的心態(CARING),既要關愛自己,又要關愛他人,說到底,利己與利他在本質上是一回事,但在行為的取捨中,我們還是要把握好平衡,先培養自己更多利他的能量;
第四,選擇的力量(CHOICEFUL),做最佳的選擇,創造最好的環境實現多贏。
真我是有智慧和技巧的,那個唯我獨尊、使性子、愛幹什麼就幹什麼的“自我”並不是“真我”,
“真我”是存在於我們每個人內心的最深處、最寶貴的財富。發展“真我”是一個需要千錘百煉的過程。自我認知和探索、自我覺察是我們的終生作業。
只有做自己,才能成功
最近有一位CEO說,
這種商業層面的成功,這麼說,無可厚非,非常有道理。因為“做自己”意味著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這是成功的要素,也是和別人產生差異化和競爭力的要素。這個競爭優勢與所處的環境和情景相匹配的時候,當然就會產生巨大的優勢,達到多贏的效果。
人在這種環境中,往往會產生高峰體驗,這種體驗是極其美好的。不過,一時的成功不意味著個人和組織長久的發展,更不意味著走在自由的心靈之道上。
自律才是通往自由之路。自律,也就是自我調整和控制,講的是領導者在管理自己和他人的過程,都要在“自我認知、自我管理、認知他人以及管理他人”四個方面全面地發展。
完全“做自己”的任性一定是相對的,
發展“真我”的意義
管理學的真正目的所在,顯然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成功學。只有發展出“真我”的管理者,才能幫助他人實現自我管理,這對企業管理者的情商要求是非常高的。
領導者自我認知、自我控制、用智慧調節行為的能力,在不同情境中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的能力,讓員工和周圍的人更好地接受的能力……都需要很高的情商,這種高情商源自於內在的真我是一致的、和諧的。
如果一個領導者發展不出真我,內心和外在出現不一致的時候,就不容易被信賴,影響力打折扣。
管理者如果發展出良善、真誠、友愛、創造的特質,同時,必然地,就會對員工施以同樣的關懷和激勵。為員工看似平凡的工作賦予意義,使員工具有持續的工作驅動力,這也是一個人內在自由和快樂相當重要的因素。
有這樣一則故事,在紐約一處工地上的兩位建築工人,當被別人問到是做什麼工作的時候,其中一位說自己是搬石頭的,另一位說自己是造教堂的。十年以後,說搬石頭的工人還在搬石頭,說造教堂的工人則成為了建築師。
因此,為客戶創造價值的胸襟,以及由此帶來的自我價值認可,比單純的任務或利益驅動更能使員工有廣闊的願景、持續的熱情和動力,更能處於積極向上、循序漸進的人生軌跡而不斷往前,才能在腳踏實地做事的同時,又時刻充滿著仰望天空的情懷。
自我管理是應該持續一生的事業
無論如何,商業管理最終都要落實到每個人的內在改變上,對於組織來講,經營的短期效率問題和組織的健康發展問題之間,如果存在矛盾,一定是優先考慮後者,因為健康的組織一定會是有效率的組織,但是具體的落地成效,不見得是效率的急劇變化,而是人員和組織共同的、長期的、可持續性的健康發展。
孔子說,“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恐怕是自我管理的最高境界。君子和而不同,隨圓就方,內心和諧了,外面的世界都不能成為阻擋的力量。
當自我控制的習慣落實到我們的性格基因裡,到我們內心的最深處,便是自我管理的最高境界。這聽上去真的很理想,但我們仍然可能一步步靠近。從目前來看,最首要的,先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然後將資源、能力、夢想重新排列,更聚焦在想要做的事情上。然後調整心態,降低欲望,慢慢開始做減法,在工作和生活中,儘量追求簡單,發掘“真我”的意義。
隨心所欲的自由,並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由,而是不想做什麼就能不做什麼的自我控制,當這種控制內化到我們的生命和身心世界裡,我們就是成功的人。
延伸閱讀:
內心和外在出現不一致的時候,就不容易被信賴,影響力打折扣。
管理者如果發展出良善、真誠、友愛、創造的特質,同時,必然地,就會對員工施以同樣的關懷和激勵。為員工看似平凡的工作賦予意義,使員工具有持續的工作驅動力,這也是一個人內在自由和快樂相當重要的因素。
有這樣一則故事,在紐約一處工地上的兩位建築工人,當被別人問到是做什麼工作的時候,其中一位說自己是搬石頭的,另一位說自己是造教堂的。十年以後,說搬石頭的工人還在搬石頭,說造教堂的工人則成為了建築師。
因此,為客戶創造價值的胸襟,以及由此帶來的自我價值認可,比單純的任務或利益驅動更能使員工有廣闊的願景、持續的熱情和動力,更能處於積極向上、循序漸進的人生軌跡而不斷往前,才能在腳踏實地做事的同時,又時刻充滿著仰望天空的情懷。
自我管理是應該持續一生的事業
無論如何,商業管理最終都要落實到每個人的內在改變上,對於組織來講,經營的短期效率問題和組織的健康發展問題之間,如果存在矛盾,一定是優先考慮後者,因為健康的組織一定會是有效率的組織,但是具體的落地成效,不見得是效率的急劇變化,而是人員和組織共同的、長期的、可持續性的健康發展。
孔子說,“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恐怕是自我管理的最高境界。君子和而不同,隨圓就方,內心和諧了,外面的世界都不能成為阻擋的力量。
當自我控制的習慣落實到我們的性格基因裡,到我們內心的最深處,便是自我管理的最高境界。這聽上去真的很理想,但我們仍然可能一步步靠近。從目前來看,最首要的,先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然後將資源、能力、夢想重新排列,更聚焦在想要做的事情上。然後調整心態,降低欲望,慢慢開始做減法,在工作和生活中,儘量追求簡單,發掘“真我”的意義。
隨心所欲的自由,並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由,而是不想做什麼就能不做什麼的自我控制,當這種控制內化到我們的生命和身心世界裡,我們就是成功的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