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外部世界的態度決定了你所能達到的高度
也許有的人會說“我想帶著耳機,把音樂調到最大,在人潮中享受自我的世界”,
其實,我們醒著的每時每刻都和外部社會產生著聯繫,這種聯繫也必然出現在睡夢中。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感性的認識,還是理性的認知均源於實踐,而隨著資訊化社會的不斷發展,實踐的重要來源除了“馬”先生所提到的社會生產之外,更直接的說,它還源於社會關係。
社會關係,並非一個抽象的詞。把自我擺進去,那麼它的主體就是自己和外部的世界,附著於其的方式是“處理”,而產出的結果便是“認知”。那麼,它的源頭在哪裡呢?我們都知道,認知可以指導實踐,而實踐則是驗證認知的唯一方式,最為重要的是,在驗證中提升認知。所以,把“處理社會關係”作為一種實踐的話,那麼最初的認知即來自天性。這種天性,有遺傳的因素,有教育的因素,但要研究這種“最初”從何而起,卻是一個偽命題。所以,我們架空理論來說的話,不妨把人生分為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所形成的最終認知即為你步入下一階段最初的認知。這種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對外部世界的態度,而一個人對外部世界的態度則可以決定其所能達到的高度。
反思一下現在躺在床上玩手機的自己,為什麼看到類似“中專生到博士後”、“打工仔華麗轉身變富翁”、“十年如一日苦練終成書法大師”等這樣的消息,會反思自己所走的路,會用客觀條件安慰自我?其實更能刺激到內心的,是看到自己身邊的人,不知不覺的竟然“有成就”了,這是最讓人感到“黯淡”的事情。究其原因,是因為自己沉浸在“順其自然”的環境中太久了,自己覺得身邊的人不可能會那麼成功。或許有的人已經意識到了,人們總是習慣于去羡慕朋友的朋友有多麼出色,而往往容易忽略身邊出色的朋友。
三年前,我在工作中接觸到一位朋友,他的謙遜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我那時剛做技術工作還沒多長時間,而他已經是工作過五六年時間的老手了,可在我們的合作中,他總是面帶微笑,講話十分禮貌客氣,這讓我感覺很舒服,我們的工作進展的也十分順利。剛開始,我以為他那種謙遜只是認識之初的“偽裝”,
學生階段尤其是大學階段,是對性格、品性塑造最關鍵的時期。如果一味的沉浸在“我能”的優越感中,則不利於培養自己的團隊意識。而有很多人會認為,自己本沒有因為成就而沾沾自喜,
工作以後,人們驗證了很多前輩的說法,但平心而論,情況並沒有過來人所說那麼糟糕。可有的人,似乎是為了從側面證實自己所處的環境有多艱難,甚至為了證明自己在異常複雜的環境中竟然還可以獨善其身,於是到處抱怨、訴苦。社會是個大染缸,你若在乎它的顏色,不喜歡它的顏色,或者去改變它,或者身著偽裝不被其染,或者身正不怕影子歪的自由、中立於其中。態度是自己的,這三種不同的態度,決定了自己能否站穩當下,能否走得長遠,能否歷練自己。
生活中有很多的輻射源,有的會如同核輻射一樣,讓感染者變異,變成“精”、變成“妖”,變得自己都覺得自己變了。如若順應著盲目的應承,跟隨著劣質的“導師”越行越遠,那麼連最悲哀的自省都會棄你而去。相反,如果常懷謙虛的心態、陽光的心態看待生活,常思自己的不足,常思進取,哪怕掉進了黑染缸,也不怕黯淡了本色。
延伸閱讀:
於是到處抱怨、訴苦。社會是個大染缸,你若在乎它的顏色,不喜歡它的顏色,或者去改變它,或者身著偽裝不被其染,或者身正不怕影子歪的自由、中立於其中。態度是自己的,這三種不同的態度,決定了自己能否站穩當下,能否走得長遠,能否歷練自己。
生活中有很多的輻射源,有的會如同核輻射一樣,讓感染者變異,變成“精”、變成“妖”,變得自己都覺得自己變了。如若順應著盲目的應承,跟隨著劣質的“導師”越行越遠,那麼連最悲哀的自省都會棄你而去。相反,如果常懷謙虛的心態、陽光的心態看待生活,常思自己的不足,常思進取,哪怕掉進了黑染缸,也不怕黯淡了本色。
延伸閱讀: